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第三版)课件电子教案(第四编).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经济法》(第三版)课件电子教案(第四编).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法 第三 课件 电子 教案 第四
- 资源描述:
-
1、1第四编 宏观调控法 第二十一章、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第二十二章、计划和投资法律制度第二十三章、产业法律制度第二十四章、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第二十五章、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第二十六章、能源法律制度2第四编 宏观调控法第二十七章、财政法律制度第二十八章、税收法律制度第二十九章、金融法律制度第三十章、价格法律制度第三十一章、会计和审计法律制度第三十二章、对外贸易法律制度3第二十一章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本章对解宏观调控法的概念、体系地位、价值、宗旨和原则作了一般的概括介绍。本章要掌握的重点是: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的概念 宏观调控法的地位和体系宏观调控法的价值、宗旨和原则宏观调控法的主体及其权利和义务
2、违反宏观调控法的法律责任 4第二十一章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第一节、宏观调控与宏观调控法的概念第二节、宏观调控法的地位和体系第三节、宏观调控法的价值、宗旨和原则第四节、宏观调控法的主体及其权利和义务第五节、违反宏观调控法的法律责任5第一节 宏观调控及宏观调控法的概念一、宏观调控二、宏观调控法的概念6一、宏观调控(一)宏观调控的概念(二)宏观调控的目标(三)宏观调控的手段7二、宏观调控法的概念(一)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n即宏观调控关系。(二)宏观调控法的语词和定义 n实质意义上与形式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法。8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的地位和体系一、宏观调控法的地位二、宏观调控法的体系9一、宏观调控法的地位
3、 (一)宏观调控在法的体系中的地位 (二)宏观调控法在法域归属上的地位 (三)宏观调控法与相关法之间的关系n 宏观调控法与市场监管法之间的关系n宏观调控法与行政法之间的关系10二、宏观调控法的体系n分析宏观调控法的体系需要运用“行为关系法律规范”的分析范式:财政调控行为财政调控法律关系财政调控法税收调控行为计划行为金融调控行为税收调控法律关系金融调控法律关系计划法律关系税收调控法金融调控法计划法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规范宏观调空行为宏观调控法11二、宏观调控法的体系(续)n分析宏观调控法的体系需要运用“行为关系法律规范”的分析范式:财政收入行为财政收入法律关系财政收入法财政支出行为财政管理行为财政支
4、出法律关系财政管理法律关系财政支出法财政管理法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规范财政调空行为财政调控法12第三节 宏观调控法的价值、宗旨和原则一、宏观调控法的价值二、宏观调控法宗旨三、宏观调控法的原则13一、宏观调控法的价值(一)宏观调控法的公平价值(二)宏观调控法的效率价值(三)宏观调控法的秩序价值14二、宏观调控法的宗旨n宏观调控法的价值,是指宏观调控法所欲实现的目标。n根据目的和行为的关系,可以将宏观调控法的宗旨分为初级宗旨和终极宗旨。规范和保障国家宏观调控行为,预防和防止市场失灵,实现国民经济总量的均衡和结构的优化,实现物价平稳、就业充分和国际收支平衡,存进国民经 济的有序运行和持续增长宏观调控法的
5、初级宗旨。初级宗旨终极宗旨 在实现初级宗旨的基础上,协调和解决国家整体利益和经济个体利益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良 性互动和协调发展,这即是宏观调控法的终极宗旨。15三、宏观调控法的原则(一)调控法定原则(二)调控绩效原则(三)调控公平原则(四)调控适度原则16第四节 宏观调控法的主体及其权利和义务一、宏观调控法主体二、宏观调控法主体的权利三、宏观调控法主体的义务17一、宏观调控法主体(一)调控主体(二)调控受体经营者消费者经营者利益代表者 经营者,是以营利为目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组织和个人。经营者是市场主体中最广泛、最活跃的主体,也是宏 观调控最关注的市场主体,各类宏观调控行为都涉及。消费者,是为
6、了个人生活的需要而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居民。宏观调控法以关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以影响供 求关系为着力点,调控消费行为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经营者利益的代表者,如行业协会,也会受到宏观调控行为的直接影响,在特定情形下,包括行业协会在 内的经营者利益的代表者,也会成为宏观调控的受体。18二、宏观调控法主体的权利(一)宏观调控主体的权利(二)宏观调控受体的权利根据所处的宏观调控环节根据所指向的宏观调控方式根据权利的强制性强弱宏观调控立法权宏观调控执法权财政调控权指导性调控权指令性调控权财政调控权财政调控权财政调控权19三、宏观调控法主体的义务(一)宏观调控主体的义务(二)宏观调控受体的义务20第五节 宏观调
7、控法的法律责任 一、归责基础 二、责任形式 三、责任构成 四、责任竞合21一、归责基础n违反宏观调控的法律责任,使宏观调控法主体违反宏观调控法义务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n宏观调控法责任制度,是保障宏观的守法、执法和司法的重要制度。n违反宏观法律义务的主体,之所以承担法律责任,是由于其违法行为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n调控主体违反法定职责、程序或不实行宏观调控会影响经济运行,同样调控受体不接受强制性宏观调控,也会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损害。22二、责任形式(一)财产性责任n罚款、罚金n赔偿、返还责任(二)非财产性责任n声誉罚n自由法n资格罚23三、责任构成 (一)责任主体(二)主观方面(三)客体(四)客观
