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ppt课件 (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5478470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格式:PPTX
  • 页数:35
  • 大小:6.04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ppt课件 (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ppt课件 2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中国古代 官员 选拔 管理 ppt 课件 统编 2019 选择性 必修 一册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整体认识整体认识1.1.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会治理的必要前提。2.2.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具有多样性。具有多样性。3.3.不同国家之间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方式呈现出相互学习、不同国家之间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方式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借鉴的特点。重点知识重点知识1.1.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 1)三大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 2)三大内

    2、容:官员选拔、考核、监察;)三大内容:官员选拔、考核、监察;(3 3)三大趋势:由重血缘门第出身到重视才学、由推举选拔到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三大趋势:由重血缘门第出身到重视才学、由推举选拔到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逐渐制度化。逐渐制度化。2.2.近现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近现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1 1)两大特征:近代中国官员选拔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但没有得到落实;现代中国由)两大特征:近代中国官员选拔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但没有得到落实;现代中国由干部管理制度到国家公务员制度,逐渐科学化、规范化;干部管理制度到国家公务员制度,逐渐科学化、规范化;(2 2)三大制度:文官制度、干部管理制度、

    3、国家公务员制度。)三大制度:文官制度、干部管理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3.3.近代西方文官制度近代西方文官制度(1 1)三大制度:官职恩赐制、政党分肥制、文官制度;)三大制度:官职恩赐制、政党分肥制、文官制度;(2 2)两大过程:由官职恩赐制到政党分肥制;文官制度形成过程。)两大过程:由官职恩赐制到政党分肥制;文官制度形成过程。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皇帝制度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中央官制地方制度地方制度选官制度选官制度输输送送人人才才监察制度监察制度考核制度考核制度管理管理官员官员一、中

    4、国古代历代的官员选拔选官制度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1)含义:以血缘亲疏为纽带,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目的:稳定“家天下”的政治格局;适应分封、宗法的现实需要,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3)影响: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4)结果: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贵族政治趋于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世官制难以适应争霸兼并战争对人才的现实需要。秦朝之后实行官僚政治,但世官制并没有就此消失,一方面在后代的少数民族控制地区或王朝有出现,另一方面通过“恩荫制”(官僚子弟凭借先人之功绩循例而仕的一种选官制度)的形式遗存下来。2.春秋战

    5、国举荐制与军功爵制(1)荐举制选官标准:才能选官形式:自荐、他荐(2)军功爵制选官标准:军功选官形式:军功大小、君主授予影响:a.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垄断政治的局面;b.提升了军队战斗力;c.适应了列国纷争对人才的现实需要。荐举(自荐)荐举(自荐)毛遂自荐毛遂自荐荐举(他荐)荐举(他荐)鲍叔牙举荐管仲鲍叔牙举荐管仲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史记商君列传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秦统一后,官吏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扼杀了其发展的活力。“故明主

    6、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4.汉武帝察举制(1)背景:汉初社会凋敝,百废待兴;鉴于秦亡之教训,和巩固统治的需要。(2)含义:由地方长官(侯、相、郡守)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由中央任命,是一种由下向上的官员推荐制度。(征辟制:自上而下选取人才的制度)(3)标准:孝廉(孝敬廉洁者)、明经(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秀才(才能优秀者)等(4)形式: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5)评价积极:察举制拓宽了人才选拔范

    7、围,注重品行、才学,提升了官员素质,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开创中国古代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先例。消极: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后期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5.魏晋九品中正制(1)背景: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2)含义: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3)标准:家世、道德和才能只看家世。(4)评价:进步性:实行初期起到了人才选拔的作用

    8、由于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局限性: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喻大华帝制往事比较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比较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1 1)相同相同继承性。同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继承性。同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在对汉朝察举制的继承与改九品中正制是在对汉朝察举制的继承与改进的基础上创设的进的基础上创设的,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实际是一

