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3章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doc

  • 上传人(卖家):清风明月心
  • 文档编号:5529768
  • 上传时间:2023-04-23
  • 格式:DOC
  • 页数:89
  • 大小:14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3章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doc》由用户(清风明月心)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心理健康 异常 心理
    资源描述:

    1、第2章 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一、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6年就对人类健康做出了解释:“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应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的状态”。人们的健康是“心”与“身”健康的统一,也是心身健康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般意义而言,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势态下运作的综合体现。然而对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内涵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定论,学术界有多种归纳及描述。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把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

    2、个体心理在自身及外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心理学家H. B. 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仅是没有患上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学家W.W.Boehm 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人带来快乐。Schultz从个体成长观(personalgrowth)的理念出发把心理健康解释为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潜能的最完整的发展,心理潜能的最佳发展取决于人在一生中能否成就某种事业。Br

    3、adburm(1969),Andrews(1980),Diener(1984),在对主观幸(subjectwell-being)的研究中,把心理健康定义为积极的情感和生活满意两种概念的综合。认为良好情绪和负性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而二者之间的平衡是幸福的指标。生活满意度则是一种认知成分,是幸福感的一种补充,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关键指标。国内有学者刘艳认为(1996),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张承芬(1997)认为,心理健康乃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稳与协调,并在

    4、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他们在论述心理健康定义时都认识并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适应,都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状态。另外,在对心理健康理解时还应注意到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而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及协调。(二)心理健康的特征 心理学家Mariejahoda对人们心理健康的特征做了以下描述:标准了解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心情;有所成就,又能面向未来;心理状态完整美好,能够抗御应激;自主,而且能认识自己需要什么;真实地、毫不歪

    5、曲地理解客观现实,然而又能具有同情和同感;做环境的主人;能工作、能爱、能玩、也能解决问题。Maslow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把以自我实现为奋斗目标的人称为心理健康者,而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充分开拓并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和潜力。他相信所有的人都具备达到心理健康的先天素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使这些潜能得以实现。Maslow把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概括为15个方面:对现实更有效的知觉;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行为的自然流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独处和独立的需要;自主的活动;不断更新的鉴赏力;神秘的或高峰的体验;对所有人的爱的情谊;人际关系融洽;(11)民主的性格结构;(12

    6、)手段和目的、善和恶之间的辨别力;(13)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14)创造性;(15)对文化适应。Maslow认为符合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特征: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能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能作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具有从经验种学习的能力;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发泄和控制;在不违背机体利益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人发挥;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的需要能作适当的满足。C.Rogers认为,实现的倾向是生命的驱动力量,它使人更加复杂化,更具有自主性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成为心理健康的人,或“机能完善的人”。从R

    7、ogers的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在于自我结构和经验的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有一个非条件的积极关注的成长环境。Rogers列举了机能完善者的五个特征:经验开放;时刻保持生活充实;对自身机体高度信任;有较强的自由感;有高度的创造性。另外,Rogers还进一步提出了“未来新人类的素质”:(开朗、开放的人生态度;渴求真实;对科技抱存疑的态度;渴望成为整合的人;渴望亲密关系;重视过程;关爱;与自然和谐共处;反对墨守成规的建制; 个体内在的权力;(11)不重视物质享受;(12)自我超越。(三)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心理健康的评估虽然比较复杂,但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评估标准有以下几种:1.个体经验标准这

    8、是根据个体自我的经验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的标准。个体经验是自身长期积累的知识及体验感受,可以用来评估自己及评估他人。例如当个体处在某种心理状态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如何,或是高涨,或是平稳,或是低落,或是沮丧,也能够感受到自身的焦虑、抑郁、恐惧等。虽然不一定都能追溯到产生这些情绪的主客观因素,也不是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控制和摆脱情绪状态,但是个体经验的判别有其客观性。应用个体经验标准同样可以用来判别他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能较直观地区分他人的情绪表现以及行为方式是否正常,是否出现异样。尽管这样的判别显得有些主观,不同的判别者会因经验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论,但

