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495138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178.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三 单元测试 答案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不可得兼(jin)死亦我所恶()弗得则死(f)B.免冠徒跣(xin)以头抢地(qing)休祲降于天(jn)C.德隆望尊(zn)俟其欣悦(s)负箧曳屣(x)D.足肤皲裂(jn)右备容臭(chu)妻妾之奉(fng)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偷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B.此之谓失其本心(指人的羞恶之心)以大易小(交换)C.请广于君(增广、扩充)天下缟素(穿白色丧服)D.长跪而谢之(感谢)万钟于我何

    2、加焉(益处)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我与中国”全球短视频大赛于6月17日启动,面向海内外短视频创作者、爱好者、各类机构征集作品。B.据新华社报道,屠呦呦团队2019年6月17日正式公布了“青蒿素抗药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受到广泛社会关注。C.整体而言,网络文学虽不乏风靡一时的佳作,但精品数量依旧偏少。D.科技创新是探索真理、造福人类的事业,伟大而又艰辛,其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战国策是东汉刘向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B.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3、。C.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通常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D.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人物,并称“苏辛”。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这便是孩童语文课本中必须有文学稿章,而且应当选取优质文学篇章的理由。孩童若拥有丰富的文学阅读,便从小就有了更形象、更干净、更准确运用母语的能力。文学阅读是对母语更高层次的学习。母语最优美的语气、搭配、节奏、表达力都在母语文学里。优美的儿童文学语言令人心平气和,值得被记忆储存,以为日常运用。A.B.C.D.6.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6分,每空1分)(1)塞下秋来风景异,_。(范仲淹渔家做秋思)(2)_,梦回

    4、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身不得,男儿列,_,_。(秋瑾满江红)(4)古代的仁人志士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总会以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_,_”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7.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喊!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喊!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

    5、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1)这段文字出自名著_,作者_。(2分)(2)联系原著,简要分析作者刻画范进这一人物的目的。(3分)_8.综合实践。海滨中学九年级(2)班的同学们搜集到了下面的新闻材料,他们围绕这一热点话题开展了专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77.2%),高于初中的比例(69.8%)。有家长表示“几乎没听孩子说过有关课间玩耍的趣闻”。(1)用简洁的语言概

    6、括新闻的主要内容。(3分)_(2)“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引发了社会的热议。有的人赞成,认为课间十分钟,学校内安安静静,更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也能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的人反对,认为课间十分钟应该热热闹闹,学生要走出教室,开展课间活动。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呢?请简要阐明自己的主张。(4分)_(3)如果想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我们还可以采访学生和老师,请你分别设计一个采访问题。(2分)学生:_老师:_二、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910题。(4分)利州南渡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

    7、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注释】范蠢: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乘舟离去。忘机:忘却俗念。9.本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_10.尾联中“寻范蠡”三字有何深意?(2分)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3分)【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8、;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痊。选自鸣机夜课读记注释: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争药鼎沸:读书声琅琅,与药鼎煮沸声争响。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录毕,走送之_(2

    9、)俟其欣悦_(3)少痊_(4)然则何以解忧_1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无从致书以观/母授以礼记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益慕圣贤之道C.门人弟子填其室/安陵君其许寡人D.而病辄能愈/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_(2)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_14.【甲】【乙】两文所写内容有哪些异同?请简要分析。(3分)(三)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1分)正是青年读书时刘少华人年轻时,无论多么忙碌或是贫穷,有一种快乐谁都无法剥夺,那便是读书。但青年人读书,有时会有热情、少方法,战略上异常重视

    10、、战术上捉襟见肘,不得其门而入。关于如何读书,前人进行了诸多总结,依我看,如下四点能做到便十分不易,却也十分有益。首先,要追求把书“读完”。当年,金克木先生写书读完了,让人大吃一惊。别说书海无边、时间有限,就算只读2019年初至今出版的中文书,正常人穷其一生都不可能。为何金克木先生敢说“书读完了”?其实,这背后是对读书的系统思考。比如中国古书,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有据可循,其中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金先生举例说,如果研究“红学”,那么红楼梦就是一切的基础,没有捷径,非读不可。以此类推,青年人读书,应当从源头去读,在脑海中搭起一个“格式塔”,日拱一卒。在青年时期、记忆力最强时,先尽量“输入”

    11、,快速吸收基础知识,打好底子。书当然是看不完的,但在年轻时打下广博的基础,却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其次,要仰仗经典之力。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这话听着刺耳、偏执,背后却有一番考量。大浪淘沙始见金,时间这个公平的见证者,为人类淘汰了不计其数的书,却同样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佳作。阅读经典,是进入人类知识殿堂的捷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此感受极深,甚至专门写出一本为什么读经典。书中,他为经典作品下了诸多定义,其中第一条便是,“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信哉斯言!因为经典作品反复接受一代又一代人洗礼

