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教案(DOC 40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医学心理学教案(DOC 40页).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心理学教案DOC 40页 医学心理学 教案 DOC 40
- 资源描述:
-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课程:医学心理学 授课教师:何雪娟 职称:讲师 学期:20062007 学年第II学期周次第1周 第1次课时间2007年3月13日 第I单元医学系 影像学专业(本科)2004级授课章节第 一 讲 绪论 授课方式理论课() 实 验 课()实习课( ) 社会实践课(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的任务掌握心理现象的内容,心理的实质,医学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教学主要内容一、 心理现象(一)、概述 (二)、心理学定义二、 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三、 医学心理学(一)定义(二
2、)、任务 (三)医学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四、医学模式教学步骤、时间分配及补遗:一、 心理现象(30分)二、 心理的实质(20分)三、 医学心理学 四、医学模式(45分)小结:5分教学重点1、心理的实质是什么?2、医学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心理的实质教学手段讲授法外语要求掌握心理学psychology,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课外作业思考题:医学模式为什么要发生转变?参考资料医学心理学洪玮主编,医学心理学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李心天主编第一讲 绪论一、心理现象(一)概述心理现象普遍存在。譬如我们看到光亮,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尝到滋味,摸到
3、物体的软、硬、凉、热等,这就是人的心理现象感觉;一旦知道了听到的是什么发出的声音,看到了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光亮,嗅到了是什么发出的气味,尝到了是什么东西的滋味,摸清了是什么物体的软、硬、凉、热等,这就是人的心理现象知觉了;我们不但能够感知事物,思考问题,而且还能把感知过的或是想到过的事物保留在头脑里,这又是人的心理现象记忆;我们头脑里不仅能够记住大量感知形象,而且还能依靠既往经验制作出从末感知过的形象,这种心理现象心理学称之为想象;人不仅能直观地反映事物的形象和表面现象,而且还能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这正是人的高级心理现象思
4、维。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所以在心理学中把它们统称为认识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凡是与自己有关的,总会对它有个态度:符合自己需要、动机、愿望的就产生满意、愉快的态度体验;违背自己需要、动机、愿望的就产生忧伤、愤怒或烦恼等态度体验。这复杂多样的态度体验心理学中称为情绪和情感。人不但能认识事物,体验对事物的态度,而且还能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自觉地确定目的,制订计划,克服困难,努力达到目的。这正是人的意志过程。上述认识、情感、意志活动统称三大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也可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性的部分。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
5、不一样,后天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受教育的状况也有差别,各自从事的实践活动又不相同。因此,上述人类共有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到每个人身上的表现也就各不相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人不同于另外一些人的个性。个性又是心理学研究内容的一大方面。它包括每个人不同的个性意识倾向,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还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综上所述,心理学一方面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共同性(心理活动过程),又研究个体心理活动的差异性(个性),这就是人的心理现象。 认知过程(cognition)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emotion feeling) 意志过程(will)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individual in
6、clination) 个性 个性心理特征(individual mental characteristic)(二)、心理学定义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的科学。概括地说,它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二、 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自然界的物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出现了生命现象。地球上的生物从低级形式逐渐向高级形式进化,从低等动物的神经细胞最终形成了高等动物复杂的神经系统和脑。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发育形成了完善的大脑,出现了高度复杂的精神活动。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神经系统,其最高部位是脑。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场所,是心理活动的器官。1861
7、年法国的布罗卡通过对失语症患者的解剖,发现了位于左半球的语言中枢并引发了其后出现的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的理论倾向和研究工作。由于许多行为与相应的皮层部位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所以科学上将大脑确认为心理的器官。相当多的研究工作表明,人类的大脑具有高度复杂、精细和完善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调节紧张度和觉醒程度的功能;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储存功能;制定活动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功能。有人从动物比较解剖学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越是高等动物其脑重占整个体重的比例越大,这一比例被称这脑重指数。在不同种属的动物之间脑重指数是有差别的,其中人脑的脑重指数最大。上述现象似乎可以说明脑重与智慧有一定的关系,但人与人之间
8、能否依据脑重确定智慧的高低尚无定论。从人类个体自身比较来看,可以说明脑在机体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个体发育过程来观察,正常成人的平均脑重是1400克,新生儿的平均脑重是390克,所以新生儿的智慧活动与成人不可同日而语。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和脑也迅速发展,脑的重量明显增加。9个月的婴儿平均脑重可达660克,2-3岁的幼儿平均脑重是1280克。12岁的儿童即将进入青春期,他们的大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心理活动也趋于复杂和完善。现代科学史证明,心理依赖于脑,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心理发展水平。有了神经系统的物质结构,才能有心理的机能,而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脑。(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