    9、实际上不同个体的经验中存在着共性,在对一些明显现象上的判断误差不会很大。因此用个体经验作为判别他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2.统计分析标准这是根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人群平均状态进行评估的标准。根据心理统计显示,人群的心理健康状态呈正态分布,即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中间的正常水平,少部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则偏离多数人的水平,如果这种偏离超过了统计学的标准,超过了平均值的23个标准差,那么这些人群的心理健康状态就被视为异常心理。(见图变态心理学 )根据常态分布曲线图表明,人的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也没有什么屏障阻止一个人从健康转向异常。心理健康水

    10、平也有“一般”,“较好”,“很好”的差别。事实上作为一个现实的人,一直保持在很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不现实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有所波动,但总在正常的范围之内。虽然难以用界线来划分健康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的过度,但是异常心理人群在正态分布曲线的另一侧,同样也存在着程度的差异。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及“精神病性障碍”的区分。3.心理测验标准这是根据标准化的心理测验结果进行评判的标准。虽然不少心理测验中运用统计分析的理论原理,但并非所有的心理测验与心理统计完全统一。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包括。常用的心理测验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调查问卷,投射测验,症状评定。4.社会适应标准这是根据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与社

    11、会环境保持和谐状态的程度进行评估的标准。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环境的顺应以及应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理、沟通、交往的行为表现都应符合社会的要求,社会的准则,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的道德标准。如果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应对和融入,那么其行为就有悖于社会准则的常模,难以被众人理解和接受,因而就会被评判为异常。社会适应标准一般都比较直观,如一个青年人无法自控,行为举止令大家难以理解,无法与大家交往和相处,甚至出现过激或失控行为,这些都能看出心理行为出现了异常。社会适应标准的评估必须考虑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等社会背景特征,因此不应简单地,孤立地评估个体的某些行为及应

    12、对方式。 5.医学诊断标准这是根据医学的诊断标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医学诊断标准十分全面和严谨。目前我国所常用的是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2001),世界卫生组织的ICD10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以及美国的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4)也是重要的参考标准。医学诊断标准不仅是精神科医生的诊断工具,心理咨询专职人员也必须熟悉和掌握此标准,这样才能全面评判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明确存在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对当事人心理问题的评估及干预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四)不同学派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对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不同心理学学派从其理论基础出发,对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构成机理有其独特的解释。1. 精

    13、神动力学派关于心理健康的观点(1)精神动力学学派的创始人Freud 认为病理心理的原因来自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冲突,健康心理的核心就是要达到自我不再受本我的强大冲击和超我的过度压抑,使自我构成一种协调的综合力量。(2)E. Fromm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注重对现实社会的变革,所以把心理健康的研究重点放在心理特征的探究上。他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是“开创倾向性的人”,他们具有开创性思维、开创性的爱、幸福和良心等特质。(3)E. H. Erikson提出了心理健康是毕生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们在一生中的不同心理发展阶段都存在一种特殊的危机。如果能成功地解决了危机,个体便向下一个阶段转化。所以,

    14、人们的健康人格及健康心理通过积极解决心理发展各个阶段中的危机而逐渐实现的。2. 人格特质的健康人格观点G. W. Allport的人格特质理论是面向健康人群。他主张从人的行为内部动力组织来研究人的特征。Allport认为,健康人应是在理性和意识水平上进行活动,他们的视线是指向当前和未来,他们都能够意识到并能控制激励自己活动的力量。所以心理健康的人又称为“成熟的人” ,不尽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目标,而且对当今和未来充满信心和理想。3.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健康观点以J.B.Watson为首的早期行为主义和以B.F.Skinner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可观察的、可测量的行为。以及引起这些行为的,

    15、把人类行为只看作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所以是学习的结果。他们认为,人的各种心理疾病和躯体症状也都是通过学习过程而获得,都可看成是一种适应不良或异常的行为反应。这些适应不良行为都是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经过条件反射过程而固定下来。只要强化行为模式的改变,所有异常行为都能得到纠正。4. 认知理论的心理健康观点AEllis认为,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情绪困扰或不合理的思维和信念,这正是这些非理性信念影响了人的情绪,导致许多的痛苦。因此,要想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就应当去除这些非理性信念,保持合理的、合乎逻辑的思维。Bandura 认为,人们能采取某种措施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只要安排好环境诱因,提供认知支