    9、种发展了的察举制。选材依据:才德都曾成为两者选拔人才依据。选材依据:才德都曾成为两者选拔人才依据。特点:以官举士特点: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民意无从体现。(1 1)不同不同出现背景不同出现背景不同 选材依据:察举制主要看重才德;九品中正制偏重门第高低选材依据:察举制主要看重才德;九品中正制偏重门第高低(上品无寒门上品无寒门,下下品无势族品无势族)荐举方式:察举制是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九品中正看是否出身于世家大族荐举方式:察举制是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九品中正看是否出身于世家大族(血统与姓族是否高贵血统与姓族是否高贵)6.隋唐科举制(1)含义:科举制是

    10、我国古代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2)背景: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垄断,严重固化社会阶层,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士族阶层没落,庶族地主不断崛起,要求提升政治地位。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寿彝中国通史(3)发展历程隋朝确立: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

    11、制形成。唐朝完善:a.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b.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c.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宋代发展: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宋代后期科举不考诗赋,改考策论。元恢复: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明清加强:八股取士成为科举的主要形式;四书五经、代圣贤立言。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4)科举制的内容:制举是由皇帝亲任考官,选拔具有专才之人。常举:a.进士科:内容包括贴经、诗赋和政论,考试难度大,但考中进士最为荣耀,有的官至宰相。“不为进士出身,终不为美”。b.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

    12、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秀才秀才等级最高,及第极难,高宗时废止等级最高,及第极难,高宗时废止进士进士考士人诗赋文才考士人诗赋文才明经明经考士人对儒家经典及其注疏的理解考士人对儒家经典及其注疏的理解明法明法选拔明习法令、文字书法、数学计算等选拔明习法令、文字书法、数学计算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社会影响不大方面的专门人才,社会影响不大明书明书明算明算(5)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主要选官途径)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扩大取士人数,严密了考试程序,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取士不问家世”,严查荐举,严管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试。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等,

    13、保障考试的公平性。考试程序和内容有了明显的变革。南北分卷制度、殿试制度、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锁院制度锁院制度誊录制度誊录制度已糊名弥封已糊名弥封锁院制:一经任命为知贡举(即考官)的官员必须立即锁宿,在大约五十天左右的锁院期间,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臣僚交往。后来,负责各类发解试的考官也需与知贡举一样锁宿。糊名制: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誊录制: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后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6)元朝科举制中落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世袭、军功)恢复科举:1313年宣布次年开考,开

    14、创以四书试士(理学成官方哲学),但时断时续,录取人数少。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民族歧视)。元对汉族制度的模仿是不彻底的,比如说开科举,元朝一直不断拖延,议而不行。(忽必烈)觉得儒生没什么太大用处,所以一直没有搞科举。党宝海征服与磨合:元元仁宗最大的建树是恢复了科举元仁宗最大的建树是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史称考试制度,史称“延祐复科延祐复科”。恢复科举考试制度,有着文化、恢复科举考试制度,有着文化、社会、政治的多重意义,促进了社会、政治的多重意义,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承发展。儒家学说的传承发展。(7)明清科举制鼎盛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生源: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内容:四书五经

    15、八股取士:明代成化以后,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格式严格,内容空泛,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8)评价积极:a.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b.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教育的发展c.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局限:a.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明清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思想,摧残人才;b.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c.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财产、门第选官逐渐发展到以才学高

    16、低选官,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标准趋向相对公开、公平、客观;(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3)选拔程序:更加严密细致科学,趋向制度化;(4)选官范围:由贵族到平民,选官范围逐渐扩大;(5)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朝代朝代制度制度途径途径标准标准西周西周世官制世官制世袭世袭血缘血缘春秋战国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荐举功劳制举荐、通过战争获得军功举荐、通过战争获得军功才能、军功才能、军功秦秦“以法为教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吏为师”向

    17、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明习法律明习法律两汉两汉察举制察举制先考察后推举,分常科和特科先考察后推举,分常科和特科孝廉、茂才等孝廉、茂才等魏晋魏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中正定品,吏部授官中正定品,吏部授官家世、道德、才能家世、道德、才能隋唐隋唐科举制科举制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才学才学两宋两宋科举制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取士不问家世”才学才学元元蒙古传统和科举制蒙古传统和科举制世袭、军功、科举比例小世袭、军功、科举比例小血缘、军功、才学血缘、军功、才学明清明清科举制科举制从学校参加科举,分三级考试从学校参加科举,分三级考试才学才学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考核制度

