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三)(精讲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三)(精讲版).doc》由用户(青草1)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模拟 试题 语文 精讲版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2-A】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1-A】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浑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2、【2-C-】就“用”字的狭义来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
3、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1-B-】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1-B-】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
4、义;【5-】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材料二: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2-C-】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1-C-】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第1段:首先以朱光潜谈人们对待古松的三种态度引出话题)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
5、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1-C-】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1-C-】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5-】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就像元代画家倪云林的幽涧寒松图中的古松是这个空灵悠远世界的活的存在,而不是具有形式美感的审美对象。(第2段:接着提出中国美学的第四种态度,并以古松为例进行解
6、释)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种“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人是世界的一分子,但在知识系统中,【2-D-】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
7、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科学的)、消费的客体(功利的),或者是被我欣赏的对象(审美的),人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好像不在这世界中,人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1-D-】中国美学要建立的“生命的态度”,是要还归于“性”,还归于“天”,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回到共成一“天”的生命天地中。【2-D-】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人就像庄子所描绘的那条“相忘于江湖”的鱼。【1-D-】不是把握美的知识,而是【5-】体验生命的愉悦,这“生命的态度”反映了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发展方向,是重体证、重【5-】天人相合的中国哲学在审美生活中的反映。(第3-4段:最后将第四种态度
8、归纳为“生命的态度”,点出其安顿心灵的意义和天人相合的本质)(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真善美的价值是建立在人的认知基础上的,脱离人的观点,事物真善美的意义则无从谈起。B.满足精神需求是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在此过程中,人可以成为自己心灵的主宰。C.古松不是意象,而是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这种态度超越了审美态度。D.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其在审美生活中的反映并非把握美的知识,而是体验生命的愉悦。【答案】C。【解析】“这种态度超越了审美态度”错误,材料并没有将这两种态度进行比较。【无
9、中生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人看到一棵古松,认为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植物,则证明他的心理活动偏重意志。B.在陶渊明的辞句“抚孤松而盘桓”中,“孤松”并没有果腹蔽体之用,但作为一个意象,它能够自成其价值。C.材料一提及的“实用的态度”是从“用”字的狭义上阐释的,与材料二所说的“功利的态度”还是有不同之处的。D.如果不把世界作为被我感知的存在物、被我欣赏的对象,那么我不再是世界的决定者,而是我的生命与世界相关。【答案】B。【解析】A项这一看法应为科学的态度(认为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植物。是以真为最高目的),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
