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案(北师大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案(北师大版).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生物 上册 全册导学案 北师大 下载 _七年级上册(2024)_北师大版(2024)_生物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第1章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描述生物多样性,认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内在联系。(2)、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命的基本特征2、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通过交流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积累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情感上引导学生走入生命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热情,以积极的态度感受生命世界的精彩与美丽。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重点与难点: 以“交流资料”的活动为核心,探讨生物的多样性。以演
2、示实验为核心,探讨生物的共性教学方法:交流活动法、谈话法、归纳法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一)、填空1、生物的家族中包括 等。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3、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 、 。4、生物的特征体现在 等方面。(二)、选择题5、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地球的整个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6、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遗传的多样性、变异的多样性、环境的多样性、气候的多样性7、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生殖和发育、生长 、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8、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小鸡破壳而出 B、小鱼在水里游动C、合欢的叶子
3、在夜幕降临时合拢起来 D、“嫦娥”绕着月球运动9、生物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有( )A 、森林和草 B、陆生动物和人 C、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 D、森林、草、陆生动物、细菌、真菌和人10、在一片森林中,有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生活着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 )A 、生活环境 B、环境因素 C、生态系统 D、生态平衡11、现在世界上已有2万2、5万个品种菊,这体现了生物的( )A、物种的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生态环境的多样性1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A、蘑菇 B、绿豆 C、兔 D、珊瑚礁 13、含羞草受碰触时,它展开的叶片会合拢,下列与这个现象相同
4、的是A、母鸡下蛋后咯咯叫 B、小公鸡长大后,长出了大鸡冠C、人的手被烫了后,会立刻挪开 D、月亮在十五变圆,在初一变成月牙二、课堂探讨(一)活动:交流物种多样性资料讨论:1、上述生物生活的环境怎样的? 2、为什么生物会如此多种多样(二)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演示:观察一滴水中的生命讨论:在水样中,即有生物,也有非生物,从中你看到了多少种生物?你是如区别水滴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的?生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三、知识反馈14、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C、夜来风鱼声,花落知多少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
5、青天15、下列不属于描写生命现象的是( )A、春眠不觉晓 B、处处闻啼鸟 C、夜来风雨声 D、花落知多少16、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了“人与生物圈”的研究计划,其目的主要在于( )A、协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B、保护生物圈内的各种生物C、保护地球上的各种生物 D、防止生物圈遭到破坏17、民俗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说明了生物的A、进化现象 B、适应现象 C、遗传现象 D、变异现象18、下列各项中,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沙漠及沙漠中的全部生物 B、竹林中的全部竹子C、竹林中全部的熊猫和它的食物 D、菜园中的全部白菜和菜青虫 19、乌贼遇到敌害,会喷放出“墨汁”,这
6、一现象生命了生物( )A、能生长和繁殖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D、由细胞构成20、你听说过捕蝇草吗?捕蝇草生活在美洲,它的茎很短,叶片的构造十分奇特,在靠近茎的部分,叶片呈绿色,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叶端变成了肉质的,象一个可以随意开合的贝壳,并且每半个叶片的边缘上还生长有10多根又长又硬的刚毛。平时,“贝壳”向外张开,叶缘蜜腺中散发出甜蜜的气味,同时发出紫外光。苍蝇对紫外光特别敏感,当它飞过去,一旦触动了刚毛,“贝壳”就在极短的时间里闭合,将猎物禁闭在“牢笼”里。当捕蝇草捕获到猎物以后,那个象贝壳似的捕猎器又变成了它的“胃”,能及时的分泌出消化液,将猎物慢慢的消化。几
7、天后,当猎物被完全消化干净了,叶子便再次张开,等待下一只猎物的落网。问题:(1)以上这段文字,表现出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2、)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根据上文,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A、有细胞结构 B、能生长和繁殖C、体小且绿色 D、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四、拓展延伸21、捏鼻闭口,屏住呼吸,试试能坚持多长时间。为什么不能一直保持这种状态?这说明了生物要生存必须一刻不停地进行什么活动?22、下列几则资料,阅读后请在每则资料后面的括号内填上与之相应的观点资料(1)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近亲结婚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表兄妹之间的婚配占有
8、一定的比例,近亲结婚者的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往往比非近亲婚配者高出几倍、十几倍,甚至上百倍。( )资料(2)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水稻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稻新品种。( )资料(3)发展中国家人口的80%依赖植物或动物提供的传统药物,西方医药中使用的药物有40%含有最初在野生植物中发现的物质,中医使用的植物药材达1万种以上。 ( )资料(4)现今由于人为因素,环境在不断的加速改变,许多物种由于无法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濒临灭绝。A、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之一体现在生物能为人类提供药物资源B、 生物基因多样性的保护越来越重要C、 基因的多样性可以为改良作物品种提供丰富的基因资源D、
9、 生物种内的基因多样性对物种的进化和延续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影响导学案学习目的1、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非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难点1、 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2、 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学习方法讲述法,探究法,分析法。学习过程引入新课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自主学习活动1、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讨论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是: 、 、 、 、 、 、 。结论:非生物因素: 。 生物因素: 。 互助:企鹅孵卵 竞争:梅花鹿在交配
