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ppt课件-(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5502397
  • 上传时间:2023-04-23
  • 格式:PPTX
  • 页数:33
  • 大小:40.61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ppt课件-(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ppt课件_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内涵 特点 ppt 课件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第三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选择性必修选择性必修3 3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交流与传播教材整体知识架构教材整体知识架构教材知识体系教材知识体系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第1 1、2 2课)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第3 3、4 4、5 5课)课)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第6 6、7 7、8 8课)课)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第9 9、1010课)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第1111、1212、1313课)课)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第1414、1515课)课

    2、)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活动课)地域文化发展地域文化发展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传承、保护、共享传承、保护、共享多样性多样性交互性交互性传承性传承性学习目标:1.1.能够能够了解中华文化格局的形成(发展历程),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了解中华文化格局的形成(发展历程),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2.2.能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理解其价值;能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理解其价值;3.3.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与价值的内在联系。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与价值的内在联系。“刚柔交错,天文也;文

    3、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人伦秩序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阶段阶段时期时期概况概况起源起源上古上古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形成。奠基奠基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儒家文化核心形成。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成为后世思想文化

    4、的源头。形成形成秦汉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国。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国。汉武帝时,儒家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主流。思想成为正统和主流。发展发展魏魏晋晋-隋隋唐唐儒、佛、道交汇融通;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被挑战,也促进儒、佛、道交汇融通;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被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繁荣繁荣宋元宋元理学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传承传承与与禁锢禁锢明中后期明中后期心学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明清之际

    5、明清之际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康雍乾康雍乾君主专制、文字狱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禁锢文化。冲击冲击与与转折转折18401840年后年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潮流。成为潮流。1915-19171915-1917年年新文化运动前期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复兴复兴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后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流流辽河流域辽河

    6、流域天山南北天山南北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四川盆地珠江流域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北方草原北方草原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源远流长)(一)中华文明源(一)中华文明源起多元(源)起多元(源)多元起源多元起源华夏华夏文明文明夏北狄西戎东夷南蛮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源远流长)(一)中华文明源起多元(一)中华文明源起多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

    7、渐融入华夏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春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礼崩乐坏。变革,礼崩乐坏。铁器和牛耕的推广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社会大变革思想思想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经济:井田制经济:井田制瓦解瓦解政治:分封政治:分封宗法制破坏宗法制破坏阶级:士阶级:士的活跃的活跃文化:礼文化:礼崩乐坏,私学兴起崩乐坏,私学兴起1.1.背景背景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奠基(二)奠基2.2.内容内容(1 1)春秋:儒家)春秋:儒家文化的思想

    8、核心形成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2 2)战国战国: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学派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思想主张思想主张儒家儒家孟子孟子“仁政仁政”“”“民贵君轻民贵君轻”人性本善人性本善荀子荀子人性本恶、隆重礼法,制天命而用之人性本恶、隆重礼法,制天命而用之道家道家庄子庄子逍遥自由逍遥自由墨家墨家墨子墨子“兼爱兼爱”“”“非攻非攻”“”“尚贤尚贤”节俭节俭法家法家韩非韩非法治,中央集权法治,中央集权阴阳家阴阳家邹衍邹衍五行说,五行说,“相生相胜相生相胜”兵家兵家孙膑孙膑知自知彼,百战不殆知自知彼,百战不殆3.3.影响:学术影响: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

    9、化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推崇法家推崇法家汉:巩固大汉:巩固大一统局面一统局面秦:建立大秦:建立大一统国家一统国家尊崇儒术尊崇儒术“春秋大一统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的需要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的道德标准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

    10、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2000多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发展(三)发展1.1.秦汉秦汉-形成形成随着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景象。思想上,宣扬思想上,宣扬“无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政治上,主张“无为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清谈”。特点:儒、。特点:儒、道结合道结合。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唐朝佛学繁荣,

    11、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1 1)背景)背景:(2 2)表现)表现: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盛行。盛行。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灿烂。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发展(三)发展2.2.魏晋隋唐魏晋隋唐-发展发展 玄学极大地推进了当时中国人的玄学极大地推进了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水平,使得我们在理论上的彻思维水平,使得我们在理论上的彻底性、理性化、规范化的程度都大底性、理性化、规范化的程度都大大提高。大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楼劲楼劲(2 2)集大成)集大成者:者:朱熹朱熹项目项目程朱理

