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完整版)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544722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完整版)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完整版 植物地理学 复习 重点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绪论1.1、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生物圈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植被。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的基本规律。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岛屿植物为主的拓展和灭绝等。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 植物是生产者;2. 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 植物为大的

    2、某些生物提供的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4. 植物是环境的构造者。(表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土壤的形成、群落的演替、净化环境等方面。)第二章 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2.2细胞类型:原核细胞:直径为0.210m,没有核膜将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隔开,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具有细胞器和细胞核,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古核生物: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名称,表示一类生活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2.3.细胞器:是在细胞基质中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2.4植物的组织1 分生组织(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

    3、)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2成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泌组织。2.3植物的器官器官(organ):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是组成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器官的类型营养器官(vegetative organ):根、茎、叶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organ): 花、果实、种子根的类型一株植物根的总体称为根系,包含主根及它分支的各级侧根、或不定根或它分支的各级侧根。花的组成:花柄;花托;花被;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果实的类型:真果;假果;单果;聚合果,坚果;翅果;颖果;双悬果。2.4繁殖是植物

    4、产生新个体的现象。 繁殖的类型:营养繁殖;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植物的生活史:植物从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产生下一代又重现该阶段的现象称为生活周期或生活史。2.5植物命名每一种植物统一使用科学名称,称为学名。用拉丁文命名。以林奈1753年创立的双名法为依据,由两个拉丁字组成。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2.6种的概念: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如果种内个体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可分为亚种、变种和变型等。l 亚种、变种和变型的区别亚种是指某种植物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由于受所在地区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形

    5、态构造或生理机能上发生某些变化的种群。变型(Forma, f.) 为形态或个别性状变异比较小的个体群。只是这种变异更小,不稳定,不遗传。品种:农作物和园艺植物,经过人工选择培育而出现的变异,以此来划分的种内个体群。2.7低等植物:在形态上没有根茎叶分化,在构造上无组织分化,生殖器官单细胞,合子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原植体植物:在形态上没有根茎叶分化。2.8高等植物:在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在构造上无组织分化,生殖器官多细胞,合子在母体发育成胚。2.9木兰科:木本,单叶互生,有托叶环。花单生,花萼、花瓣不分,为同被。雌雄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于柱状的花托上,花托于果时延长,子房上位。2.10

    6、樟科:互生,对生,近对生或轮生,革质,有时为膜质或纸质,全缘,极少分裂,羽状脉,三出脉或离基三出脉,小脉常为密网状;无托叶,为茜草型,局限于下表面且常凹陷。2.11壳斗科:木本;单叶互生,革质;花单性,无花瓣,雌雄同株,雄花是柔荑花序,雌花单生;坚果,位于封闭的有刺总苞中,这种总苞叫做壳斗。2.12棕榈科:单干直立,不分枝,叶大,集中在树干顶部,多为掌状分裂或羽状复叶的大叶,一般为乔木,也有少数是灌木或藤本植物,花小,通常为淡黄绿色。是单子叶植物中唯一具有乔木习性,有宽阔的叶片和发达的维管束的植物类群。2.13乔本科:草本,少亦木本。常在基部分枝。单叶互生,叶鞘包围干边缘长分离而覆盖,少有闭合

    7、。叶片厂狭长,叶脉平行。l 为什么说木兰科是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型木兰科是木兰目最原始科,其原始性表现在木本、单叶、全缘、羽状脉、虫媒花,花单生,雌雄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花药长,花丝短,单沟花粉,胚小,胚乳丰富等。第三章 植物区系地理3.1植物分布区(1)分布区(areal)是任何分类单位(种、属、科等)在地球上分布的区域。以种的分布区为基础,通过合并,形成属和科的分布区。(2)影响分布区的因素 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历史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3)植物分布区类型 (1)广域分布区 分布区遍及各大洲。分布广泛的种称为广布种。(2)狭域分布区 多数植物分布区只限于局部,称为狭域分布

