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4)-(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4)-(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 4_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内涵 特点 ppt 课件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第三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文化文化cultureculture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物质产品和精神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精神产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马克思选必2意识形态+政治制度选必3选必1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第1 1、2 2课)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第3 3、4 4、5 5课)课)三、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与认同 (第(第6 6、7 7、8 8课)课)四、商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流
2、(第(第9 9、1010课)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第1111、1212、1313课)课)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第1414、1515课)课)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活动课)教材知识体系教材知识体系地域文化发展地域文化发展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传承、保护、共享传承、保护、共享多样性多样性交互性交互性传承性传承性文化文化: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
3、艺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中国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和体。之总和体。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指是指1840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
4、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最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50005000多年的智慧结晶。多年的智慧结晶。尊祖敬宗尊祖敬宗忧国忧民忧国忧民团圆和睦团圆和睦 四合院四合院和谐有序和谐有序社稷坛社稷坛 农本、民本观念农本、民本观念 黄帝陵黄帝陵 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以下以下传统节日和建筑传统节日和建筑体现体现了中华优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第第1 1课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标准课程标准】1.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2.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起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一)起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1 1、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2 2、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
6、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1 1)多元)多元:由于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地域条件的差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形成了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形成了特征各异特征各异的的文化,这些都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文化,这些都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2 2)一体:)一体:中原中原华夏族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体中华文化的形成(西周)(西周)。材料: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材料: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
7、在的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民族单位,经过接,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多元统一体。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成的共同过程。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格局1 1.华夏认同: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
8、文化认同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材料: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材料: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称为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称为“夷夷”。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力的汉民族汉民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中华民族从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多元走向一
9、体的过程是一个各民族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的过程是一个各民族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了血与火的冲突血与火的冲突,又充满了,又充满了经济与文化的整合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华夏族一直是主体核心,只,华夏族一直是主体核心,只是不断在扩大容量。是不断在扩大容量。(二)奠基:先秦时期(二)奠基:先秦时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经济经济政治政治阶级阶级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百家争鸣文化文化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分封宗法制破坏,诸
10、侯争霸士阶层的活跃,受到诸侯国的重用。礼崩乐坏,私学兴起(2)表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仁仁德德礼礼教教仁者爱人,核心观念是仁者爱人,核心观念是“仁仁”,顺应,顺应民心民心.为政以德为政以德,以身作则,道德感化,治理国家。,以身作则,道德感化,治理国家。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经经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战国战国: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
11、和主张。学派学派代表代表思想主张思想主张儒家儒家孟子孟子政治思想(仁政);人性论(人性本善);义利观(重义轻利)政治思想(仁政);人性论(人性本善);义利观(重义轻利)荀子荀子政治思想(礼法并用);人性论(人性本恶);天人观(政治思想(礼法并用);人性论(人性本恶);天人观(“天天行有常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用之”)道家道家老子老子哲学思想(哲学思想(“道道”、朴素辩证法);政治思想(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庄子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人生态度(逍遥);天人观(天与人哲学思想(齐物);人生态度(逍遥);天人观(天与人“不不相胜相胜”)法家法家韩非子韩非子法、术、
12、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墨家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兼爱;非攻;尚贤(3 3)百家争鸣的意义:)百家争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中的中的变革精神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理论武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礼);(仁、礼);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构成了构成了200020
13、00年传统思想的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一个时代特征:两大历史趋势:三种治国思想:四个思想派别:总结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局面(三)发展(三)发展(2)汉代: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内容目的“春秋
14、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限制君权“德刑并施”“三纲五常”稳定统治秩序 意义: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外儒内法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春秋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15、知所守。臣愚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董仲舒学说之一:春秋学说之一:春秋大一统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适应目的: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实质上: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专制,禁锢了人民的思想。是一种文化的专制,禁锢了人民的思想。趋势: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1)(1)材料一体现董仲舒
16、什么观点?其观点提出的目的是什么?上述划线部材料一体现董仲舒什么观点?其观点提出的目的是什么?上述划线部分观点的实质是什么?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分观点的实质是什么?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材料材料1 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屈民而伸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君,屈君而伸天。”材料材料2 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
17、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因此君主要遵循天道,实行仁因此君主要遵循天道,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政。要求统治者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学说之二:学说之二: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仁政君权神授;仁政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君主实行统治有所畏惧(天谴论):如果人君无道,天就降下灾异君主实行统治有所畏惧(天谴论):如果人君无道,天就降下灾异(2 2)材料材料二二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其目的是什
18、么?如何评价其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思想?这一思想?“君权神授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和和“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保证了皇权权威的合法性,有利于加强君权,巩固国家统一;但同时对君保证了皇权权威的合法性,有利于加强君权,巩固国家统一;但同时对君主的权威施加了一定的限制,主的权威施加了一定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抑制暴政。而且也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抑制暴政。而且也为儒学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带有迷信色彩儒学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带有迷信色彩材料三材料三 “新王必改制新王必改制”,但,但“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
19、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义尽如故”“”“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道天道”就就是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
20、阴”。(3 3)材料材料三三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如何评价这一思想?如何评价这一思想?学说之三:学说之三:提出三纲五常提出三纲五常评价:评价:规范了人们的道德行为,有利于构建规范了人们的道德行为,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但是,为维,但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护封建等级制度,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晋僧慧远居东林寺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时,送客不过溪。一日一日陶潜陶潜(陶渊明陶渊明)、道士陆修静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来访,
21、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后人于此建三笑亭。虎溪三笑虎溪三笑(1)背景: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2.发展:魏晋隋唐(2 2)表现:)表现: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盛行。盛行。思想上,思想上,宣扬宣扬“无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政治上,主张,主张“无为无为”;社会风气上社会风气上,崇尚,崇尚“清谈清谈”。特点:特点:儒、儒、道结合道结合。唐朝唐朝佛学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三教合一、三教并行)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同时也,同时也促
22、进了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儒学的创新与发展。材料材料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念,巩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念,巩固儒学主流思想
23、的统治地位。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摘编自中国历史纲要摘编自中国历史纲要.上册上册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辉煌辉煌灿烂,灿烂,为为宋元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宋元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理学理学是一种既贯通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宇宙自然和和人生命运人生命运,又继承,又继承孔孟正宗孔孟正宗,并能,并能治理国家治理国家的新儒学。的新儒学。道、佛道、佛儒(根本)儒(根本)目的)目的)理学形成,心学兴起理学形成,心学兴起(1 1)背景:)背景: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
24、、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派理学形成。实质: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3.繁荣:宋元时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流派主要流派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王心学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程颐、程颢程颐、程颢朱熹朱熹陆九渊陆九渊王守仁王守仁世界观世界观方法论方法论道德观道德观相同主张相同主张实质实质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都继承了孔孟“仁仁”“”“礼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
25、自然欲求自然欲求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内心反省,从而为善内心反省,从而为善理是世界本原理是世界本原(客观唯心客观唯心)心即理心即理(主观唯心主观唯心)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发明本心,致良知影响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材料一材料一 理学家将理学家将“天理天理”和和“人欲人欲”对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50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