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ppt课件(5)-(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5478587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PPTX
  • 页数:40
  • 大小:708.0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ppt课件(5)-(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ppt课件5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17 中国古代 户籍制度 社会 治理 ppt 课件 统编 2019 选择性 必修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 17 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国家对也是国家对老百姓

    2、进行老百姓进行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径。的重要途径。目目 的的政治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经济方面:加强管理,维护社会安定与统治秩序加强管理,维护社会安定与统治秩序征收赋税、徭役,提高政府经济收入的保证度征收赋税、徭役,提高政府经济收入的保证度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先秦时期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开始制定户籍(1)秦献公时期:(2)商鞅变法时期:商周春秋战国2.秦汉时期(1)秦朝:维护等级制度(2)汉朝:管理:登记:维护:“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

    3、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丞相助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3.东汉魏晋时期(1)东汉:(2)西晋:(3)东晋:(4)东晋后期与南朝: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征收赋役。政府为增加赋役,将侨居人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白籍土著化,承担赋役。思考:根据材料(【历史纵横】思

    4、考:根据材料(【历史纵横】P P100100)说一说东晋户籍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说一说东晋户籍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1)变化:变化:(2)(2)原因:原因: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后政府为了增加赋税进行后政府为了增加赋税进行“土断土断”。社会动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社会动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汉末地主豪强

    5、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汉末地主豪强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为增加赋役征发为增加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4.隋唐时期(1)隋朝:(2)唐朝: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5.宋元时期(1)宋朝:(2)元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表明宋代租佃关系的发展,表明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人口流动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划分标准带有民族压迫色彩导致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原因:宋代不抑兼并,土地

    6、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6.明清时期(1)明朝:(2)清朝:概况:清前期:乾隆年间:户籍与税收逐渐分离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分民籍、军籍、匠籍。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朝,但管理相对松弛。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7、。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课堂探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与特点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汉代徐干中论民数篇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户口数量的调查统计,也并非只有人口调查管理与社会治安功能。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对人民进行控制和剥削的主要形式中,土地与人民的封建依附关系的结合是最基本的。甲兵与税赋,自然就是由被束缚于一定的土地上的人民负担了。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周积明中国社会史论 社会控制;经济剥削,征

    8、收赋税、徭役;基层管理。历史悠久,复杂到简单;户籍制度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户籍与税收逐渐分离带有宗法伦理色彩、等级特权色彩。受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加深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功能:特点:1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最高仅呈报至县。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这反映()A书写载体变化促进赋税改革B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而生C书写载体变化推动人口流动D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答案】D2明朝把全国人口按职业分为民、军、匠三类进行造册登记小军户提供兵役;

    9、民户提供赋役;匠户名目繁多,有灶户(煮盐业)乐户(娱乐业)等。各种户籍世袭固定,严禁私自逃亡换籍。这些措施()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C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D减缓了人口增长趋势【答案】C3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以下分别对应正确的是:()A编户齐民、大索貌阅、黄册B编户齐民、大索貌阅、主户客户C大索貌阅、编户齐民、主户客户D大索貌阅、编户齐民、户贴制度【答案】B4秦汉时期,户籍相伍制度被推广到全国。当时户籍的具体制作层级在乡,乡承担户籍管理责任,据此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据此可知,秦汉户籍相伍制度的推行()A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实现了对流民的管控C加强了社会

    10、基层管理D推动了地方自治发展【答案】C5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B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答案】D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特点:2.发展演变(1)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里之外有亭。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se)夫,掌讼狱、赋税;设游缴(jiao),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

    11、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秦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 36个郡,郡下设县,县下置乡、亭、里为基层 政 权 组 织,从 而 简 化 了 先 秦 时 期 什、伍、里、连、乡等多级治理结构。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机制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乡里两级制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2.发展演变(2)魏晋南北朝时期:村坞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还首次出现了“村”的名称,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 荡 不 安,不少百姓背井离乡,聚集开发新的地方,形成了有别于原来的“里”的村落。村坞开始逐渐取代里伍,成为乡治的基本组织

