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观察力.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培养幼儿观察力.doc》由用户(清风明月心)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养 幼儿 观察力
- 资源描述:
-
1、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初探陈红梅本学期我执教了一堂大班科学活动摆摆球,在这一活动中我旨在培养幼儿对物体摆动的现象感兴趣,喜欢探究;了解摆动是与力的大小、绳子的长短有关以及发展幼儿动手操作、仔细观察的能力。但我发现在探索质量相同、绳子长短不同的小球的摆动情况和探索长短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摆动情况时孩子们不太能耐心仔细的观察,而是用自己的主观意愿代替事实结果,随意猜测,我意识到这跟孩子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有关。显然,孩子们在观察力方面发展不是很好。那怎样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呢?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一) 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从小样成观察的习惯。卡尔威特曾经这样说:“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
2、子灌输知识,莫如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如果培养起孩子的观察力,他们就不会感到无聊、厌倦,相反充满热情和好奇,不断地探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甚至社会现象。孩子观察习惯养成后,对周围的事物就不会视而不见了。兴趣是孩子观察的起点,只有抓住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他们才能乐意参与观察。例如:几乎所有的孩子小时候都能提出生活中他观察到的自然现象,都可以说是个小观察家。像秋天树叶要落,冬天结冰;鱼儿在水中游,鸟儿在天上飞等,这些现象都是接近幼儿生活且幼儿感兴趣的。又如:幼儿喜欢观察活的、动的物体,喜欢颜色鲜艳的东西,喜欢观察摆放位置明显的东西。如:鱼儿在水中游,花园里美丽的鲜花,以及各种玩具、餐具、
3、家具、小动物等。孩子们有了观察的兴趣,那我们就应该将其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告诉他,并提供多种实物及观察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这样他们的观察习惯就会一步一步地养成。(二) 根据幼儿各年龄阶段的特点,培养幼儿观察的概括性、持续性、目的性。观察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幼儿的观察是在教师的培养下发展的。培养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指导方法不当,反而阻碍了观察的发展。明确观察任务、选择符合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材料,教会儿童把握住预订的观察目的,培养儿童观察的概括性、持续性、目的性,对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1) 培养观察的概括性。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4、它在幼儿初期还没有很好地发展。小班幼儿知觉仍然孤立、零碎、常常不能把所观察到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给小班儿童两幅图画:一幅小孩打狗,一幅画着狗咬破了小孩的衣服。这时他常常不能说出这两幅画的联系。这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更为简单的事例来引导幼儿。如:日常生活中有手帕脏了要洗;肚子饿了要吃饭;来帮助幼儿学会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概括。到了中大班,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观察的概括性也就不断地增长起来,但这是也需要教师的言语提示,才能让幼儿概括更全面。例如:在我进行的语言活动看图讲述中,要求幼儿根据图画讲述小明早晨忙乱找文具盒的原因及经过,起初幼儿说得教零散,有概括但也不够全面,经过老师提示每幅画上有什么,
5、是什么时间,前后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而且观察的内容也具体、生动了,自然概括性也就随之增强了。(2) 观察的持续性。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学会持续地观察某一事物,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延长。三四岁儿童的观察时间平均为6分8秒,五岁为7分6秒,六岁为12分3秒。根据各年龄段幼儿持续时间的不同,我们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观察方法来培养幼儿持续观察的能力。例如:小班幼儿在进行观察力培养时可选用颜色鲜艳、形状奇异或会动的物体作为观察对象。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如在认识水果时,可让幼儿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口尝,了解其颜色、形状、味道的特点。这样比
