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校心理环境的校本行动策略研究.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优化学校心理环境的校本行动策略研究.doc》由用户(清风明月心)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化 学校 心理 环境 校本 行动 策略 研究
- 资源描述:
-
1、优化学校心理环境的校本行动策略研究学校心理环境是指对学校全体师生的心理发挥着实际影响的整个生活环境。优化学校心理环境就是根据全校师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广大师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认真落实宜昌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意见(宜昌市文明办201026号)和宜昌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宜教发20126号)的要求;深入研究优化学校心理环境的校本行动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学校心理环境
2、概述学校心理环境是指对学校全体师生的心理发挥着实际影响的整个生活环境。学校中占主导地位成员的政治信念、需要目标、情感意志、行为方式和集体舆论,是构成学校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构成的无形环境,比之于有形的物质环境,其影响更为深刻和有力,更具有导向性的约束力,更易形成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学校心理环境分为个人的心理环境(主要指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学校组织内部的心理环境、学校外部的心理环境三种类型。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师生心理和行为的巨大推动力,是构成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二是有优良的校风。校风是学校集体对个体的类化作用,也是多数人的态度和共
3、同的行为方式影响其他成员的巨大力量。三是有完备的管理规范。学校的管理规范是否健全、民主、合理,执行是否公平、严格,会直接影响到校内各群体(领导、教职工、学生等)的心理状态,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四是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集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观点、情绪、行为和个性心理反应与变化的环境因素。五是有优美的物质环境。学校的物质环境是否美观整齐、安静舒适,设备仪器是否齐全适用都会影响人形成不同的心理状态,影响人们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六是有融洽的社会关系。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得到的评价如何,学校与左邻右舍的关系如何,在学校内部也会成为一种心理情景,也是构成学校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良好心
4、理环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保持学校稳定,使教师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相容和情感交流。其次是有利于克服和消除学生生理和心理疲劳,使学生能产生自觉学习的愿望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活动和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保持在最佳状态,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再次是有利于克服和消除教职工的生理和心理疲劳,使教职工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搞好教学工作,减少人为的心理压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优化学校心理环境的校本行动策略学校是学生由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
5、,社会的观念、准则、风俗是否被学生接受,归根到底取决于学校能否为他们的价值与行为取向提供咨询与服务,取决于学校具有能否提供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教育情境,取决于学校心理环境提供给他们的社会化条件。因此,我认为优化学校心理环境的校本行动策略应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全员校本培训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学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弗洛伊德人性与现代文明的有关论述,荣格早期人格开发、个性完善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完善等理论
6、为依据,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需求的调查,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从事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能力的调查,制定教师全员培训方案,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全员校本培训的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防止或克服有关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缓解心理疾患症状,恢复与维持心理平衡,实现对教师工作及日常社会生活的正常适应;二是增强教师自我心理免疫力,提高自我综合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主动地适应社会挑战和工作要求,处理各种心理问题;三是塑造成理想的教师人格,开发教师心理潜能,在工作与生活中发挥出较高的创造力,为教育事业和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个人获得比较美满的幸福生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全员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
7、:1、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的基本知识;2、心理诊断、心理咨询、治疗和心理问题预防、娇治的基本知识;3、应对常见的教师焦虑、抑郁等生理心理症状、人际关系障碍、教师职业倦怠、职业压力、经济困难等基本知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的途径主要有:1、专家引领。学校要求教师拟定近几年的自我进修目标,随后根据各自需要,制订出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保证辅导内容、导师、时间的三到位,对专题讲座、案例研讨、专项调查、骨干培训等作出合理的安排。学校聘请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辅导讲座,精选辅导主题,使专题辅导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2、自学反思。自学是以问题为基本点,是解决教师自身教学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校本