    12、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王心学不不同同点点世界本原世界本原“理理”在万物在万物“理理”在在“心心”中中方法论方法论“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发明本心发明本心”、“致良致良知知”道德观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应以主张应以“内心内心”的自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4 4)宋元时期:科技)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1 1)背景)背景: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13、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3 3)影响:积极:)影响:积极: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消极:但理论思维。消极:但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人们的精神世界。缚人们的精神世界。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发展(三)发展3.3.宋元宋元-繁荣繁荣4.“4.“僧问:如何解脱?禅师曰:谁僧问:如何解脱?禅师曰:谁缚汝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禅师曰:谁?又问:如何是净土?禅师曰:谁诟汝?诟汝?问:如何是涅般?禅师曰:问:如何是涅般?禅师曰:谁将生死与汝谁将生死与汝?”与禅师观点相似的是与禅师观点相似的是 A A孟子孟子 B B董仲

    14、舒董仲舒 C C朱熹朱熹 D D王阳明王阳明 僧与僧与禅师禅师的一问一答的一问一答,强调自身的感受与外物无关强调自身的感受与外物无关,只与只与“心心”有关有关,是心学。,是心学。1175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举行了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意图调和朱熹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举行了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的争执。两派争执的主要表现为和陆九渊两派的争执。两派争执的主要表现为 A.A.理学的作用理学的作用 B.B.“理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的本原 C.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D.求求“理理”的方式的方式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理是客观存在的,是世界

    15、的本源。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理是客观存在的,是世界的本源。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本心即是理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本心即是理。求理的方法上理学是向外找格物致知,心学是向内找发明本心求理的方法上理学是向外找格物致知,心学是向内找发明本心,自我反省获得良知,自我反省获得良知。王阳明王阳明“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精神”说明他主张说明他主张A A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 B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增长知识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增长知识

    16、D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根据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信息“不用求人不用求人”“”“致良知致良知”“”“谩从故纸费精神谩从故纸费精神”并结合王阳明的主张并结合王阳明的主张宋明理学宋明理学黄宗羲黄宗羲顾炎武顾炎武王夫之王夫之作品作品明夷明夷待待访录访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天下郡国利病书 日知录日知录读通鉴论读通鉴论主张主张抨击君主专制抨击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天下为主 君君为客为客”工商皆本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责批判批判“存天理,灭存天理,灭人欲人欲”均天下、反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专制、爱国理想。共同共同影响影响批判地继承儒学,批判地继承

    17、儒学,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反映了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批判批判君为臣纲君为臣纲空谈空谈唯心主义唯心主义(1 1)传承:)传承:明明中后期,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中后期,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传播明清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充分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发展(三)发展4.4.明清明清-传承与禁锢传承与禁锢(2 2)禁锢: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禁锢: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度发展,文字狱

    18、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心学:王守仁心学:王守仁王守仁生平主要活动示意图 王阳明曾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王阳明曾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等事?老师说老师说:“:“读书登第。你的读书登第。你的父亲是状元,你好好学你的父父亲是状元,你好好学你的父亲。亲。”结果他说结果他说:“:“也许不是,也也许不是,也许是读书做圣贤。许是读书做圣贤。”他父亲王华他父亲王华听了以后,很高兴,也很震撼。听了以后,很高兴,也很震撼。王阳明心里的圣贤是什么样的,王阳明心里的圣贤是什么样的,我们很难说,但他认为做圣贤就我们很难说,但他认为做圣贤就是天下第一等事,这是他的志向。是

    19、天下第一等事,这是他的志向。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杜维明 关于明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影响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关于明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影响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A.有利于解放思想有利于解放思想 B.B.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C.C.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D.D.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社会的实践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社会的实践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含义: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含义: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

    20、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颜元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颜元认为,读得书米,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读得书米,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学问有诸已与否,须临事方信学问有诸已与否,须临事方信,口笔之口笔之不足为凭,只能办事人可用不足为凭,只能办事人可用。这些观点。这些观点 A.A.具有鲜明的科学实践精神具有鲜明的科学实践精神 B.B.

