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北京高三期末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汇编及参考答案.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510212
  • 上传时间:2023-04-23
  • 格式:DOC
  • 页数:25
  • 大小:12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北京高三期末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汇编及参考答案.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 北京 期末 语文试题 文学 文本 散文 阅读 汇编 参考答案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1北京高三期末散文阅读汇编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21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故宫六百年自序祝勇面对紫禁城,我总会涌起一种言说的冲动。宏伟的事物总是让我们心潮澎湃,无论自然的,还是人工的。但紫禁城又太庞大,一个人的生命丢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我必须穿越层层叠叠的史料,才有可能把它找回来。在紫禁城,生命的参照系太大,一个人置身其中,就像宫殿里的一粒沙,不值一提。即使乾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坐拥中国历史上第二大帝国(版图仅次于元朝),在这深宫,依然会感到茫然无措。一个人,对空间的需求不是无限的。巨大的空间,给人的生活带来的不是便利,而是困难。清朝皇帝乾隆,在紫禁

    2、城里一再大兴土木,是紫禁城建筑史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他最爱的,还是八平方米的三希堂。他为自己退休建造了宏伟的宁寿宫,但他退休后还是住在养心殿,挨着他的三希堂。所以说,紫禁城不只是用来住的,更是用来吓唬人的,如汉代丞相萧何所说:“非壮丽无以重威”,以至于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后,每当我面对她,依然会感到心惊胆战。这些建筑气势壮阔、复杂深邃。在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看来,对复杂与宏大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回避的阶段,以至于“现存的人类文化遗产都是复杂的”,而不是简约、低调的。因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阶段,只有复杂宏大的工程,才能显示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也才能有效地整合族群与国家。伟大的建筑都有实用性,但它们

    3、在本质上是超越实用的。就像埃菲尔铁塔,几乎没有什么实用性,建造它的时候,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几十年后,剧情却发生了神奇的反转,埃菲尔铁塔不仅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且成了巴黎最重要的地标建筑,它每年的游客量比卢浮宫还多。与卢浮宫比起来,埃菲尔铁塔无疑是一座空洞的纪念碑,里面什么都没有,但它有高度,有其他建筑无法企及的体量,仅凭这些,就使它成为一个符号,罩在巴黎的头上,挥之不去。就像紫禁城的象征性,是通过她不近人情的宏大来实现的。紫禁城的宏大,不仅使营造变得不可思议,连表达都是困难的。这让我的心底生起来的那股言说冲动,每次都铩羽而归。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我们常说,一部“二十四史

    4、”,不知从何讲起。其实“二十四史”有头,也有尾,但紫禁城没有。紫禁城里收藏的古物远达新石器时代,甚至比新石器时代还要早,像红楼梦里写的,“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紫禁城里藏过一部“二十四史”,那是四库全书中史部的一部分,而三万多卷的四库全书,又只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站在紫禁城巨大的广场上,望着飞檐上面青蓝的天空,我总是在想,紫禁城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紫禁城是那么神奇的一个场域,是现实空间,却又带有神异色彩。它更像是一只魔盒、一座迷宫,或者命运交叉的城堡。因为它的内部,人影幢幢,魑魅交叠,有多少故事,在这个空间里发酵、交织、转向。紫禁城是不可测的它的建筑空间是可测的,建筑学家早已完

    5、成了对它的测绘,它的神秘性却是不可测的,用深不可测、风云莫测来形容它,在我眼中都比用具体的数字描述它更贴切。它用一个可测的空间,容纳了太多不可测的事物,或许,这才是对紫禁城的真正定义。从建筑形态来说,这座城里,宫殿楼台、亭阁轩馆、庭院街道一应俱全,因此它具有着一座城应有的物质形态。在这个物质空间里,也容纳着各色人等,包括皇帝、后妃、太监、文臣、武士、医生、老师(皇帝及皇子的讲官)、厨师、匠人等等,他们在各种建筑中生存和相遇,合纵连横,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应运而生。故宫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是物质的城,也是人群的城。它是一个社会,是世界的模型,是整个世界的缩影。在我看来,紫禁城最根本的特性,在于它是

    6、一个生命体,犹如一株老树,自种子落地那一刻起,它就没有停止过生长。帝制终结了,但紫禁城没有死,而且永远不会死。2018年初秋时节拍摄上新了故宫,我在早上六点到达太和殿,若“穿越”回几百年前,这正是大朝会的时间,但此时的太和殿前,不见排列成行的品级山(供官员们在广场列队的标志物),也不见铜龟、铜鹤在腹中升起的袅袅的线香,只有摄像机、轨道和摇臂在无声地运动,只有我们几人的谈话声,在空阔的广场上回荡。七点半,太和殿广场上的几扇大门打开,先是各宫殿的值班员排着进来,紧接着是上班的故宫员工纷纷骑自行车从广场前经过,有的还在太和殿台基下停下来,看看拍摄的现场。故宫博物院新的一天,就是这样开始的。紫禁城有自