8、培训的主要形式。学校鼓励教师按照自身的实际需求确定自学内容。反思是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学校在对教师进行专家引领的同时,还尽量发挥和挖掘教师自身潜力,通过作业、活动等形式向个体学习辐射和延伸:每场讲座写体会,每项调查有报告,每个案例搞追踪,每次活动作反思。3、技能训练。理论的学习可以口耳相授,但技能的形成只能通过平时的实践训练。我们开展技能训练的几种形式主要包括:一是团体辅导;二是上心理辅导课;三是心理门诊;四是专项调查;五是个案追踪;六是心理札记。4、集体研讨。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研讨活动,把教师平时的学习、实践、研究所得进行交流。具体方式有:论坛式研讨:每学期进行两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9、论坛;案例式研讨:教师在自主研究中寻找得失,学校举行交流会分享辅导经验;诊疗式研讨:定期开展“心理会诊”研讨个案的矫治方案。 5、课题攻关。课题攻关就是为教师确立一个具体、明确的研究目标;其研究过程就是教师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过程。学校要求教师把课题的攻关细化为个案的研究,即所谓的“解剖麻雀”,认识其形成与发展的因果关系,揭示出一般的规律。课题攻关和个案研究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局面,成为提高教师研究能力的最好途径。6、自我维护。学校要求教师应学会认识自己的个性、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使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保持适当的距离。通过身体
10、的各种锻炼、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等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到调节,避免过度负荷。教师全员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有其优越性。校本培训参与面广,正符合让全体教师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的要求。全员校本培训实践性、实用性、针对性强,有利于让教师把知识、技能学习和自我体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在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正是优化学校心理环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人际关系是指学校中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心理关系。它的形成包含认知、情感、行为三因素的作用,其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其性质和密切程度可用心理距离描述,亲密、疏远、敌对等。关系亲疏能引起人们不同的
11、情绪体验,或心情舒畅,彼此融洽,快乐;或心情抑郁、孤立、忧伤。由此决定了人们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性格特征是决定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学校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的重要内容,它的建立需要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共同维持,其中主要包括教师人际关系,学生人际关系和师生人际关系。教师是学校人际关系中的基本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人际关系和师生人际关系的状态。这种关系包括学校领导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学校领导与教师的人际关系、一般教师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等,这些人际关系形态都处于开放式的学校体系中。学校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协调的、稳定的、相互支持的,甚至彼此间发展为深厚的友谊;它对形成
12、学校的人际关系影响很大。教师与学校领导间的人际关系也十分重要。对于学校领导来讲,教师是被管理者,也应当是自己的朋友。因此,领导必须关怀、信任、帮助教师;教师则必须尊重、爱护、支持领导。领导和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的典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大多以非正式往来,他们往往根据彼此的年龄、服务年限、地理位置、性别、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等来构成人际关系。由于教师集体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负责,并直接组织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道德规范性强应是其主要特点,具体表现为文明、友好、和谐、注重礼貌待人、通情达理、互谅互让、团结合作等。学生人际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的基本形态。学生从倾向于
13、家长、教师、长者转为倾向于自己地位基本相同的同龄人,这是开始走向成熟的起点。学生之间是以自发的人际关系为主,而自发的人际关系则是以情感为重要纽带,如幼时的玩伴,上下学的同路人等。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分为四种类型:社会类型的,职业类型的,学术类型的,不落俗套的。由于情感深浅有别,每个学生在班上都有自己满意的、一般的、不满意的同学。年龄越小,他们的真实情感越容易流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对人的真实情感与态度逐渐隐藏起来。在学校里的各种人际关系中,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师生关系既是教育的手段与途径,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施加各种信息刺激,激励、调动起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又是教育的
14、归宿与目的,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对学校心理环境的优化,必然要求我们认识到师生关系的好坏,关系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失败得失。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引导学生健全个性的形成,这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同时,师生关系的改善,学生心理的健康,也可以使教师本人从中获得精神上的补偿和慰籍,这也是人际关系改善的重要动因。(三)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学校的心理环境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现实的、可感觉到的周围空间的反映,同时还是“人类文化方面不直接感知的历史时间环境的产物”。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特定的精神和文化氛围。它是在社会文化大环境影响下,由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活动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组织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