    8、区。特有分布区,指某些特有植物的分布区。这些植物称为该地区的特有种。古特有现象:地质时期残留下来的特有种(地理残遗种)。 80页新特有现象:晚近时期形成的特有种。 生态特有现象;假特有现象岛屿特有现象:岛屿特有种:3.2植物区系(flora)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期所有植物的总称。地质古老的地区其植物区系种类比较丰富,年青的地区其植物相对比较贫乏。3.3中国植物区划分为4个植物区:泛北极植物区;古地中海植物区;东亚植物区;古热带植物区。3.4 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1)植物种类丰富;(2)起源古老;(3)地理成分复杂;(4)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 ;(5)特有程度高。3.5 岛屿植物区系分析(1

    9、)面积对植物区系的影响岛屿中的物种数目与岛屿的面积密切相关,岛屿面积越大,物种数越多。(2)距离对岛屿植物区系的影响 遥远和孤立的岛屿植物种类比大群岛或离大陆近的岛屿种类少(3)岛屿年龄的影响 岛屿形成的年代越久远,特有现象越明显。夏威夷群岛约95%为特有种。3.6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的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在于保护濒危种,保护物种多样性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岛屿生物地理学成为自然保护区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为研究保护区内物种数目的变化和保护目标物种的种群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保护区地点的选择; 保护区面积的确定; 保护区形状的设计。3.7 生物入侵(1)概念某一生物由原

    10、生地进入新的适宜地区,种群数量和分布区扩大的过程。2003年, (2)生物入侵的危害:1.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加快物种多样性的丧失;3.影响遗传多样性;4.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5.严重危害经济发展。3.8地理替代:关系密切的情缘种和生态等价的分类单位所具有的发布区在地域上相互排斥的现象。第四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4.1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由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可调剂性阶段性和限制性直接性和间接性4.2限制因子是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4.3植物内稳态:植物控

    11、制小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4.4 趋同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在相似生境条件下,不同种类的植物在外貌和生理上表现出一致性和相似性。趋异适应: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在不同生境下出现生态分化,而出现不同的生态类型。适应组合:植物对特定环境条件的一组生态因子之间关联性的协同适应4.5光周期现象 :植物生活节律对日照长短周期性变化的适应。4.6植物对光的适应类型:耐阴性植物;阳性植物:指在强光条件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在荫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阴性植物:指在其光补偿点以上时,在弱光条件下比强光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的不同点: P130 4.7、比较C3、C4和CAM组植物的

    12、适应特征:共同点: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不同点:A.只有C3植物途径才具备合成淀粉等产物的能力,C4植物途径、CAM植物(景天科植物代谢途径)不够普遍,而且只能起固定、转运CO2的作用,不能形成淀粉等产物。 B.C3植物叶片中的维管束细胞不含叶绿体,C4植物叶片中的维管束细胞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C3植物、C4植物的气孔都是白天开放,吸收CO2;CAM植物气孔晚上开放,吸收CO2。 C.C3植物适于生长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C4植物、CAM植物适于生长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 4.8植物的春化作用:植物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需要低温诱导才能开花的现象。4.9物候现象:植物长期适应一年中温度水分

    13、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规律。4.10低温胁迫:冷害;冻害;霜害。植物对低温的适应性:形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4.11阐明高温对植物的伤害作用以及植物对高温的适应:作用:引起酶活性降低和功能絮乱,水分代谢失调,有毒物质积累,细胞膜透性增加和功能降低,植物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加强。 适应性:形态、生理、行为适应。1414.12水生植物的类型: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4.13以水生植物为例,阐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p142-143第五章 植物种群5.1. 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组合,是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自然种群具有3个特征,

    14、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数量特征,种群数量随时间而变化;遗传特征,相同种群具有相同的基因组成。5.2最大持续产量:是指要使某种生物资源达到最大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5.3生物学过捞:过度利用某种资源使这种群数量降低到K/2水平以下,导致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最后濒临灭绝的现象。5.4.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5.5.生态位重叠:在一个资源序列上,两个物种利用相同资源而互相重叠的状况。5.6.生态位分离:两个物种在资源序列上利用资源的分离程度。5.7.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