    7、己的“生物钟”,它的声与色,在每一分钟都在发生着变化,让我这个“老员工”,也感到兴奋和惊奇。时间无声地流过紫禁城,却在紫禁城中留下了鲜明的痕迹。紫禁城不是一个固体,永恒不变,而是一刻不停地在变,尽管那变化,可能极为细小,就像一个人的额头生出的皱纹,只有敏感的人才能发现。这些具体的、细小的变化,带动这座城,处于永不止息的生命律动中。这是紫禁城这件“古物”与其他古物最根本的不同。(取材于祝勇故宫六百年)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势壮阔、复杂深邃深邃:深沉宏大。B每次都铩羽而归铩羽:比喻失意,受挫折。C人影幢幢,魑魅交叠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D在这个空间里发酵发酵:受外界

    8、影响发生变化。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埃菲尔铁塔为例说明伟大的建筑象征性常超过实用性。B参加上新了故宫的拍摄使作者增添了责任感和使命感。C作者用“一个人的额头生出的皱纹”比喻紫禁城细小的变化。D作者用冷静而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紫禁城历史的追思和感悟。3作者在第段中提及“乾隆”“各色人等”“故宫员工”,其用意分别是什么?4作者为什么说“紫禁城的象征性,是通过她不近人情的宏大来实现的”?请结合上下文分析。(202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失败的寻访去看那条千年古道。村子临河而居,碎石沿着河岸垒出齐整的层次感。胡同仅容一人走过,像一抹被遗弃的瘦长的

    9、影子。出了村,是一片浩荡的水。堤岸有两棵柿子树,隔了很远依然可以看到它的苍老;一头无所事事的驴,静默在水边,比眼前的这片水还要安详;几辆小车停在不远处,有人正在钓鱼。山野中的这片水,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体味,车子就一晃而过了。路的尽头,竹林茂密。因为山太深,人迹罕至,竹林才完整地留存下来。很多人从远方蜂拥而来,则是近年的事情了。通往竹林的,是一条千年古道,狭窄,凹凸不平,向险而去。为方便更多人抵达那片原生态竹林,当地人把原来的河道改造成一条水泥路。新开辟的水泥路在古道下方,即使是旅游旺季,也没人留意这条古道。人们奔走在新路上,直抵想象中的那个原生态景点。千年古道成为一个被封存悬置的景观。路边有溪

    10、水流过,不知名字的鸟,在水流声中穿过。一块并不规则的金黄麦地,镶嵌在山坡上,让人格外空落和孤单。这个守着千年古道的村子,居然有一个铁匠铺。多年来,我游走乡间,在找寻农具的同时,隐隐盼望着哪天遇到一个铁匠。童年记忆里红彤彤的打铁情景,一直灼烫在我的心头。我从千年古道失意而归,却在村子里意外发现了那个铁匠铺。它比破落的村庄更破落,但看上去并没有彻底被遗弃。我很快就找到了它的主人一位76岁的老铁匠。他几乎符合我关于铁匠的所有想象,苍老,敦厚。稍感惊讶的是,他竟然那么健谈,让人很难将他的言谈举止与木讷表情联系到一起。他一边口沫纷飞地讲解打铁知识,一边手舞足蹈地演示,比如火候如何掌控,比如落锤时的角度和

    11、力度。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独了很久,对我这个陌生人的来访异常兴奋。他打了一辈子的铁。每逢镇上赶集,他就去摆摊收农具,直到攒够了一定的数量才开炉打铁,过上一把瘾。其实他早就不需要依靠打铁来维持生计,他的手艺已经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村里用上了机器设备,播种和收获都很少使用传统农具,铁匠成为一个多余的角色。他说他舍不得丢下这门手艺。那些打铁的岁月,没有仅仅成为苦难记忆。乡村铁匠赤膊抡动手中铁锤的童年记忆犹在眼前,那些火焰中纷纷落下的铁屑藏有我们最奇幻的想象和最简单的快乐。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那个曾经的孩童不需要任何解释,就理解了眼前这个打铁老人的热情。那天我亲见了他打铁的整个过程。他的表情有些悲壮,好