8、方面24四、责任竞合 由于违反宏观调控法的行为,在承担宏观调控责任的同时,因其主体在外观上相同,可能同时承担违反宪法、行政法的法律责任,因而,宏观调控法责任有时也与违宪责任、行政违法责任相竞合。25第二十二章 计划和投资法律制度 本章是宏观调控法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基本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章要掌握的重点是:计划法的一般制度 投资法的基本制度 涉外投资法律制度26第二十二章 计划和投资法律制度第一节、计划与计划法概述第二节、计划法的基本制度第三节、投资与投资法概述第四节、投资法的基本制度第五节、涉外投资法律制度 27第一节 计划与计划法概述一、计划的概念、职能和地位二、计划的内容和形式三、计划
9、法的概念和地位四、计划法的立法模式28一、计划的概念、职能和地位(一)计划的概念(二)计划的职能(三)计划的地位29二、计划的内容和形式(一)计划的内容(二)计划的形式目标体系政策体系经 济 增 长 率、货 币 供 应 量、通 货 膨 胀 率、国 民 收 入、就 业 率、国 际 收 支 平 衡、人 口 增 长经济总量平衡政策、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收入分配政 策、可 持 续 发 展 政 策、对 外经 济 政策 30三、计划法的概念和地位(一)计划法的概念(二)计划法的地位31四、计划法的立法模式n各国关于计划法的立法模式是相对较为薄弱的,从总体上看,各国有关计划的立法主要有:n分散式立法n结合式立
10、法n我国应当采取结合式的立法的模式32第二节 计划法的基本制度一、计划实体法律制度二、计划程序法律制度33一、计划实体法律制度n计划实体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有关计划管理体制、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计划主体的实体权利与义务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n计划管理权不应像某些权力那样在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层层分配,而应相对集中并由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计划部门行使。n计划主体包括计划的制定主体、审批和监督主体、实施主体。n从计划工作的具体内容分析,计划实体法律制度还可以分为计划体系、计划任务和计划指标三项制度。34二、计划程序法律制度n计划程序,主要包括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检查与监督。(一)计
11、划的编制程序 (二)计划的审批程序 (三)计划的执行与调整程序 (四)计划的检查与监督程序35第三节 投资与投资法概述概述一、投资与投资政策二、投资法的概念和特征三、我国投资立法与投资体制改革36一、投资与投资政策n投资的概念。n投资政策的概念。n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投资与计划两者具有密切的关系。37二、投资法的概念和特征n投资法是调整在国家对投资主体的直接投资活动进行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n投资法的法律特征:(一)主体的广泛性和特定性(二)方法的综合性(三)行为的规范性38三、我国的投资立法与投资体制改革 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投资法,而是采取了分别立法的形式,制定完整统一的
12、投资法是一个发展趋势。今后我国投资立法要围绕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依法重点解决好几个问题。39第四节 投资法的基本制度一、投资主体制度二、投资管理制度三、投资责任制度四、投资程序制度40一、投资主体制度n投资主体制度,是指政府依法确立、约束和规范投资主体的法律规范的总称。n我国的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n投资主体资格制度,是投资主体制度的一 项重要内容。我国的投资主体资格条件主要 包括的内容。41二、投资管理制度n投资管理制度,是指政府依法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的综合作用对投资活动形成制约关系,从而使投资主体活动符合计划要求的内在调控机制。(一)纵向管理 (二)横向管理42三、投资责任制度n投资责
13、任制度,是强化投资主体制度和投资管理 制度的关键。n投资责任制度首先要依法明确投资责任主体。n投资资本金制度,是投资主体责任制得以落实的 经济基础。43四、投资程序制度n投资程序制度,是指投资及其管理活动的一系列规则流程。n投资程序制度具有程序法意义,具有保证实体法落实的基本作用。n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健全投资程序制度:(一)规范投资项目建设程序(二)强化投资监督程序44第五节 涉外投资法律制度一、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二、境外投资法律制度三、涉外投资鼓励和保护制度四、WTO与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完善45一、外商投资管理制度n外商投资的概念n外商投资规模的大小和效益的好坏,与宏观经济总目标的
14、实现,以及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关系密切,因此,政府依法对外商投资的宏观调控十分必要。(一)对外商投资项目的导向 (二)对外商出资的管理 (三)对外商出资比例的管理 (四)外商投资的审批监管机构和程序46二、境外投资管理制度 境外投资,是指我国的投资者向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对其的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47三、涉外投资鼓励和保护制度(一)外商投资的鼓励和保护制度(二)境外投资的鼓励和保护制度48四、WTO与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完善 nWTO协定中对各国投资立法的协议有:1.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2.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3.服务贸易总协定4.补贴与反补贴协议
