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开放性试题解答指导.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考语文开放性试题解答指导.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开放性 试题 解答 指导 下载 _中考其它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中考语文开放性试题解答指导 开放型试题已进入中考阅读测试卷中,这是中考改革试题“稳中求变”的“变”的方面。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的多元化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不追求一种解题思路和唯一答案,注意肯定学生的创见,使答案的界定有一个合理的自由度,鼓励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技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熟悉开放型试题类型。1 模拟仿写类 如阅读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中第5、6两段对春风、春雨的描写后,要求用一个比喻句把你对春风的感受写出来。题干中还有一句提示性的话我们必须抓住:“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它启示我们,在解答这道题时,首先要多角度思考,
2、 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 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势, 敏捷而灵活的思考问题。 例如:同样面对春景, 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有人低吟“流水落花春去也”。同样面对秋景,有人但见明丽金秋,硕果累累,有人却见秋风萧瑟, 清秋凄婉。朱自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抚摸”, 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在思考中, 可以从春风“温煦”的角度进行求同思维, 造出“煦暖的春风拂面而来, 就像疼爱你的人用温暖的手轻抚着颜面”的句子。也可以从“春寒料峭”的角度进行求异思维, 造出“春风不着肉,好似尖刀割”的比喻句。由于对春风的感受各异,加上所比的事物不同, 所以这道题的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必须符合以下
3、两点要求:要写出对春风的感受;必须用比喻句,把这种感受写出来。2筛选提取类。例如: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 回忆你读过的古诗, 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它要求考生在记忆的仓库里搜索读过的描绘春雨轻盈, 细密特征的诗句。诸如:“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沾衣欲湿杏花雨”都符合答题中的两个要求:描绘春雨的特征。古诗句。3续写补写类。 下边是一段课外文的阅读题,题目是根的联想,在作者看来树根的奉献同春蚕、蜡炬的奉献相比,更深的意义在于树根为了更好地奉献而不断壮大自己。与其把老师比成春蚕、蜡炬,不如把他们比成树根。 为了讲清这道题,
4、这里选录了一段文字。 不仅老师,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不断壮大自己。一个医生只有不断学习新的医疗技术,才有更大的才力去奉献;乙社会需要我们的奉献精神, 更需要我们 有更大的奉献才能。 依照画线的句子,在乙处补充一个论据,要与上下文内容一 致,语气连贯。这道题更能体现出开放性试题的特征,又有一定的难度,不可能也无法设置统一的标准答案。但不等于说这类题无从解答。关键是要找准切入口,从分析原文中的这个事实论据入手,看一看它和上下文的联系。“只有不断学习新的医疗技术”这句是承接上文“不断壮大自己”的,而“才有更大的才力去奉献”是和下一句“社会需要我们的奉献精神,更需要我
5、们有更大的奉献才能”紧密衔接的,因此,所补论据应包含两层意思:吸收,壮大自己; 奉献。考虑到上下文的内容一致,语气连贯,这两层意思必须按先后次序,不能调换。接着我们就要广开思路,从例句开始拓展,由老师到医生,再到工程师、科学家,甚至想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吸收,壮大自己,然后才能奉献的问题。例如:“一位工程师只有不断开辟新的领域,才能使自己发挥更大的作用。4 提炼表述类。 如阅读了汪曾棋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篇文章后,设置了这样一道题:你对“我”的父亲印象如何?把你的看法写出来。(不少于60字)首先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结束句),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然后理清文章围绕中心句进行叙述
6、的三层意思:第一,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第二,作为一个父亲,常常保持一点童心。第三,由于父子之间有点“没大没小”,因此家庭充满人情味。显然,这是一位好父亲。在以上提炼的基础上把握以下两点,即可正确表述出来: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看法。要写出这种看法的根据。5、设例改写(补写)类。 阅读了美国海伦 凯勒的题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文章,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一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 。 在第段的结尾填上一句与“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相对称的句子。(提示:根据“瞎上几天、聋上几天”的意思来填写。) 解答这道题,首
7、先要仔细分析与要求我们填写的句子相对称的句子:“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是根据“瞎上几天”的意思来填写的,那么根据“聋上几天”的意思可填出:“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快乐。”二、掌握开放型试题解答方法。1、 祛除畏难,确立自信。 一见阅读理解就怕,一见陌生题就回避,要么就连自己也不知所云地胡写一通,这是课外阅读题解答的最大心理障碍。要解答好这类题,必须确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学习观。其实有的阅读文章虽然陌生,只要祛除畏难,确立自信,认真揣摩,是不难解答的。如: 阅读陋室铭第一段,改写下边句子中画线部分,使它和前面的句子形成和写陋室环境的一句同样的修辞格。 原句: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江