    12、像多年来的坚守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他光着膀子,在通红的炉火前,酣畅淋漓地表演了所有手艺,认真,郑重,像在重温往昔岁月。我向他投去敬重的目光,并且按动快门,将某个瞬间定格。走出铁匠铺,我看到一个老农蹲在地头抽烟。这是农村的一个普通场景,可是我仍然忍不住把它解读成了所谓的“守望”。我羞于将自己的解读告诉眼前这个老农,我知道他心里装的,与我心里想的,截然不同。听到我要找寻农具,他兴奋地起身,领我拐了一个弯,再爬过一条长长的坡路,来到一座老宅前。院子里长满齐腰的荒草,有浓烈的植物气息。我是陌生的闯入者,闯入一段被遗忘的时光。这栋老宅像一个农具陈列馆,各式各样的农具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他说三十多年来没

    13、有外人进过这个屋子。屋里从来不曾通过电,我擎着火机,在微光中逐一察看那些农具,心里有些激动。也许,这是三十年中唯一降临的光。置身这个昏暗的记忆库,我仿佛听到了时光流淌的声音。那些农具被我们搬到院子里,摆放,拍摄,他也像受到了格外尊重一般,脸上满是欢喜。他把一套驴具挂到院墙上,用手指着告诉我每个部件的名字和功能,他越讲越来劲,简直是神采飞扬。粗糙的驴具,原来凝结着这么多民间智慧。他的讲解让我好似看到一头驴在山野里骄傲地劳作;让我想起了那些久远的日子,坑坑洼洼的山野,想起农人们的劳作,想起他们充实、自信的表情。也让我想起近年来在乡村游走的日子里常见到的农家圈养的驴,它们不是用来劳作的,养大了直接卖

    14、给城里的驴肉馆。暮色中,下起了小雨。院落里齐腰的荒草经过雨丝的清洗,新鲜了许多。邻家的烟囱冒出一缕炊烟,在细雨中若有若无,像是一丝乡愁。时光就这样打磨着村庄和村庄里的人。我以审美眼光从取景框里截取了乡村中那些将被遗忘的事物。它是真实的,但我所留存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乡村,更多的艰辛被所谓的美遮蔽了。我的这种寻访,在滚滚向前的潮流中是否真的有意义?我从来就没有真正理解过这些农具。对农具的理解,只有在经年累月的劳作中才可以真正抵达。我只是浮光掠影的寻访者,我的寻访注定是失败的,无能为力的失败。我在乡村奔走与找寻,不过是为了一个不合时宜的“梦想”。我所拍摄和记录的,仅仅是村庄的一个截面。截面承

    15、载的,是一段完整的隐秘记忆。(取材于王月鹏同名散文)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千年古道成为一个被封存悬置的景观悬置:供人仰望B一直灼烫在我的心头灼烫:印象深刻,感受热烈C他几乎符合我关于铁匠的所有想象,苍老,敦厚敦厚:身体结实D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独了很久孤独:独自生活,寂寞无聊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通过写水泥路的热闹来突出千年古道的冷清,表达了作者的遗憾。B作者能够轻易理解眼前打铁老人的热情,与童年记忆里的打铁情景有关。C76岁的老人能完成打铁的全过程,体魄强健,作者为此投去敬重的目光。D“我”把老农蹲在地头抽烟的普通场景理解成守望,有一厢情

    16、愿的意味。7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章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8作者认为自己的寻访是“失败的寻访”,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2021北京朝阳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每一寸墙每一朵花上海的马路纵横交错,总共5000多条,每年还会新辟出来一些路。每到年初,我会摊开新的上海地图,下棋一样看上半天。每一次,最早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熟悉的马路。我有点路盲,找到它们,犹如找到坐标,这才能厘请陌生的新马路有多远、处在什么方位、如何能到达。其实,我从不主动探访那些陌生的路,只是怀有一些好奇而已。说来惭愧,在上海居住超出60年,我熟悉的马路极有限。也许

    17、躲在书斋里,深陷写作的时间过多;也许我的居住、办公几乎集中在内环里,和母亲、兄弟的距离,按现在的说法,都是“一碗汤”的距离。个别亲友住得远,我每年邀请他们来这边聚餐一次,或改视频联系了。熟悉的路,特别是有讲头,往深里看有缘的路有几处。想想每个人的人生也就一条路,生活中能有几条可恋的路,不觉得贫瘠。饱含深情的路未必和个人成长、情感轨迹、生命记忆相交织。爱上一条路,有时像爱上一个人,起源于某种相遇、相投,有时只是冥冥之中的偶然。新华路,我从没在那儿居住过,但喜欢去。次数多了,那里的每一寸墙、每一朵花我几乎都认得。1982年5月的一个中午,我第一次去新华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是“国宾道”,重

