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ppt课件 -(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ppt课件 -(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ppt课件 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中国古代 法治 教化 ppt 课件 统编 2019 选择性 必修 一册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法律与教化 第第8课课 中国古代的中国古代的 法治与教化法治与教化第第9课课 近代西方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的法律与教化第第10课课 当代中国的法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与引导教育与引导。两者。两者相辅相成相辅相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单元学习要求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
2、的产生过程,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宗教理论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课标要求】【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统治手段。【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把握历史时序,把握历史时序,理理解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演变历程,解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演变历程,理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德治从相争到融合的发展趋势。(素养中国古代的法治与德治从相争到融合的发展
3、趋势。(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理解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手段,知道不同时期理解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手段,知道不同时期德治与法治起到的不同作用,理解秦朝依法治国的原因。德治与法治起到的不同作用,理解秦朝依法治国的原因。(素养目标:历史解释(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史料实证)。3.了解秦汉到明清家训、家法、族规、乡约的发展及其在了解秦汉到明清家训、家法、族规、乡约的发展及其在国家治理上产生的教化作用,分析乡约变化的原因和内容,国家治理上产生的教化作用,分析乡约变化的原因和内容,体会政府在其中产生的作用。(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家体会政府在其中产
4、生的作用。(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国情怀)。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这幅图腾的名字叫?“廌”zh古代传说中的异兽古代传说中的异兽(一说独一说独角兽角兽),能辨是非曲直。古,能辨是非曲直。古代法庭上用它来辨别罪犯,代法庭上用它来辨别罪犯,它会攻击无理者使其离去。它会攻击无理者使其离去。灋相传黄帝相传黄帝曾用这一曾用这一能明辨是能明辨是非曲直的非曲直的神兽来决神兽来决断疑狱。断疑狱。f 许慎说文解字释为许慎说文解字释为灋灋f,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决讼,令触不直者。灋灋f: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一
5、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代先哲赋予代先哲赋予灋灋字的基本涵义字的基本涵义;二是二是灋灋f 代表了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人民心底的向往:灋灋f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禮l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福也。说文说文礼教:即礼仪教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教化指儒家所提倡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正风俗、治国家的重要国策。夏朝商朝西周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宋朝元朝清朝春秋唐朝明朝法治教化禹刑汤刑九刑铸刑书韩非子法治战国秦律九章律尊卑亲疏量刑唐律疏议宋刑统、天圣令援引唐律
6、大明律大清律令礼乐制度叔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德治焚书坑儒尊崇儒术律令儒家化大唐开元礼、家训吕氏乡约乡约讲六谕乡约六谕乡约“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时空坐标时空坐标构建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法律与教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法律与教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法礼结合法礼结合”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教化: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既有皇帝的宣谕,又有各级官员耳提面命和行为引导,还有立功德碑、树牌坊、传播通俗读物等多种形式;既
7、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自古以来凡有见识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把教化当作正风俗、治国家的重要国策。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思考:什么是法治?什么思考:什么是法治?什么是是教化?二者有什么关系?教化?二者有什么关系?法法律律教教化化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夏商时期,君王和奴隶主可以随意残害奴隶。(1)夏朝有禹刑(2)商朝有汤刑 这些都是习惯法。(3)西周有九刑(等级)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敬天保民“的进步思想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一)夏商西周,礼治时代(二)西周末期,礼崩乐坏-诸侯
8、国寻找治国新思想儒家的德治思想儒家的德治思想 法家的法治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有积极意义有积极意义符合时代需要符合时代需要礼乐制度(工具)礼乐制度(工具)一、礼法之争一、礼法之争-春秋战国成文法运动二、引礼入法二、引礼入法-大一统下的法律儒家化三、礼法之和三、礼法之和-理学时代的法律实践本课学习思路本课学习思路一、礼法之争一、礼法之争春秋战国的成文法运动春秋战国的成文法运动(一)铸刑书成,成文法生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见不仁者诛之”)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中国古代的制与法,相当于西
9、方的成文法;中国古代的理与礼则相当于西方的习惯法。吴于厪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否定了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刑书是的秘密法。刑书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国家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贯彻执行,对后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得到贯彻执行,对后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随后晋国大夫赵鞅“铸刑鼎”,郑国邓析做“竹刑”,成文法纷纷出现。公元前公元前449年罗马公布了成文法。古罗马最年罗马公布了成文法。古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早的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叔向使诒子产
10、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左传昭公六年1、最早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晋国大夫叔向写信给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仪。思考:贵族阶级为何反对颁行成文法?其实质是?维护贵族统治的工具,法律不公开,贵族拥有解释法律的特权、免于刑罚的特权这实质是一场新旧势力的权力之争。子产坚定地回答说:“吾以救世也。”(二)德治法治之争,针锋相对2.儒法之争成文法的实践儒家(以德治国)孔子、孟子儒家(以德治国)孔子、孟子法家(以法
11、治国)商鞅、韩非法家(以法治国)商鞅、韩非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用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赏罚分明)思考:战国时期儒家、法家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哪一派更符合时势?焦点:治国手段,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富国强兵。法家更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儒家与法家之争是德治与法治之争,实质是在春秋战国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情况下,诸侯国君们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阅读教材阅读教材P45【史料阅读】【史料阅读】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2、。秦国商於县有个黑林沟村,该村是秦国变法的模范村,村长黑九因为儿子参军训练坠崖死了,无法为家里立功光耀门厅,变得意志消沉,无心耕作,在村里开了个酿酒坊,经常拉着后生饮酒大醉。村里人变得越来越懒惰,荒芜了田庄,村里由此没落。县令是个儒家士子,讲究仁政爱民,不忍看到黑林沟人忍饥挨饿,便救济他们。村民一直吃救济粮,不再耕作。商鞅知道后,依法处死了村长和县令,重申新法主张、明确奖惩,让村民重新自励,恢复了往昔斗志。整理自孙皓晖大秦帝国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法家思想强调重刑治理国家,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法家思想强调重刑治理国家,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
13、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相反,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主专制的愿望。相反,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儒家VS法家,仁治VS法治代表时代治国思想治国手段理论来源孔子春秋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仁者无敌”性本善孟子战国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代表国别治国思想(实践)治国手段理论来源韩非韩国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性本恶商鞅秦国颁行法令,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鼓励农民通过军功上升为中小地主知识拓展知识拓展:儒家与法家的治国主张:儒家与法家的治
14、国主张仁和礼法和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 二、引礼入法二、引礼入法-大一统下的法律儒家化1.秦朝的律、令与焚书坑儒 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
15、律的编篡,称秦律。秦朝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有法律效力。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也),及诣。水雨,除兴。翻译:发征抗命不去,罚两副铠甲。晚到3-5天的受斥责,晚到6-10天罚一个盾牌,超过10天者罚一副铠甲。若遇下雨、大雪等自然原因,免除本次征发。睡虎地秦简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焚书坑儒焚书坑儒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章碣 焚书坑儒又称又称焚诗书,坑术士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一说述士,即儒生)开启了封建时期开启了封建时期愚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78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