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3章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doc》由用户(清风明月心)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健康 异常 心理
- 资源描述:
-
1、第2章 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一、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6年就对人类健康做出了解释:“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应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的状态”。人们的健康是“心”与“身”健康的统一,也是心身健康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般意义而言,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势态下运作的综合体现。然而对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内涵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定论,学术界有多种归纳及描述。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把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
2、个体心理在自身及外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心理学家H. B. 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仅是没有患上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学家W.W.Boehm 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人带来快乐。Schultz从个体成长观(personalgrowth)的理念出发把心理健康解释为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潜能的最完整的发展,心理潜能的最佳发展取决于人在一生中能否成就某种事业。Br
3、adburm(1969),Andrews(1980),Diener(1984),在对主观幸(subjectwell-being)的研究中,把心理健康定义为积极的情感和生活满意两种概念的综合。认为良好情绪和负性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而二者之间的平衡是幸福的指标。生活满意度则是一种认知成分,是幸福感的一种补充,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关键指标。国内有学者刘艳认为(1996),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张承芬(1997)认为,心理健康乃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稳与协调,并在
4、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他们在论述心理健康定义时都认识并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适应,都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状态。另外,在对心理健康理解时还应注意到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而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及协调。(二)心理健康的特征 心理学家Mariejahoda对人们心理健康的特征做了以下描述:标准了解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心情;有所成就,又能面向未来;心理状态完整美好,能够抗御应激;自主,而且能认识自己需要什么;真实地、毫不歪
5、曲地理解客观现实,然而又能具有同情和同感;做环境的主人;能工作、能爱、能玩、也能解决问题。Maslow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把以自我实现为奋斗目标的人称为心理健康者,而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充分开拓并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和潜力。他相信所有的人都具备达到心理健康的先天素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使这些潜能得以实现。Maslow把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概括为15个方面:对现实更有效的知觉;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行为的自然流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独处和独立的需要;自主的活动;不断更新的鉴赏力;神秘的或高峰的体验;对所有人的爱的情谊;人际关系融洽;(11)民主的性格结构;(12
6、)手段和目的、善和恶之间的辨别力;(13)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14)创造性;(15)对文化适应。Maslow认为符合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特征: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能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能作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具有从经验种学习的能力;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发泄和控制;在不违背机体利益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人发挥;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的需要能作适当的满足。C.Rogers认为,实现的倾向是生命的驱动力量,它使人更加复杂化,更具有自主性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成为心理健康的人,或“机能完善的人”。从R
7、ogers的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在于自我结构和经验的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有一个非条件的积极关注的成长环境。Rogers列举了机能完善者的五个特征:经验开放;时刻保持生活充实;对自身机体高度信任;有较强的自由感;有高度的创造性。另外,Rogers还进一步提出了“未来新人类的素质”:(开朗、开放的人生态度;渴求真实;对科技抱存疑的态度;渴望成为整合的人;渴望亲密关系;重视过程;关爱;与自然和谐共处;反对墨守成规的建制; 个体内在的权力;(11)不重视物质享受;(12)自我超越。(三)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心理健康的评估虽然比较复杂,但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评估标准有以下几种:1.个体经验标准这
8、是根据个体自我的经验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的标准。个体经验是自身长期积累的知识及体验感受,可以用来评估自己及评估他人。例如当个体处在某种心理状态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如何,或是高涨,或是平稳,或是低落,或是沮丧,也能够感受到自身的焦虑、抑郁、恐惧等。虽然不一定都能追溯到产生这些情绪的主客观因素,也不是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控制和摆脱情绪状态,但是个体经验的判别有其客观性。应用个体经验标准同样可以用来判别他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能较直观地区分他人的情绪表现以及行为方式是否正常,是否出现异样。尽管这样的判别显得有些主观,不同的判别者会因经验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论,但