    18、要的外国宾客来往虹桥机场,车子从这里经过。当时我匆匆而去,不为马路风情、外国弄堂的建筑风格,直奔新华路邮局。当时的我是初出茅庐的文学新人,星星点点发表了一些作品,于是报社、杂志社、出版社陆续寄来样书和稿费,需要本人去邮局领取。从未去过的陌生马路,我心存好奇,从定西路左拐进入新华路,前行几十步,内心涌出一阵疑惑,太熟稔了,有前世今生一般的亲切感。我找到一个常规的解释,这一截马路不宽,不是车流呼啸的干道,很少直通通对开的十字路口,马路带有微微的弯势,颇为好看,这气质和我从小居住的南昌路相像,于是好感呼之欲出。但是新华路朝气,清丽,不拘于老派;沉稳,不停留在古朴。那里鲜有提鸟笼的、在弄堂口孵太阳的闲

    19、人,或什么摩登青年。沿街的洋房把明媚的花园敞开来,单纯清丽的初夏扑入我的怀中,耳朵清新了,仿佛能听得花朵和树叶沙沙地对话,偶然一抬头,园里一棵高瘦的杉树煞是清俊。也有篱笆,篱笆缝隙中探出一支可爱的小花。洁白花瓣,橘黄色的花蕊,嫩绿色的花茎上一抹星星似的亮光,花朵的形状如一个小风车,妩媚中带一点调皮和任性。迎着微风,仿佛能飒飒地飞转起来,它仿佛在对我微笑,让我回到童年南昌路老宅内绿意盎然的小花园,内心浮动久违的安谧。多好啊,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找回失去的童年心境。我略带痴迷地在微笑灿烂的风车茉莉附近兜兜转转,听民族乐团隐隐的琴声,欣赏法国梧桐合抱而起的“梧桐隧道”、一些有浮雕的漂亮老别墅、欧式的

    20、半圆形阳台。也在那一年底,我结识了我家先生,他是我中学好友的大学同窗,婆家恰巧住在新华路老别墅群的后面。婚后,我俩周末去看婆婆,晚餐后回自己的小家,会特意绕过老别墅区,在新华路上走一段夜路。那里夜间灯光朦胧,无比静谧,仿佛一座小镇。又过了几年,我们特地把家也安置在新华路附近。我喜欢清晨天光闪烁的新华路,在葱郁的梧桐树冠覆盖下,它像一条秀丽的河,有光泽,有荡漾感。在那样的早晨散步,我会有脑子放空的状态,将路人按不一样的走姿和步态,想成鱼类、虾类,和我一起在晨光中自在地游走。缓缓而过的小车,被想成轻舟,颠簸着,逐渐流逝。偶尔路过的轧得马路发颤的货车,成了伸着脖子的大鳖,笨拙,气昂昂的。我把新华路看

    21、成“自己的地方”,有事没事来走走、停停,沉浸在静谧的心境中。我笔下的很多作品,灵感都是在放空的散步中形成的。新华路上坐落着百余套异国建筑风格的别墅、洋房、高级花园住宅,聚集地被称为“外国弄堂”。外国弄堂离路边不远,恰好听不见外面的车声,像有意隔绝尘嚣。别墅群里有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白色的粉墙露出黑色的木框架,古典大方。有带有法式风情风格的建筑,布局上轴线的对称,廊柱、雕花、线条制作工艺精细考究,屋顶上有精致的老虎窗,贵气典雅。也有气势恢宏的中式建筑以及意大利式、荷兰式的老建筑。有一幢双层圆形,形似奶油蛋糕的“蛋糕房子”,拥有蓝色的屋顶,曾是西班牙公使馆。很多老洋房有庭院,偶然穿过,只见绿色连绵

    22、,植物茂密,老洋房只成了绿树中的美丽点缀。新华路160号上海影城,也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在那里度过了很多美妙的时光。尤其每年电影节期间,我换上宽松的服装,带着大号瓶装水,赶场子似的看很多场电影。有时夜场电影落幕后,顶着一头的星光回家。秋天的新华路有落叶景观。飘落的金色树叶满地,非常有味道。记得有一次我和女儿萦袅一路谈笑,在新华路上沙沙、沙沙地踩着落叶,忽然,我们默不作声了,被秋天的壮丽和伤感深深触及。若干年后,我写小香咕全传,里面有一条名叫“沙沙”的小路,孤独的香咕常会去和“沙沙”倾诉心事,每次小路轻柔地回复她:沙沙,沙沙。新华路不宽阔,不显赫,不张扬,全长不过2公里多一点,始建于1925年,