    21、提倡提倡“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学学风风 C.C.推动了明清社会思想转型推动了明清社会思想转型 D.D.坚守坚守“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思思想想(1 1)18401840年鸦片战争后:年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向西方学习以救救亡图存亡图存逐渐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开眼看开眼看世界世界师师夷长技以夷长技以制夷制夷李鸿章李鸿章中学为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为用康有为康有为立宪法,开立宪法,开国会国会,建立建立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孙中山孙中山民主共和民主共和三民主义三民主义(2 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与

    22、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毛泽东思想)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毛泽东思想)陈独秀陈独秀李大钊李大钊胡适胡适“试看将来的环球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必是赤旗的世界。是赤旗的世界。”白话文倡导者白话文倡导者新文化运动发起者新文化运动发起者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发展(三)发展5.5.近代近代-冲击与转折冲击与转折林则徐林则徐阶段阶段理论理论形成形成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发展发展“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要思想科学发

    23、展观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 1)发展)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 2)弘扬)弘扬优秀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发展(三)发展6.6.现代现代-复兴复兴(1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体系相对稳定的社会体系。(2 2)政治政治制度制度:较早确立了专制主义较早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中央集权体制;科举制度科举

    24、制度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选官体系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选官体系。(3 3)经济经济方面方面:高度发达的高度发达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4 4)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教育教育:较早形成成熟的汉字体系,确保了文化的稳定传承;较早形成成熟的汉字体系,确保了文化的稳定传承;统一的文化政策(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车同轨、书同文书同文”)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以构建了以;以构建了以儒家儒家文化为文化为主导主导的主流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的主流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性;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

    25、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四大发明等自然科学增强了文明的张力。;四大发明等自然科学增强了文明的张力。(5 5)民族关系:民族民族关系: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之间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往交流与与交融。交融。(6 6)外来文化)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兼收并蓄,借鉴其他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合理成分,借鉴其他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合理成分,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7 7)先进人士:)先进人士: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中华中华文化文化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内涵

    26、内涵具体表现具体表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周公(商末周初)周公(商末周初)“敬天保民敬天保民“、制礼乐;孔子提倡、制礼乐;孔子提倡“仁仁”,主张,主张“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管子(春秋)管子(春秋)顺应民意;顺应民意;孔子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战国)孟子(战国)主张实行主张实行“仁政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老子(春秋):老子(春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战国)荀子(战国)“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行有常,不为尧

    27、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用之”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孟子(战国):孟子(战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张载(北宋):张载(北宋):“为天为天地,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地,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北宋):范仲淹(北宋):“先天下之忧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南宋):;文天祥(南宋):“人生自古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明末清初):顾炎武(明末清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崇德尚

    28、贤崇德尚贤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孔子(春秋)孔子(春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墨子(春秋战国)墨子(春秋战国)“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孟子(战国)子(战国)“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孟子(战国)孟子(战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战国)屈原(战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太使伯(西周)太使伯(西周)“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春秋)孔子(春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君子和而不同

    29、,小人同而不和和”。孟子(战国)孟子(战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1.重视以重视以人为人为本、倡导民本思想本、倡导民本思想儒家社会关系和政治伦理儒家社会关系和政治伦理周公(商末周周公(商末周初)初):“敬天保敬天保民民”、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孔子(春秋)孔子(春秋):“仁者爱人仁者爱人”、统治者统治者应体察民应体察民情,反对情,反对苛政。苛政。周公周公:“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仁”

    30、,主张,主张“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二、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一)治世之道(一)治世之道(1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论语.雍也雍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孔子“仁者,人也。仁者,人也。”礼记礼记中庸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论语颜渊颜渊“夫仁者,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31、而达人。”论语论语雍也雍也1.1.重视以重视以人为人为本、倡导民本思想本、倡导民本思想儒家社会关系和政治伦理儒家社会关系和政治伦理孟子(战国)孟子(战国)管子(春秋)管子(春秋)(3 3)意义:)意义: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作用。(2 2)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春秋春秋时期时期:管子: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32、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仁政”说,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二、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一)治世之道(一)治世之道(2 2)意义:)意义: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顺

    33、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1 1)思想表现)思想表现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遇事必祭天地、祖先。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提出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提出“道道”的概念,指的概念,指出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战国时期:战国时期:荀子荀子提出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用之”。2 2.崇尚崇尚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一)治

    34、世之道(一)治世之道易传易传系辞上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则,是“与天地相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故不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孟子(战国孟子(战国)天下之本在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张载(北宋张载(北宋)为天地立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北宋范仲淹(北宋)先天下之忧而先天下之忧而忧

    35、,后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乐而乐顾炎武(北宋顾炎武(北宋)天下兴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责文天祥(南宋文天祥(南宋)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丹心照汗青(1 1)思想表现)思想表现(2 2)意义:)意义:以以天下为己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国天下为己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贡献力量。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贡献力量。3.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以天下为己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使命感二、中华优秀传统文