10、C项“实用的态度”和“功利的态度”所指相同;D项推论不当,根据材料二的第四段“消费的客体(功利的)”可知,如果仍然以功利的态度把世界当作“消费的客体”,那么人仍然是世界的决定者。B项信息在课外,需要理解。“自成其价值”指具有第四种态度,“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3.下列各项说法中,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五代巨然的雪图,以浑厚的线条画出了远山,雪意茫茫,浑厚华滋,又有古松若干,立于冷逸世界中。(符合“审美的态度”)B.苏轼郭熙画秋山平远:“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符合“审美的态度”)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气势宏大、构图严
11、谨,充分展现了他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符合“审美的态度”)D.元代虞堪评倪云林惠麓图:“天末远风生掩冉,涧流石间绝寒清。因君写出三棵树,忽起孤云野鹤情。”(符合“生命的态度”)【答案】D。【解析】材料二主要论证“生命的态度”的问题,D项“因君写出三棵树,忽起孤云野鹤情”意在强调长松等所构成的生命世界,让人有归隐之情,安顿人的灵魂,符合“生命的态度”。而A、B、C三项符合“审美的态度”。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答案】首先以朱光潜谈人们对待古松的三种态度引出话题;(第1段)接着提出中国美学的第四种态度,并以古松为例进行解释;(第2段)最后将第四种态度归纳为“
12、生命的态度”,点出其安顿心灵的意义和天人相合的本质。(第3-4段)(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5.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下阕:“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日去。”请结合材料,分别从“审美的态度”和“生命的态度”的角度对词句进行分析。(4分)【答案】从审美的态度看,词人以“只疑松动”的心理直觉,借松这一意象展现出自己喝醉的憨态,蕴含词人的感情,别具审美价值;(扣材料一末段观点)从生命的态度看,词句中,人与松成为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词人在与松的互动中体验到了生命的愉悦,具有天人相合的思想。(扣材料二3、4段观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
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作者简介】余华,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其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文学奖(2018年)、意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纳文学奖(2018年)等。【内容简介】余华在文城的写作中,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
14、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在这个故事里,余华写到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纪小美与他笔下的任何一位女性相比,都更加复杂多面,柔软又坚硬,驯良却叛逆。她在命运推动下的每一次选择、她在那个慌乱时代的幸与不幸,都更加牵动读者心弦。同时,文城涉及的空间地域也更加宽泛,余华不仅书写了熟悉与亲切的南方小镇,还描绘种着高粱玉米的黄河北边,在作品中展现了更广阔的地理图景。小说文城将见证一个读者曾无比熟悉的余华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文城(节选) 余 华这场长达十八
15、天的大雪刚刚来到时,溪镇的人们没有感到这是灾难降临,以为只是入冬以后的第一场雪。尽管鹅毛一样的雪花很快就将屋顶和街道覆盖成了白色,人们仍旧相信大雪在天亮之前就会停止,日出的光芒会让积雪慢慢融化。然而大雪没有停止,太阳的光芒也没有照耀溪镇,此后的十八天里,雪花不断飘扬,时大时小,虽有暂停的时候,可是天空一刻也没有改变它灰白的颜色,灰白的天空始终笼罩溪镇。林祥福怀抱女儿,在积雪越来越厚的街道上艰难跋涉,为女儿寻找奶水。当时的林祥福将棉袍的下摆卷起后包住胸前棉兜里的女儿,行走时小腿深陷积雪之中,飞扬的雪花染白了他的头发,也染白了他的衣服,使他沉没在白色的静谧之中。林祥福在见不到人影的街上前行,女儿在
16、怀中啼哭,这是饥饿的声音。他一边艰难行走一边仔细聆听两旁房屋里有没有婴儿的哭声,如果他听到这样的哭声,就会去敲开那家的屋门。进屋后他的右手伸过去,手掌上放着一文铜钱,乞求地看着正在哺乳的女人,她们的男人从他手掌上拿走铜钱,拿走铜钱就是同意他的请求,他的脸上立刻掠过一丝欣慰的神色。他取下胸前的棉兜,将女儿递过去,看到女儿终于到达那些女人温暖的胸怀,他的体内就会出现一股暖流。雪冻的溪镇,每一天的黎明从灰白的天空里展开,每一天的黄昏又在灰白的天空里收缩,来到的黑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光,溪镇陷入深渊般的漆黑之中。溪镇的人们开始觉得这纷纷扬扬的雪花将会没完没了地持续下去,会像他们的生命一样持续下去,于是