    16、持以及提示他们自己的行为后果,就能进行充分的自我心理调整。Aaron .Beck 认为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绪的中介,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可以从认知中找到原因。当认知中的曲解成分被揭示出来,正确合理地再认识,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在重建合理认知的基础上,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也就随之能得到改善。5.人本主义的心理健康观点 C.Rogers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杰出代表,他认为人是理性的,有追求美好的本性,有建设性和社会性,有自己的潜能, 有能力进行自我引导。他对心理健康的基本观点是: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得到体现。同时,他也认为个体

    17、对世界有独特性的观念,认为生活中一切事物的意义与价值都不是绝对固定的,他与人们的看法和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每个人的眼里都有一个自己的“现实”,他们对待同一件事物的评介、态度、应对、处理及预测等都持有各自不同的方式。所以心理调节不能忽视人们的想法、看法和认知系统。 二、异常心理(一)异常心理的定义定义异常心理很难用只言片语来概括,因为这同样也涉及到个人经验标准、统计分析标准、社会适应标准、心理测验标准及医学诊断标准。异常心理可以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的失调:1. 心理活动与社会环境的失调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故应该和环境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如果这种一致性和协调性遭到破坏,构成对客观

    18、世界的歪曲或虚构,则提示异常心理活动可能发生。2. 心理活动内部的失调个体心理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应是协调一致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也应协调一致,这种统一的心理活动保证了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并能进行有效的活动。如果个体的心理活动出现内部相互不协调,甚至出现失衡,就能提示异常心理的发生。3. 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失调个体心理活动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发展及其表现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内在稳定性,每个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均有着内在和必然的联系。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变化是稳定和有规律的。如果其稳定性被打破,出现突然的不符合规律的变化,那就提示心理健康的

    19、水平下降。(二)对异常心理的解释自古以来各派学者对于异常心理持有不同的看法,而这些观点的共同基础是自然论,即他们根据自然事件来解释异常心理和行为,包括心身异常和人际关系障碍。对于异常心理的解释在学术上基本可分为医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两大类。1. 医学模式根据医学模式(疾病模式),异常心理就是疾病。发生异常心理和行为就如生一场疾病,有其病因,有一系列症状,也有疾病的过程,转归及预后。严格地说医学模式认为产生异常心理是一种生物学原因,是由于机体的某种损害而引起的疾病。事实上许多出现异常心理的个体并没有发现其真正的医学原因,虽然不少学者也不认同所有的异常心理产生于机体的生物学原因,但他们还是倾向用医学

    20、模式思考,习惯使用医学术语如症状,病因,诊断,综合症,治疗,治愈等来表达异常心理的各种现象。更有甚者的是对于那些缺乏生物学原因的异常心理个体却在接受药物和其他相关生物学方法的治疗。虽然当今医学模式十分普遍,渗透于整个异常心理学术领域,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大多数异常心理至今未找到客观的生物学原因,因此把异常心理与生病等同是错误的结论。他们认为对于异常心理和行为贴上生病的标签不仅是对个体与社会冲突的曲解,也免除了他们对于自己不适应、不和谐的所作所为的责任感,所以医学模式客观上强化了对社会及他人产生负面影响的异常心理行为。2. 心理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是医学模式的补充,这些理论将异常心理

    21、归于个人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的心理过程,而非是生物学方面的功能损害。这样能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角度就更加拓展,如忽视教育、创伤经历、认知曲解及应激压力等都可成为异常心理产生的根源。关于心理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一些学派:(1)心理动力学 认为异常心理是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这些冲突的渊源产生于童年时期成长的凝滞。(2)行为主义 认为异常心理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而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有得到强化。(3)认知理论 认为异常心理是因个体对于自己、环境及将来曲解的看法和想法以及功能失调的信念所致。(4)人际关系理论 认为异常心理是人际关系的紊乱引出的结果。(5)社会文化理论 认为异常心理是社会和