    36、化的内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个人美德(二)个人美德(2 2)意义:)意义: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1 1)思想)思想表现:表现:西周西周:初年:初年“明德明德”“”“敬德敬德”春秋春秋孔子孔子“为政以德为政以德”“”“道之以道之以德,齐德,齐之以之以 礼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贤者举而上之,富而 贵之,以为

    37、官长贵之,以为官长”。孟子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睦”。4.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个人美德(二)个人美德尊圣者王尊圣者王,贵,贵贤者霸贤者霸,敬,敬贤者存贤者存,慢慢贤者亡,贤者亡,古今一也。古今一也。荀子荀子君子君子古之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古之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之。墨子墨子尚贤尚贤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

    38、而患不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论语论语季氏季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孟子(战国孟子(战国)屈原(战国屈原(战国)5.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境界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个人美德(二)个人美德(2 2)意义)意义: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族精神境界。(1 1)思想)思

    39、想表现表现:周易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厚德载物”。战国孟子战国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后汉书后汉书列传列传张衡列传张衡列传骐骥筋力成,志在万里外。骐骥筋力成,志在万里外。范传正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中庸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业

    40、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韩愈进学解进学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孟子告子下告子下太使伯(太使伯(西周末)西周末)孔子(春秋孔子(春秋)孟子(战国孟子(战国)6.6.主张和而不同主张和而不同认识、处理事情的方法认识、处理事情的方法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三)处事之道(三)处事之道(2 2)意义)意义:“和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极作用。(1 1)思想)思想表现表现:西周末年:太西周末年:太史伯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继”。

    41、春秋战国:孔子孟子春秋战国:孔子孟子“和为贵和为贵”“”“君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宋宋欧阳修欧阳修朋党论朋党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大德敦化。中庸中庸第三十章第三十章 有有象斯有对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仇必和而解。张载张载正蒙正蒙太和篇太和篇 以儒家的以儒家的“五常五常”思想为例,儒家把仁、义、礼、智

    42、、信,作为主要理念和为人思想为例,儒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主要理念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儒家强调对他人要讲仁爱,在大是大非面前要讲正义,待人接物要处世的基本准则,儒家强调对他人要讲仁爱,在大是大非面前要讲正义,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解决问题要讲智慧,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有礼貌,解决问题要讲智慧,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唐朝佛学的繁荣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

    43、、道、佛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阐述儒学的新教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冯天瑜中国文化史【重点突破】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本土性本土性封闭的起源环境封闭的起源环境缓慢发展的小农经济缓慢发展的小农经济汉民族为主要民族汉民族为主要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多样性多样性包容性包容

    44、性凝聚性凝聚性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唐朝佛学的繁荣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道、佛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阐述儒学的新教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冯天瑜中国文化史连续性连续性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历史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价

    45、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这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这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和行为方式。现实价值:中华文化维护这中国现实价值:中华文化维护这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为社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价值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46、提供了价值导向。是中华民族彰显文化自信导向。是中华民族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的有力支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源泉。为解决人值观提供了思想源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特点特点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宽广;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宽广;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

    47、文化特质的体现;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价值价值1.1.历史历史价值: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价值: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2.现实现实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8、。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三、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

    49、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2014年年9 9月月2424日)日)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精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家国情怀、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等。精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家国情怀、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等。”糟粕:

    50、维护尊卑等级的纲常礼教;压抑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摧残妇女的糟粕:维护尊卑等级的纲常礼教;压抑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扼杀;扼杀创造性的创造性的“八股取士八股取士”;宣传迷信,培养愚忠愚孝的奴才意识;等等。;宣传迷信,培养愚忠愚孝的奴才意识;等等。态度:要用扬弃的哲学观点,态度:要用扬弃的哲学观点,“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不能因传统文化中又有优劣,就全盘肯,不能因传统文化中又有优劣,就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定或全盘否定。学习拓展学习拓展小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ppt课件-(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502397.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相关资源 更多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复习提纲.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期末复习:第1~6单元+期中+期末共8套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期末复习:第1~6单元+期中+期末共8套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期中复习:第1~3单元+期中共4套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期中复习:第1~3单元+期中共4套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期末复习:第4~6单元+期末共4套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期末复习:第4~6单元+期末共4套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期末(第一至第六单元)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期末(第一至第六单元)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期中(第一至第三单元)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期中(第一至第三单元)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时作业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时作业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从鉴赏欧洲建筑谈起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rar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从鉴赏欧洲建筑谈起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rar
  •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