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上海高考18虚词.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完整版)上海高考18虚词.doc》由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版 上海 高考 18 虚词
- 资源描述:
-
1、上海高考虚词归纳1、“之”的用法(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
2、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
3、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不需翻译。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三)用做动词,表示“去”“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2、“乎”的用法(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那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 (师说)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本句倒装,“应该啊,百姓认为我很吝啬”)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以记之。”(戴公重修水利记)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乎:于)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乎: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1、在;2、比。)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 (乎: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 (乎:对) “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原君) (乎:对于) “盖进
5、乎技矣。”(庖丁解牛) (乎: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 (论语) (乎 : 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 “ 的样子 ”“ 地 ” 。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3、“者”的用法 (一)表示“的”,它可以把方位词、形容词、动词以及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名物化,相当于“的(人、事、物)” “的样子”(“似的”)等等。这种情况下的“者”,一般称之为代词,也有人称之为助词。1、“的(人、事、物)”“古之学者必有师。” (劝学)“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2、“的样子”(“似的”)“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
6、说)3、“的”,后置定语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 (聊斋志异促织)4、“的”,语气助词“的”,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这样的“者”,也会有指代的含义,但主要是表达语气。“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石钟山记)“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庄子庖丁解牛)(二)表提示、停顿1、“者”放在主语后,在句中构成“者也”结构,这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判断句式。其中包括“一般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在一般判断句中,“者”起着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
7、如列传)在“因果判断句”中,“者”相当于“的原因(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在假设复句中,“者”相当于“的”“的话”,也有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句尾一般不用“也”呼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资治通鉴)(三)其他1、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明夷待访录)“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2
8、、用在数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相当于“件、条、种、样”之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4、“也”的用法“也”是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4.表示感叹语
9、气的,“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5、“焉”的用法(一) 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在这件事情上) (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10、。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
11、”,译为“的样子”“的”。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 6、“何”的用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句子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
12、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 “啊” 。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四)通 “呵” ,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五)“何”组成的双音节词1.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季氏将伐颛臾) 2.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
13、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3.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促织) 4. 【何乃】译为 “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孔雀东南飞)7、“而”的用法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
14、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5、。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8、“为”的用法“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16、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序)(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6)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起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五蠹)(决渎:疏浚水道)“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
17、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鸿门宴)9、“其”的用法(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他(她、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劝学)“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自己”。“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3指示代词。译为“那(些)”“这
18、(些)”。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那中间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二)副词1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2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3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可”。“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4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还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三)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