6、简单的讲述要好得多,而且幼儿的观察力持续时间也会延长。到了中大班,幼儿相对年龄较大,但由于其天生好动的天性,常常在观察一会儿后就会被一些无关的刺激物所影响。例如:在科学区比较轻重的幼儿正认真地将实物放入两个托盘,观察哪边重。这时表演区幼儿“嗒嗒嗒”的响声便会很快地将其吸引过去。这时教师富有指导性的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于是我重新将其带入实验区,让幼儿把教师提供的材料分类摆好,并根据材料质地选择位置,幼儿观察的积极性提高了,而且从中总结了经验。可见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作用在培养犹如观察持续性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抓住每个教育契机随时进行培养。(3) 培养观察的目的性。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
7、久的知觉。教师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不同,幼儿观察的结果也不同。例如:春天刚至,我在教室窗台上摆放了两盆蒜苗。我想:让幼儿主动观察去发现蒜苗的生长情况,可是几天过去了,蒜苗长出来了,却没有孩子们告诉我这一情况。我意识到了孩子们并没有观察的主动性,而且教师对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培养也势在必行了。随后的日子里,我将每日观察要求提供给幼儿,并指导其做好记录。一个月过后,蒜苗长高了,幼儿也准确地记录出了蒜苗的生长过程,而且还能帮助换水,主动性提高了,观察意识也增强了。又如:看图说话是训练幼儿观察能力的一种方法,但如果是简单地让幼儿观察一下图,说出图中的意思,儿童一般是说不好的 ,而且这也不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好方法
8、。我们要一边让幼儿观察图中的内容,一边指点讲解,在这样的指导下,孩子们就能得到观察的训练,很快他们就学会了,掌握了观察的要素。在以后的观察中,他们就会自己向自己提出观察要求,并且以这些要求为观察的目的,进行主动而有目的的观察,孩子在观察中的所得越来越多,而且他们观察的目的性也将会自觉地提高。(三)在具备观察力的前提下,教育幼儿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孩子们有了观察意识之后,还应让幼儿懂得如何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譬如:街上一位不注意环保的叔叔,随手将垃圾扔在街上,小朋友观察到了,但要经过思考,这种做法对吗?我们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真正让幼儿明白观察的意义,是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从而掌握更
9、全面的知识。倘若不经过思考,一味模仿,那岂不是罪魁祸首了吗?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快乐。可以肯定地说,学会思考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在培养幼儿观察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点。记得有一次我在乘坐火车时发现有一个孩子观察到自己乘坐的火车没有开而对面的火车开动了,他好奇地问妈妈:“我们坐的火车没有开怎么就好像开了似的?”这个孩子在观察后思考了,但由于知识局限,没能自己找到答案。当妈妈用参照物的方法给孩子用他听懂的语言讲火车没有开,但却好像开了似的道理以后,孩子听懂后对妈妈说:“这和我走天上的星星也跟着走一样吗?”在孩子提出
10、为什么的时候,我们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地从不同角度给孩子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大人在不愿回答孩子问题时,斥责孩子:“你烦不烦?”“你哪来那么多问题”“别说了”其不想,几句不耐烦的话,给孩子在观察后兴奋的神经泼了冷水。孩子会因大人不喜欢而误认为自己做得不对,放弃对观察的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孩子观察后提出的问题是观察思维的必然结果。如果孩子观察了事物,对事物的一切无动于衷,这个观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尤其是鼓励他们观察后思考。在孩子没有观察思考的习惯时,我们应主动向孩子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刚刚观察过的事物,直到他们能够主动地从中提出问题。(四)指导幼儿透过现象看
11、本质,去发现事物间规律性的东西。巴浦洛夫说过:“在你研究、实验和观察时,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究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浦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例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的现象,悟出了万有引力定率;瓦特看到水蒸气冲动锅盖,悟出了蒸汽机的原理。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教儿童观察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悟出一些规律。例如:在一节科学活动中,取同样长的两只蜡烛,将其点燃后分别用两个大小不同的杯子罩住,请幼儿观察哪只蜡烛先灭。经过观察、思考幼儿提出了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当空气用完之后就会自
