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鲁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5491885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1.5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鲁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鲁教版 地理 地舆 必修 一册 期末 复习 温习 提纲 实用 必备 下载 _必修 第一册_鲁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资源描述:

    1、鲁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知识梳理1 天体:宇宙间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天体的判断:一是物质,二是大气层之外举例:彗星、流星体、太空中遨游的“神州七号”飞船、航天飞机是天体,而飞机、陨星(陨石和陨铁)、以及发射前的“神州七号”飞船不是天体。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卫星(自然天体)是月球,这两种天体也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2 天体系统: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的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级别):3太阳辐射(1)太阳的能量来源

    2、: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光合作用、风能、水能)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煤炭和石油,其能量也来自太阳辐射。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因其丰富、廉价、清洁等特性,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昼长、地势、天气、大气透明度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一般越大,太阳辐射能越大。地形: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空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弱,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大。天气和气候:降水多的地区,空气中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小。昼长;白昼

    3、时间越长,太阳辐射能越大。大气透明度越高,光照越充足4太阳活动(周期:约为 11年)对地球的影响(1)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4)影响地球自然现象,产生地震、水旱等自然灾害;(5)太阳活动会影响人造飞行器,例如卫星等的稳定;5太阳系6地球的普通性:(1)公转特征一致:八大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都近似圆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2)物理性质相似:和水星、金星、火星一样,都是类地行星;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7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外部条件安全

    4、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太阳光照。(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温度、大气、液态水),如下图所示:【问题举例】1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1)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2四川盆地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一、知识梳理1化石: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2地质年代: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

    5、生早晚或者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分别对应于地层单位宇、界、系等。新生第四新古纪,中生白垩侏叠三;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3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1)原始地球:地球起源于大约 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星云盘内的物质经碰撞吸积,逐渐演化成原始地球。(2)地核、地幔、地壳形成:地球温度逐步降低,内部物质出现分异。密度大的物质逐渐聚集到地球的中心,形成地核;密度较小的物质向上集中,形成地幔和地壳。(3)大气圈:广泛发生的火山喷发,释放出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圈。(4)水圈:随着地表温度下降,气态水发生凝结,通过降雨落到地面,形成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

    6、成的水圈。(5)生命开始: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年代大约距今 385亿年。(6)生命大爆发:大约 54亿年前,在相对短暂的 2 000多万年的时间内出现了一大批生物种类。此后地球进入显生宙。(7)人类诞生:大约 180万年前。4地球演化过程(1)生物演化生物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分布空间上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衰退和灭亡,是另一些生物的诞生和兴盛。(2)海陆变迁盘古古陆形成于大约 3亿至 2亿年前的中生代早期,所有大陆联合在一起,大陆周围是统一的大洋。大约在距今 2亿年前分裂成两个大陆: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距今约 6 5

    7、00万年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初步显现。(3)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地形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生物的演化以及一些矿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4)矿产形成地质历史上出现了多个重要成矿期:如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中生代煤炭成矿期等。【问题举例】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2)侵入的岩层晚于被侵入的岩层。(3)受岩浆活动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质的岩层,晚于相邻的原有岩层。2人口增长过快、过量会导致物种灭绝,分析其原因。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争夺生存空间(人类活动

    8、破坏了生物群落中的物质流与能量流)。人类活动及地域联系的扩大侵占了耕地、草地、湿地,使生物丧失了生存的家园;人类过量索取自然资源(森林、草原、生物等)直接破坏物种,使物种减少;环境污染导致一些物种死亡;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壤板结变硬、土地盐碱化等生态破坏,对生物种群构成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战争、核试验及其他意外灾害和事故会导致物种破坏、减少。3简化的地质年代表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知识梳理1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2内部圈层界面(1)莫霍面:在地下平均约 33千米处(大陆部分),纵波、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9、(2)古登堡面:在地下约 2 900千米处,横波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3内部圈层:(1)地壳: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2)地幔: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 2 800千米。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了岩石圈。(3)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约 3 400千米。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内核为固态,外核为液态。4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1)大气圈: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可以避免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