    22、文化的产物。(6)人本存在理论 认为异常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个体的内心世界被局限,精神生活受枯竭,潜能发挥遭阻滞,人生价值不能够完全得到体现。 (三)异常心理的治疗探讨研究异常心理的原因无非是为了治疗异常心理,改变异常心理。使用何种方法往往取决于对异常心理的理论解释。医学模式推崇于医学治疗,药物应用,住院治疗,电击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都很普遍。心理学模式则提倡心理治疗。据统计心理治疗方法多达1000多种,但客观上真正有效的,能被世界各国学者认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不多。其中精神分析、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来访者中心疗法及系统治疗等受到广泛的认同。这些方法也从个别治疗形式推广应用到小组治疗、家庭治疗、夫妻

    23、治疗等多种形式。考虑到异常心理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及治疗的实效性,近年来各国学者倾向于综合治疗的模式,常把医学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参与异常心理干预的专业人员通常有3种: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及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专长于诊断和医学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药物治疗。临床心理学家在我国可分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他们是通过结构式谈话方法与来访者沟通实施帮助和治疗。他们虽然没有处方权,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效果在一定范围中同样能与药物治疗媲美。社会工作者也接受过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训练,但他们的工作范围主要是基层,更多的服务于异常心理人群的康复工作。(四)异常心理的预防所谓异常心理的

    24、预防即防止异常心理的发生。预防的目标放在改变环境、家庭和个人。例如对于条件不好的社区儿童、青少年开展丰富有益的活动,通过父母学校教会家长如何养育好子女,协助家庭的成长和发展,辅导个人如何合理地应对各种挫折,应激及困扰等。Kaplan于2000年提出了3级预防的模式。1. 一级预防 这是面对所有的人群,重点放在最初阶段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通过营造心理健康的环境,增强个人的自身力量,教会他们应对压力的技巧,避免发生异常心理及心理疾病。2. 二级预防其重点是预防特定疾病的高危人群发病。例如青少年品行障碍,成年后可能具有反社会性。二级预防试图找出这些有问题的青少年,对他们进行早期心理干预。目标是预防他

    25、们朝反社会人格障碍方向发展。3. 三级预防 当疾病一产生就及时进行规范的治疗,控制疾病发展程度,尽早治疗,尽快治愈。三、常见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与评估(一)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病性障碍,在全世界范围人群中至少1的人有可能在其一生中发生此心理障碍。在我国90年代北京地区的统计患病率为0.97%。精神分裂症大多起病于青壮年,所以中学生和大学生正是在此病的高发年龄阶段,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或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发病率较高。在青年教师中也不可忽视此病的发生。不少人以为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在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转向精神分裂症,或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可以引发精神分

    26、裂症,其实这些都是被误解的习惯性错误看法。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识别和诊断需要全面的观察及多种方法的确诊,了解患病前后的整体详细过程是帮助诊断的重要依据。由于此心理障碍的病因尚不清楚,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所产生的非特异性症状。尽管如此,大量的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现象学的研究资料表明这是一种病理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疾病。所以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是一种“临床”性的诊断,识别和判断都是依靠“临床过程”。1.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绝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表现出典型症状之前其实都已经处于多年的“隐性” 状态。在此期间可能表现为退缩、孤僻或与众不同。通常称作为有点“怪兮兮”。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令人费解,对外界事物的

    27、兴趣减少或反应怪异,要么觉得对于周围一切都没有感觉,要么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别人驱使的结果。有些患者认为自己非同于一般常人,具有特殊的能力和才华,有“神秘”和“超感”的体验。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情感冷漠、平淡或不适切,但由于意识清晰,智力正常,在学习的效率和成绩都一时显示不出存在问题。上述“怪兮兮”的状态可以持续数年,隐含地在逐步恶化,直到精神障碍首次发作前异常的思维和行为这才较为明显地表现出来。 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1)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的思维障碍的两大类型。思维形式障碍表现为思维的令人费解和逻辑紊乱。常见的特征