9、心理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脑的机能,就其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指人的心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尤其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具有人脑这一心理的器官,而没有长期的与人的生活,缺乏人与人的交往,也不能产生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因此,必须明确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三)、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心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反映的都是外界事物和现象。心理又有主观的一面,因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主体(个人)进行的,总是受到个人经验、个性特征和自我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0、不是复印、摄影等对事物的翻版,所以说它是主观的。心理的能动性表现在人脑不仅被动反映客观现实的外部特性,并且经过抽象与概括,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是人的行动成为自觉行动,进而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使人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能改造客观世界。三、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一)、定义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是医学和心理学相互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像及其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所以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从健康到疾病又从疾病到健康的过程中所起作用规律的科学。人
11、既有复杂的躯体的生理活动,又有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两种活动始终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所以人类的疾病与健康就是个体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共同活动的结果。(二)、任务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人体各器官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影响。3、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4、研究如何通过调节高级心理功能改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三)、基本观点1、生物、心理、社会三因素统一的观点医学心理学认为,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心理活动通过心身中
12、介机制影响生理,生理活动同样也影响个体的心理功能。同时,社会环境因素如文化背景、职业、家庭和人际关系,以及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污染及瘟疫对人的心身健康都会产生各种影响,因此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转化过程中,除了注意生物学因素的作用以外,要特别强调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同时注意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医学应关注的不仅是身体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而且还应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诊断、治疗中的作用,使医学能够全面地阐明人类疾病的本质。2、治病和治人统一的观点医学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神经系统使个体保持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功能活动的完整统一。因此医
13、务人员不仅应了解病人患了什么病,还应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点、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关系、病人和具体医疗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在病人疾病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经验的医生和护理人员总是在关注病人生理变化的同时,又注意病人患病后的心理反应和心理需要,并在医疗护理实践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病人在诊治过程中处于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3、认知评价影响健康医学心理学认为,各种应激源作用于人体能否导致疾病,不完全取决于其产生刺激的质与量,更重要的是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和应对。社会因素必须通过脑与心理的中介作用后,才能引起相应的心身反应。同样是经历失学、失业、失恋、丧偶等生活事件,不同的人反应
14、不同。一些人感到难以接受,他们的精神会受到重创,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痛不欲生甚至轻生;另一些人却不是这样,他们虽然也会经历痛苦,但却能将其转化为投身建设性活动的动力,从而走向成功。心理因素既可以致病又可以治病,其发展方向取决于以何种价值观为指导对生活事件进行评价。4、适应和调节影响健康医学心理学认为,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反应模式,构成了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这些模式和特点使个体在与周围的人和物的交往中,保持着动态平衡,其中心理的主动的适应和调节是个体行为与外界保持相对和谐一致的主要因素,是个体保持健康和抵御疾病的重要力量。上述4个基本观点贯穿着医学心理学各个领域,指导医学心理
15、学各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也是学习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指导思想。同时,医学模式转变也对医科学生和医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核心。学习医学心理学对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四、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一)、定义医学模式是某一时代的心身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集中反映。是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一种理论框架,医学模式可以影响医学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从而对医学的发展,既可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又可成为一种限制或妨碍发展的因素。(二)、转变伴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正在逐渐摆脱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医学模