    15、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5.8.生态对策:生物所特有的生活史特征,即植物在生活史中维持生存、生长和繁殖方式的组合。5.9.论述单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连续增长规律,并用此理论来阐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5.10.阐明种群与群落和物种之间的关系:物种是指具有同一基因库的生物总称种群是在某空间时间范围内的相同物种的群体 ,群落是某一空间内所有的种群。 例如:马-物种,草原的马群-种群,草原植被、马群、其他动物-群落5.11.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平衡季节消长年际变动种群暴发种群崩溃种群衰落 16412.种群衰亡的原因: 种群密度过低,雌雄个体难以相遇,从而降低其繁殖力; 种群内个体

    16、数量太少,容易产生近亲繁殖,使后代体质减弱、死亡率增加等; 物种的绝灭也可能与不适应环境变化相关; 也有可能是由于新物种的入侵,使原有物种在种间竞争中被淘汰; 人类对自然种群之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生境恶化,加速种群绝灭等。5.13 r-对策和K-对策:根据种群动态的两个综合性指标(r 和 K),将种群分为r-对策者和K-对策者。5.14.化感作用:一种植物(或微生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或微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包括促进和抑制两方面的作用。5.15.化感作用的生态意义: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对群落种类组成的影响。对农林生产的影响。5.16

    17、.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现实意义:当NK时,逻辑斯蒂系数是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当NK时,逻辑斯蒂系数是正值,种群数量上升。当N=K时,逻辑斯蒂系数等于零,种群数量不变(N表示种群大小,K表示环境容纳量或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5.17.种群的密度效应: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次幂自疏法则 第六章 植物群落6.1.植物群落:在特定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所有植物种群组成的有机集合。6.2.群落最小面积指的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6.3.优势种:指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6.4.建群种:群落优势层的优势种。6.5.物种多样性: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各

    18、物种的个体数目及其分布的均匀度。6.6.群落交错区: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特征:宏观性、动态性、过渡性6.7.边缘效应:指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6.8.植物群落在水分循环中有何作用?在实践上有何指导意义?在山坡地带建造森林,可以减少地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在水库旁建造森林,可以防止山坡上泥沙大量流入水库,并可不断补充水库水量,延长水库寿命 在干旱地区和沙漠地带造林,可以调节水分状况,有利于水分平衡。6.9.植物群落的形成:侵移、定居和繁殖、竞争到群落的形成。6.10.植物群落的发育:发育初期、发育盛期、发育末期。6.11.群落波动:指植物群落年

    19、际间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涉及新种的侵入,是围绕着一个平均数的波动,并且是可逆的。6.12.演替:指某一地段上的植物群落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旱生演替系列:地衣、苔藓、草本、木本植物阶段 水生演替系列:自由漂浮、沉水、浮叶根生、挺水、湿生草本、木本植物阶段6.13.顶级群落: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植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不存在物种更替证据的、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6.14.演替顶级理论:单元顶极理论、多元顶极理论、演替顶极格局假说6.15.三种

    20、顶极群落理论的异同:P221-222(1)单元顶极主要观点:在同一气候区域内,无论演替初期条件如何,经演替最终都停止在一个最适应大气候的群落上,只要气候不变,人为或其他因素不干扰,此群落一致存在,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气候顶极群落,区域内其他生境给以充分的时间,最终都会演替到气候顶极。(2)多元顶极主要观点:一个气候区内除有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顶极,定型顶极等多个顶极。(3)顶极格局主要观点:赞成多顶极论,但认为各种顶极不呈离散状态而呈连续变化,形成一个以气候顶极为中心的顶极群落连续变化格局。(4)共性和区别共性:A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B都承认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时间相适应的。区别:A单元论认为,只有气候顶极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其他因素也可以成为演替决定因素。B单元论认为,一个气候区最终只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6.16.小群落怎样形成:植物在群落中的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因而造成群落内的斑块状分布,这些斑块在植物种类组成、数量、郁闭度、生产力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形成和存在由其所在群落决定,仍然不能脱离整个群落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完整版)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54472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