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考复习问题汇总文言文.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544357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3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考复习问题汇总文言文.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考 复习 问题 汇总 文言文
    资源描述:

    1、中考复习问题汇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问题汇总】1、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3、文中哪句话是描写月景的?这月景有何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绘的?(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月景特点:皎洁、空灵。(3)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4、描写“月”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小时

    2、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明月几时有,白酒问青天杜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5、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1)入夜即“解衣欲睡”(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3)与张怀民一起“步于中庭”,欣赏月夜,连竹柏的样子都看得很清楚,可见二人都很闲。(4)“但少者耳”从别人的不闲体现其闲。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7、简要说说这篇文章

    3、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8、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9、“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概。本文叙事、写景、抒情,有都集中于写人。 写人,又突出一个“闲”字。PS:水调歌头和记(分别记为甲乙)比较

    4、。甲、乙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表达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 两篇文章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甲、乙两篇文章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绕有余味。【陋室铭中考复习问题汇总】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有何用意? 这是例证,引古贤之名证“陋室”,写出“陋室不陋”同时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2、“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作用?(1)引用孔子的话与前文“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是全文的

    5、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反问作结,发人深思 。3、思想感情陋室铭通过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品格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僚寻欢作乐生活的不满4、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一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洁净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头写山水的作用)运用类比推理,以山水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灵性质,突出自己的德馨,自然引出主旨。6、理解默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 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 “谈笑有鸿

    6、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室主人胸襟 超尘绝俗“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8、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此句工整对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陋室”环境清静优雅,充满生机。9、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明理由。不同意。本文体现“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独善其身”的志向,同时自比古代先贤,表达了自己伟大的志向和抱负,并非消极避世。PS:“斯是陋室 ,惟吾

    7、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问题汇总】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答:渔人是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情况下遇到桃花林,进而“欲穷其林”发现桃源。 2、开头段落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3、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答:桃花源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生活: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此中人

    8、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一、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从内容上看,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情节上看,是为下文桃花源消失埋伏笔。5、你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一、躲避战乱。二、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迫,自由快乐。6、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7、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

    9、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宁静安乐、幸福祥和的理想社会。它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和谐美好的境界,是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8、作者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增强文章真实性和神秘色彩,让人觉得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奇异神秘。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9、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

    10、美好做铺垫。 10、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荡,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11、寄托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希望过上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自给自足,和平安宁的生活。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一种美好的愿望。1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13、(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民风淳朴,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2)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

    11、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14、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以及对外面世界的好奇。【送东阳马生序中考复习问题汇总】1、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2、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3、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4、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12、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5、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6、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7、“先

    13、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示例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8、理解默写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对

    14、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9、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你得到哪些启示?答: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10、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答: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11、作者成功的原因1刻苦好学。2博览群书。3虚心请教1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叩问之

    15、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13、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1) 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得书) 2)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 3) 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求学) 从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勒且艰。Ps:1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2本文写作特点是 对比【出师表中考复习问题汇总】1、 理解默写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的战略目标是: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临崩寄臣以大事。 2、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诸葛亮是一位深谋远虑、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尽心尽职、忠诚坚贞的贤臣3、 写出高度评价诸葛亮和出师表的古诗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通千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考复习问题汇总文言文.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54435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