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509130
  • 上传时间:2023-04-23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14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完整版 高等 教育学 知识点 总结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一、高等教育(一)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是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其本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二)高等教育的发展 1、国外高等教育的演变 1.1国外古代高等教育 国外最早的高等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甚至更早; 柏拉图在雅典开办的学园(公元前387年)是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校,也是西欧最早的学术研究机关;学园开设的课程有算数,几何学,天文学,音乐,文学,历史,法律,哲学等。 1.2中世纪大学与近代大学有密切关系的应该是十二、十三世

    2、纪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被称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最早产生且延续不断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等。 1.3近代国外高等教育 意大利于1088年建立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全世界第一所大学。 威廉冯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被誉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1.4 二战后国外的高等教育20世纪初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于1904年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它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它主张高等学校应该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由此,世界高等教育的职能从教学、科研扩展到社会服务,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使大学与社会生产

    3、、生活实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等农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同步得到强化。 2、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商代的“右学”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右学”是集教育、习射、 养老于一体的官办教育机构; 稷下学宫(战国齐桓公),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鸿都门学(汉代),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

    4、相抗衡的产物。; 唐代六学二馆; 宋代的书院制度-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四大书院 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教育学堂; 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盛宣怀)-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学堂。1903年 改名为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的前身); 盛宣怀的上海建立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198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我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发展成现在的北京大学; 1902年建立的山西学堂是山西大学的前身。二、 高等教育学(一)高等教育学概念: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 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

    5、性的教育科学。(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提示高等 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的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4、有助于高校教师有专业化发展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教育为政治服务主要体现在四个基本方面: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

    6、着高等教育的目的、内容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高等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能动地作用于政治。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实现其政治理想。1、通过传播政治观点、思想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 2、通过培养政治、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服务于政治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起着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

    7、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1、 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 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 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总之,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培养高层次的、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开发知识的创新,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科学技

    8、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传递和积累而实现科学技术再生产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3、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高等学校部门本身便是文化意义上的机构,因此,它决不只

    9、是消极地接受文化的影响,而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文化。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3、高等教育具有选择和净化文化的功能4、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一)18世纪以前建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二)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高等学校的第二个职能发展科学始于柏林大学的建立。1810年德国人洪堡创办柏林大学。 (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能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二、现代大学的职

    10、能体系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三)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四)文化创新是现代高校职能的新拓展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第一节 高等教育目的概述一、高等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把 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 (二)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 1、高等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总目标,是一个国 家的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 2、从本质属性上讲,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教

    11、育理想,具有主观性; 3、同时高等教育目的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又具有客观性。二、高等教育目的的体系结构(一)高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概念: 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发展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具有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和法令性的特点。2、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二)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1、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概念: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对接受高等教育

    12、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统一标准于总体要求。相对于各级各类的高等教育来说,它是共同的总目标。 2、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的关系 根据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各级种类高等院校的不同情况而制定的有关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特殊质量标准、不同的高等院校因性质不同、涉及学科领域不同、专业设置不同其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 (三)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制定的 对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具体规格。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层次规格和相应的质量要求三个基本方面。 (四)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为高校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程体系和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

    13、预期结果。这种结果应该是可以用“特定的可观察的学生行为来标识”的,课程目标是落实专业目标的手段。三、高等教育目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订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 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二)调控作用:宏观方面,对高等教育的规划、政策、改革、结构调整都有支 配控制作用;微观方面,对高等教育实际的教育与教学过程中 各要素的组合,也具有支配和调控作用。 (三)评价作用(四) 激励作用(五) 选择作用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和培养目标一、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方针 (一)高等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 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

    14、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 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二)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方针 1、1995年3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 的教育方针做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 教育方针。二、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 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达方式略有变化,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没有发生变化。1、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2、实现人的全面发

    15、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概念: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二) 我国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符合高 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此外,需处理好: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其理论要点如下:1、 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看人的全

    16、面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 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看人全面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 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 展的重要组成要素。3、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 下,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二、全面发展教育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除在思想上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外,还要在行动中注意以下三个途径。1、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尽管高等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教学的主阵地不可放弃。2、科学研究3、

    17、社会实践第四节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几个理论问题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两种教育价值观(一)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主要观点社会本位主义: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个人本位价值观:则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 (二) 如何看待“社会本位主义”与“个人本位主义”1、这两种价值观观察高等教育的视角不同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

    18、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教育目标观1、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2、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它也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

    19、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纵观历史,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近代以来主要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三、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高等教育发展观 (一)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标准 两者在理论上的区别,是认为对于国家和民族而重要的是使少数人享受充分的教育、培养一批出类拔萃的英才,还是使大多数人接受必要的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过敏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就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四、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一)高等教育平

    20、等1、对教育平等的不同理解 (1)教育平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2)教育平等与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3)对教育平等概念的不同解释往往影响着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2、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 (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二是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三是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二)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1、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范畴2、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为了提高高等

    21、教育效率,在目前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再次,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这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最后,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第三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一、学制的概念及其演变 (一)高等教育学

    22、制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高校的系统,它包括:学校的类别、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二)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如下: 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3、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4、学制的建立受本国学制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二、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 (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以意大利为代表。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以法国为代表。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以澳大利亚、德国等为代表。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

    23、理部门以日本和美国为代表。 (二)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 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 3、研究生院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主要分三个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 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一、学位制度的概念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二、我国的学位制度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

    24、学位授予法,教育部颁布了学位分级细则。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并没有学位制度,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标志着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正式确立。 (一)我国学位的级别和标准我国的学术性学位,按学科门类分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13类;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二)我国学位制度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我国现行学位制度的存在的问题(1)学位等级结构不完整(2)学位类型不全面 (3)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发展不平衡 (4)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影响过大 (5)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异过大 (6)专业学位中“专业”特色不

