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ppt课件(9)-(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ppt课件(9)-(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ppt课件9_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中华文化 世界 意义 ppt 课件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第三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第2 2课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选择性必修选择性必修3 3: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交流与传播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目录CONTENTS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课标要求】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第2 2课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吸收外来文化西学东渐西学东渐佛
2、教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对亚洲的影响对亚洲的影响对欧洲的影响对欧洲的影响两汉两汉佛教佛教传入传入中国中国魏晋魏晋南北南北朝朝佛、佛、道、道、儒儒融融合合隋唐隋唐佛教佛教完成完成本土本土化化宋明宋明宋明宋明理学理学形成,形成,佛教佛教融合融合明末明末19c中叶中叶国门国门洞开,洞开,西学西学进一进一步传步传入入1862开同开同文馆、文馆、天文天文算学算学馆、馆、新式新式学堂学堂1868西方西方工程工程技术、技术、科学科学理论、理论、社会社会改革改革传播传播1915新文新文化运化运动动1917开始开始接受接受马克马克思主思主义传义传播播1919马克马克思主思主义广义广泛传泛传播播BC43
3、西方西方新知新知识相识相继进继进入中入中国国汉汉字字传传入入朝、朝、日、日、东东南南儒儒学学在在东东亚、亚、东东南南亚亚流流行行日本以日本以唐制为唐制为蓝本改蓝本改革、造革、造纸术传纸术传出出火药火药传入传入欧洲欧洲入入琉琉球、球、郑郑和和下下西西洋洋1415C1618C儒儒家家经经典典园园林林建建筑筑时空坐标时空坐标【导入新课导入新课】中国文化的三次融合中国文化的三次融合(1)第一次是本土内部文化的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通过融合,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综合,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和伦理政治、伦理教化的原则。(2)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
4、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影响深远。(3)第三次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一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开始传入开始传入两汉之际两汉之际日趋兴盛,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渐趋本土化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完成本土化完成本土化隋唐隋唐融合融合宋明宋明过程过程来自古印度的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洛阳白马寺,中国的第一座官修寺院中国的第一座官修寺院
5、一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开始传入开始传入两汉之际两汉之际日趋兴盛,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渐趋本土化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1)(1)过程过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逐渐同儒家文化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和道家文化相融合一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展开始传入开始传入两汉之际两汉之际日趋兴盛,日趋兴盛,渐趋本土渐趋本土化化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完成本土化完成本土化隋唐隋唐过程过程 一种外来文化传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往往一方面需要适应原有文化的某些要求而有所变形;另一方面也会使原有文化因受外来文化的刺激而发生变化。因此,在两种不同传统的文化相遇
6、过程中,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汤一介: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与中国文化主张顿悟成佛的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禅宗成为主流“禅”宗: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禅宗史上有南宗北宗禅宗史上有南宗北宗(南顿北渐南顿北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唐 惠能惠能佛教是如何适应“原有文化的某些要求而有所变形”的?一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开始传入开始传入两汉之际两汉之际日趋兴盛,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渐趋本土化魏晋南北朝魏
7、晋南北朝完成本土化完成本土化隋唐隋唐融合融合宋明宋明过程过程魏晋南魏晋南北朝北朝隋朝隋朝唐朝唐朝宋明宋明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影响,渐趋本土化。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影响,渐趋本土化。儒学家提出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三教并行,禅宗修行,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三教并行,禅宗修行,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以儒学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以儒学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理学形成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
8、一部分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过程。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汤用彤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隋唐佛学之特点 材料材料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而且,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
9、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佛教还提出了唯心主义的“十二因缘”说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希望从佛教中找到为自己统治所需要的精神武器,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这就是佛教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生根的一个重要原因。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2)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融合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融合性;有利于统治者控制麻痹人民思想,维护统治。有利于统治者控制麻痹人民思想,维护统治。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
10、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佛教文化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佛教盛行,寺院经济影响政府的赋役的征发。出世的思想有悖于儒家的伦理纲常。(3)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的影响: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文化的传入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西方文化的传
11、入西方文化的传入 材料材料 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成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辨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 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 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引入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促进了引入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
12、,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影响:影响:明末清初明末清初近代近代背景背景受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影响;受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影响;传教士传教的需要;传教士传教的需要;工业革命后列强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工业革命后列强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蓄意侵华;蓄意侵华;救亡图存的需要;救亡图存的需要;传播主体传播主体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汤若望、南怀仁 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官员、知识分子、民族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官员、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资产阶级等;接受群体接受群体少部分知识分子如徐光
13、启少部分知识分子如徐光启群体不断扩大,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群体不断扩大,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内容内容西方科技为主西方科技为主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层层深入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层层深入影响影响文化上东西双向交流,开阔眼界但没有开阔眼界但没有使中国产生根本性变革使中国产生根本性变革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比较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比较 P13【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7卷 接
14、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3卷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1)应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在外来文化面前,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层次层次派别派别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思想主张思想主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器物器物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抵抗派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派制度制度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派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
15、命派革命派思想思想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激进派激进派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林则徐、魏源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译西书籍,仿制西方战舰译西书籍,仿制西方战舰曾国藩、李鸿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张之洞中体西用,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洋务运动(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新民用工业、近代海军、新式教育)式教育)康有为、梁启超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改良,君主立宪维新改良,君主立宪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孙中山、黄兴孙中山、黄兴暴力革命,民主共和暴力革命,民主共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陈独秀、李大钊、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胡适、鲁迅民主、科学民主、科学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