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ppt课件(7)-(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ppt课件(7)-(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ppt课件7_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中华文化 世界 意义 ppt 课件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第三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标要求】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两汉之际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隋唐宋明宋明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出现了不同宗派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宋明理学形成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开始传入开始传入阅读教材本目内容,概括佛教传入的简要过程。禅宗六祖慧能
2、大师“禅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观念的戒律,强调“孝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体现统治者的口味。体现佛教的儒学化。佛教的儒学化。1 1、历程、历程(1)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佛教的传入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纪元纪67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
3、称为浮屠教。教。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佛”。明帝即派。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取经。整理自整理自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 永平十一年(公元永平十一年(公元6868年)明帝令画工图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佛像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于于洛城雍关西。洛城雍关西。魏书魏书洛阳洛阳白马寺白马寺,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4、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1 1、历程、历程鸠摩罗什译鸠摩罗什译仁王经疏仁王经疏道教道教五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五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儒家儒家佛教佛教鸠摩罗什(鸠摩罗什(344-413344-413)东晋十六国后秦国师,出身天竺东晋十六国后秦国师,出身天竺望族,名闻西域诸国,被前秦、望族,名闻西域诸国,被前秦、后秦挟持至凉州、长安弘法。翻后秦挟持至凉州、长安弘法。翻译金刚经、法华经等文译金刚经、法华经等文精义明。精义明。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
5、一)佛教的本土化1 1、历程、历程(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材料 北朝的佛寺、僧尼远多于南朝,北魏末,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全国有1万余所。东魏北齐有寺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晁福林中国古代史探究:为什么佛教传入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探究:为什么佛教传入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材料一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道昏君之多魏晋南北朝时期无道昏君之多,政权更换快速,篡弑频仍,故政权更换快速,篡弑频仍,故政治混乱,民不聊生政治混乱,民不聊生,可说是空前绝后。对如此
6、长期的动乱不安可说是空前绝后。对如此长期的动乱不安,历来作为社会纲纪的历来作为社会纲纪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已无法满足人心的需已无法满足人心的需求求;而新近传入的而新近传入的佛教佛教,却适时提供了饱受苦难的人们却适时提供了饱受苦难的人们精神慰藉精神慰藉。使佛教一时大为盛行。使佛教一时大为盛行,深深影深深影响此后千百年的中国。响此后千百年的中国。材料二材料二 佛教所宣传的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来世幸福上,佛法主张依靠自力,非依他力;主救世,不主出世。佛教提出一上,
7、佛法主张依靠自力,非依他力;主救世,不主出世。佛教提出一“涅槃涅槃”境界,主张境界,主张“三世因果轮回报应三世因果轮回报应”。倡导一种永恒的观念,。倡导一种永恒的观念,更关注人的内心更关注人的内心。这些就。这些就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阶层的心理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阶层的心理。材料三材料三 十六国中很多十六国中很多统治者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他们入主中原,但内心存在一种自卑感。因此对是少数民族,他们入主中原,但内心存在一种自卑感。因此对同为外传而来的佛教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并且佛教的主张同为外传而来的佛教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并且佛教的主张有利于他们用来有利于他们用来“糅化人心糅化人心”,作为,作为自己的统
8、治工具自己的统治工具。他们就大力支持佛教发展,广建佛寺,使佛教在北方发展到了极高的高度。他们就大力支持佛教发展,广建佛寺,使佛教在北方发展到了极高的高度。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动荡不安给全民民带来无穷灾难,给全民民带来无穷灾难,宗教弥补中华传统文化不足,宗教弥补中华传统文化不足,人们在心理上人们在心理上容易接受宗教容易接受宗教。统治者统治者通过佛教控制人民,维护统治通过佛教控制人民,维护统治。佛教自身的主观因素即佛教自身的主观因素即佛教教义满足了人们寻找精神慰藉的需求佛教教义满足了人们寻找精神慰藉的需求。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1 1、历程
9、、历程(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3)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佛教完成本土化。送送子天王图子天王图(又名(又名释迦释迦降降生生图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瑞应本起经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创作纸本墨笔画。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1 1、历程、历程 中国佛教共有八宗,即密、禅、净土、唯识、嘉祥、华严、律、天台。其中禅宗又名佛心宗,“禅”是静坐沉思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主张佛在心中,无需苦练修行,只需静心醒
10、悟。禅宗还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需求。宗派创始人教义主张天台宗一切“皆由心生”华严宗法藏“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唯识宗玄奘“万法唯识”、“心外无法”禅宗达摩“禅”:静坐沉思。主张佛在心内,无需苦练修行,只需净心醒悟。南宗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时期发展情况儒学道教佛教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汉武帝时期正统地位汉武帝时期正统地位确立,呈现繁盛之势确立,呈现繁盛之势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发展有了新的发展儒学