    28、性的表现形式有:联想松弛 患者思维漫不经心,概念模糊,言语的组成经常出现不连贯,离题或来回跳跃,使得听者感到稀里糊涂,搞不清脉络。思维破裂 患者在语言表达中刚讲了半句话就突然停止,过一会儿,或过了几分钟又开始表达,但话题却是另起炉灶,前言不对后语,情绪也伴有纷乱。患者在讲话的停顿过程中是被闯入的思维所干扰,以至中断。 语词新作 患者会自己编造一些词汇,与众不同,由他本人赋予这些词汇特定的涵义。其他人都无法听懂和领会这些怪怪的词汇。随意作答 患者在回答别人问题的时候不能顺应话题有逻辑地进行回答,而是牛头不对马嘴地跑题乱答。如问“你饭吃过吗?”,答“我已经把事情办好了”。思维贫乏 患者的语言极少,

    29、不仅是话少,说话的内容也十分贫乏。模仿言语 患者用类似哼小调或唱曲子的样子不断地重复某些话语,但实际上没有想与别人交谈和诉说的愿望。思维凝结 患者的智商正常或比一般人还高,但是抽象思维极差,构成鲜明的反差。(2)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是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典型的一种形式。妄想是一组坚定的病理性信念,内容怪异离奇。尽管对患者的妄想用事实进行质疑,但患者坚信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不作改变。妄想的内容的结构是杂乱的,无系统的,但也有可能包括一些不可知论或无法证伪的内容,使常人无法与他们争辩出结果。妄想常见于较重的精神障碍。常见的特征性的表现有:影响妄想 认为自己受到了一种无法抵御的影响。如某些被一种来自于不明物

    30、体所发出的射线所干扰引起周身不适,无所适从,无法排除。关系妄想 患者确信自己和某些人和事物有着“特殊的联系”。虽然他人都否认或不信这种联系的存在,但他坚信不疑。如认为自己是某个高层领导人的非公开子女。被害妄想 患者认为有些人和组织对其不善,有陷害他的意图和迹象。如认为有人一直在跟踪,监视自己,想达到某种不可告知的恶意目的。尽管周围的人都难以确认患者所述现象的真实性,但往往被他的生动的描述和倒霉的处境激起感动和动情。思维被广播妄想 患者觉得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在没有开口表达之前就已经被别人得知和了解了。思维插入妄想 患者相信某些人把他们的想法已经插入在自己大脑的思维中,所以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已经不是真

    31、正的自我思维。(3)知觉障碍 在知觉障碍中最常见的是幻觉。幻觉是指没有相应客观刺激作用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患者信以为真,行为也受到幻觉的支配和影响。在幻觉中,患者最常见的是幻听,也有幻视、幻触、幻味、幻嗅等。幻听表现为一个或几个声音不停地在患者的耳边发声,此声音有的是在告诉他某些情况,有的是在指挥他去干些事情,有的则是在贬低或威胁他。所感知的声音一般来自于耳外,也有的表现为来自自己的头脑内,是一种出自于颅内的声音。患者对于幻听的感受是清晰真实的,但有时他们对声音的性别和年龄的分辨也存在困难。患者也可以有错觉,人格解体,即感到似乎自己和躯体已分离,自己是从外部来观察自己,现实解体,即整个世界

    32、都显得极其不真实,以及自己的躯体正在出现某种奇怪的变化等等幻觉。(4)情绪障碍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往往是变换不定,喜怒无常,难以捉摸。有的患者表现为情感冷漠或平淡,几乎没有热情,在各种场合都显得没有情绪,麻木不仁。有的患者表现为情感不真切,尽管有所情感的表露,但无法与其思维和语言相关联和协调,显得牛头不对马嘴。也有的患者表现为情感在短期之内急剧地变换,起伏很大,反差也很大,令人无法理解和接受。(5)行为障碍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是异常的,其特点是怪异和不适切。如不可思议的怪相和姿势,膜拜样动作,过分的愚蠢,激动不安,或不恰当的性表示。这些异常的表现形式繁复,形形色色,有的十分明显,有的却有些