12、动熄灭。在此基础上,部分幼儿还总结出燃烧需要空气的道理。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只要我们去发现我想孩子们敏锐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一定能发挥出其创造性。总之,对幼儿观察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孩子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获得成功,也有助于孩子整个人生的成功。在此,我也呼吁家长朋友们,请您不要把孩子整天关在家里,不让他出去玩。这样只会扼杀孩子生命的激情。您的孩子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请千万珍惜,让他们睁大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吧!随笔(一)面对孩子间的纠纷在幼儿园,孩子之间的交往经常伴随着纠纷,每每老师在看到孩子之间起纷争时,便迫不及待得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并且效果会越来越糟。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
13、,老师要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幼儿,不了解其内心世界,教育便无从下手。而了解幼儿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老师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那样,先了解其内心想法,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 一天的中午,值午班之前,幼儿的床位已摆好,我组织幼儿坐在床边看动画学古诗,只一会的功夫,有一排床的位置移动了,只见张杰和陈鑫楠拉起手来一起来告状“是姚明欣推我们把床弄歪了”,看着他俩得意的样子(平时他俩是很要好的朋友),我稍稍停顿了一下:我在不了解状况时,不能断然以“法官”的身份直接“判决”。于是,我把他们三个请到了一起,我对他们只提了一个要求:让他们各自找出自己身上的
14、原因(为什么会发生床移位),想好了,一会儿再跟我谈 待我收拾完卫生之后,我来到他们三个面前,非常温和得询问:“谁先说?”,陈鑫楠的话“我先用肩膀挤姚明欣”,接着张杰说:“我挤陈鑫楠了!”,最后姚明欣说:“我推他们俩了!不过,我不是用手推,我是用肩膀挤得!”。从诉说中能看出:他们都很诚实。我稍稍停顿了一下,启发他们“如何才能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呢?”,陈鑫楠抢着说:“我们不应该挤来挤去就可以了!”,姚明欣也随声附和着说:“对!我们不挤来挤去,床就不能移动了。”我肯定并接受他们的方法,建议他们:我相信,你们的方法肯定行!三人就高兴地归回原位了。 幼儿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处理幼儿之间的纷争时,
15、以“律师”的身份,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自我意识,让幼儿不害怕老师的“权威”,能和老师交流沟通;对大班幼儿来说,教育可采用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停下来,等一等,给幼儿思考与倾诉的机会,和幼儿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随笔(二)幼儿的纷争 不管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日常活动中,幼儿间经常会因为一点点的小事而引起纷争 “老师,他抢我的积木。”“老师,我们这里很挤了,他还要坐在我们这里,我让他不要坐在这里,他就哭了。”“老师,他不借给我蜡笔。”等等。然后就把老师请去,为他们解决问题。 开始的时候,我还可以接受幼儿的纷争理由,但是,很多次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之后,我就想,为什么孩子们只有一点
16、点的小事都要老师帮他们解决呢?是他们对老师过于的依赖,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样做的优点是老师可以很公正地帮他们解决了问题,缺点就是幼儿可以不用判别事情的对与错,失去了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机会,我决定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处理问题。 下午吃晚点的时候,我就把心里想的话说了出来:“最近,我们班的小朋友因为一点点的小时情就来告诉老师,让老师帮他们解决,现在啊,我们大二班的小朋友马上要升小学了,再要老师帮你们解决问题可不行了,要自己来解决问题。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假如你与一个小朋友有了争执了,老师和你们的家长都不在身边,那怎么办呢?还是要自己来解决啊,对不对?现在你可以试着解决一下