    23、将近百年。最初因这一带有个小寺庙,慢慢地聚集人气,成了一条路。曾叫作安和寺路,1965年改名为新华路。这条路今天的魅力绽放,来自人文和景观,更来自历经近百年的岁月酿就独有的格调和积淀。上海越来越大,车流滚滚,不喧哗、有风采、静美的马路如今已不太多。上海有64条“永不拓宽”的景观路,南京东路、淮海中路、武康路、新华路都在列,原则上说,50年、100年后,这些马路仍会保留基本的风貌。但保持一条马路原有的风骨和风情太难,它们在被岁月销蚀。就在前不久,多少年静静开在新华路上的老牌面包房马可孛罗悄悄关门了。新华路上的每一寸墙、每一朵花也被改变,我熟悉的篱笆也找不到了,但每年5月,我还会小心寻找曾对我微笑

    24、的风车茉莉,期盼那枝风车茉莉躲在隐秘的花丛中。可惜,始终没找到。多少年了,一枝也没有寻到。也许我曾经邂逅的一株白色风车茉莉只是内心偶然闪过的幻影?有这幻影,不奇怪,人总想在时间长河的洗涤中,做回真正的自己。(取材于秦文君的同名散)9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活中能有几条可恋的路,就不觉得贫瘠贫瘠:乏味无聊B太熟稔了,又有前世今生一般的亲切感熟稔:熟悉C但是新华路朝气,清丽,不拘于老派老派:老旧破败D它们在被岁月销蚀销蚀:磨损,损耗10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我喜欢清晨天光闪烁的新华路,在葱郁的梧桐树冠覆盖下,它像一条秀丽的河,有光泽,有荡漾感;在那样的早晨散步,我

    25、会有脑子放空的状态,将路人按不一样的走姿和步态,想成鱼类、虾类,和我一起在晨光中自在地游走;缓缓而过的小车,被想成轻舟,颠簸着,逐渐流逝;偶尔路过的轧得马路发颤的货车,成了伸着脖子的大鳖,笨拙,气昂昂的。11作者饱含深情地记述了她所喜爱的新华路。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喜欢新华路。12文章最后两段作者再次提到风车茉莉,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2021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敦煌艳阳下临近开学,突然看见一个吐蕃展,是国内第一个以吐蕃文化为专题的展览。但是,只在敦煌展出。怎么办?九月、十月,新学期的无数事情黑云压城一样就在眼前。跟朋友提了一句,她立刻回:机票只剩六张了,下手

    26、吧!好吧!立刻买了机票。飞机的舷窗下,祁连山触目可及,雪白的山头与苍黑的山脊一路延伸,无穷无尽。地面一片苍黄,都是戈壁。当飞机降落在敦煌时,西北的艳阳扑面而来,真是艳阳啊!那种强烈,打得人一闭眼,感觉身心都暴露于这通亮的澄澈的热烈的阳光下。那几天,觉得自己像是被充电了一样。敦煌,这两个字在口腔中发声的时候,就有一种煌煌阔大的气息。许多年前,看见井上靖的小说敦煌,意识到东瀛对大唐对西域的那种迷恋,持续了上千年。敦煌,本质上来说,已经是礼失求诸野,但这是文明的交汇点。对于爱好历史的人而言,再多的书籍研究,都不及文明的现场感。不是第一次来,车过戈壁,远方的山崖上陆陆续续出现一排排石窟的小黑洞时,我还

    27、是屏息沉默了。天蓝得仿佛蓝琉璃一样,洞窟山崖是砂砾岩的黄色。莫高窟前的沙河一如既往,只有河底断断续续一点细流,还在枯水期。在这样的风沙偏远之地,穷尽心力、智慧与财富,为佛兴建一千年的洞窟,真是人类近乎疯狂的行为。但也正是这样的疯狂,使得姚蝉一样的微末生命建构出了伟大的文明遗迹。上次来敦煌,就听说要逐步实现数字化观看。果然,这次数字观看已经是很重要的一环。即使如此,还能够实地再看10个窟。这种机缘真是来一次少一次的福分,应该敛容珍惜。壁画最畏惧的是光照,所以洞窟常年处于自然黑暗中。推开石窟的门,游客按照要求分列两边,会有自然光打在主座的菩萨脸上。这个小细节让我有点出神。千百年来,跟我们一样有幸造

    28、访的人们,光线缓缓照亮佛陀面容的那一刻,心中刹那升腾的应该是无与伦比的敬畏与惊叹。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漫天漫地的经变故事,都化身为超然美妙的恢弘画卷。经历千年岁月风沙,壁画雕塑早已斑驳褪色,然而光照处依然摄人心魂,令人心醉,不知身在何处。不知自己的来处,何以明了自己的现在与存在?人类文明的庄严璀璨向我们打开的应该就是这种神游古今、与古人劈面相逢的快感。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的故居和办公室,就在莫高窟最负盛名的九层楼对面。这位上世纪40年代从法国来到敦煌的画家,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给了敦煌。他的办公室和故居都是意想不到的清寒。床和书架都是土坯的,几张木质桌椅,一个灶台,一直到1982年他离开敦煌