11、家提出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道教理论三教合一三教合一统治者奉行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三教并行政政策,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策,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提出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复兴儒学学东汉末兴起的本土东汉末兴起的本土宗教宗教广为传播;主张广为传播;主张“贵儒贵儒”“”“尊道尊道”奉老子为祖先,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道教最受尊崇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盛行,渐趋本土化;盛行,渐趋本土化;吸收儒、道思想;吸收儒、道思想;有反佛现象有反佛现象武则天时形成不同宗武则天时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派;禅宗对
12、后世影响最大最大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4)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程朱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王心学世界本原世界本原“理”在万物“理”在“心”中方法论方法论“格物致知”“致良知”道德观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知行合一新新儒学儒学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佛教佛教人生人生命运命运 儒学儒学孔孟正宗孔孟正宗(根本根本)道教道教贯通宇贯通宇宙自然宙自然 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
13、、磨合的连续的整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1 1、历程、历程 现在许多国人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连话都说不周全了。赵朴初赵朴初俗语佛源俗语佛源 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语出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
14、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1 1、历程、历程2 2、影响:、影响:【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有何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有何影响?文学、书法和绘画:体现佛教的内容和理念,注重境界的表达。体现佛教的内容和理念,注重境界的表达。叹白发叹白发 唐唐王维王维宿昔朱颜成暮齿,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不向空门何处销。柳公权柳公权金刚经碑金刚经碑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1 1、历程、历程2
15、2、影响:、影响:建筑艺术建筑艺术: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又融人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大同云冈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甘肃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敦煌莫高窟壁画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消极: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1 1、历程、历程2 2、影响:、影响: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户,相与人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略而计之,僧尼大众,二百万矣。魏收魏书释老
16、志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至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范缜神灭论 佛教的危害: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国家财源、兵源和治理。表现:官方灭佛:北魏、北周及唐朝统治者几度灭佛。民间反佛:代表人物是范缜。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魏晋至唐魏晋至唐佛教的曲折发展佛教的曲折发展“三武一宗灭佛三武一宗灭佛”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唐代统治者多
17、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唐代统治者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本土化(一)佛教的本土化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明末清初以及以及晚清民初晚清民初
18、两个时期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播的历史过程。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概念转型时代转型时代帝国时代帝国时代明末清初明末清初 西学东来西学东来 晚清晚清(近代以来近代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晚清维新人物容闳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的传播(二)西学的传播材料:材料:明末清初明末清初,一批,一批来
19、华耶稣会会士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名的是利玛窦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儒服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 世纪时会士与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中国学者合译出
20、了大约380 种著作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天文、数学、地理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文和专著。费正清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东亚:传统与变迁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的传播(二)西学的传播1、明末清初的、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西学东渐”:初始阶段(1)(1)表现表现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
21、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招揽人才几何原本书影几何原本书影利玛窦利玛窦“西学东渐西学东渐”第一人第一人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生机;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思考:早期的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期间:18621862年年,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在北京在北京设立设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派遣留学生赴欧赴欧美学习美学习;18681868年年,创办江
22、南制造总局翻译馆。2、19世纪中叶:世纪中叶:进一步传入(1)背景: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国家的入侵,民族危机加剧)(2)表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首批留学生首批留学生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的传播(二)西学的传播林则徐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对外交涉时参考。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提出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思想。魏源(1)表现:)表现:维新变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