10、时 捕食:狮捕与班马共栖:海葵与蟹 寄生:蛔虫与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壁虎、北极熊拟态:竹节虫 警戒色:胡蜂、河豚、夹竹桃活动2: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讨论:1、为什么实测不同地点的温度和湿度时干湿计放置的位置不同? 2、为什么每个实测地点要记录3 个数据的平均值?3、 上述实测地点中,获得的哪组数据起着对照作用?小结:课堂自测:1、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这属于 (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环境对生物的适应2、山坡阳面的玉米生长情况比阴面的要好,其主要原因是 ( )A、空气新鲜 B、温度高 C、阳光充足 D、水分多3、仙人掌适宜生活在
11、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 .水 .空气 .温度.土壤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 ).阳光.水.温度.湿度5、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 ).缺氮时植株矮小 .秋末有的树木纷纷落叶.蝗虫具有保护色 .鹿、兔遇到敌害时快速奔逃6、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 ( ).蚯蚓改良土壤 .森林净化空气.沙漠变绿洲 .山顶上和山脚下植物的形态差别很大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态系统? ( ).一块草场 .沙漠 .生物圈 .羊群8、研究“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放走的猎物的?”的实验中,科学家提出:响尾蛇是根据自
12、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这应属于实验研究的哪一个步骤 ( ).发现并提出问题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作出假设 .分析实验现象9、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人口过于集中、长期掠夺式的开发等原因,如今变成了荒山秃岭,这个现象说明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条件决定人口数量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条件决定生物的形态10、秋天凋落的枯叶之所以不是生物,主要原因是 ( )A、它已经不能进行新陈代谢了 B、它已经不能再生长了C、它已经没有绿色了 D、它已经不能再繁殖了11、生命科学在宏观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生理 B、生态学 C、遗传学 D、进化论12、生
13、物学研究的对象是 ( )A、生命现象 B、生理 C、遗传和变异 D、结构13我国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起主要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温度 C阳光 D大气课外阅读:植物品种最多的国家-我国的有花植物,大约有30000种。能直接或间接供人吃、穿、住、用的种类,是世界上最多的,其中光是能吃的就有2000多种。除了栽培的庄稼以外,还有很多野生淀粉、油料、水果、糖料以及野菜等植物。而欧洲和美洲的食用植物加起来也只有1000多种。我国的资源植物为什么这样丰富呢?我国的面积和整个欧洲差不多,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距离都在5000公里以上,寒、温、热三带气候俱全,而大部分是属于温暖地带,适合各
14、种植物生长。我国地形复杂,高山、丘陵、平原、深谷、江河、湖海,应有尽有,各种植物都可以找到生长的地方。学习反思:第二章 第一节 生物是探索生命的科学(一)导学案学习目的1、 知道生物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2、能初步认识到生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认识生物学家及生物学的发展历程。难点树立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观念。学习方法探究法活动法学习过程 知识链结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内涵?2、生物最基本的特征?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预习方案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生物学家的科学活动分不开的。你知道生物学家是怎样工作的吗?你心目中的生物学家是什么样子的?自主学习活动1:谈谈你心目中的生物学家
15、1、根据自己的理解,想想什么是科学活动?把你们认为属于科学活动的内容写下来。2、举例说出生物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环境和方法。3、你心目中的生物学家应具有哪些特征?将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写下来4、对上述问题继续进行全班交流。活动2:人类与生物相联系的过程就是生物学发展的过程。一、林奈与生物分类分类学之父-林奈分类方式为: 。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进化学说的意义在于 。小结:课堂自测1首次提出生物学这个科学名词的是( ) A拉马克 B林奈 C达尔文 D哈维2古代的生物学大多用哪种研究方法( ) A简单的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比较法3被称为“分类学之父”的是( ) A哈维 B林奈 C沃森 D
16、克里克4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是( ) A林奈 B哈维 C达尔文 D沃森5科学活动包括_、_、_、_和相互交流等。6远古时代的先民在_和_的过程中就已经涉及了有关生物的形态、分类和行为的基本知识。7生物学是一门_。19世纪初,法国学者_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首_次提出“生物学”。8分类学家们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分为_和_等多个界,每个界又分出若干门,可排列为_、_、_、_、_、_、_等分类单位。9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运用_、_、_、_等研究方法,揭示出所有生物都来源于原始的共同祖先。人类的祖先可能生活在_。课外阅读:1、18世纪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万的植物没有统一的名称,往往同一种植物有几个名
17、称,或几种植物用同一个名称,这给研究植物带来很大困难。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778)改变了这一混乱状况。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称,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样,这个命名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从1732年起,林奈留学荷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周游了荷兰、英、法等国,系统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资料,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划时代巨著自然系统。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矿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动物的生长、生活的感觉。“双名法”在书中首次出现,从此驰名世界。2、18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达尔文从
18、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这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达尔文经人推荐,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搭船,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在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回国之后,他一面整理这些资料,一面又深入实践,同时,查阅大量书籍,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