    25、强 (7) 研究生占比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8) 高级学位“含金量”日趋下降2、解决对策(1)设立副学士学位,完善学位体系。(2顺应社会需要,调整学位类型。(3)重视学术性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 (4)加强学位管理和评估,重塑学术权威(5加快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区域发展 (6)突出专业特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7)在研究生扩招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管理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一、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人才选拔的标准、形式和范围等。二、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措施:第一,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26、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第二,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 学制度;第三,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三、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走向公平;公开;科学;多样灵活、突出能力重视素质;完善学费与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制度,保证优秀考生入学;四、加快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原因分析1、经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2、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3、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五、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 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27、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众,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第四节 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一、 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制度的概念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二、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性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第四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第一节 高等教育管理概述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高等教育管理可分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

    28、两个层面。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原则是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二)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四)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六)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有经费配置、规划、评估和调节。高等教育评估最早出现于美国。纵观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评估呈现以下特点:1、国家主导评估方向、评估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突出评估的地位,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注重特色,强调多样性。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29、的分类与特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可以分为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两种。 (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也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模式。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二)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也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主要涉及学校各层次、各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可大型归为以下几种类型: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 二、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首先,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正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其次

    30、,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第三,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第四,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首先,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其次,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 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再次,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 (一)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几经变革:19501955年期间实行校长负责制,强调由校

    31、长负责高校内部全部工作,并对党和国家负责;19561960年期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由校长主持,集体领导;19611966年期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院)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尤其强调党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实行党对高校的统一领导;19661978年为文革期间,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革命委员会”制,高校权力结构出现混乱;19781984年期间,则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84年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在部分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1984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基本确立了党

    32、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三)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主要是指高校内相互联系的不同权力和职责主体所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两级结构,部分规模较大的学校是校学院系三级结构。 (四)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首先,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

    33、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第三,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设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第四,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第五,高等学校去行政化。“高校去行政化”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减少行政对高校办学的干预和管理;二是高校内部要减少行政权力对教学的影响,行政、后勤部门加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三是去除高校管理人员的

    34、行政级别。第五章 高等教育结构第一节 高等教育结构概述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二、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一、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基本趋势 1、一体化模式;2、多样化模式二、 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 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

    35、持自己的特色; 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三、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1、学术的因素2、体制的因素2、政府干预的因素4、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决定于教师的劳动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人们对这种作用的认识程度。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1、是人

    36、类文化的继承者2、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3、是专门人才的培育者4、是科技、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5、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劳动的典范性和严格性 (二)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三)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四)劳动的互动性和双边性 (五)劳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六)劳动的后延性和长效性三、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高校教师的培养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为高等学校教师的补充、更新而进行的一种专业性的学历教育或继续教育。教师培养中特别需要关注以下三个环节。(途径) 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 3、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

    37、育四、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与结构调整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教师队伍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职务结构;2、学历结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 (二)高校教师的优化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较突出的“人才积压”和“人才浪费”并存以及“近亲繁殖”等现象。(存在的问题)为合理优化我国高校教师整体结构,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1、完善教师聘任制。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一、高等学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

    38、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人体器官的功能已趋于完善和成熟,进入相对稳定期。二、 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一)认知活动的发展特征:1、观察力2、注意力3、记忆力 4、思维能力5、想象能力(二)情感发展的特征1、高校学生情感丰富多彩,且不断社会化;2、高校学生情感活动的强度大,不稳定,两级性表现突出;3、高校学生的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三)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征1、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分化、矛盾和统一;2、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3、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社会化(四)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征1、兴趣广泛而稳定;2、价值观、人生

    39、观和世界观逐步完善;3、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4、理想和信念逐步稳固(五)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1、气质特征2、性格特征三、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一)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三)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四)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四、 高校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一)大一新生:1.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的理想;2.思想单纯,可塑性大3.渴求知识,但专业思想不巩固;5.要求自由和民主,但缺乏自治和自立能力 (二)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1、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2、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3、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4、层次差别日益显著5、性心理升华,开始公开追求异性 (三)

    40、高年级学生特点1、思想成熟,自主意识增强2、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3、关注毕业分配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教生关系一、高校师生关系概述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教师信誉度低,师生关系凸显信任危机教师工作作风专制,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师生关系满意度趋低,师生关系受到新标准的挑战师生交流少,感情冷漠利益本位思想浓厚,师生关系功利化二、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2.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3.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三、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在高校师生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2、高校师生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四、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41、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注意:(一)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二)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三)要树立正解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第一节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概述一、学科、专业与课程的概念 (一)学科学科的概念有两种内涵:一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二是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它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知识体系。在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中人们通常取前一种涵义,即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 (二)专业专业

    42、有广义和狭义二种涵义。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尤指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的职业。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学业门类,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本教材所说的专业主要是指狭义的专业。 (三)课程课程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在本教材中,所说的课程主要是指狭义的课程。 从不同的视角可将课程分为各种类型:1、 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

    43、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 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2、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3、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 课程。4、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5、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6、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 实践性课程。7、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四) 学科、专业与课程三者间的关系1、学科、专业、课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是人类知识经验在人才培 养方面的具体体现; 2、学科、专业、课程

    44、具有具体的区别; 3、划分的重点不同; 4、概念外延的覆盖范围不同二、专业的形成、设置与调整(一)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三、学科建设的意义1.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 2.学科是教授们成长、活动的土壤 3.学科、专业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课程编制一、 教学计划 (一)教学计划的概念: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二)教学计划的组成1、 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 课程设置;3、 主要教学活动4、 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50913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