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8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5478526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PPTX
  • 页数:40
  • 大小:1.50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8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 第8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ppt课件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近代 西方 法律 教化 ppt 课件 统编 2019 选择性 必修 一册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夏商西周时期君王及奴隶主可以随意残害奴隶实行“人殉”制春秋战国西周时期夏商时期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思想德治与法治之争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2.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1)背景:时代特征: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来源:诸侯国君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德治思想与法家法治思想影响最大。历史渊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2)第一次德法之争:法治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2、成文法。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德治叔向【问题思考】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书”?“铸刑书”有什么深远的历史影响?反对铸刑书的原因:维护贵族特权反对铸刑书的原因:维护贵族特权铸刑书历史影响:铸刑书历史影响:限制贵族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限制贵族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为法家的为法家的“以法治国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提供了经验,也为秦汉以后封建法制奠基。也为秦汉以后封建法制奠基。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3)第二次德法之争:儒家思想特点:法家思想特点:

    3、结果:学派人性论代表政治主张儒家人性善孔子(春秋鲁国)孟子(战国邹国)法家人性恶商鞅(战国卫国)韩非(战国韩国)2.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仁政与法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无助于国君实现强国抱负。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为保证法令畅通,韩

    4、非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3)秦汉朝廷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律,均布也。令,发号也。说文解字2.魏晋时期(1)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律令儒家化儒法合流,形成“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2)特点:(3)目的:以经注律,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3.唐朝(1)编纂唐律疏议过程:

    5、影响:特点:(2)提倡礼治标志性法典:内容:特点:(3)社会层面:吉礼:五礼之冠,祭祀典礼吉礼:五礼之冠,祭祀典礼;宾礼:接待宾客之礼;宾礼:接待宾客之礼;军礼: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军礼: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嘉礼:饮宴婚冠、节庆活动之礼嘉礼:饮宴婚冠、节庆活动之礼凶礼: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删繁就简,制定贞观律、永徽律、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732年,颁布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体系庞大、体例严

    6、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材料1:儒者博而寡要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2:儒家学说有多面性,如儒家也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儒家提倡的“礼”本身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孔子本人还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司寇。像法家一样,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萌芽,只不过希望这种统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来完成。正是这种多多面性面性,可以说明儒家学说为什么总能发展出适合封建时代统治阶层需求的统治

    7、学说发展出适合封建时代统治阶层需求的统治学说。教师教学用书选必1第113页 材料3: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儒学和法家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儒学和法家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儒学的多面性,适应封建统治阶级需要儒学的多面性,适应封建统治阶级需要儒学被确定为主流,并以经注律、向法治渗透儒学被确定为主流,并以经注律、向法治渗透【思考点】【思考点】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

    8、律与教化1.法律的沿革朝代 法 律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沿用唐代法律体系;制定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宋刑统天圣令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以唐律蓝本制定大明律,重视“例”,重修问刑条例,开律例合编的体例。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教化的演进(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背景:向基层传播的方式:A.社会层面:B.乡里层面:乡约、族规、家训成为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C.家庭层面: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三、

    9、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教化的演进(2)宋朝以后: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有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北宋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以乡约教化乡里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清朝基本延续明朝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根据教材,概况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的积极作用变化:变化: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从民间自发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作用:作用:有

    10、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时期法治教化礼法关系夏朝禹刑礼不下庶人刑礼分野商朝汤刑西周九刑敬天保民、礼制春秋战国铸刑书(成文法)、法家法治儒家德治礼法对立秦秦律、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汉沿袭秦律、九章律尊崇儒术

    11、、以经注律德主刑辅礼法合一魏晋律令儒家化,以经注律,纳礼入律唐刑罚为用唐律疏议德礼为本大唐开元礼宋宋刑统天圣令吕氏乡约家礼约律分立明大明律、律例合编明太祖六谕约律合流清大清律例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总结夏夏商商西周西周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德治与法治之争德治与法治之争秦朝秦朝秦律秦律引经决狱引经决狱汉朝汉朝以经注律以经注律魏晋魏晋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唐唐约律合流约律合流宋宋 元元 明明 清清律令儒家化律令儒家化礼法之争礼法之争礼法结合礼法结合习惯法习惯法成文法成文法汉:礼法汉:礼法开始结合开始结合魏晋:魏晋:进一步推动进一步推动法律与教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礼法律与教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辅相

    12、成):礼法法结合结合唐律:唐律:礼法结合的典范礼法结合的典范小结小结1.战国时期,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给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无论是商鞅、管子还是韩非,其基本的治国方略,都可以被称作“刑主德辅”。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与法家具有融合的趋势B法家思想取得完全胜利C德治与法治在实践上的调和D德治与法治的密不可分C2.唐律疏议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材料说明()A封建礼仪制度开始形成B律令儒家化进程始于唐C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D儒家思想被统治者推崇C3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

    13、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A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 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C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 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4先秦著作尚书中载:“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据此可知,先秦时期的思想()A注重探究自然界规律 B蕴含一定的人本精神C已具有朴素的辩证观念 D积极为集权政治服务5汉时,只有年俸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在执行死刑前须交由皇帝审核。魏书记载:“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惧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隋书刑法