    29、,都是这样。许多代学人和艺术家就是在这里默默无闻度过大半生。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也是如此,60年代北大毕业后即来到敦煌,先生远在万里之外的武大工作,孩子也是在武汉长大。分居数十年,最终还是先生追随她,在敦煌会合。她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是敦煌成就了她。吐蕃展就位于敦煌研究院内,一个不起眼的二层建筑。一到展馆,视线与内心一下子沉入历史的情境。古格、象雄、吐蕃,藏文化真是太深邃迷人了。展不大,却集中了许多国内外大牌博物馆的名品以及私人收藏。一个6-8世纪吐蕃贵族小孩的丝质外套和软靴,样式像唐装,而织物图案又是带着中亚波斯风格的连珠立鸟纹。吐蕃文化展,有一种特别的混合的气息。这也是这个

    30、展一定要在敦煌的原因。季羡林说过,中国、希腊、波斯和印度四大文明的交汇点就是敦煌和新疆。的确,没有比这里更适合的了。在展览的最后,我看到了基金会创始人及主席玛格和汤姆普里兹克夫妇充满深情的回顾资料,他们回忆自己因为对印度、中国西藏和尼泊尔文化的强烈兴趣而结缘,甚至他们的儿子也继承了这种激情,获得了藏文文献与喜马拉雅研究的博士学位。也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们拜访中国国家文物局,促成了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总共有20余家国内外的考古文博机构将其收藏的吐蕃瑰宝借展。如此,像我一样的爱好者,才有机缘目睹来自全球的吐蕃艺术精品。在敦煌,时时觉得,激情真是人类心灵最可宝贵的东西。为什么来到敦煌?当然是为了它迷

    31、人的历史与文化光影。它的阳光与星辰,曾照耀无数杰出的艺术家与虔诚信众的心灵,给予了他们坚定的力量。在敦煌看见的一草一木,都令人浮想联翩。这里既是陈寅恪所谓“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之地,也是千年来伟大平凡兼具的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生命构建的时间之流。面对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泪与血,留下光荣与梦想,留下不朽艺术的古人,除了感动,还是感动。(11)我更觉得,来到敦煌,是为了与自己相遇。短短几天,敦煌的艳阳,无论是早晨还是傍晚,光影都犹如神迹。夜晚在极致的安静中入睡,清晨又在极致的安静中醒来。这样的旅程,仿佛出世了一趟。(12)人类文明的宝贵遗迹,此生此世,也许只有这一次机遇相见。除了珍惜,还是珍惜。(取材于朱

    32、丽丽的同名散文)13下列对文中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舷窗:“舷”读作xunB屏息:“屏”读作bngC微末:平凡渺小D敛容:庄重严肃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所说的“文明的现场感”,既指参观者身处文明现场,也指实地观看带来的直接、深切和独特的体验。B第段由光线打在菩萨脸上的细节,联想到千百年来造访者的感受,进而突出了庄严璀璨的文明的震撼力。C第段通过对展品的细致描写,表现出吐蕃文化的深邃迷人,而这也正是吐蕃展一定要在敦煌举办的原因。D开篇写诸事繁忙但仍来敦煌参观,结尾部分说特别珍惜与文明遗迹相见的机会,文章首尾照应,圆融自然。15作者在第段说“激情真是人类心灵

    33、最可宝贵的东西”。从全文看,“激情”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6文章题目“敦煌艳阳下”含义丰富,综观全文,简要回答其含义和文章以此为题的效果。(2021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在读到我与地坛时候,我正醉心于莎士比亚全集,脑海中不由自主地跳出了哈姆雷特中那句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在我当时的感觉中,这句话正可以来概括我与地坛中主人公面对的困境。虽然两部作品的主角受了欺骗的王子和落魄无助的残疾人所身处的时代地域及面对的难题有着巨大差异,但当事人那种被逼迫到濒临极限的感受,应该是相近相通的。我与地坛对我的触动是那样强烈。我记得我把刊发作品的那一

    34、册杂志抓在手里,郑重地摩挲着相关的几个页面。我想到儿童时期的高尔基,每当读到一本喜欢的书,就将书页对着阳光看,以为其中一定藏着感动人的奥秘。我专门骑车去了一次地坛公园。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虽然过去也来过,但此次它大不一样了,只因为被史铁生描写过,便仿佛成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我寻找作品里描写过的那些场所,想象他的轮椅曾经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练嗓子的地方,那对从中年慢慢地变为老年的夫妻,每天散步时是从哪个门进入公园。在漫长的日子里,作者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望着面前的空旷和静谧,思考他的苦难和命运,他的活着的理由,他可能