    12、形式,它们不是国家行政系统的正式组成部分,而是在豪族庄园、聚坞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与乡里制度大相径庭。(3)唐朝:(4)北宋:(5)明朝:(6)清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设坊正、村正。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实行里甲制,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由里甲制到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保甲制。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保甲制。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二、历

    13、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特点、意义及其原因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原因: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需要,封建专制强化的推动;维护小农经济发展。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秦汉的这种基层组织,县以下基层社会,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发挥基层政权作用,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唐代实行的是乡、里、村三级制,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的有力举措。北宋中后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后,乡里制度发

    14、生了重大变化。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变时期,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乡村权力越来越多地被上调到更便于中央直接控制的州县官吏的手中。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随着封建王权的扩张,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特点: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

    15、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意义: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稳定基层社会秩序;推动基层经济发展。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产生原因(1)自然:(2)经济:(3)政治:(4)文化: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缓和阶级矛盾、笼络人心,维护统治的需要。儒家的民本观念、仁政思想的影响。2.政府救济(1)仓储制度汉朝:隋唐:后世: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救小灾。社仓、义仓的设置较为普遍。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2.政

    16、府救济(2)优抚政策(优抚老弱贫苦鳏寡孤独)秦汉时期,从唐朝开始,(3)政府救济的地位:3.民间救济(1)兴起:(2)表现: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受到理学的影响,更加注重家族人伦关系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政府设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4)政府救济的重点:救灾(5)政府救济的核心:保证粮食供应政府是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

    17、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方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想一想: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原因:显示政府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的重视,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力发展,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这种法律规定不可能长时间得到执行。根本原因:古代生产力未达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重要原因:各级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也决定了其不可能 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的救助。直接原因:官吏的搜刮和监守自盗,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中国古代社

    18、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1)形成较早,源远流长,政府介入程度深。(2)国家救济与民间社会救济相结合,政府主体,民间辅助。(3)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予以实施。(4)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5)具有丰富的思想基础和鲜明的伦理特色。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措施类别类别措施措施灾害赈济仓储制度(常平仓、义仓)、蠲免赋役、赈贷贫困救济福田院、广惠仓、善堂、善会养老保障尊老养老(鸠杖)、养病坊、福田院、众济院、养济院医疗保障悲田养病坊、安济坊、居养院、太平惠民局、惠民药局里甲制保甲制朝代朝代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基层组织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优抚政策优抚政策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分类登记制度分

    19、类登记制度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大索貌阅大索貌阅刮户刮户户籍三年一造户籍三年一造主户与客户主户与客户诸色户计诸色户计户帖、黄册户帖、黄册永停编审永停编审乡里制度里甲制十家牌法保甲制邻保制度什伍组织常平仓制度置仓积谷义仓、社仓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慈善组织兴起养济院众济院福田院养病坊鸠杖设设有有专专门门收收容容机机构构小结小结 1汉代将政府救助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贞列入律法;贞观八年,太宗遣使观八年,太宗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分行四方,延问疾苦”;宋;宋代政府代政府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

    20、中国古代的扶贫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救助救助工作工作()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源远流长历代延续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因地制宜注重方法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分类精准成效显著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2据唐六典记载,唐代中央政府要求据唐六典记载,唐代中央政府要求州级行政长官州级行政长官“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姓、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百姓、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之疾苦”。这体现了(。这体现了()A民本思想民本思想 B经世致用观念经世致用观念C薄赋观念薄赋观念 D重农抑商思想重农抑商思想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秦朝时,在地方设

    21、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富庶人家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4 4根据汉朝户籍制度的要求,每年八月都要举行户口根据汉朝户籍制度的要求,每年八月都要举行户口调查,百姓无论老幼都得到县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调查,百姓无论老幼都得到县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验,以验,以“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

    22、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这一举措(。这一举措()A A旨在增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旨在增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B B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 C是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途径是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途径D D配合了郡国并行制的实施配合了郡国并行制的实施C C 5 5明清时期,当乡约与圣谕结合时,乡约就变了味,明清时期,当乡约与圣谕结合时,乡约就变了味,其主体不再是民众而是国家,其主体不再是民众而是国家,“官僚的介入,以国家官僚的介入,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虽然增强了其约束力量,却强制力为后盾,虽然增强了其约束力量,却使使乡约走乡约走向异化的开始向异化的开始”。乡约走向。乡约走向“异化异化”主要