9、实际上不同个体的经验中存在着共性,在对一些明显现象上的判断误差不会很大。因此用个体经验作为判别他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2.统计分析标准这是根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人群平均状态进行评估的标准。根据心理统计显示,人群的心理健康状态呈正态分布,即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中间的正常水平,少部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则偏离多数人的水平,如果这种偏离超过了统计学的标准,超过了平均值的23个标准差,那么这些人群的心理健康状态就被视为异常心理。(见图变态心理学 )根据常态分布曲线图表明,人的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也没有什么屏障阻止一个人从健康转向异常。心理健康水
10、平也有“一般”,“较好”,“很好”的差别。事实上作为一个现实的人,一直保持在很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不现实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有所波动,但总在正常的范围之内。虽然难以用界线来划分健康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的过度,但是异常心理人群在正态分布曲线的另一侧,同样也存在着程度的差异。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及“精神病性障碍”的区分。3.心理测验标准这是根据标准化的心理测验结果进行评判的标准。虽然不少心理测验中运用统计分析的理论原理,但并非所有的心理测验与心理统计完全统一。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包括。常用的心理测验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调查问卷,投射测验,症状评定。4.社会适应标准这是根据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与社
11、会环境保持和谐状态的程度进行评估的标准。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环境的顺应以及应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理、沟通、交往的行为表现都应符合社会的要求,社会的准则,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的道德标准。如果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应对和融入,那么其行为就有悖于社会准则的常模,难以被众人理解和接受,因而就会被评判为异常。社会适应标准一般都比较直观,如一个青年人无法自控,行为举止令大家难以理解,无法与大家交往和相处,甚至出现过激或失控行为,这些都能看出心理行为出现了异常。社会适应标准的评估必须考虑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等社会背景特征,因此不应简单地,孤立地评估个体的某些行为及应
12、对方式。 5.医学诊断标准这是根据医学的诊断标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医学诊断标准十分全面和严谨。目前我国所常用的是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2001),世界卫生组织的ICD10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以及美国的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4)也是重要的参考标准。医学诊断标准不仅是精神科医生的诊断工具,心理咨询专职人员也必须熟悉和掌握此标准,这样才能全面评判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明确存在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对当事人心理问题的评估及干预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四)不同学派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对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不同心理学学派从其理论基础出发,对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构成机理有其独特的解释。1. 精
13、神动力学派关于心理健康的观点(1)精神动力学学派的创始人Freud 认为病理心理的原因来自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冲突,健康心理的核心就是要达到自我不再受本我的强大冲击和超我的过度压抑,使自我构成一种协调的综合力量。(2)E. Fromm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注重对现实社会的变革,所以把心理健康的研究重点放在心理特征的探究上。他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是“开创倾向性的人”,他们具有开创性思维、开创性的爱、幸福和良心等特质。(3)E. H. Erikson提出了心理健康是毕生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们在一生中的不同心理发展阶段都存在一种特殊的危机。如果能成功地解决了危机,个体便向下一个阶段转化。所以,
14、人们的健康人格及健康心理通过积极解决心理发展各个阶段中的危机而逐渐实现的。2. 人格特质的健康人格观点G. W. Allport的人格特质理论是面向健康人群。他主张从人的行为内部动力组织来研究人的特征。Allport认为,健康人应是在理性和意识水平上进行活动,他们的视线是指向当前和未来,他们都能够意识到并能控制激励自己活动的力量。所以心理健康的人又称为“成熟的人” ,不尽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目标,而且对当今和未来充满信心和理想。3.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健康观点以J.B.Watson为首的早期行为主义和以B.F.Skinner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可观察的、可测量的行为。以及引起这些行为的,
15、把人类行为只看作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所以是学习的结果。他们认为,人的各种心理疾病和躯体症状也都是通过学习过程而获得,都可看成是一种适应不良或异常的行为反应。这些适应不良行为都是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经过条件反射过程而固定下来。只要强化行为模式的改变,所有异常行为都能得到纠正。4. 认知理论的心理健康观点AEllis认为,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情绪困扰或不合理的思维和信念,这正是这些非理性信念影响了人的情绪,导致许多的痛苦。因此,要想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就应当去除这些非理性信念,保持合理的、合乎逻辑的思维。Bandura 认为,人们能采取某种措施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只要安排好环境诱因,提供认知支
16、持以及提示他们自己的行为后果,就能进行充分的自我心理调整。Aaron .Beck 认为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绪的中介,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可以从认知中找到原因。当认知中的曲解成分被揭示出来,正确合理地再认识,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在重建合理认知的基础上,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也就随之能得到改善。5.人本主义的心理健康观点 C.Rogers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杰出代表,他认为人是理性的,有追求美好的本性,有建设性和社会性,有自己的潜能, 有能力进行自我引导。他对心理健康的基本观点是: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得到体现。同时,他也认为个体