    10、击,削弱紫外线对地球的影响,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2)水圈: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3)广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问题举例】1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与水中游泳的人感觉有何不同,为什么?地面上的人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晃动。因为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水中游泳的人只会感觉到上下颠簸。因为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水中的人只能感觉到纵波引起的上下颠簸。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一、知识梳理1.大气的组成大气成分作用干洁空气N2地球生物体内

    11、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O2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CO2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O3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水汽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固体杂质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影响人的呼吸系统 ,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2.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2)垂直分层分层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作用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

    12、增加80500 km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对流层:平均 12千米左右,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夏季大于冬季;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平流层:厚度约 40千米,其顶部距地面约50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以平流运动为主,是航空的理想空域;臭氧含量较高,水汽和杂质很少,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有若干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的电离层,能反射电磁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3.逆温现象、分类及其影响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

    13、为“逆温”。(1)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一是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逆温)。下图表明了这种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图 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图 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 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 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二是冷空气下沉(地形逆温)。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会沿斜坡

    14、流入山谷和盆地,因而常使山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三是空气平流(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的作用。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对流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矿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2)逆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成雾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引发交通事故大气污染

    15、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4.大气的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2)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6.大气的受热过程:7.大气的受

    16、热过程解释的一些现象:(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8.大气的运动:垂直方向-对流;水平方向-风。9.热力环流:规律: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

    17、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气压降低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弯曲,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弯曲。10.热力环流解释的一些现象:(1)海陆风 (2)山谷风(3)城市风11.大气的水平运动:(1)风的形成过程地表受热不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的水平运动,即风。(2)风的形成原因: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原因:地表受热不均(3)受力分析(北半球近地面)F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F2-摩擦力-与风向相反;F3-地转偏向力-总是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

    18、转。(4)高空中的风与近地面的风的比较高空中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南半球向左,北半球向右;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最终与等压线斜交,南半球向左,北半球向右;12.风向的绘制风向的画法是:首先,过该点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其次,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偏转以后的箭头方向即为风的方向,偏转角度大约为3045。近地面风向与原箭头成 3045夹角 高空风向:与原箭头垂直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一、知识梳理1.水圈的组成:地球上水的主体是海水;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存在于极

    19、地和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为河流、湖泊等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2.海水的性质主要包括:温度、盐度、密度。3.海水的温度(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水平分布表层海水温度一般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同一海区,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垂直分布: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表层温度变化大,一定深度以下变化不大;高纬度海区存在冷中间层。(2)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纬度:表层海水温度一般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季节:同一海区海水的温度,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深度:在垂直方向上,海水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一定深度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3)海水的影响:海洋水量

    20、多,热容量大,是地球的热量储存库;海水比热容比陆地、大气都大,可调节大气温度变化;海水温度增高,体积膨胀,会引起海平面升高;局部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会引发气候的异常变化。4.海水的盐度(1)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和蒸发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洋流:暖流经过海域盐度偏高;寒流经过海域盐度偏低;径流: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结冰与融冰:结冰的海区盐度会升高,融冰的海区盐度会降低。地域的封闭状况(2)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从副热带海域向极地海域,海水温度渐低,蒸发量降低,盐度也渐低。全球海洋的平均盐度为 35,最高盐度海域是红海,达 41;最低盐度海域是波罗的海,小于 10

    21、。副热带海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最高。赤道海域虽然温度最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因此盐度并不高,夏季,长江入海水量巨大,使长江口海域盐度等值线呈舌状或口袋状向外海凸出5.海水密度(1)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盐度:盐度越大,密度越大;温度:冰点温度以上,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压力:压力越大,密度越大。携带的泥沙量(2)海水密度的分布: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受盐度和温度的影响,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增大;密度最小的海域是波罗的海,最大的海域是红海。大河入海口附近一般密度较小,但密度也可能因为河水裹挟泥沙而增大。随着深度的增大压力增大,海水的密度也增大。(3)海水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船舶的吃水

