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5445964
  • 上传时间:2023-04-15
  • 格式:PPTX
  • 页数:49
  • 大小:3.7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诸侯 纷争 变法 运动 ppt 课件 统编 2019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之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高考考向:1、联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民族交融的具体史实,从历史理解角度考查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文化交流。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特别是商鞅变法等典型历史现象,创设学习情境,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3、结合各学派代表人物的典型观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考查百家争鸣,理解先秦时期中华文化奠基的特征。一、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变动一、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变动1.春秋五霸背景:周王室衰微,失去天

    2、下共主地位;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目的: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表现:东方齐国、北方晋国、南方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2.战国七雄:原因:卿大夫掌握实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结果: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诸侯诸侯争霸的影响:争霸的影响:(1)(1)灾难:争霸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争霸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灾难和痛苦。和痛苦。(2)(2)进步进步:各国: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富国强兵的改

    3、革,打击贵族保守势力,促进地主阶层崛起和新的生产关,打击贵族保守势力,促进地主阶层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系发展。(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权力下移)(3)(3)统一:大国统一:大国兼并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统一创造了条件。创造了条件。(4)(4)交融: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交融: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了华夏,逐渐形成了华夏族族,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旧封建领主贵族平民之有军功者平民之有文化才艺者战国的新兴士阶层战国士阶层西周春秋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可流动流动流动社会阶层:世袭流动 政治

    4、变革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2017年海南卷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DC C 孔子作孔子作春秋春

    5、秋“而乱臣贼子惧而乱臣贼子惧”,非虚说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间,非虚说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弑君三十弑君三十六六,而远国之不相通问者不与焉。,而远国之不相通问者不与焉。春秋春秋既成之后,以迄乎秦,弑父与君之事息既成之后,以迄乎秦,弑父与君之事息矣。矣。以战国之糜烂瓦解;而田和、三晋之流,以战国之糜烂瓦解;而田和、三晋之流,敢于篡敢于篡而而终不敢弑终不敢弑。以商鞅、魏冉、。以商鞅、魏冉、韩朋、田婴、黄歇、吕不韦之狙诈无君,而韩朋、田婴、黄歇、吕不韦之狙诈无君,而“今将今将”之志,伏不敢动,故有妾妇之小之志,伏不敢动,故有妾妇之小人,而人,而无无枭獍之枭獍之大逆大逆。王夫之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读

    6、四书大全说春秋后期鲁昭公被三桓逼出国外,晋国的史墨评论此事谓:春秋后期鲁昭公被三桓逼出国外,晋国的史墨评论此事谓:“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显然,史墨认为鲁国民众的意愿才是此显然,史墨认为鲁国民众的意愿才是此事最重要的原因事最重要的原因。思考思考:为什么春秋有:为什么春秋有“弑君弑君”而战国无而战国无“大逆大逆”呢?呢?春秋有春秋有“弑君弑君”:宗法分封制瓦解,卿大夫阶层勃兴:宗法分封制瓦解,卿大夫阶层勃兴战国无战国无“大逆大逆”:君主通过变法改革,集权增强。:君主通过变法改革,集权增强。迁移应用领领

    7、 域域主主 要要 内内 容容作作 用用政治政治经济经济社会社会文化文化奖励军功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权;废分封,行县制。废分封,行县制。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推行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推行县制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秦国农业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为富国提供物质基础的发展,为富国提供物质基础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制

    8、,互相纠察告发。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加强对国民的直接控制,为征收赋税徭加强对国民的直接控制,为征收赋税徭役提供了保障役提供了保障商鞅商鞅变法变法链接选必一:公元前链接选必一:公元前375年,秦献公年,秦献公“为户籍为户籍相伍相伍”,即以五家为,即以五家为“伍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的办法编排户口。燔诗书而明法令燔诗书而明法令控制思想,统一法令控制思想,统一法令土地私有还是国有?土地私有还是国有?顶层设计:强国弱民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的变化诸侯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诸侯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官僚政治官僚政治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小

