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伤寒论期末复习汇总.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543645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3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伤寒论期末复习汇总.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伤寒论 期末 复习 汇总
    资源描述:

    1、一 解词1.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第 7页)2.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三阳合病。(2.3.4第13页)3. 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谓之并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等。4. 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传入之过程,而直犯三阴者,则称为直中。5. 酒客:嗜酒之人,医宗金鉴:“酒客,谓好饮之人也。”酒客病,指经常喝酒的人感冒了,经常喝酒的人多湿热。(第30页)二、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太阳病的脉证提纲。辨

    2、析: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之气,功能固护于外。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正邪于体表,而出现太阳表证的脉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诸证反映出外邪侵袭太阳经脉,人之肌表受邪,正邪交争在体表,故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也是表证的共有症状。(第18页)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太阳中风的脉证提纲。辨析:太阳中风证是太阳病的一种类型,即有太阳病脉证,又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本证因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而致。风寒侵袭,风邪为重,风为阳邪,伤人较浅,病在于卫。(第19页)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辨

    3、析:太阳伤寒证是太阳病的另一类型,即在太阳病脉证的基础上,不论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又见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等。本证因风寒袭表,导致卫阳外闭,营阴郁滞而成。风寒袭表,寒邪为重,寒为阴邪,其性凛列,伤人阳气比中风为重。(第19页)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桂枝汤方:桂枝 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病机:风邪外袭,营卫失调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煎服法:服桂枝汤有以下注意事项:浓煎一次,分3次温服。服药后令病者喝热稀粥,并加衣被,使全身微汗为佳,不可过汗,是既助汗源,又防伤正之法。一服汗出病解即止。若不汗,

    4、可缩短服药时间,半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若不出汗者,可服至二三剂。药后忌口,凡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当禁用,以防损伤胃气,降低抗病能力,或发生其他变化。(第24页)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提要:论荣卫不和而致常自汗出的证治。本条不言中风、伤寒、不言太阳病,而以“病”字冠于条首,知非专指感受风寒之邪而言,而是属于杂病。经常自汗出,是因为荣卫不相和谐(即卫不外固,营阴外泄)所致,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壮卫以固营。中医谓之发汗以止汗。(28页)6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

    5、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提要:论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证治。本条辨证的眼目在于,一为“藏无他病”,一为“卫气不和”。论治的要点在于“先其时发汗”。采用“先其时发汗”的原因在于,此病在发热汗出发作之前,营卫较为平衡稳定,易于调解,服用桂枝汤,使药物能更好的发挥调和营卫作用。此法中医谓之“截法”。属杂病范畴。(第29页)先其时:指在发热汗出之前。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桂枝加葛根汤:葛根 芍药 生姜 炙甘草 大枣 桂枝将息:调养、休息。指服药后的调护法。病机:风寒犯表,卫强营弱,经气不利。主症:发热,恶风寒,自汗,脉浮缓,项背拘紧

    6、不适。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舒经生津。方义:本方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葛根味甘性平,其作用有三:一升阳发表,且桂枝汤发表解肌,故不必啜粥;二是宣通经气,通经脉,解经脉气血之郁滞,三是升津液,起阴气,鼓舞阳明津液布达,滋津润燥,缓解经脉拘急。(第31页)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 炙甘草 生姜 芍药 大枣 厚朴 杏仁提要:18条论太阳中风兼喘(宿喘新感)的证治。43条论太阳病下后表不解兼微喘的证治;病机:表邪内扰,肺气上逆。治则:祛风解肌,降气平喘。(第32页)9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

    7、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桂枝加附子汤:桂枝 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附子提要:过汗致阳虚漏汗表未解的证治。病机:表邪未尽,阴阳两伤,卫阳不固,阴也不足。主症:漏汗或动则汗出过多,恶风较重,伴小便难,四肢拘急。治则:调和营卫,扶阳固表(第34页)10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桂枝加芍药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 芍药 炙甘草 人参 大枣 生姜病机:中风表虚,气营不足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身痛绵绵、脉来沉迟。治法:解肌祛风,益气和营。(第36页)1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8、麻黄汤主之。(35)麻黄汤:麻黄 桂枝 炙甘草 杏仁(第37页)12麻黄汤兼证 葛根汤证: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葛根汤:葛根 麻黄 桂枝 生姜 炙甘草 芍药 大枣病机:卫闭营郁,经气不利。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项背强急。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经。(第46页)13.大青龙汤证: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38)大青龙汤:麻黄 桂枝 炙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枣 石膏提要:太阳伤寒兼内热烦躁的证治。辨治要点: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闭营遏,阳郁化热。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