8、河中的片片帆影,像一首诗,又像一幅画。这题属“设例改写类”。首先明确要改的是句子中画线部分,并使它和前面的句子形成和写陋室环境的一句同样的修辞格。认真搜索,不难找出写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再进一步分析得出:此句用的是“对偶”修辞格。这样,题目是要求我们把画线句改成和上一句对偶的句子。画线句中的“江河”与“山间”相对,“帆影”和“炊烟”相对,“片片”和“袅袅”相对。“像诗像画”和“如丝如缕”相对,这样,就把画线句改成“江河帆影片片,像诗像画”以和“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构成“对偶”修辞格。2、 善用积累,巧取信息。 背诵名言名句和名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既是“大纲”对初中学
9、生的要求,更是为现在的写作和将来的运用储备更多的语言精华。正因为如此,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越来越重视对“语言材料积累”的考查。这类考查除体现在中考语文试卷上的默写外,还出现在如下的开放型试题上。 阅读无翼鸟的联想,默写古诗词中字面上含有“鸟”字的词句,并注明作者或标题(不限课文)这题属“筛选提取类”。学生平时背诵积累了许多古诗词,现在要从记忆的仓库里取出的是“带鸟字的诗句”,这就有一个“回忆再现,巧取筛选”的过程。学过的诗句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等就有许多。3、 认真阅读,仔细揣摩。 认真阅读,深入分析,仔细揣摩,反复推敲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与必备素质。大凡粗心的学生往往是与正确的答案擦
10、肩而过,失之交臂而怅叹不已。我们要防止出现那种不仔细阅读,而只从选文中支离破碎的寻找答案的做法。如:阅读骆驼赋,根据本文内容,请你为范介民写一份“个人简介”。这题属于“提炼表述类”。文章没有系统介绍范介民,而把他的有关事迹穿插在整篇文章的记叙、描写之中。现在要为范介民写“个人简介”,首先要在整体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思考“简介”的一般要点,诸如: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主要事迹等,然后在文中搜索检择,提炼取舍。4、 合理想象,自然联想。 小说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重要材料来源之一。有一篇题为窗的小说,大致内容是:某医院狭窄的病房里,住着两位重病人,一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他每天为病友讲述“窗外
11、的景色”,这全凭想象编出来的,他所以这样做是想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用对美好生活的描述鼓舞病友的意志,表现了临终前仍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不靠窗口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的一切。他突然想到: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一天晚上,靠窗口的病人停止了呼吸,医护人员按另一位病人的要求把他挪到窗口的那张病床上去,当医务人员刚一离开病房,这位病人就挣扎着支起身子,气喘吁吁的探头朝窗口望去。小说结尾是这样一句话: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试题是这样设计的:“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根据人物和小说情节,发挥想象,用两三句话续写“他”的心理活动。这题属“续写补写类”。“窗
12、”是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由窗外引起的故事恰如洞悉人们内心世界的“窗口”。当这位急不可待想临窗观景的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一定思绪万千,他会想到些什么呢?他会想到原来那位靠窗病人为他讲述“窗外美景”的用意,也会想到那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给别人带来快乐的靠窗病人关心同志,为他人着想,不让人寂寞的善良心意,当然也会为自己的自私心理感到惭愧。认真阅读了小说,仔细揣摩了文章作者的用意,这样的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5思维发散,聚合筛选。有一篇题为夹竹桃的文章。其中第四段是:我幻想这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
13、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题目要求:文章第自然段从“我幻想它是地图”到最后末尾的描述充分展现了作者丰富奇妙的联想和想象。试以“风雨中河边悬崖上的一棵树”作三种以上的联想和想象,再仿照这节文字的句式作描述。这题属模拟仿写类。是一道思路开阔,想象丰富而又无法有一种统一答案的题。联想和想象时切不能忘记借鉴参照夹竹桃中这段文字。这里试作一仿写: 我幻想它是一位慈爱的老母亲,我见她顶着风迎着雨,伫立在悬崖
14、上,仿佛在盼望着远航儿子的平安归来;我幻想它是一位无畏的勇士,我见他用手抹去满脸的雨水,面对着滔滔的河水,振臂喊道:“不管怎样,我也要过河去。”我幻想它是一位善良的长者,我见他在风狂雨骤之时,总是坚持守在悬崖上,为迷路的跋涉者指路导向。要提高解答这类开放型试题的能力,应在发散思维的同时,进行聚合筛选,即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语文开放性试题初探2002年国家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评价组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对中考命题明确地指出:“命题要加强题目的开放性、灵活性,注重考查学生学习潜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5、。于是,自2000年开始,全国各地都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开放性试题。什么是开放性试题呢? 笔者以为,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是针对试题的答案而言,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1)如果于勒看见并认出菲利普夫妇,会有怎样的一段情节出现?或者是怎样一种结局?(2)有人说,我们国内的教育把有问题的孩子教得没问题,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把没问题的孩子教育得有问题,对这一说法你是怎么看的?请简要回答。(3)“1、2、3、5、8、13、21、34、55、89、144”这是数字中有趣的菲波那契级数,此级数最大