    35、的救赎之路。对于他,这注定是一个无法摆脱但又必须厘清的纠缠。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仿佛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史铁生的最初反应,与处于类似境遇的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但这样的情绪并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从那一个一次次与荣誉擦肩而过的长跑者身上,从那个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身上,他看到了造物者的不讲道理,看到了偶然性的随意捉弄

    36、,看到了苦难的无所不在。他明白了,“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而由谁来充任这样的苦难角色,谁去体现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实在是没有理由可讲。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长久的思索后,作者领悟出:“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种窥见命运底牌后的开悟和坦然,使他得以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了与自己命运的和解。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怎样活下去?终于,写作接引了他,成为他每天愿意继续观看晨曦和夕阳的最重要的动机。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

    37、。”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自此他沿了这条道路艰难地行走,就像独自摇着轮椅跨过公园里的沟沟坎坎。终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自此他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说到底,最终支撑起他残缺的生命的,是一种存在意义感的获得。我想到了“意义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的著作活出意义来。作为当年纳粹集中营中的一名囚犯,他展现了被关押者们的两种前景或者死于疾病冻馁,或者最终被推进焚尸炉,没有别的选择。每个人都面对同样的境遇,但意识选择的不同将他们分别开来。那些能够始终保持某种目的感的人,从肉体到精神

    38、都显得更健旺,甚至挨过了最为艰难的日子,哪怕这种目的是多么渺小。作为写作者的史铁生的卓越,也正是建立在这一点上。在我与地坛中,我们看到了思想的清晰的展开。作品要表达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理念,而是诸多理念的汇聚和纠结。它从某一个逻辑起点迈步,层层递进和深入,在这条思想路途的终点,生存的“牢靠的理由”在他面前闪现,日渐明朗,于是生活的重新开展也获得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几乎可以说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反复思索和表达的都是以生与死、坠落与升腾为内核的一个话题群落,在具体作品中又体现为不同的伸延和变异。而我与地坛,无疑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史铁生对于命运的

    39、感悟并不是仅仅对作者自己才有意义,否则就不会有那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从对自身残疾的思考生发开去,他进一步揭示了残疾是一切生命共同的、本质的困境。它不仅仅限于肢体器官的残缺,而是有着广阔的指向对于美貌、健壮、聪明而言,丑陋、病弱、愚钝也是一种残疾,如此等等。因此,地坛是他个人的救赎之所,而他从这里获得的觉悟,也成为了读者寻求自身的超度的一种导引,一个力量之源,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可能来到这座园林。此后多年中,我又去过几次地坛公园。最后一次,记得是在一个深秋的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斜洒在祭坛上,遍地飘落的树叶散发着清新而苦涩的气味。虽然史铁生已经辞世多年,但他笔端吐露出的文字,仿佛此刻视野中的光亮,

    40、无声而广阔地漾荡开去,在一方方灵魂的田亩中流布氤氲。他描写过的这个地方,已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处所,而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加持和祝福都在无声地进行着。因此,自甫一问世的那天起,我与地坛就不再专属于作者史铁生自己了。这篇作品最早刊发于上海文学1991年第1期。这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数字,我不愿意看作仅仅是一种巧合。我不知道,它是否预示着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开始了对于灵魂审视、对于命运思考的深入化。十分确凿的是,作家韩少功敏锐地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当时就说过一句大意如此的话:即便整个1991年只有这一篇作品,这一年也是中国文学的丰年。四十年过去了。时光印证了他的判断。(取材于彭程散文)17下列对文

    41、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必须厘清的纠缠厘清:查清、理顺B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坚硬:残酷而又无法回避C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分蘖:分歧D在一方方灵魂的田亩中流布氤氲流布:流动散开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该句表现了史铁生对命运不公的抱怨,甚至忿怒。B作者引用活出意义来,意在说明懂得为何而活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命运施与的痛苦。C作者多次去地坛,既是对史铁生心路历程的探寻,也表达了自己对史铁生的怀念与敬意。D倒数第2段中用韩少功的话,目的是说我与地坛成就之高,足以代表1991年的中国文学。19作者在第段说:“命运给了史铁生

    42、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请说明“烂牌”的含义是什么,并结合全文,概括史铁生将烂牌“打得至为出色”的过程和“出色”的表现。20第段写道:“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请赏析其妙处。(2021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回忆中的大运河说起历史上的大运河,总是会首先想到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人,苏东坡让后人永远怀念。晚年的他从海南流放归来,没有按朝廷惯例到蜀地的一个叫玉局观的道观挂职,而是一路向南,再向东,朝着江苏的方向直奔而来。我对他来江苏的具体路线,已记不清楚。只记得他沿着大运河,最后进入常州。正是天气最闷热之际,船舱里更热,热

