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精编汇总.doc

  • 上传人(卖家):2023DOC
  • 文档编号:5495049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364.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精编汇总.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部编版 年级 语文 下册 文言文 复习 精编 汇总 下载 _七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 第4课 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 资治通鉴 ,这本书是由 北宋 (朝代) 政治 家、 史学 家 司马光 主持编撰的一部 编年体 通史,记载了从 战国 到 五代 共 1362 年间的史事。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

    2、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

    3、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8、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

    4、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9、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10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 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二、重点复习篇(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二)词的积累 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但当涉猎(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 刮目相待(擦) 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就,靠近)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 2.但当涉猎(应当) 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若: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 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 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

    6、的) 乃:1.乃不知有汉(竟) 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做)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 (三)句式积累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蒙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 朗读课文,注

    7、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示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反问语气,吗 2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表限止语气,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感叹语气,啊 (五)解释成语1 吴下阿蒙:人没有学问,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2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六 )问答题1 鲁肃“大惊”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什么神态? 表现十分惊奇的神态与情不自禁的赞叹。 2 吕蒙的答话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显示出他怎样的神态? 既显示了他颇为自得的神态,又巧妙地接应了鲁肃的赞叹,表现出一种当之无

    8、愧的坦然态度。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情 孙权劝学与鲁肃与蒙论议后赞叹非复吴下阿蒙两件事。 4 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孙权终于成功地劝吕蒙学习。 5 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6 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 7 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表现的?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的所见所语来写。 8 为什么“士别三

    9、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也在不断的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9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0 本文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1 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概括本文的内容,这个成语是 开卷有益 12 文中的“ 卿言多务, 孰若孤? 孤常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是孙权入情入理现身说法地劝吕蒙学习,而“ 蒙乃始就

    10、学 ”说明吕蒙是一个一点就破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是鲁肃赞美吕蒙学有成效的话,这是一种 侧面描写 的手法。13 孙权劝吕蒙学习,为吕蒙确定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学习方法是什么? 见往事耳 但当涉猎 14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过程给你什么启发?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8课 木兰诗一、全文讲解篇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第二段中对

    11、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二、重点复习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

    12、杼zh 可k汗hn 鞍鞯jin 辔pi头 溅jin溅 啾ji啾 柝tu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2)惟闻女叹息 惟:只。 (3)愿为市鞍马 市:买。 (4)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5)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6)著我旧时裳 著:穿。 (7)双兔傍地走 傍:靠近,贴近。(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 (9)万里赴戎机 戎机:战争。 (10)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贴上二、重点句子1用原文填空。(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3)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

    13、无长兄。(4)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点拨:重点理解“但”“闻”“溅溅”等词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点拨:重点理解“戎机”“度”等词语。(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点拨:重点理解“傍地走”“安”等词语。(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可汗问木

    14、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做官。 点拨:重点理解“问所欲”“不用”等词语。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通假字:“帖”通“贴”,“火”通“伙”修辞手法:顶针、互文、对偶、反复(P68 练习二、三)重点难点句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解析: 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解析: 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

    15、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解析: 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解析: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

    16、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解析: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重点段落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解析: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现木兰的机智聪慧,和伙伴们的惊讶;也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疑难解惑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解析: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

    17、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解析: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木兰诗(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2木兰诗中

    18、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木兰不用尚书郎,

    19、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

    20、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还故乡。& 第12课 卖油翁一、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二、1、重点字词:自矜:自夸。矜,夸耀。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睨:斜着眼睛看。发矢:放箭。矢,箭。但微颔之:只是微微地点点头。但,只是。颔,点头。但手熟尔:不过手法熟练罢了。尔,罢了。忿然:恼怒的样子。尔安敢轻吾射: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尔,你。轻,轻视。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