16、特征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以上这些题都是典型的开放性试题,它引导学生或分析综合,或联想想象,或发散收敛,或探索批评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开放性试题类型多样,根据其题旨要求不同大致有填空、替代、补充、列举等类型。其填补内容多数是:词,关联词、成语、修饰词、限制词、中心词、关键词;句,过度句、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支撑句、关系复句、比喻句、排比句;段,补中段、续尾段、换论据其解题要领呢,一般要联系上下文,可以得到思路和启发,但难以得到答案。因为这类试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可以直接从相关材料中找到的,它需要在理解和把握好阅读材料的内容、结构、主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积累,包括表达能力的积累,文化知
17、识的积累,思想观点的积累等,从而进行再创造。我们以下文为例分析开放性试题的解答。剥豆(1)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豌豆快将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2)看他碗中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3)“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4)“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经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了一把豆想放在他的碗里。(5)“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我的速度。”(6)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7)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他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8)“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
18、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9)“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都是常事。”剥豆的速度明显加快了。(10)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扫视。只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受累的”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11)“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加快了许多。(12)一大袋豆子很快剥完,(13)“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14)“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15)“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然是那山泉般清澈的笑容。(16)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1、联系上
19、下文并展开想象,把(12)段缺失的内容补上。(不少于150字)2、文中画线的句子说“一些喜悦悄悄地在我心里散开”,请以母亲的口吻把“我”当时的心里活动写出来。(不少于100字)3、作者细想剥豆的经过,觉得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试分析理由。解题指导1、补上的情节要使上下文衔接合理自然。上文写到豆剥光了,下文“你赢了”是对比赛结果的评判,由此可以推断中间缺失的内容是儿子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经过。同时应注意,对没有生活经验的小孩子来说,上文提到的两种盛豆的容器是难以直观地比出多少,因而需合理地想像一个情节,一种方法,另外,同时要恰当地描写儿子的神态、动作。以母亲的
20、口吻来描述,适当加上母亲的心里活动。参考答案“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2、这段心里活动紧接着“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而展开,其核心是“喜悦”的具体内容,分析上文中儿子的语言、神态、动作可知,我喜的是儿子小小年纪便不仅具有竞争意识,挑战心、好胜心,更具有较强的自信心。注意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的怜爱,赞许和骄傲的情感。参考答案略。3、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同意见。角度不同答案就不一样。角度之一,从情节发展来看,母亲剥豆时速度时
21、紧时慢,剥多剥少,并未对儿子造成多大影响,儿子一如既往的认真、执着,轻松对待失败,没有赌气,没有沮丧母亲小题大作。角度之二,从积极关注儿子的成长来看,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始终不容疏忽懈怠。母亲的时快时慢,瞻前顾后,实质是母亲对采取成功教育(增强儿子的自信心),还是挫折教育(从小面对真实的竞争,正确地对待失败),两种方法进行斟酌。这种对教育方法的深思熟虑,永远不能说是多余的。下面的试题是从2002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语文开放性试题中收集的,请思考做答。1、依照例句,再写出3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例: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1)语文是-让人-。(2)语文是-让人-
22、。(3)语文是-让人-。(山西)2、请你展开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把“遥望、繁星、闪烁”这3个词语扩展成50字左右的文章。(福州市)3、请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学习过的知识,提出两条控制或降低噪音的具体措施。(温州市)4、“许多人的学问是在忙中做成的”,请你写出两个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甘肃)5、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1)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生活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个道理。(2)请举出一个能证明这个道理的事实论据。(陕西)6、你在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不少名言,请就以下方面分别写一条名言、格言、警句。(1)珍惜时间-(2)热爱读书-(3)珍惜友谊-(江苏)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