15、n我国需要进行改革的内容。49第二十三章 产业法律制度 本章是宏观调控法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基本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章要掌握的重点是:产业法的一般原理产业法的基本制度50第二十三章 产业法律制度第一节、产业法概述第二节、产业法的基本制度51第一节 产业法概述一、产业与产业政策二、产业法的概念、特征和地位三、产业政策和产业法的关系四、产业法的体系五、我国产业法的立法现状52一、产业与产业政策 n产业是关于生产经营活动中提供同一产品或者同一劳务的各个企业、行业、部门的总称。n产业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n对产业政策的界定不能太宽或者太窄,产业政策对产业政策的界定不
16、能太宽或者太窄,产业政策应该是国家为了优化本国应该是国家为了优化本国 产产 业业 布局、推进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结构合理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53二、产业法的概念、特征和地位(一)产业法的概念(二)产业法的特征(二)产业法的地位 n产业法是经济法中宏观调控法的范畴,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54三、产业政策与产业法的关系n产业法有利于规范、协调和保障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业法有时还是制定和推行产业政策的依据。n许多产业政策本身就是以产业法的形式出现,产业法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要受包括产业政策在内的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影响。n产业法或者产业政策的法律化仅仅是产业政
17、策的实施手段之一。55四、产业法的体系n产业结构法n产业组织法n产业技术法n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56五、我国产业法的立法现状n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制定了一些产业政策和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n产业政策立法存在很多不足,如产业立法的层次较低,产业政策的法治化程度不高,立法分散。n结合我国的现实环境,充分考虑我国产业协调和发展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完善我国的产业立法。57第二节 产业法的基本制度一、产业结构法二、产业组织法三、产业技术法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58一、产业结构法n产业结构法是产业结构政策的法律化,其法律调整的目标是使产业结构的优化。(一)综合性产业结构法(二)单项产业
18、结构法59一、产业结构法n农业的产业管理法律规范n工业的产业管理法律规范n第三产业管理法律规范60二、产业组织法 n产业组织法是同一产业组织政策的法律化,其法律调整的目标是促进企业的合理竞争,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n基本内容。61三、产业技术法n产业技术法是产业技术政策的法律化,其调整的目标是促进你应用技术开发,鼓励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努力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n一般认为产业技术法的体系应当包括的内容。62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n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是区域经济政策的法律化。n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的基本制度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制度(二)区域经济发展具体规划制度63第二十四章 国有资产
19、管理法律制度 本章是宏观调控法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基本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章要掌握的重点是: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 国有资产分类管理的法律规定 64第二十四章 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法概述第二节 国有资产管理法的基本制度第三节 国有资产分类管理的法律规定65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法的概述一、国有资产与国有资产管理二、国有资产管理法的概念和特征三、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立法66一、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管理(一)国有资产的概念(二)国有资产形成的方式(三)国有资产的分类:经营性、非经营性、资源 性国有资产。(四)国有资产管理:坚持国家统一所有,分级行 使出资人职责,委托专门机构经营管理。
20、(五)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我国建立中央政府和省 市两级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即国资委。67二、国有资产管理法的概念和特征(一)国有资产管理法的概念(二)国有资产管理法的特征 68三、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立法n目前,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法的渊源主要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n我国应当加强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立法,加快制定已经酝酿、起草十多年而尚未出台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同时要完善与国有资产相关的法律法规。69第二节 国有资产管理法的基本制度一、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二、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三、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四、国有资产评估制度五、国有资产流失查处制度70一、国有资产的清产核