    23、是指主要是指A A尊祖聚族意义的消失尊祖聚族意义的消失B B民间自治精神的民间自治精神的淡化淡化C C家国一体特征的削弱家国一体特征的削弱D D基层教化功能的剥离基层教化功能的剥离B B 6 6汉代有妻冠夫姓、妻从夫姓的习惯,姓氏成汉代有妻冠夫姓、妻从夫姓的习惯,姓氏成为官方管控编户民的手段,户籍和官方文书中姓为官方管控编户民的手段,户籍和官方文书中姓氏的登记具有法律效力。这一做法氏的登记具有法律效力。这一做法旨在旨在A A贯彻法家治国策略贯彻法家治国策略B B建立起完整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起完整的户籍管理制度C C弱化传统宗法观念弱化传统宗法观念D D加强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控制加强政府对社会的管

    24、理控制D D 7 7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然形成的“聚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了()了()A A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B B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C C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D D政府控制区域的扩大政府控制区域的扩大A A 8明初,政权沿袭元朝的明初,政权沿袭元朝的“诸色户计诸色户计”,将全

    25、国户口,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进行分工,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按照职业进行分工,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各色户籍人口世袭职业,并制定了任何离乡百里者、各色户籍人口世袭职业,并制定了任何离乡百里者、“即验文引即验文引”等政策。明初的户籍制度等政策。明初的户籍制度A符合多民族共存的现实符合多民族共存的现实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C与市场的活跃密切相联与市场的活跃密切相联D加快了新经济因素形成加快了新经济因素形成【答案】【答案】B9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主户”和和“客户客户”。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

    26、,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置田以为主户”。由。由此可知宋代此可知宋代A户籍管理制度懈怠户籍管理制度懈怠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允许产权自由流动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社会成员身份固定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答案】【答案】B10宋代民间结社兴盛,最典型的表现是乡约的宋代民间结社兴盛,最典型的表现是乡约的设立,乡约内容大致包括四项:德业相劝、过失设立,乡约内容大致包括四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乡村成员推举的约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乡村成员推举的约正有权处理争辩纠纷,同时享有一定的惩戒之权。正有权处理争辩纠纷,同时享有一定的惩戒之

    27、权。宋代的乡约宋代的乡约A强化了宗法血缘制度强化了宗法血缘制度B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C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D促进了理学统治地位确立促进了理学统治地位确立【答案】【答案】B11明朝初年,政府规定军户、匠户等明朝初年,政府规定军户、匠户等特种户籍一旦金定,即世代相袭,不得特种户籍一旦金定,即世代相袭,不得脱籍。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皆须向脱籍。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皆须向官府申请路引。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官府申请路引。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A强化重农抑商强化重农抑商 B缓和社会矛盾缓和社会矛盾C加强基层控制加强基层控制 D稳定地方秩序稳定地方秩序【答案】【答案】C

    28、12元代用元代用“允协舆情允协舆情”称赞善于处理社会舆论的官称赞善于处理社会舆论的官员。休宁县尹唐棣赴任以后,了解到赋役不均的问题员。休宁县尹唐棣赴任以后,了解到赋役不均的问题比较严重,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于是,他让百姓代比较严重,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于是,他让百姓代表修订赋役的账册,使得表修订赋役的账册,使得“民情大悦,歌咏载道民情大悦,歌咏载道”。元代重视地方社会舆论元代重视地方社会舆论有助于有助于()A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B维护地方民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地方民众的根本利益C推进地方社会治理推进地方社会治理D确保了官民舆论互动畅通确保了官民舆论互动畅通【答案】【答案】C1

