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ppt课件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专题 中华文明 起源 秦汉 统一 民族 封建 国家 建立 巩固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明。1.先秦时期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现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徽,分封制遭到破坏。(2)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
2、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3)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一甲骨文。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3)文化:治国思想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西汉时儒家思
3、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医学、造纸术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1.考情分析:(1)考查内容:分封制、宗法制、王位世袭制、以德治国、农业经济及商业贸易发展等,试题以新情境新视角出现,侧重对事件前因后果的考查,角度细致入微。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汉武帝削弱诸侯王的实力、汉代国家治理等,也延伸到汉初的经济状况、儒学的发展等相关内容。(2)命题趋势: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本单元内容在高考中地位非常重要,考查频率非常高,且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预计在未来高考中的考查重点仍会集中在制度创新、家国情怀、社会稳定、文化自信等相关内容上,呼应现实热点问题,如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等,注重情感态度
4、价值观的引领。考查重点还会集中在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及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等相关内容上,如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汉代田庄经济、土地兼并、商业的发展等,命题情境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命制方向另辟蹊径,如不考查抑商政策,反而考查宽松的商业氛围,这也是高考考查的一个角度。2.备考策略:(1)抓住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井田制到私有制的社会转型,把握诸子百家的特点,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深入理解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井田制小农经济、“工商食官”重农抑商、百家争鸣等。(3)需阅读有关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史
5、料,培养史料解读能力并通过甲骨文青铜器全面认识商周时期的社会状况,体会商周文化的特点,培养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春秋战国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的必然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4)应抓住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大一统,从政治的大一统、思想文化的大一统等角度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整理。(5)深入理解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如皇帝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郡县制、焚书坑儒、休养生息、中外朝制、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制度、丝绸之路、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等。(6)基于核心素养的考查趋势,应注意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原理理解秦汉政治统治、国家统与社会
6、经济发展的关系;客观评价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局面;注意从时空角度认识汉代对秦皇帝制度中央机构、郡县制的继承以及秦汉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能够对秦汉时期的史料进行辨析,如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海昏侯墓出土相关文物等;能够对秦朝速亡,汉朝巩固大一统的影响等进行多角度分析认识历史存在多种解释。1.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典型代表典型代表巫山人巫山人元谋人元谋人北京人北京人发现地点 重庆云南北京生活年代 距今约200万年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70-20万年生活状况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历史地位有专家认为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看法不一当时(发掘年)我国境内所见最古老的直立人
7、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类之一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1)文化遗存分布及特点时代时代黄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长江流域辽河上游辽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7000-5000年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2)生产生活的进步:产生于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产生的标志是栽培谷物、饲养家畜,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早期农耕聚落生活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集体生产、平均分配
8、,而这恰恰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主要色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耕聚落也有变化,私有制和社会等级开始出现凌驾于部落和聚落之上的政治实体也初具雏形。湘阴青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收获1.夏朝的建立(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再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2)制度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中央:设立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聚族而居,夏王除直接管辖夏部族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3)考古印证: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2.商周信史地位的确立(1)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古代历史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记载。
9、(2)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商周时期贵族的各种活动。3.商周时期的政治体制统治建立统治建立重要制度重要制度历史影响和结局历史影响和结局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西、南、北四至地方:内外服制度内服也叫王畿,是商王直接拉制的地区;外服指方国和部族,由商王间接控制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商周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10、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770年)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春秋战国战国时间断限时间公元前770一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一公无前221年战国起点周平王东迁韩、赵、魏三家分晋政治形势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影响政治上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民族关系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中原各国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改革与变法运动春秋时期的改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战国时期的变法背景各诸侯国争霸;井田制开始瓦解,私田出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11、;法家思想的形成目的增强实力,争做霸主确立封建制,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性质维护奴求主统治的富国强兵改革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调整税制。改革侧重于经济、军事方面,特别是赋税制度的改革废井田,废除贵族特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变法内容广泛,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进行了改革特点维护旧的奴隶主的统治,但在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一次大变革人物人物主张主张孔子(1)核心观念是“仁”,推行“仁政”,希望通过”仁爱”“德”等手段乘治理国家。(2)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维护旧的会秩序,但也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3)
12、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老子(1)主治统治者“无为而治”,反对制度束缚。(2)主张顺其自然,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3)世间事务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各家孟子:性善论,“仁政”;荀子:“性恶论”,隆礼重法;墨子:兼爱,非攻,向贤;韩非: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庄子:逍遥自由1.疆域统一(1)条件角度角度内容要点内容要点人民思想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发展要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的阻碍统一逐渐成为共识战国中后期,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五子提出了“定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
13、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秦国具有的优势和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物质基础雄厚。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变法致强(2)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3)扩展:秦灭六国后,积极开拓边疆。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2.巩固统一的措施领域领域主要措施主要措施作用或影响作用或影响政治(1)确立皇制度:“皇帝”称号的确立。皇帝制度的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帝的权力(1)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14、度,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由此形成(2)秦朝确立的这套政治体制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至为深远(2)中央实行三公九制(3)地方彻底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4)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特点:秦法严苛)军事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为疆域拓展和巩固统一奠定了基础经济(1)统一车轨,修建由都城成阳通达各地的驰道和直道(1)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往来,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2)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和国家统一(2)统一货币(3)统一度量衡(4)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文化(1)统一文字风俗(2)整顿社会风俗等1
15、.秦朝的暴政(1)赋役繁重:完成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秦始皇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2)秦始皇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3)刑法严苛:秦朝刑法严苛,导致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4)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5)秦二世统治残暴: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秦末农民起义爆发。2.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天下云集响应,起义迅速蔓延。(2)秦朝灭亡: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却
16、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3)楚汉战争性质:地主阶级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结果: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王朝。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2.西汉的统治角度西汉前期(汉高祖至景帝)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年)政治(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2)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3)王国问题产生及初步解决:汉高祖剪除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但这些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角度措施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中央集权颁布“推
17、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巩固选官制度主要实行察举制监察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西汉的统治经济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措施目的(作用)(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抑制工商业者(重农抑商)
18、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1)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2)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儒学上升到经学3.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开拓疆域: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得,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城。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2)张骞通西城: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
19、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1.东汉的建立与统一: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随后,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2.光武中兴角度光武帝采取的措施目的和作用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开支经济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社会经济重新发展起来。抑制豪强势力。思想提倡文教,重视儒学。“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继承了西汉时
20、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继续得到发展3.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1)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2)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在镇压起义军过程中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领域时期代表性成就特点或历史地位(意义)史学西汉中期司马迁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45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