    22、深度,进而影响核载重量;不同海域海水密度差异会产生密度流。6.海水运动(1)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等(2)海水运动的意义输送水量、物质和能量;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天气(3)风浪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港口建筑、航运、停泊等;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水质净化,但也会导致污染物的重新悬浮和污染的加剧;可用来发电7.海水的潮汐(1)潮汐定义: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名词:高潮、低潮、潮差、涨潮、落潮. (2)潮汐的影响大型船舶可趁涨潮进出河流和港口;可利用潮汐建设潮汐电站。8.海水的洋流(1)洋流的定义: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3、(2)洋流的分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中高纬度大陆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海上航行:船舶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有显著影响:世界性大渔场主要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和海水上泛的海区,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处;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舟山渔场:台湾暖流与东海沿岸流交汇处;秘鲁渔场:上升流(秘鲁寒流)对流经海域及附近地区气候的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对近海污染的影响:加快污染物扩散,降

    24、低污染浓度,但会扩大污染范围9.寒暖流与等温线的关系:凸向即流向10.渔场的成因: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1)寒暖流交汇使营养物质上泛(2)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3)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4)温带海区季节变化明显,冬季上层的冷海水下沉,使营养物质上泛;(5)大陆架浅海地区,水浅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11.水循环的类型12.水循环的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13.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1)蒸发 (2)水汽输送(3)降水(4)地表径流年降水量;流域面积(支流状况);植被;地质条件(土壤质地);蒸发;人类活动取水(5)下渗(6

    25、)地下径流岩石缝隙;地下水埋藏条件;补给量;地形;地质构造;人类活动(修建水库、农田灌溉、人工抽水、矿坑排水)。(7)人类活动14.河流的补给类型15.水循环的意义(1)水循环使不同区域的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水体得以更新。(2)促进了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3)促进了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的能量转换,调节地表温度。(4)改变地表的生态和生活环境。(5)改造着地表形态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一、知识梳理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2生物圈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地表环境的形成与变化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改变了原

    26、始大气成分。各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2)调节和稳定地表环境生物圈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的稳定(地面气温15左右)。3.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光照喜光植物:喜阴植物:叶大且薄(2)热量: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在不同的纬度带形成不同的植被带。如亚欧大陆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3)降水:一般来说,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的植被景观。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森林,200400 mm为草原,在200 mm以

    27、下为荒漠。(4)风向:长时间风吹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树木的枝叶只生长在树干的一侧,远看就像一面旗子插在地上,这就是旗形树。(5)水分:不同植物对水分的要求不同,可分为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四类。例如,仙人掌属于旱生植物,芦苇、荷花属于水生植物。(6)地形: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减少和水分变化,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7)土壤: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等。例如:酸性的土壤

    28、适合茶树、杜鹃的生长,碱性土壤适宜泡桐、柽柳的生长;砂质土壤适宜香椿、骆驼刺的生长,黏质土壤适合杜仲、黄柏的生长。4.植被类型及其特征(1)森林植被类型常见树种主要特征主要分布气候区景观特征叶片特征常绿阔叶林樟树、椰子树等一年四季常青,植物茂密,树冠浑圆叶面多呈革质,有光泽,无线毛,较硬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落叶阔叶林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针叶林云杉、冷杉、落叶松等叶子呈针状,有角质层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2)草原植被类型景观特征主要分布地区热带草原成片的高草中点缀着树木。湿季草原葱郁,干季一片

    29、调萎,植被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南北纬1020的热带大陆上,年降水量在5001_000毫米温带草原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植物具有耐旱的特征,夏绿冬枯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400毫米(3)荒漠植被类型景观特征植被特征主要目的主要包括热带亚热带荒漠、温带荒漠植物覆盖稀疏、种类单一的地面景观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刺状或呈无叶减少蒸腾肉质茎或叶贮存水分茎叶覆盖茸毛抵抗灼热根系发达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5.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环境特征(1)指示环境的干湿状况(2)指示土壤性质:铁芒萁的生长反映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的生长反映盐碱性的土壤环境。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一节 走近桂