    9、烦躁。治法:发散风寒,清解郁热。(第49页)14小青龙汤证: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小青龙汤: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炙甘草 桂枝 五味子 半夏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寒饮内停。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干呕,咳嗽,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等治法:发汗解表,温化寒饮(第51页)15太阳病里证:蓄水证(五苓散证)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微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五苓散方:猪苓

    10、 泽泻 白术 茯苓 桂枝 (提壶揭盖法)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治法:化气利水,外散风寒主症: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渴欲饮水但饮后不舒,或兼发热,苔白滑,脉浮或浮数。(第58页)16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桃核承气汤:桃仁 大黄 桂枝 炙甘草 芒硝 提要:论太阳蓄血轻证的证治及治禁。病机:血热初结,蓄于下焦。主症: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舌红苔黄,脉沉涩。治法:活血化瘀,通下瘀热。(第61页)17太阳病变证:辨治纲要-辨证治则原文:太

    11、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上)太阳病经过数日,已用过发汗或吐下、温针等治疗,不仅病症不愈,而且病情恶化,便是坏病 ,也就是误治后的变证。观其脉证,是说坏病变化十分复杂,证候多端;所变何证,难以预料;所用何方,也无成法。必须由医生仔细观察分析,脉证并举,四诊合参,全面完整地搜集病情资料,以供准确地分析判断病机之用。知犯何逆,是在“观其脉证”的基础上,运用中医基本理论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的分析研究,打出疾病的症结所在。随证治之,是根据正确诊断,针对疾病发展某一阶段的本质进行治疗。(第66页)18热证:栀

    12、子豉汤类证原文: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或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栀子豉汤方:栀子 香豉辨证要点:病机:无形邪热郁扰胸膈。主症:尚轻者可见虚烦不得眠;剧者则见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治法:清宣郁热(第71页)1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16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炙甘草提要:汗下后,邪热壅肺作喘

    13、的证治。病机:邪热壅肺。主症:咳喘,发热,汗出,口渴,咳嗽,痰黄稠,苔黄,脉数。治法:清宣肺热。(第75页)20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葛根 炙甘草 黄芩 黄连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主症:身热,胸脘烦热,口渴,下利臭秽,肛门灼热感,苔黄,脉数。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第77页)21心阳虚证:桂枝甘草汤证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桂枝 炙甘草提要: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而心悸的证治。病机:心阳损伤。主症:心悸,欲得按。治法:温通心阳(第80页)22桂

    14、枝加桂汤证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桂枝加桂汤:桂枝 芍药 生姜 炙甘草 大枣提要:论心阳虚致奔豚的证治。病机:心阳虚,下焦水寒之气上逆。主症:发作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心悸等。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第83页)23.水气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原文: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茯苓 桂枝 甘草 大枣提要:论汗后心阳虚,欲作奔豚的证治。病机: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主症:脐下悸,筑筑然跳动不安,舌淡苔白。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第84页)2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原文:伤

    15、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茯苓 桂枝 白术 炙甘草提要:论误用吐下法后致脾虚水气上冲的证治及治疗禁忌。病机:脾失健运,水饮内停。主症: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第85页)25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原文: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厚朴 生姜 半夏 甘草 人参提要:论脾虚气滞腹胀满的证治。病机:气机壅滞,脾虚不运主症:腹胀满,时轻时重,按之不痛。治法:行气宽中,健脾温运。(第87页)26小建中汤证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