    18、朝代朝代考核制度或归属部门考核制度或归属部门(专业化)(专业化)考核时间考核时间(规范化)(规范化)考核对象考核对象(分类化)(分类化)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公开化)(公开化)秦汉秦汉上计制上计制每年岁末每年岁末地方行政长官地方行政长官官员赏罚的依据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魏晋流于形式流于形式隋唐隋唐两宋两宋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二十七最每年每年九品以上官员九品以上官员官员升降的依据官员升降的依据明朝明朝考满考满三年、六年、九年三年、六年、九年任职期满的官员任职期满的官员分三等,是决定官分三等,是决定官员升降的依据员升降的依据考察考察三年三年外地官员外地官员查处官员贪、酷和

    19、查处官员贪、酷和不作为不作为六年六年京官京官清朝清朝京察京察三年三年京官京官官员奖惩的依据官员奖惩的依据大计大计外省官员外省官员1.秦汉:上计制(1)考核标准: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2)考核官员:御史(3)考核结果:官员赏罚的依据县县郡郡中央中央县或侯国将户数增减、农田垦植、钱谷收县或侯国将户数增减、农田垦植、钱谷收入、社会安定等状况,上报郡国入、社会安定等状况,上报郡国郡国汇编,制成计郡国汇编,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簿,上报中央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升降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升降负责核实政绩的虚实负责核实政绩的虚实御史御史2.魏晋南北朝:考核法规流于形式原因:门阀

    20、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3.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吏部(1)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2)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唐代“四善二十七最”(考课官吏在品德和才能方面的标准)四善:指品德方面的四项标准。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这是针对各个职位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不同要求,偏重对其在职才能的考察4.宋朝: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宋代定期勘验官员已定升迁的制度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北宋官阶可分为京朝官、幕职州县官两大部分。凡幕职州县官升阶为京

    21、朝官,须经改官磨勘,京朝官系列内升级,须经转官磨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标准:“四善四最”。5.明朝:考满和考察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考满初考再考通考结果称 职平 常不称职依据升 迁降 调考察京察外察内容重在查处贪、酷和不作为重在查处贪、酷和不作为明朝明朝考核考核三年三年一次一次京察大计考察外省文官考察京官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

    22、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6.清朝:京察和大计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中国古代官员考核的特点中国古代官员考核的特点(1 1)内容较全面: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内容较全面: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农林开垦、赋役征收、人口增加、社会治安等成为主要的考核指标,以督促官吏励精农林开垦、赋役征收、人口增加、社会治安等成为主要的考核指标,以督促官吏励精图治,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图治,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 2)对象合理分类:不仅中央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和京官采用了)

    23、对象合理分类:不仅中央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和京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不同的考核体系。(3 3)机构专业化:唐代出现最早的专门考核机构)机构专业化:唐代出现最早的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代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会同有关部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代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会同有关部门行使京察和外察之职。门行使京察和外察之职。(4 4)过程公开公正:唐宋对官员的考核叫磨勘,意为检查复核,以防止申报不实或)过程公开公正:唐宋对官员的考核叫磨勘,意为检查复核,以防止申报不实或奖惩升降不妥。奖惩升

    24、降不妥。总趋势:从以道德或功绩为主的单一的考核标准发展为道德、才能与功绩相结合的总趋势:从以道德或功绩为主的单一的考核标准发展为道德、才能与功绩相结合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监察制度朝代朝代中央中央地方地方秦朝秦朝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监察史监察史汉朝汉朝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十三十三州州刺史刺史隋唐隋唐御史台(御史大夫)御史台(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10道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两宋两宋御史台、台谏合一御史台、台谏合一地方划分地方划分路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元朝元朝御史台御史台御史台、肃政廉访司御史台、肃政