17、,说不定你还能比老师的办法更好呢?是吗?如果不试,你怎么知道?对不对?”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留意观察我们班幼儿的情况。 班里两个人同时抢一块积木。两只手死死抓住,谁也不让谁,都说;“我先拿到的,我先拿到的。”相持了一会,一个人的手放下了,说:“你玩,我不要了。”另一个拿到了那块积木,当时,很开心,就一个人玩起来了,但是,很快,他就厌倦了一个人玩,这时,小朋友又跑过来了,于是,他把积木给了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了起来。 幼儿处理事情的能力有限,但还是有自己的办法和方式,虽然不能说是很好的办法,但是,只要是自己解决的办法,就说明他不再因为一点点的小事情就要依靠别人帮他解决,他处理事情的能力得到了提
18、高,这是老师最希望看到的。论文(一)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有利于孩子心智、交往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在幼儿园里,争吵、告小状,是一种常见现象,有时为一把小椅子,甚至一点儿小纸片儿也会争起来,教师面对这种现象,常常是采取简单的阻止方法。从表面上看,教师是在制约幼儿的不良行为,似乎充当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实教师这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现象的发生。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争吵、闹纠纷并非都是坏事,而且往往有着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该通过孩子们的争吵和纠纷,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争吵或闹纠纷,使
19、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可能得到锻炼 ,一次户外活动,我将孩子带到操场上玩翘翘板。翘翘板只有寥寥几个,孩子却是几十。这时许多行动慢一点的孩子空着手跑过来找我说:“张杰、吴鑫杨有翘翘板都不让我玩”,我笑着说:“是吗?想个好办法也能玩到的,去想想办法吧!”有的孩子听我这么一说,就跑去从别人那夺,力量强的仍能玩着,弱一点的便被夺走了。这时不断有“老师,某某抢我的翘翘板”的叫声,张杰也跑过来大声叫着:“老师,李鑫把我的抢去了!” 李鑫小小的个子,敢夺张杰的?我正在疑惑,李鑫也不示弱,说:“他玩好了,都流汗了。” 张杰不服气地说:“我没玩好,还要玩!” 李鑫说:“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你一言我一语
20、,争辩不止。这时有孩子喊“老师,有人打架了”其实,从我对他们说“想个好办法”时我就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只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交往能力,有意让他们自己去玩到轮胎。当看他俩争执不下,才决定去处理的。我心平气和地问:“李鑫,你为什么抢张杰的玩具?” 李鑫见我先让他解释理由,就得意地说:“老师,你看张杰玩得头上都出汗了,还不让我玩玩。”接着我又用商量的口气对李鑫说:“李鑫,张杰和你一起玩好不?” 这时李鑫想将翘翘板送给老师,老师接过后做了两一起玩的动作,俩孩子“咯咯”笑着你一上我一下的一起玩了。 在对幼儿施教时,教师常常会发现,一些平时话少和因教师提问而怯场的孩子,在与同龄孩子争吵时,往往面无惧色,变得
21、口齿伶俐,思路敏捷,用语丰富。可见,争吵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由于幼儿词汇较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他们有时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语言的情景性较强;他们不容易理解抽象的词语,对于那些虽然具体但表达程度不同的词语也难以区分,例如常常把推、拉、挤、碰、踩等词语统统用“打”来代替,从而夸大了事实。如上例中,李鑫和张杰本来只是争吵,可一幼儿却向老师报告他们“打架”了。这种夸大事实的现象在幼儿中是常见的,多是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造成的。争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幼儿运用语言的一种实践,只要老师给予适当引导,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是有益的。 (二) 在争吵和闹纠纷中,幼儿明辩是非的能
22、力有可能得到提高 前天中午,幼儿分组洗手,准备吃午饭。这时,洗手间传出了哭声和叫声。原来,顾洋将水刷到了马季群的颈膊里,把衣服给弄湿了一片。只听马季群说“我给老师说,你把我的衣服弄湿了。”兵欢站在一边说:“我没有看见,又不是故意的。”马季群边哭边说:“你看见了,是边笑边弄的!”这时,顾欣怡走过来了,边用手绢给马季群擦眼泪边说:“马季群别哭了,顾洋不是故意将你的衣服弄湿的,一会让他给你说对不起。走,咱们去吃饭吧。”老师看到这一情景,没有去干涉,因为孩子们自己已经知道该怎么去处理了。这时,我找了一条干毛巾,悄悄交给兵欢,让他主动给马季群道歉并把干毛巾垫在马季群的湿衣领里。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幼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