17、对世界有独特性的观念,认为生活中一切事物的意义与价值都不是绝对固定的,他与人们的看法和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每个人的眼里都有一个自己的“现实”,他们对待同一件事物的评介、态度、应对、处理及预测等都持有各自不同的方式。所以心理调节不能忽视人们的想法、看法和认知系统。 二、异常心理(一)异常心理的定义定义异常心理很难用只言片语来概括,因为这同样也涉及到个人经验标准、统计分析标准、社会适应标准、心理测验标准及医学诊断标准。异常心理可以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的失调:1. 心理活动与社会环境的失调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故应该和环境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如果这种一致性和协调性遭到破坏,构成对客观
18、世界的歪曲或虚构,则提示异常心理活动可能发生。2. 心理活动内部的失调个体心理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应是协调一致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也应协调一致,这种统一的心理活动保证了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并能进行有效的活动。如果个体的心理活动出现内部相互不协调,甚至出现失衡,就能提示异常心理的发生。3. 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失调个体心理活动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发展及其表现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内在稳定性,每个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均有着内在和必然的联系。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变化是稳定和有规律的。如果其稳定性被打破,出现突然的不符合规律的变化,那就提示心理健康的
19、水平下降。(二)对异常心理的解释自古以来各派学者对于异常心理持有不同的看法,而这些观点的共同基础是自然论,即他们根据自然事件来解释异常心理和行为,包括心身异常和人际关系障碍。对于异常心理的解释在学术上基本可分为医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两大类。1. 医学模式根据医学模式(疾病模式),异常心理就是疾病。发生异常心理和行为就如生一场疾病,有其病因,有一系列症状,也有疾病的过程,转归及预后。严格地说医学模式认为产生异常心理是一种生物学原因,是由于机体的某种损害而引起的疾病。事实上许多出现异常心理的个体并没有发现其真正的医学原因,虽然不少学者也不认同所有的异常心理产生于机体的生物学原因,但他们还是倾向用医学
20、模式思考,习惯使用医学术语如症状,病因,诊断,综合症,治疗,治愈等来表达异常心理的各种现象。更有甚者的是对于那些缺乏生物学原因的异常心理个体却在接受药物和其他相关生物学方法的治疗。虽然当今医学模式十分普遍,渗透于整个异常心理学术领域,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大多数异常心理至今未找到客观的生物学原因,因此把异常心理与生病等同是错误的结论。他们认为对于异常心理和行为贴上生病的标签不仅是对个体与社会冲突的曲解,也免除了他们对于自己不适应、不和谐的所作所为的责任感,所以医学模式客观上强化了对社会及他人产生负面影响的异常心理行为。2. 心理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是医学模式的补充,这些理论将异常心理
21、归于个人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的心理过程,而非是生物学方面的功能损害。这样能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角度就更加拓展,如忽视教育、创伤经历、认知曲解及应激压力等都可成为异常心理产生的根源。关于心理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一些学派:(1)心理动力学 认为异常心理是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这些冲突的渊源产生于童年时期成长的凝滞。(2)行为主义 认为异常心理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而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有得到强化。(3)认知理论 认为异常心理是因个体对于自己、环境及将来曲解的看法和想法以及功能失调的信念所致。(4)人际关系理论 认为异常心理是人际关系的紊乱引出的结果。(5)社会文化理论 认为异常心理是社会和
22、文化的产物。(6)人本存在理论 认为异常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个体的内心世界被局限,精神生活受枯竭,潜能发挥遭阻滞,人生价值不能够完全得到体现。 (三)异常心理的治疗探讨研究异常心理的原因无非是为了治疗异常心理,改变异常心理。使用何种方法往往取决于对异常心理的理论解释。医学模式推崇于医学治疗,药物应用,住院治疗,电击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都很普遍。心理学模式则提倡心理治疗。据统计心理治疗方法多达1000多种,但客观上真正有效的,能被世界各国学者认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不多。其中精神分析、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来访者中心疗法及系统治疗等受到广泛的认同。这些方法也从个别治疗形式推广应用到小组治疗、家庭治疗、夫妻
23、治疗等多种形式。考虑到异常心理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及治疗的实效性,近年来各国学者倾向于综合治疗的模式,常把医学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参与异常心理干预的专业人员通常有3种: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及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专长于诊断和医学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药物治疗。临床心理学家在我国可分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他们是通过结构式谈话方法与来访者沟通实施帮助和治疗。他们虽然没有处方权,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效果在一定范围中同样能与药物治疗媲美。社会工作者也接受过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训练,但他们的工作范围主要是基层,更多的服务于异常心理人群的康复工作。(四)异常心理的预防所谓异常心理的
24、预防即防止异常心理的发生。预防的目标放在改变环境、家庭和个人。例如对于条件不好的社区儿童、青少年开展丰富有益的活动,通过父母学校教会家长如何养育好子女,协助家庭的成长和发展,辅导个人如何合理地应对各种挫折,应激及困扰等。Kaplan于2000年提出了3级预防的模式。1. 一级预防 这是面对所有的人群,重点放在最初阶段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通过营造心理健康的环境,增强个人的自身力量,教会他们应对压力的技巧,避免发生异常心理及心理疾病。2. 二级预防其重点是预防特定疾病的高危人群发病。例如青少年品行障碍,成年后可能具有反社会性。二级预防试图找出这些有问题的青少年,对他们进行早期心理干预。目标是预防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