16、式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公元前10000年,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原始社会的人类虽然也会患病,但人们并不知道确切的病因。当时的人类相信“万物有灵”,把疾病看作是神灵的惩罚或魔鬼作崇所致。因此,治疗疾病的办法也只有对神灵和魔鬼“软硬兼施”,或祈求或驱邪。这种神灵主义或迷信的医学模式早已成为历史,失去继续存在的意义。然而,在当今社会里,我们仍可见到这种迷信的疾病观和治疗方法的残余影响。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以朴素的唯物论、整体观和心身一元论为基础,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前后开始出现。在国外,这个医学模式以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思想体系和体液学说为代表。他认为,人有四种体液
17、,它们在人体内的不同比例便形成了人的不同气质;进而他又将气质或性格同疾病联系起来。他主张“治病先知人”(“知道患病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比知道某人患什么病更为重要”)。他也提出“一是语言,二是药物”的治疗观。在我国,出现于春秋战国末年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集中地体现了这一医学模式的思想。它提出了“天人合一”一元论和“内伤七情”与“外感六淫”的病因说,在治疗方面,则主张对病人身心兼顾“辩证施治”和“因时、因地、因人而宜”。自然哲学模式虽然有许多可取之处,例如心身一元论的整体观和心身相互作用的辩证观,但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人们对生命的本质、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仍不够深刻3、生物医学模式它认为可以用偏
18、离正常的生物学变化来解释人类的一切疾病。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和抗生素疗法的发现,使人们错误地认为,似乎每一种疾病都有一种特殊的生物学原因和一种特异的治疗方法。它将人的生物学方面同心理社会方面隔裂开来,把疾病看作是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试图仅仅根据躯体过程的紊乱来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障碍(Engel GL,1977)。显然,这个模式已经不能完全包含和解释现代医学科学所面临的全部课题,而表现出其内在的缺陷和消极影响。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呼吁修改或摈弃,同时建立一种新的模式,即生物心理
19、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他相信,一个健康和疾病的全面观点,应该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互作用。这一建议立即得到WHO的赞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系统论和整体观之上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无论是致病、治病,还是预防及康复等方面都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要综合考虑生物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综合分析可以认为这一医学模式出现的动因及时代特征有:(1)疾病谱顺位的变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疾病构成和死亡原因比19世纪以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疾病的发病率重点已从传
20、染病转移到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等非传染病方面。研究资料表明,这些疾病并非由特异性因素引起,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中只靠用药物、理疗、手术等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2)人们对健康水平要求的提高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要已转向期望精神等方面的满足。除了躯体健康之外,他们要求提供改变有害健康行为和习惯的方法,得到保持心理平衡的指导,获得心理上的舒适和健全,以达到延年益寿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3)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增强 20世纪以来,生产的社会化、都市化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如空气、水源、土壤、食物等,社会发展和人类
21、生存保障的矛盾日趋激化并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WHO曾在总结各国卫生工作经验时指出:“当今世界已有的教训是,卫生部门不能再单枪匹马地开展工作,卫生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同时,社会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更新的加速、就业择业困难、竞争愈演愈烈生活节奏加快,给人们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对其社会适应包括保持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人们意识到,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停留在生物机器的水平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人类需要一个多层次、多角度、深入系统地观察研究医学问题的方法,经过探索,人们对心理社会因素造成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于是综合生物、
22、心理、社会诸因素的新型医学模式,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代医学模式。现在正处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对我国的医学模式转变有重要意义。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系统学习医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知识,是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步骤。随着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医学心理学知识以及其它相应学科知识的学习,并将其融汇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之中和应用于日常工作,我国的总体医疗服务水平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那时,各种心理行为技术将会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综合医院中长期缺乏心理行为科学人才的局面将会改变;医学科学研究范围也将大大拓宽;我国的医学管理模式也将随新的医学模式的确立而发生转变。总之,
23、医学模式的转变涉及整个医学体系,必须使全体医学工作者包括各级领导都具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想和技能。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全面开设,是实现这一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承 德 医 学 院 教 案 (首页)课程:医学心理学 授课教师:何雪娟 职称:讲师 学期:20062007 学年第II学期周次第2周 第2次课时间2007年3月20日 第I单元医学系 影像学专业(本科)2004级授课章节第 二 讲 感知觉授课方式理论课() 实 验 课()实习课( ) 社会实践课(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的任务掌握感知觉概念及感知觉规律,了解错觉现象。教学主要内容一、 概述(一)概念(二)关系(三)分类(四)意义二、 感觉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