    14、志载:“(开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这表明()A儒家思想影响刑罚实施 B中央集权程度逐步加强C封建司法体系日益健全 D地方司法官员权力缩小6唐律明文规定,“奴婢告主,(主)非谋反、逆、叛者,皆绞”。而宋代法律明确规定奴婢拥有诉权,有权与雇主对簿公堂。这一变化表明,宋代()A律令儒家化色彩更浓厚B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开放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7唐六典载:京兆,河南、太原牧及都督、刺史“宣布德化”,每岁一巡属县,“内有笃学异能闻于乡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悌、悖礼乱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绳之。”对于孝悌、节义,力田者,亦具实申奏。另外,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

    15、“抚黎氓”。这反映出唐代()A选官制度的嬗变 B儒学地位受到冲击C域外文化的传播 D社会教化趋于规范8唐律疏议卷28规定:“诸邻里被杀,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唐朝同时规定国家对捕获罪犯、见义勇为者给予物质奖励。这些规定()A激化了官民之间矛盾B推动尚武精神传播C强调民众的社会责任D体现法律的严酷性9北宋宋刑统规定:对于丧夫的妇女,“非女之祖父母、父母而强嫁之者,徒一年;期亲嫁者,减二等,各离之,女追归前家,娶者不坐”。宋真宗时,下诏:“妻不能自给者,自今即许改适。”宋代这些规定()A有利于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B表明理学

    16、正统地位出现动摇C说明妇女再嫁受到官方反对D反映出妇女政治地位的提升10明朝初年,贵溪(今江西鹰潭)儒士夏伯启因自断手指拒绝出仕,而被押至京师,明太祖亲自审问,责以“人之生,父母但能生其身体而已,其保命在君今去指不为朕用,是异其教而非朕所化之民”,遂将其押回原籍枭首,家产籍没,明太祖此举意在()A反对文人背离儒家的精神B塑造君主的专制权威C打压文人以加强中央集权D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1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j)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B.统治

    17、阶层等级意识淡薄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C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C13.周公曾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用兵伐殷。”这体现了西周时期()A.统治者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B.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增强C.倡导“敬天保民”维护统治D.政治局势动荡C14.“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

    18、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15.秦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县啬夫、尉及士吏征发戍役时,如果违反这一规定,要受罚。对因欠债而以劳动抵消债务的,要给予他们播种和管理庄稼幼苗的时间各20天。据此可知,秦律()A.细密而又严苛B.注重保证发展农业所必需的劳动力C.重刑罚轻感化D.解决了兵员补充和农业发展的矛盾16.“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罚适用原则,即在直系三代血缘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

    19、反、大逆罪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B.儒家纲常伦理渗入法律C.法家思想重新得到重用D.亲亲之间享有相同权利17.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18.魏晋时期律令最重要的变化是其儒家化,原因不包括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参与法律相关工作C.儒家思想主导了对律令的解释D.儒家思想的地位与律令相同D19.唐律疏

    20、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A.尊华鄙夷的思想B.天朝上国的气度C.对外开放的程度与自信D.农耕文明的包容C20.大明律专设禁止搬做杂剧律令条目,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之同罪。”这说明()A.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B.明朝初年杂剧题材的偏狭C.政府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D.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层面C21.在明太祖看来,思想的统一甚至比创制礼法更为重要,因为“本于心者,道德仁义,其用为无穷;由乎法者,权谋术数,其用盖有时而穷。然为

    21、治者,违乎道德仁义,必人乎权谋术数。甚矣,择术不可不慎也”。这表明朱元璋强调()A.完善科举以控制人心舆论B.力行教化以加强精神统辖C.创制法律以镇压百姓反抗D.规范礼制以健全官僚体系22.清人陈元龙曾任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著妒律”,主张根据妒妇的不同妒忌行为比照律例予以惩罚,如“闻亲戚朋友娶妾,即行毒骂,并自咒以及丈夫。拟坐以把持行市律:杖八十,徒二年。”妒律的写作是()A.对妇女家庭地位提升的不满B.对贞节烈妇行为的间接表彰C.对礼法夫权社会的极力维护D.对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追求C23荀子说:士以上就必须以礼乐制度去节制他们,对百姓就必须用法度去统制他们。这表明荀子()A强调社会等级和

    22、谐 B要求重构社会秩序C注重维护伦理纲常 D主张实行礼法并施D24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 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A推行礼法并用 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A25北魏法律规定:父祖七十以上的犯人,死罪者允许上请,流罪者免予发遣,待父母死后再施流刑;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的()A民主化 B儒家化 C自由化 D法家化B26西汉晚期的一部小学教科书急救篇中说做官为吏必读典籍的次序是: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律令文。这反映了当时做官之道是()A德治在前,刑治在后 B刑治在前,德治在后C崇儒抑法,摒弃刑罚 D崇尚儒法,抑制道家A27汉朝的法律体系中,援礼入法是基本原则。这反映出()A儒家思想地位提升 B汉统治者推崇法制C律令条文细密严苛 D时人法律意识淡薄A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8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78526.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相关资源 更多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课件141张.ppt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课件141张.ppt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6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6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x
  • 统编版(2019)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3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3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