    2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就取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乃,就,于是。置,放。以钱覆其口: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以,用。覆,盖。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徐,慢慢地。杓,现在写作“勺”。沥,注入。因:接着。康肃笑而遣之:陈尧咨笑着将他(卖油翁)打发走了。2、通假字:但手熟尔:同“耳”,罢了。3、一词多义: 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之 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以 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其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代陈尧咨) 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 以钱覆其口(代词,代葫芦) 以 钱覆其口(介词,用

    22、)射尔 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但手熟尔(同“耳” ,罢了)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技艺) 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 释担而立(连词,表顺承) 而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 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4、古今异义:但手熟尔(古义:只,不过;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尔安敢轻吾射(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三、文章主旨:本文通过陈尧咨与卖油翁间的问答小故事,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有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文章结构: 第一段 开端:善射、以此自矜 但微颔之 卖油翁 发展:吾射不亦精乎? 但手熟尔 熟能 第二段 高潮:忿然 酌油知之 生巧

    23、 结局:笑而遣之 惟手熟尔四、思考与练习:(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由“忿然”到“笑而遣之”。其变化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卖油翁的技术很纯熟,却并不“以此自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技艺是无止境的。(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分别指代什么?1、忽啼求之:指代书写工具。2、传一乡秀才观之:指代方仲永写的诗。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指代陈尧咨射箭。4、康肃笑而遣之:指代卖油翁。五、简答题:1、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卖油翁。因为故事的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意近即可)2、描述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这两段

    24、文字,哪一段写得比较详细,哪一段写得比较简略,这是为什么?答:写卖油翁沥油一段详细,为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服对方的形象;略写陈尧咨的射技,只用“十中八九”略写,对他恃技骄横则较详,便于突出各自性格,突出文章中心。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他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4、概括出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性格特点:尧咨因善射而自以为是,骄傲自大,不可一世;卖油翁身怀绝技,但含而不露,而又谦虚谨慎。5、文中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 睨、颔哪

    25、些词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尔安敢轻吾射。6、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本文通过康肃公“善射”和卖油翁“酌油”两件小事,说明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7、出现在本文中的成语是:熟能生巧六、拓展题: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己有长处也不应该骄傲自满;他人有长处,应向其学习,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 第16课 陋室铭1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

    26、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言词语【名】有名,著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1 理解探究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

    27、德馨。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

    28、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

    29、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1 迁移拓展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

    30、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第16课 爱莲说1 基础知识2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2 文言词语u 常规词语【蕃(f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u 词类活用【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

    31、立的样子。1 阅读探究1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3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

    32、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

    33、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15用原文语句回答。1) 莲象征什么?君子的美好品德。2) 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 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4)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5)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

    34、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 “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1 迁移拓展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做一个避世的隐士;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35、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莲花。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

    36、: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第24课 河中石兽1 基础知识文学常识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进士。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 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原文注释】 沧

    37、州南,一寺临【临:靠近。】河干(gn)【干:岸边。】,山门【山门:寺庙的大门】圮(p)【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 】沉焉【于之,在河里】。阅【阅: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数小舟,曳(y)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究:推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是【是:这】非木杮(fi)【木杮: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疯狂。】乎?

    38、”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盖:原来是。发语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坎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如是: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已: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如:依照】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臆断:主观判断】欤(y)?【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

    39、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了河里。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

    40、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重点词句】1.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 阅十余。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柿 。今义:判断词 是。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

    41、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2. 一词多义 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 3.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4.汉字通假。“颠”同“癫”,疯。钯:同“耙”,整地的农具 5.注音:圮p;曳y;棹 zho;杮fi;湮yn;溯s。6、句式(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

    42、了宾语“之”)【课文理解】1.文章分层:第一层(1):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两种寻找方法第二层(2-3):另两种不同的寻找方法第三层(4):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 “据理臆断”,深化主题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二种僧顺流而下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2.四种寻找方法: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3.中心思想: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臆

    43、断:主观判断】欤(y)?主题概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4.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

    44、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5.写法探究层层铺垫: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

    45、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答疑解惑】课文理解问答题:(答案见教参)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前两者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因其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精编汇总.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95049.html
    2023DOC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