    25、廉访司明朝明朝都察院、六科都察院、六科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监察御史)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监察御史)清朝清朝都察院(科道合一)都察院(科道合一)/1.秦汉:(1)中央监察体系:秦朝的中央监察机构是御史府,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朝廷百官。汉承秦制,在中央仍设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2)地方监察体系:秦朝在地方郡设郡监御史,监察地方的郡守、县令。这标着这我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正式确立。西汉时期,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照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

    26、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始终延续下来。中央中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郡郡监御史监御史中央中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郡国郡国刺史刺史秦朝秦朝汉朝汉朝2.隋唐:(1)中央: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2)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委派监察御史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3)特点: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4)影响: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殿中殿中御史御史御史御史中丞中丞监察监察御史御史御史御史大夫大夫御史台御史台3.宋朝:(1)中央:设御史台,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以往只负责

    27、言谏的课官与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2)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并且对地方监察体制自身监察进行了强化。其在路上建立监司,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称为“监州”,与知州同领州事并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台谏合一:是宋代监察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即将御史台和谏院的职权合二为一。具体表现在台官具有言事权、赋予速官以弹劾权以及台速官可以互相兼领。台谏合一使谏官和御史两支监察队伍共同监督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皇权。4.元朝: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元代监察制度以三台为主干,以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为网络,颇为严密。独创了行台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浑然一

    28、体,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中央御御 史史 台台地地方方行御史台(江南、陕西行御史台(江南、陕西)肃政廉访司肃政廉访司5.明清: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1)明朝:职能: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稽查六部百司之事。特点: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2)清朝: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都察御史:纠察百官,巡按各省)

    29、,罢谏院,设六科(六科给事中:制敕封驳,稽查六部百司),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清:沿袭明代,仍设督察院,以都御史为主事官。雍正年间,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实现监察权的统一。科道合一:即实行监察机关集监察和审计职权于一身的体制。清初六科自为一署,与都察院各自担负审计职责,后六科划归都察统一管辖。科道合一对审计官员之间互相监督、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起到了作用。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特点及其评价:(1)特点:以政府官员为监察对象;直接隶属于皇帝由一个临时性机构逐步演变为独立的国家机关;位卑而权重/以轻制重(

    30、2)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吏治,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在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局限: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更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时间时间选官制度选官制度考核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监察制度西周至春秋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官制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客卿制,军功爵制客卿制,军功爵制秦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上计制上计制都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都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在地方上设汉武帝在地方上设“州州”,作为监察区,作为监察区汉汉察举制察举制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流于形

    31、式流于形式隋唐隋唐科举制确立科举制确立吏部考核吏部考核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唐太宗在地方上设唐太宗在地方上设“道道”,作为监察区,作为监察区宋宋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制定了严格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的考核制度设御史台,设御史台,“台谏合一台谏合一”;在地方上设在地方上设“路路”,作为监察区,作为监察区元元部分保留蒙古传统;部分保留蒙古传统;科举制时断时续科举制时断时续中央设御史台;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地方设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明明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生以国子监和州府县学学生为主;考生以国子监和州府县学学生为主;考试

    32、内容为四书五经;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南北卷制度南北卷制度考满和考核考满和考核监察机构主要是都察院和六科,监察机构主要是都察院和六科,合称合称“科道科道”;清朝清朝“科道合一科道合一”清清京察和大计京察和大计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隋唐至两宋时期的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官员选拔与管理元明清时期的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官员选拔与管理中中国国古古代代官官员员的的选选拔拔与与管管理理西周至春秋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官制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军功爵制军功爵制秦朝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朝汉朝察举制察举制隋唐两宋隋唐两宋科举制科举制秦汉秦汉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秦汉秦汉上计制上计制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流于形式隋唐宋隋唐宋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二十七最明清明清考满、考察考满、考察宋代宋代台谏合一台谏合一明清明清科道合一科道合一选官制度选官制度考核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选官制度:考核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监察制度:监察制度:监察制度:考核制度:考核制度: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明清明清科举制(八股取士)科举制(八股取士)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ppt课件 (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78470.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相关资源 更多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综合评估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综合评估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易错知识点考点讲义.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易错知识点考点讲义.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