    33、模糊。2. 评估中的注意要点(1)对预后的估计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慢性精神疾患,患者的病程是渐进发展的过程,从隐含的“怪兮兮”到社会功能丧失常经历多年。一些患者所表现出的幻觉和妄想并不典型和明显,在急性期能被周围人所关注,但进入慢性期他们受关注的程度会下降,但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却迟迟不能达到正常的状态。通常起病快速,属反应性的,其预后较好,而起病、进展缓慢的预后相对较差。对于阳性症状明显的,如有明显的幻觉,妄想及怪异行为的病人使用传统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而对有阴性症状的患者,如感情淡漠。思维贫乏、兴趣下降、社会功能退缩等使用新一代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2)遗

    34、传学问题 根据血缘学研究的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家族性疾病,能在家族中传播。亲属的关系越密切,患病的危险性就越高。尽管如此,但现实中并非在患者中都能清晰地追溯到家族遗传的线索。近代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主要是染色体的研究还没有发现结论性的遗传证据。所以较为权威性的结论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具有遗传学和环境学方面的多元因素。(3)家庭模式的作用 家庭模式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一个没有活力或关系不和谐的家庭对于患者是不利的,它会引发患者的病情,使患者增加复发的几率。如果家庭抛弃患者,患者会长期处于敌对的警觉状态。反之,如果家庭对患者过分关注,过分保护,过分情感表达及过分担忧,患者会长

    35、期处于被约束状态。这两种倾向的家庭模式都不利于患者的疾病的稳定及康复。3. 心理干预的相关问题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干预主要有三种方法,这就是生物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及社会学方法。(1)生物学方法 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方法。经典的药物如氯丙嗪一直被精神科医生广泛地应用。一些新药如利培酮(维思通),奥氮平(再普乐)等疗效肯定,副作用更小。电休克治疗对于少数病人也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学治疗方法。(2)心理学方法 对于精神分裂症病人实施心理治疗的疗效不如药物治疗肯定和有效,但对于需要长期接受治疗的患者仍是一种十分有助的治疗方式。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很重要,这将影响到医患关系及患者的医从程度。各种理论的心理治疗

    36、都涉及到沟通交流、心理支持及行为塑造,所以心理干预的实施不能因为药物的应用而随意放弃。患者小组治疗其治疗目标是心理支持及进行现实性检验,这有助于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大量研究证实小组治疗对于处于康复阶段的病人有很大的帮助。家庭治疗也是常用的心理治疗形式,在家庭的环境中家人和患者共同介入治疗,这样不仅患者得到帮助,患者的家人也能从治疗的参与中懂得对患者的接纳和理解。 (3)社会学方法 精神卫生疾病控制中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定期随访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康复的情况及存在复发的倾向。社会性技能训练有助于避免患者对患病的过重压力,激活他们融入社会,尽可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二)心境障碍 心境

    37、障碍又称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人群中很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占一般人群的35患有此病症,一直受到医学家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抑郁的识别与治疗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众多人群的心身健康及生活质量。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在CCMD3中把原来分类在“神经症”中的抑郁划归到心境障碍范围,因此对于抑郁的理解需要更注重于其实际的表现。1. 抑郁的主要表现抑郁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的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症状可表现在情绪,认知,躯体症状及人体征象等方面。(1)情绪表现 情绪低落,心情压抑沮丧,无愉悦感,兴趣下降明显,与外界情感交流缩窄,回避人际关系,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等。(2)认知表现 有自责自罪感,对人生无望,厌

    38、世无助,难以专心,注意困难,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记忆力下降,少数伴有幻觉和妄想等。(3)躯体表现 精力减退,疲劳乏力,失眠或多睡,经常早醒,厌食或多食,体重明显下降,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腹泻便秘,性欲下降,经常出现昼重夜轻的规律性状态波动等。(4)人体征象 躯体弯腰曲背,动作单板迟缓,面容悲凄伤感,皮肤干燥无光,舌苔厚腻口臭等。2. 躁狂的主要表现躁狂表现为心境高涨,可以从一般的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这种心绪的高涨状态虽然与患者的处境极不相称,但旁人往往予以正面理解而不能意会到问题所在,其社会功能可以毫无损害或者轻度损害。(1)情绪表现 兴奋激动,欣快高涨,情绪不稳,容易激动,缺乏耐心,行为鲁