    12、,总能跨越时代,进入群体的记忆中。即便这些作品需要你花力气、下功夫阅读,也是值得的。知识青年,不读经典,何以自立?此外,还要经常打开新书。我们关于读书的经验,大都来自前人。然而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又有些不同。知识更新速度爆炸性增长,一日不学便有跟不上之感。即便当下互联网如此发达,人类最优秀的知识结晶,依然倾向于以出版的方式固化。畅销书榜上,让人失望者有之,给人启发者却更多。许多经典都曾流行一时,今日之流行未必不是明日之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直指当下或未来、瞄准过去被忽视的真问题的书,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是有益的指导。读书得读其闪光点,尤其对当下出版的书更要抱以宽容与理解之心。创新的见解、观

    13、点、结论问世时,因其往往领先于时代,往往不容易被接受。青年人更应对世界投以好奇的目光,最先去发现、去接受新书中那些对世界可能有推动作用的闪光点。好奇与新知,是两盏时时互应的明灯。最后,读书要“手脚并用”。人的记忆力有相当的局限性,人的理解力亦需要多重辅助。动手记下要点,动手写下感受,动手转发给师友,便多了一种理解的可能性。应当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既从书中汲取营养,又将知识应用于现实;既以书为友,又以实践为师在一个崇尚奋斗的时代,青年人既不能做“书呆子”,也不能做“清谈客”,知识中的相当一部分必须与现实对接,书本中的文字需要在纸张外落地生根。人生的许多变化,也许正是从学会正确读书开始的。而做

    14、一个读书人最幸福的是,眼前是无尽的书籍世界,我们在其中能寻觅到、体验到通往更大世界的千万条路。(刘少华)(选自2019年4月21日人民日报)15.通读全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读书?(4分)_16.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_17.如何理解“好奇与新知;是两盏时时互应的明灯”这句话的含义?(2分)_18.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3分)_(四)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2分)老屋(12分)高德轩我出生的高坡上的老屋早没了,第二处老屋是在唐山地动山摇大地震后盖的。村最里头柏树坡山脚下上坪一块地基被平整一新,刮去树皮白晃晃散发树香印着绳墨的柱子、大梁、檩条躺了一地,手握板斧推刨的舅

    15、舅忙前忙后。那一年上初中的我回到家一脸兴奋岁月伴着老屋一晃又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老屋墙瓦虽经翻修,水泥路也铺到了院边,但因邻居们的相继搬走留下的断壁残垣,屋主人或辞世或进城,很是孤寂。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回去,站在院中,四周被核桃树婆娑的枝叶围住,没有人影狗吠,宛若隔世。去年年关回家上坟,站在小院思绪万千。往年父母健在,兄弟三四个,一大家十几口人热闹过年,初一早早点起柏垛火,空气里弥漫着柏叶和爆竹香,那种场景没有了。眼前只有满院青苔,风和麻雀肆无忌惮地来回游荡,它们再也不用担心父亲的一声咳嗽,就被吓得飞到远远的枝头上。说起父亲,村里人都竖大拇指,说他一天也没进过学堂,常用木棍在地上学写字学成了

    16、乡里文化人,说他做过乡长做过药铺抓药师。别的我不太清楚,在那个贫寒年代,单就一心供我从小山村上学到一百里以外的县城重点高中这件事,我就佩服父亲的眼光见识和坚强。父亲九十岁离世,足见他的心大乐观。人如屋,屋如人。沧桑老人,身体再硬朗,大体也会门牙脱落,眼帘下垂,嘴唇干瘪,像极了这岁月风雨中的老宅。门口的青槐还在,枝繁叶茂,记得在那贫穷的年代,我偷偷用鈎镰钩尚小的槐米晒干卖钱买书,但常等不到槐花开大也因此砍坏了 树枝,遭大人白眼。父亲在种他们的时候一定也会念叨“门前有槐代代发财”之类的老话儿吧。槐,木之鬼也,我这样理解。百年青槐,凝聚了一个家族的魂魄,守望在老屋的门前。槐树在,老屋在,几十年岁月和

    17、几代人生活的痕迹就在,睹物思人借此树碑凭吊。凝望着老屋和老槐,记忆复活如初,春节的情景仿佛昨天。每近腊月二十八九,瘦小的母亲仿佛有神力,泡几大盆磨豆腐的豆子,煮肉、烙饼、蒸馍,厨房里热气腾腾。忙完了这些,还不忘给老大一大碗干拌面,给老二啃肉骨头,给老三做菜包、浆水面。年三十晚,一家人挤在火炕上,十八道凉热菜烘托着喜庆和踏实老家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如皮影戏般的剪影,鲜活地从眼前闪过。少小离家,时间何曾改变?只不过是一代代人的更迭吧。老屋被渐渐冷落遗弃了,更老的父母被先后种到后山上,两座土坟等着春风化雨,等着火光和青草的纪念。我牵着她的手回来,我牵着她和女儿的手回来老屋醒着,屋子里居住过的人都漂