17、悲观的情绪越过腰门穿过屋门袭击他们了,他们时常怀疑地说,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见到阳光。这样的情绪如同瘟疫一样蔓延,林祥福推门而入时,溪镇的男人差不多都会用可怜的声调问他:“这雪什么时候才会停止?”林祥福摇摇头,他不知道。怀抱女儿的林祥福走遍了溪镇,用手指敲开一扇又一扇屋门。溪镇的女人在面对雪冻时,比男人坚强和平静,尽管她们脸上都挂着麻木的表情,可是她们一如既往操持家务。正是她们在屋内的走动,使林祥福感受到雪冻的溪镇仍然有着人间气息。这一天,林祥福来到了溪镇商会会长顾益民家中。顾益民的买卖多而广,既是本地钱庄的主人,也是西山金矿的主人,还在溪镇、沈店等地开设多家绸缎商号,专与上海、苏州、杭州一带的
18、绸缎掮客来往,与其他商号坐收其利不同,他的伙计时常带着货样走街串巷招揽顾客。林祥福初次见到这位三十来岁的男子时,不知道他在溪镇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仍然是婴儿的哭声指引他来到这气派的深宅大院,林祥福走过一段又高又长的围墙时,看见里面的大树戴满积雪。朱红大门没有紧闭,留出一条门缝,让他看见里面庭院的积雪已被清扫,婴儿的哭声就是从那里隐约传来,林祥福迟疑之后走了进去。他走到宽敞的大堂,两根粗壮的圆柱支撑着上面的横梁,有十多人分坐在两旁的椅子里,六个炭盆分成两排,供他们烤火取暖,一个清瘦黝黑的男子坐在正面主人的位置上。他们正在议论什么,看见林祥福走进来,停止了说话,诧异地看着这位不速之客。林祥福伸出放有
19、一文铜钱的右手,说出自己的来意后,顾益民,就是那位清瘦的男子扭头对一位仆人说:“叫奶妈过来。”仆人进去后,奶妈出来了,一个体态丰满的女人走到林祥福面前,她淡漠地看了一眼林祥福手掌里的铜钱,接过他的女儿,转身走回里面的房间,林祥福的手仍然伸在那里,奶妈没有拿走他的铜钱。客厅里的人不再注意他,继续他们刚才的话题。林祥福听着他们飞快的语速,是在议论持续了十五天的雪冻。坐在这个大堂里的都是溪镇有身份的人,他们说应该拿出三牲来祭拜苍天,他们似乎信心十足,认为祭拜苍天之后大雪就会停止。同时他们又在唉声叹气,说牲口都已冻死,不知道谁家还有活的。林祥福看见这些男人说话时都是弯身凑向炭盆,只有这位清瘦的顾益民笔
20、直坐在椅子里,他的双手没有伸向炭盆,而是搁在椅子的扶手上,嘴里哈出的热气在他脸上消散,他一直在凝神静听。这时候奶妈出来了,林祥福从她手中接过吃饱后已经睡着的女儿。奶妈离去后,那文铜钱仍然在林祥福手掌上,这使他有些苦恼。顾益民注意到了林祥福的处境,向他微微点了点头,林祥福知道应该将这一文铜钱放回口袋了。顾益民说话了,这位神情严肃的男子说话时的语气不容置疑,他说:“祭天的燔柴和三牲我已准备好,城隍阁的道士我也去说过了,明天就可以祭拜,就看能祭拜多久。这一次祭拜不同于平常祭日、祭月、祭祖、祭土地,不是一日的祭拜就可收效的,常言道日久见人心,天也是一样的。”此后的第三天,林祥福怀抱饥饿中的女儿,从只有
21、白雪没有人影的街上走到城隍阁前的空地时,雪停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林祥福为女儿乞讨奶水时,溪镇的男人“差不多都会用可怜的声调”问他,表明了他们对林祥福父女的怜悯。B.小说注重以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多次写林祥福右手里的“一文铜钱”和突出顾益民“双手没有伸向炭盆”。C.奶妈“淡漠地看了一眼林祥福手掌里的铜钱”,因其在商会会长家做工,自己收入可观,对一文钱是很不屑的。D.小说叙事时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织,既显得客观,又有亲切自然之感,能够把读者快速带入故事的场景中。【答案】B。【解析】A项“溪镇的男人差不多都会用可怜的声调问他”,询问的是
22、雪停之事,与“怜悯”无关;C项“对一文钱是很不屑的”理解有误,奶妈在顾益民家工作,她并没有权力去接取铜钱;D项小说只用了第三人称,没有使用第一人称。7.关于文中画横线句子语言特点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灰白的天空”反复出现,有着特殊的节奏感和语言美。B.“展开”“收缩”“陷入”三个词动感十足,有冲击力。C.“深渊般的漆黑”运用比拟手法,表现出新奇的想象力。D.句式长短交错,语言简洁流畅,读来没有烦冗拖沓之感。【答案】C。【解析】雪冻的溪镇,每一天的黎明从灰白的天空里展开,每一天的黄昏又在灰白的天空里收缩,来到的黑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光,溪镇陷入深渊般的漆黑之中。“深渊般的漆
23、黑”运用的是比喻手法,不是比拟手法。8.林祥福在溪镇为女儿乞讨奶水,小说以此为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林祥福带着女儿乞讨奶水,此线索贯串全文,使小说情节紧凑、脉络清晰;(从情节角度)表现林祥福在溪镇生活困难的情况;(从主题角度)借助林祥福的视角,动态地展现出溪镇的自然和社会风貌。(从环境角度)(每点2分)9.有评论认为,文城写出了动荡时代的传奇性,请分析“传奇性”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答案】溪镇入冬以后的第一场大雪连下了十八天,渲染出了传奇的环境;(从环境角度)林祥福在大雪天里不停地为女儿乞讨奶水,展现出了传奇的人物经历;(从人物角度)经过顾益民等人的持久祭拜,三天后雪停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