    39、莽,以自我为中心,好要求别人等。(2)认知表现 自我评价过高,虚拟夸张标榜,思维奔逸,语速很快,联想偏偏,意念飘忽,判断失误,杂乱无章,偏执狂妄等。(3)躯体表现 精力极度充沛,睡眠需求减少,性欲亢进等。(4)人体征象 精神运动性兴奋。3.评估中的注意要点(1)正常情感过程 每个人都会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通常是被一些日常生活事件所引发,这些都在生活的情理之中,随着外来的负性刺激的削弱,低靡悲伤的情绪状态也随之逐渐缓解。时而在遇到创伤性生活事件后产生了心境不佳,如果迟迟走不出情绪萎靡状态就有可能发展到抑郁状态。(2)抑郁状态 患者最常见的表现是感到郁闷和不开心,兴趣范围变小,办事缺乏动力,有些懒

    40、散拖拉,有时会有些无名火。可伴有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入睡困难或早醒。清晨起来感到沮丧,但到了下午和傍晚状态明显好转。对于在童年期曾经有过重大事件打击情结,近期遇到明显失落性挫折,处于长期慢性压力等情况的人是抑郁状态的易患人群。(3)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在CCMD-3中是指单次发作的抑郁症,它的核心症状是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及无器质性疾病的躯体症状。上述的抑郁表现都可出现,如果抑郁症状已持续2周或2周以上就已符合诊断标准。(4)轻度躁狂 轻度躁狂患者的表现给人的初步印象是积极,肯干,向上。但其与处境不相称的兴奋和高涨多少会给他人留下言过其实的疑惑。但由于轻度躁狂的社会功能并无损害

    41、或只有轻度损害,所以此病症在评估和鉴别中存在一定的难度。(5)双相障碍 但患者的发作状态符合某一型躁狂或抑郁标准,以前曾经有过相反(抑郁或躁狂)的发作,或者出现过抑郁躁狂混合型的发作。这就属于双相障碍。常见的双相障碍又可分为目前为轻度躁狂;目前为无精神病性躁狂;目前为精神病性症状躁狂;目前为轻度抑郁;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及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目前为混合性发作等多种病态形式。(6)学生抑郁的特点 学生的抑郁除了上述典型症状之外,在表现形式方面有他们的特点,如精神倦怠,注意涣散,瞌睡重重,学习无趣,作业拖拉,马马虎虎,成绩下降,话语减少,远离集体,回避老师,害怕上学,激励困难,身体不

    42、适,力不从心,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月经失调等等。以往对学生抑郁的关注不够,识别也不力,常常误认为他们是没有理想,不求上进,贪图安逸,不肯努力,得过且过,缺乏朝气,不听教导,没有出息。其实他们正处在抑郁中,在煎熬,想挣脱,缺理解,真无奈。4. 心理干预的相关问题 (1)心理及生物学假说 精神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抑郁症患者所感受的是一种强烈的失落,失去的是曾经既爱又恨过的某些客体,这种失落有的具有现实性,有的是处在臆想层面。这种失落感来自于潜意识中的冲动反应却反向地指向自我,构成了对自我的贬低,导致了整体的抑郁。认知学说认为个体的核心信念系统中如果存在负性的成分,就会构

    43、成一些维护性行为来支持相应信念及衍生的规则。一旦遇到激发性社会生活事件,其信念及规则便会启动负性自动想法,曲解地感受、体验、评估和预测“自我”、“环境”及“将来”,产生了非现实的过低的评价,从而导致抑郁。生物学学说都关注在人体大脑中儿茶酚胺(NE)和5羟色胺(5-HT)。多年的医学研究虽然有一些收获,但结果尚未被一致认可。儿茶酚胺学说提出大脑的低NE水平可导致抑郁,而NE的增高则会产生躁狂。5羟色胺学说认为大脑中5-HT低水平引发抑郁,反之则产生躁狂。应该指出,无论是大脑中的儿茶酚胺还是5-羟色胺的水平高低都不是指绝对的量的多少,仅仅是指大脑某些部位的神经递质在神经细胞突出间隙传递中递质在细胞