    16、主之。(102)桂枝 炙甘草 大枣 芍药 生姜 胶饴提要:论伤寒里虚,心悸而烦的证治。病机:中焦虚损,气虚血少,心失所养主症:心悸,心烦,面色不华,神疲乏力,食少。治法:温中健脾,调和气血。(第88页)27桂枝人参汤证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桂枝 炙甘草 白术 人参 干姜提要:论太阳病误下后脾虚表不解的证治。病机:脾阳损伤,表邪未解。主症:下利清稀,心下痞鞭,发热恶寒。治法:温阳健脾,兼以解表。(第89页)28真武汤证: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17、茯苓 芍药 生姜 白术 附子提要:论阳虚水泛的证治。病机:肾阳虚衰,水气内停。主症: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小便不利。治法:温肾阳,利水气。振振欲擗地:擗:仆倒之意。即身体振颤,站立不稳而欲仆倒之状。(92页)29炙甘草汤证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炙甘草 生姜 人参 生地黄 桂枝 阿胶 麦门冬 麻仁 大枣提要:论心阴阳两虚的证治病机:心阴阳两虚主症:心动悸,脉结代,短气,乏力,动则尤甚。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第96页)30小陷胸汤证: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黄连 半夏 栝楼实提要:本条论小结胸证的证治

    18、病机:痰热互结于心下主症: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等。治法:清热,化痰,散结。(第102页)31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提要:论热痞的证治及痞证兼表的治疗原则。病机:中焦有热,痞塞不通。主症: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舌红苔黄,关脉浮。治法:泻热消痞。(第107页)32寒热错杂痞证:半夏泻心汤证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

    19、之,宜半夏泻心汤。(149)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炙甘草 黄连 大枣提要:辨小柴胡汤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治疗。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升降失常主症:心下痞满而不痛,呕恶,肠鸣下利,舌红苔腻。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第110页)33生姜泻心汤证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生姜 炙甘草 人参 干姜 黄芩 半夏 黄连 大枣提要:胃虚不化水气致痞的证治。病机:胃虚水停,气机痞塞。主症: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嗅,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第111页)34甘草泻心汤证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

    20、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炙甘草 黄芩 干姜 半夏 大枣 黄连提要:脾胃气虚痞利俱甚的证治。病机:脾胃气虚,痞利俱甚。主症: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谷不化,不利日数十行。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第112页)35其他痞证(旋覆代赭汤证)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1)旋覆花 人参 生姜 代赭 炙甘草 半夏 大枣提要:本条论痰气痞的证治。病机:肝胃气逆,痰气壅塞主症: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治法

    21、:和胃降逆,化痰下气。(第113页)36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原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黄连 炙甘草 干姜 桂枝 人参 半夏 大枣提要:论上热下寒腹痛欲呕的证治。病机:胸中有热,腹中有寒,上热下寒。主症:欲呕吐,腹痛。治法:清上温下,调和脾胃。(第116页)37阳明病提纲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提要:阳明病的提纲。(第130页)38阳明病脉证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提要:阳明病的外证。解析:阳明病属里热实证,其反映在外的证候叫做外证。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之意。阳明病因里热炽盛,蒸

    22、腾于外,故见身热。热邪太盛,迫津外泄,故汗自出。不恶寒,是无太阳表证。反恶热,言其里热亢盛,病者有恶热之感。无论阳明热证,或阳明实证,都必然具有这些证候。一般而言,阳明热证热势较高,汗出较多;阳明实证热势往往不高,汗也较少,或身无汗,其不恶寒反恶热则一。又身热汗出是太阳阳明所共有之证,鉴别的方法,惟在恶寒与恶热。其次,则太阳脉浮,阳明热证脉多洪大,实证多沉实。(第133页)39白虎加人参汤证: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知母 石膏 炙甘草 人参 粳米提要: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治。病机:

    23、阳明热盛,津气两伤主症:发热,汗出,舌上干燥而烦而口渴甚,或大烦渴不解,喜冷饮,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第138页)40润导法:麻子仁丸证原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47)麻子仁 芍药 枳实 大黄 厚朴 杏仁提要:辨脾约脉证和治法。病机:胃强脾弱主症:大便干结,甚则干如羊屎,但十余日不更衣无所苦,小便频数而量少。治法:润肠泄热通便。脾约证属阳明,但与诸承气汤证略有区别。承气汤证,属阳明燥化成实,故多有恶热和潮热、谵语、烦躁、腹满硬痛等,其有津伤之象,然非脾失转输、津液偏渗所致,而应责之于邪热炽盛,燥屎内阻,故治在攻泻阳明燥实,其法较峻。脾约证也有胃热,然不能与承气证之燥热比肩,其病机重点当在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以致肠燥便秘。而腹无明显的胀满疼痛,饮食如常。脾约:病由胃热肠燥,津液不足,而大便硬,法宜润肠滋燥,软坚通便,故用麻子仁丸。(第153页)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伤寒论期末复习汇总.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54364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