    30、林山水一、知识梳理1.桂林山水景观:“四绝”指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真实写照指“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2.喀斯特作用:主要指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溶蚀和淀积的过程。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H2O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流动性。岩石可溶性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有石灰岩等透水性岩石裂隙的发育程度越高,透水性越好水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等的数量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等4.桂林山水的成因:自然条件具体内容岩石条件石灰岩广布,并且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 气候条件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

    31、湿润,降水充沛水文条件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漓江纵贯南北生物条件植被茂盛5.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形成过程: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叫溶沟,溶沟之间向上突出的部分叫石芽。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由一系列石柱组成的石质森林叫石林。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形成峰林,单个孤立山峰叫孤峰。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的叫做峰丛。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及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形成过程: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叫做石钟乳;由碳酸盐沉积形成的不断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叫做石笋;当石笋与石钟

    32、乳相连在一起时,就形成了石柱。6.喀斯特地貌的影响:A.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B.喀斯特地貌区洞穴系统比较发育,易导致水土流失和地面塌陷,给农业、城市建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第二节 走近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一、知识梳理1.敦煌的地理特征(1)地理位置: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界处。(2)气候特征: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因此地表的物理风化强烈。2.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3.外力:风力、流水、海浪、冰川。4.风蚀地貌:(1)概念

    33、:风力对岩石、沉积物侵蚀而形成的地貌,叫风蚀地貌。(2)风蚀地貌的类型及特征:风蚀地貌具有“顶平、身陡”的特点。长条形的称为风蚀垄,孤立的石柱称为风蚀柱,“头大、身小”的称为风蚀蘑菇,垄槽相间的称为风蚀雅丹。5.敦煌风成地貌典型的自然条件: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东、南部临山,西面是沙漠,北面是戈壁;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导致地表的物理风化强烈。6.风积地貌的类型:顺风向呈长条状延伸的沙丘叫纵向沙垄,形似金字塔状的沙丘叫金字塔形沙丘,形状类似新月的叫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由此可判风向7.沙丘和等高线的关系:等高线稀疏的一侧沙丘的坡度缓,是迎风坡;等高线稠密的一侧沙

    34、丘的坡度陡,是背风坡。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一、知识梳理1.澜沧江湄公河概述发源于唐古拉山,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云南三省,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最后注入南海。2.河流地貌的类型:源头:宽浅的河谷;上游:“V”形谷;支流汇入处、出山口处:冲积扇;中游: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河流三角洲。位置地貌景观成因源头处流经青藏高原宽浅河谷地形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上游流经山区、高原、高地V形峡谷落差大、水流急,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强出山口支流汇入处冲积扇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中下游流经丘陵盆地区域曲流地形坡度较缓,河流向下的

    35、侵蚀作用减弱,水流以侧向的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牛轭湖当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会裁弯取直,留下废弃的弯道流经平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河口段入海口处三角洲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3.河流侵蚀类型4.河流堆积地貌5.曲流的成因:澜沧江流经丘陵盆地时,地形坡度较缓,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为主,河道弯曲,弯曲度达到一定程度,形成曲流。6.牛轭湖的成因: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会自动裁弯取直,废弃弯道形成牛轭湖。7.理解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方法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

    36、,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8.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一、知识梳理1.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分层结构:成熟的土壤自上而下一般可以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3.发育发育程度土层厚薄分层情况高土层厚层次多,分层明显低土层薄层次少,分层不明显4.土壤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5.影响土壤的主要因素(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矿物质和无机养分。(2)气候: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提供水分和热量,进而影响矿物质风

    37、化、物质迁移和生物活动。(3)生物: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提供有机物,从而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其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最为重要(4)地形:高度、坡度、坡向等影响光照、热量、水分等条件,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5)时间:决定土壤的发育进程(6)人类活动:合理的耕作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违反成土过程的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6土壤的形成过程(1)岩石的风化过程: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母质没有肥力,但已具有一定的通气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释放矿物和养分。(2)低等生物着生过程: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