    44、间前膜对后膜的作用的大小。尽管这些理论是一种假说,但目前医学中抗抑郁抗躁狂药物的作用机制都支持这些假说而获得可靠的临床治疗效果。 (2)心理干预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于抑郁患者有很重要的价值。心理支持能给予患者温暖、关注、理解及同情,认同他们的抑郁感受,帮助他们认识致病的因素和调整他们误解,有助于患者理性地认识抑郁,引导抗抑郁的需求,接纳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治疗(CBT)对于抑郁症的疗效早已为各国专家学者所公认。认知行为治疗的结构严谨,操作性强,老少皆宜,疗程较短(一般812周),易为我国患者接受。认知治疗有个别治疗,小组治疗,家庭治疗,夫妻治疗等多种形式,由于治疗是通过调整患者深层的负性信念以

    45、及浅层的曲解自动想法达到调整抑郁情绪及不适应行为的效果,有助于预防复发,所以具有治本的疗效。近10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表明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能通过检测大脑结构某些区域成像的改变来确认认知行为治疗的客观疗效。所以,以往在认识上停留于医患沟通和语言交流干预的有效方法如今已能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检测技术来肯定心理干预具有可靠的生物学基础。为了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各国学者都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实施认知行为治疗,配合药物治疗,这是抑郁症治疗的理想方案。 (3)药物及其他治疗 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其有效性达到70%-80%。三环类抗抑郁药是传统的药物,近10多年来新药的使用在

    46、我过也非常普遍,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NRI(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双重再摄取抑制剂)都在临床中取得很好的效果。药物治疗同样需要科学地,人性化地考虑疾病与个体的综合因素,并非长期服药就是治疗抑郁症的常理。 锂盐可用于复发的双相型障碍好躁狂症,也可用于急性双相抑郁症和少数单相抑郁症。在临床中抗抑郁药物和锂盐可联合使用抗抑郁药。 电休克可作为选择性的治疗方法,对于有强烈自杀念头和行为倾向的患者,对于抑郁又出现某些精神症状的患者,对于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都可使用电休克治疗,其疗效能达到90%以上。 (三)广泛性焦虑1. 广泛性焦虑的主要表现广泛性焦虑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的对象和具体

    47、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担忧状态。慢性轻度的焦虑可表现为紧张,担心,轻度烦恼和容易激动。这些症状往往与所处的环境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慢性中度焦虑除了有紧张不安,提心吊胆之外,持续时间可超过6个月甚至长达数年。患者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性反应,如心动过速、恶心、腹泻、尿频、手脚冰凉、出汗。同时还可出现失眠(以入睡困难为主)、注意力集中困难、疲乏、叹息、发抖、易惊等。广泛性焦虑有家属性发病倾向。2. 评估中的注意要点 (1)广泛性焦虑的基本特征是焦虑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具体的内容,所以患者很难表达为何焦虑及焦虑什么。对于学生中存在的学习焦虑是一种广义的评判,并非把学习作为一种具体的对象及内容。 (2

    48、)在学校环境中无论是学生,教师或学生家长存在广泛性焦虑是常见的现象,但需要排除躯体疾病的继发焦虑,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冠心病等继发的焦虑情绪。同时也应考虑到某些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抑郁症都可同时伴有焦虑。 3. 心理干预的相关问题 (1)鼓励患者建立自信,让他们参加有创意的活动,调整他们曲解的认知都是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放松训练是常用的行为干预技术,有的可通过腹式呼吸、放松操、气功、瑜伽或催眠来达到机体及情绪放松的效果。生物反馈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放纵训练方法。利用现代生物反馈仪器,将人体的生理功能放大并转换成声、光等反馈信号使患者根据反馈信号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功能及其他躯体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3章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52976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