    43、得只能光膀子,也就是我们南京人说的“赤大膊”。常州人民听说苏东坡来了,立刻万人空巷,都来到运河边上。一方面欢迎他,另一方面,当然也是想见见伟大的苏东坡的风采。于是大家见到了裸着上身的东坡先生,他老人家袒胸露腹,从船舱里走了出来,向常州人民拱手致意,同时嘴里忍不住念叨:“这样欢迎,折煞人也!”我喜欢这样一个热情的场面,总是无法忘了大运河边的这一幕。天气那么湿热,挥汗如雨。人群中一定也有许多光着膀子的男人,他们站在运河边上看风景,对着诗人指指点点。而今天的我们,却是穿越了接近千年的时光,欣赏着风景中的他们。我要是个画家,就要将这个场面画出来,毕竟这是大运河上最有人文温度的一个场景,光是用文字记录下

    44、来,远远不够。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常州,想到苏东坡,崇敬之情顿起,便写诗纪念。在运河边舣舟亭附近,他老人家居然一连写了三首诗,其中之一是这么写的:风流苏髯仙,遥年此系艇。遗迹至今传,以人不以境。说起历史上的大运河,总是会首先想到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人,苏东坡让后人永远怀念乾隆皇帝的这首诗,强调了以人为本。在他眼里,大运河也就这样,重要的应该是人,是苏东坡本尊。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千百年来,南来北往,无数游客匆匆走过,早就习以为常了。没人太把大运河当回事,大运河就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就是今天的高铁。对于古人来说,大运河也谈不上多伟大,它就那样。我们今天很喜欢说大运河的文

    45、化含量,文化也是慢慢才形成的。有时候,文化也就那么回事,人文化成,文化这玩意要是离开了人,什么都不是。江苏境内的大运河,最早只是与战争有关,为了去征伐别人,为了称霸,为了开疆拓土。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大运河的第一锹,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开挖的。当年的江南,水网四通八达,吴国军队要想远征,要想逐鹿中原,就要考虑如何将长江与淮河打通。再以后,为了走近路,便有了人工开挖的邗沟,路程由此大大缩短,南北距离被拉近了。古邗沟是江苏境内大运河非常重要的一段,虽然最初只是为了军事,为了定鼎中原,实际效果则是极大地方便了百姓,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出行。事实上,人工开挖大运河,自吴王夫差的第一锹开始,从来就没真

    46、正停止过。秦朝和汉朝,以及后来的南北朝,大运河一直在断断续续挖掘,越挖越远,越挖越长。因此,隋炀帝在古邗沟的基础上,花了六年时间完成的京杭大运河,也只是充分利用了前人成果。因为吴王夫差,因为隋炀帝,因为这两个既传奇又具悲剧性的人物,江南的命运就此改变。不管怎么说,大家都会明白,大运河的功远远大于过。唐朝诗人皮日休甚至把隋炀帝修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过去的很多年,大运河都是中国的经济命脉,皇家政权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要依靠大运河,必须要管理大运河。事实上,大运河带给我们的联想,更多的还应该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真正要回忆大运河,我会更多地联想到古代游子,想到当年的南船北马,想到南来北往的

    47、文人。大运河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它不是始终畅通。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到了明清之际,北方的大运河,渐渐地已失去了通航能力。说起历史上的大运河,总是会首先想到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人,苏东坡让后人永远怀念乾隆皇帝的这首诗,强调了以人为本。在他眼里,大运河也就这样,重要的应该是人,是苏东坡本尊。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千百年来,南来北往,无数游客匆匆走过,早就习以为常了。没人太把大运河当回事,大运河就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就是今天的高铁。对于古人来说,大运河也谈不上多伟大,它就那样。我们今天很喜欢说大运河的文化含量,文化也是慢慢才形成的。有时候,文化也就那么回事,人文化成,文化这玩意要是离开了人,什么都不是。遥想当年,北方人南下,到今天的江苏淮安境内,必须下马坐船,从此开始一段行舟的诗意生活。南船北马是古代南北交通最常见的出行方式。长途旅行中,与颠簸的马车相比,船上的感觉可能会舒适一些,磨墨题诗也方便得多。自从有了火车,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时间开始有了全新的意义,不过仍然还有不同的理解。民国时期,丰子恺先生从家乡去省城,乘火车只要四个小时,可是他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北京高三期末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汇编及参考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51021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