21、资(一)清产核资的概念(二)清产核资的范围(三)清产核资的内容71二、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一)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概念(二)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原则(三)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范围72三、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一)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概念(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范围和种类(三)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程序73四、国有资产评估制度(一)资产评估的概念(二)国有资产评估的范围n法定评估n任意评估(三)资产评估的机构和管理n国有资产评估机构n对国有资产评估机构业务的管理(四)资产评估的程序74五、国有资产流失查处制度(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二)应予查处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各类行为(三)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查处75第三节
22、 国有资产分类管理的法律制度一、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二、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三、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四、境外国有资产管理76一、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一)国有企业财产管理(二)规范化公司的国有股权管理(三)涉外企业中的国有产权管理77二、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范围及其国有资产的构成n行政事业单位范围n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构成(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n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产权管理n对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的管理78三、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 参见本书“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的相关内容79四、境外国有资产管理(一)境外国有资产的概念和构成n境外国有资产的概念n境
23、外国有资产的构成(二)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n对境外国有资产投资行为的管理n对境外国有资产投资资金的管理80第二十五章 自然资源法律制度 本章是宏观调控法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基本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章要掌握的重点是: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制度 各种自然资源的主要法律制度 81第二十五章 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第一节、自然资源法概述第二节、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制度第三节、各种自然资源的主要法律制度82第一节 自然资源法概述一、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法的概念二、自然资源法与可持续发展三、我国自然资源法的原则四、自然资源法的体系83一、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法的概念(一)自然资源n自然资源的概念n 自然资源的种类(二)自
24、然资源法n自然资源法的概念 n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 84二、自然资源法与可持续发展n要处理好社会发展中今天和明天、当代和后代的关系。n市场机制在开发利用保护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资源法律应当充分反映市场机制。n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相协调的发展道路,既否定单纯经济增长的道路,也否定片面强调环境资源问题而否定经济增长的观点。85三、我国自然资源法的原则n重要自然资源属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原则n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原则n综合利用和多目标开发的原则n统一规划和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n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 一的原则n“开源节流”原则86四、自然资源法的体
25、系(一)综合资源法(二)资源行业法(三)专项资源法(四)资源保护法87第二节 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制度一、资源物权制度二、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规划制度三、资源开发利用的许可制度四、资源利用中的禁限制度五、资源利用中的补救、补偿制度六、资源综合利用制度七、资源管理的监督检查制度88一、资源物权制度n资源物权的概念。n资源物权是物权法中的一个“特别群体”,既受物权法所确认,更受宪法和各种自然资源法的规制。n我国宪法的规定。n各种自然资源法中关于资源权属关系的规定。89一、资源物权制度(一)地权(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二)矿权(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探矿权、采矿权)(三)水权(水资源的所有权、取水权)(四)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