    38、土过程的开始。(3)高等生物着生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7土壤的组成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一、知识梳理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2.影响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因素: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自然异变发生地的人口密度、产业布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一般来说,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多;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则越大。3.世界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依次是:地震、洪涝、干旱、风暴潮、火山爆发、滑坡、风雹 (包括大风、龙卷风、雹灾等)和泥石流等。我国将自然灾害分为七类:气象灾

    39、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4.自然灾害的防避(1)政府领导下的社会行动:首先,要加强自然灾害研究,组织防灾、减灾科技攻关,健全灾害管理法规,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方案,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实施防灾、减灾工程;其次,要建立高效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提高灾害响应能力与预警、救援能力,并加强防灾减灾的国际或区域合作等。(2)个人层面:提高防灾避灾意识,学习灾害自救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参与救灾的社会责任感。遇到突发灾害时,要沉着冷静地科学应对。5.地震:大部分为构造地震(1)地震的相关概念: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烈度、等震线含义特点影响因素震级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

    40、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相差2级,能量相差约1 000倍取决于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烈度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烈度从震中向四周逐渐减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地面组成和房屋结构等有关(2)地震的危害: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人们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3)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区的地面组成、房屋结构。(4)某次地震危害评价:一般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离震中越近,人口越密集,建筑物防震性能越差,地震灾害越严重。(5)世界三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1、,大洋中脊地震带。(6)中国的四个地震带:台湾与福建沿海地震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震带,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7)地震的防避:社会层面:需要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地震预报科技攻关和防震避灾制度建设、地震应急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加强防震避灾教育,提高公民的防震避灾意识及能力。个人层面:要注意了解生活所在地的地震风险等级、居住房屋的结构和防震性能;在地震多发的地区,备好应急物品与器具;地震发生时迅速采取有效保护和科学自救措施;预防和避免震后次生灾害的影响。6.洪涝(1)洪涝灾害的危害:淹没农田,破坏建筑物,冲毁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2)洪涝灾

    42、害的成因:自然因素:暴雨、冰雪快速融化、河道堰塞、海啸、风暴潮、地势高低等都可能导致洪水;洪水发生后在地势相对低洼处会产生涝灾。人类活动: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抽取地下水、全球变暖、城市排水系统滞后等,都会加重洪涝灾害。(3)我国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东部沿海地带。(4)洪涝灾害的防避:社会层面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洪灾的认识,提高人们防洪减灾意识;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建立统一的防洪

    43、减灾管理体制和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组织灾前水利建设与防洪减灾科技研究等。个人层面7.滑坡:(突发性、山区)(1)影响滑坡的因素:a.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较陡的坡面;岩层走向和坡向一致);b.岩土软弱面,如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c.触发因素,如水的润滑作用,地震、河流侵蚀、人工活动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2)滑坡危害:具有突发性特点,破坏力巨大,可以在短时间内摧毁桥梁、道路、房屋,堵塞河道,埋没农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3)滑坡的防避社会层面:开展滑坡风险性评估、监测或采取工程措施。个人层面:不在陡坡前长时间逗留;不破坏坡体的稳定性;防止地表水渗入软弱面;削坡减载、修筑挡土墙和抗滑桩

    44、;在滑坡体上要向滑坡体两侧逃离,无法逃离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在滑坡体前则应迅速离开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带。8.泥石流(突发性、山区)(1)影响泥石流的因素: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突发性巨大水流。(2)泥石流的危害:具有突发性特点,破坏力巨大,可以在短时间内摧毁桥梁、道路、房屋,堵塞河道,埋没农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3)泥石流的防避:社会层面:开展泥石流风险性评估,进行监测或采取一些工程整治措施。个人层面: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以免提供固体物源 ;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雨季或暴雨时不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 ;E.发现泥石流应及时向下游地区发出预警信号。9.防灾减灾基本措施提高灾害响应能力与预警、救援能力第 27 页 共 2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鲁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91885.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