    29、13 3清朝前期,由科举功名之士和退休官员为主构成的士清朝前期,由科举功名之士和退休官员为主构成的士绅是特殊的社会阶层。从弥息争讼到襄赞公共设施,从教化绅是特殊的社会阶层。从弥息争讼到襄赞公共设施,从教化百姓到组织当地防务,士绅在家乡本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百姓到组织当地防务,士绅在家乡本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表明清代作用。这表明清代A A士绅成为官府与百姓联结的纽带士绅成为官府与百姓联结的纽带B B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日趋完善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日趋完善C C政府对知识分子的羁縻成效显著政府对知识分子的羁縻成效显著D D权力下移成为时代的新潮流权力下移成为时代的新潮流【答案】【答案】A A1 1

    30、4 4据史料记载,汉代任命品行高尚的人担任三老并据史料记载,汉代任命品行高尚的人担任三老并颁布颁布“乡约乡约”。明初,朱元璋颁布了。明初,朱元璋颁布了“六谕六谕”,其内,其内容为容为“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清顺治九年,在明。清顺治九年,在明“六谕六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充实。这些措施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充实。这些措施旨在旨在A A完善国家法制建设完善国家法制建设B B规范封建社会的等级体制规范封建社会的等级体制C C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君主专制D D建立并完善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建立并完善基层民众

    31、的自我管理【答案】【答案】D D1515贞观元年唐太宗下了一道诏书,规定寡妇丧期已满者,贞观元年唐太宗下了一道诏书,规定寡妇丧期已满者,要及时改嫁,鳏夫也要及时婚配。并且把诏令的实行结果作要及时改嫁,鳏夫也要及时婚配。并且把诏令的实行结果作为考察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下诏,为考察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下诏,将合法婚龄降低到男子将合法婚龄降低到男子1515岁、女子岁、女子1313岁。据此可以推知,岁。据此可以推知,当时当时A A人口增长慢于预期人口增长慢于预期B B社会福利体系初步建立社会福利体系初步建立C C社会供养能力不足社会供养能力不足D D妇女守节观念

    32、尚未产生妇女守节观念尚未产生【答案】【答案】A A1616输籍法是隋代制定的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输籍法是隋代制定的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户等划分的标准,发到州县,各县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户等划分的标准,发到州县,各县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析出若干小户。这一做法的主要大户,析出若干小户。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目的是是A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 B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C C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D D维护社会安定维护社会安定【答案】【答案】A A1717王阳明巡抚赣南、

    33、汀、漳等地期间订立了著名的王阳明巡抚赣南、汀、漳等地期间订立了著名的南赣乡约,延揽乡村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南赣乡约,延揽乡村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教化管理乡民,并要求对违规逆约者教化管理乡民,并要求对违规逆约者“呈官究呈官究治治”“”“请兵灭之请兵灭之”。这些措施(。这些措施()A A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B 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强化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C C推动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推动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D D依靠乡民自治以规范社会秩序依靠乡民自治以规范社会秩序【答案】【答案】C C1818北魏孝文帝认为北魏孝文帝认为“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

    34、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贫弱者糊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同科,无众寡之别”。为此实行三长制(邻长、。为此实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由此可知三长制里长、党长),由此可知三长制A A加强了对基层的控制加强了对基层的控制B B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促进了人口的增加C C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D D缩小了贫富的差距缩小了贫富的差距【答案】【答案】A A1919唐六典规定唐六典规定:“:“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给侍丁一个;九十一个;九十,给二人;百岁给二人;百岁,给三人。给三人。”政府还规定政府还规定,除除“十恶十恶”之外,家有之外,家有8080岁以上亲人及笃疾,据令岁以上亲人及笃疾,据令应侍养者,申报刑部,听候处分,可以暂缓流刑,以应侍养者,申报刑部,听候处分,可以暂缓流刑,以充侍养,待亲人终周年后,方押送流放之地。这些规充侍养,待亲人终周年后,方押送流放之地。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定反映了当时A A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B B法律政策执行灵活法律政策执行灵活C C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社会经济发展繁荣D D崇儒尊孔治国理念崇儒尊孔治国理念【答案】【答案】DD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ppt课件(5)-(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78587.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相关资源 更多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综合评估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综合评估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易错知识点考点讲义.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易错知识点考点讲义.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