    18、浮着。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酽茶,乡愁是一瓶醇厚的美酒,越品越滋味无穷。虽然我的青春、中年留在了另一个城,但那个老屋仍然是我心中的家,不管我在何处枝繁叶茂,那个故乡的老屋就是根19.文章以“老屋”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2分)_20.文章语言生动、细腻。请根据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1)眼前只见满院青苔,风和麻雀肆无忌惮地来回游荡,它们再也不用担心父亲的一声咳嗽,就被吓得飞到远远的枝头上。_(2)每近腊月二十八九,瘦小的母亲仿佛有神力,泡几大盆磨豆腐的豆子,煮肉、烙饼、蒸馍,厨房里热气腾腾。_21.阅读全文,谈谈你对第段中“老屋醒着,屋子里居住过的人都漂浮着”这句话的理解。

    19、(2分)_22.文章中的画线句蕴含着作者对故乡以及老屋怎样的认识和情感?(2分)_23.联系全文,根据下面的提示,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后面的情节。(不少于50字)(2分)我决定回到故乡将老屋重新粉刷,将故乡凌乱的院子整理打扫,不幸的是,在打扫的过程中扭到了腰,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_三、作文。(50分)23.题目:因为有梦,所以_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联系生活实际选材;(2)思想积极向上,抒发真情实感;(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不少于600字。100200100200100200800字100100参考答案1.C(A.“恶”应读“w”;B.“抢”应读“qing”;D.

    20、“臭”应读“xi”)2.D(“谢”应解释为“道歉”)3.B(语序不当,应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4.A(应是“西汉刘向”)5.D6.(1)衡阳雁去无留意(2)醉里挑灯看剑(3)心却比男儿烈(4)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7.(1)儒林外史 吴敬梓(2)作者通过写范进中举发疯的情节以及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的变化,来讽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对整个社会的扭曲。8.(1)大多数受访家长认为“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2)示例一:我认为课间十分钟应该安安静静,学生在学校里就要好好学习。安静的校园环境更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更能够体现学生良好的文明素质。示例二:我认为课间十分钟应该热热闹闹,

    21、这是学生放松身心的时候,学生走出教室,适当活动,调整状态,才能更好地投入下一堂课的学习。(3)示例:学生:同学,你好,请问你是怎样安排课间十分钟的?老师:老师,您好!您认为应该如何安排学生的课间十分钟呢?9.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早现出一幅宁静、清丽的画面。 10.表达了作者想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忘却俗念的归隐之情,表现了作者淡泊宁静(与人无争)的思想。11.(1)跑。(2)等待。(3)稍微。(4)(既然)这样,那么12.B (A.来/用;B.结构助词,的;C.他的/表祈使语气;D.表承接/表转折)13.(1

    22、)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2)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14.相同点:【甲】【乙】两文都记叙了勤奋读书的内容。不同点:【甲】文侧重于讲如何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乙】文还表现了母慈子孝的主题。乙文参考译文:蒋士铨九岁时,母亲教他学礼记周易毛诗,他都能够背诵。母亲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蒋士铨朗诵。母亲和蒋士铨都体弱多病,每当蒋士铨生病时,母亲就将蒋士铨抱到一间房子里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蒋士铨的病稍微好一点儿,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他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蒋士铨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蒋士铨,常常一句话不说,显得很悲伤,蒋士铨也很伤心地依

    23、恋着她。蒋士铨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既然这样,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帮您消除忧虑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蒋士铨就背书,琅琅的书声,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母亲微笑着说:“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蒋士铨就拿着书在她床边朗诵,她的病就会好起来。15.要追求把书“读完”;要仰仗经典之力;要经常打开新书;读书要“手脚并用”。16.举例论证。列举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深切感受,并写出为什么读经典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读书应该“仰仗经典之力”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17.人们对事物保持好奇之心,才能够不断追寻,不断探索,进而发现新知。

    24、18.首先提出本段观点“读书要“手脚并用”;接着指出人的记忆力具有局限性,理解力也需要多种辅助;然后具体论述读书如何“手脚并用”;最后得出结论,青年人不能做“书呆子”,也不能做“清谈客”,要将书本中的文字在纸张外落地生根。19.老屋是文章的线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20.(1)“肆无忌惮”表现了在没有人的老屋前,风和麻雀自由自在的样子。(2)“泡”“煮”“烙”“蒸”四个动词充分体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21.故乡的人们都去大城市里工作、生活,把老屋留在了故乡。但是老屋一直都醒着,坚守着故乡,等待着人们的归来。老屋是故乡的象征,它承载了“我”对故乡的全部依恋,暗示作者已不愿漂泊。22.认识:现实中故乡的老屋确实已经破败,但是在作者的心中,故乡的老屋就是根,无论走多远,无论漂泊多长时间,无论有多少成就,最终都会回到这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以及老屋的无比怀念和惋惜。23.示例:儿子走过来对我说:“爸,剩下的就交给我吧!你先回城好好休息。”半个月后,儿子接我回故乡,我被眼前焕然一新的景象惊呆了。老屋留给我的不仅有回忆,还有传承的力量。23.略。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95138.html
    2023DOC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