    9、农经济小农经济土地私有土地私有户籍管理户籍管理征收征收赋税赋税 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大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和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商鞅的制度成就,确实达到了“片面的深刻”。而这种“片面”性,很可能既是此后秦帝国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历史意义:历史意义: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

    10、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础。(2)举荐和军功授爵制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链接选择性必修1】(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贵族政治:是先秦时期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贵族政治:是先秦时期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春秋战国时期一项重要的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

    11、治的转变是春秋战国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变革政治制度变革。官僚政治官僚政治“齐民齐民”是指在国家户籍是指在国家户籍上上,民众皆整齐而一致民众皆整齐而一致,大大家都是缴纳赋税的老百姓,家都是缴纳赋税的老百姓,地位一致。地位一致。链接选必一:户籍链接选必一:户籍制度,战国时期,制度,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其户,制定户籍,其目的是掌握人口变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赋役春秋战国政治变革的关键在于推行县制 诸侯争霸 变法图强内斗激烈宗族衰落推行县制 兼并战争 领土扩张宗族衰落管理变革编户齐民征收赋税公布法令控制思想政治变革废井田制授田于民任命

    12、官员君主集权“齐民齐民”是指在是指在国家户籍上国家户籍上,民民众皆整齐而一致众皆整齐而一致,大家都是缴纳赋大家都是缴纳赋税的老百姓,地税的老百姓,地位一致。位一致。“县”在青铜铭文中与“悬”同意,即把新征服地“悬挂”保留起来,不分封。君主通过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和民众的直接控制,征收赋役,招募军队,为争霸和兼并提供保障,君主集权加强。链接选必一:户籍制链接选必一:户籍制度,战国时期,国家度,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其目的是掌定户籍,其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便征发赋役链接选必一:春秋链接选必一: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时期,郑国子产铸

    13、刑书,制定中国历刑书,制定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认同。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战争,迁徙,交流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相继封建化。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基础回顾华 夏 认 同华夏认同1、原因:中原各国社会发展较先进(前提);各民族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2、表现:(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战国时期:戎

    14、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3、意义: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华夏认同观念促进了华夏族的发展壮大,推动了文化的认同和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基础回顾内容内容出处出处“辽之先,出自炎辽之先,出自炎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苍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苍山,徙潢河之滨。山,徙潢河之滨。”辽史辽史太祖本纪太祖本纪“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正

    15、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地方设路、州、府、县。”金史金史百官志百官志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迁移应用华夏认同的具体内涵: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1 西周时期,楚君熊渠以“蛮夷”自居,并分封诸子与西周对峙;春秋时期,楚庄王将诗等典籍用于楚贵族的教育中,并积极参与诸侯争霸的伟业;战国时期,楚国成为七雄之一,既积极北上中原,又将五帝之一的“颛顼”奉为自己的先祖。这一状况反映了()A楚国恪守“华夷之辩”的文化传统 B宗法体系长期受到诸侯的抵制C楚国“华夏认同”的程度日益加深 D战争冲突有利于促进各民族融合2 .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齐桓

    16、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A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 B霸主有“尊王”的义务C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 D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迁移应用天下观拓展延申1.形成背景: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长期领先于周边的文化态势催生中国独特的天下观“中国中心主义”,即中国居于天下之中央,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周边,中国之外都是为开发之地,居其地之人都是“蛮夷”,对待蛮夷的办法就是教化他们。这种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一直支撑中国人的天下观,培育了中国此后特殊的“天朝上国”情怀。2.双重内涵:传统天下观强调“华夷之辨”(主要以文明程度高低为划分标准)

    17、的同时又有“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追求。3.中西碰撞:天下观强调的是天下一统以及等级有序的秩序。西方把世界各个国家看成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注意殖民主义者的双重标准)。晚晴时期,两种观念开始冲突。注意:华夏认同的两面性材料: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人们口中的“天下”,有时候指的是“中国”,有时候则包括了“中国”和“四夷”。汉代之后特别是到了隋唐,“天下”越来越兼带“中国”与“四夷”。此后,在“天下”观念里始终有“内“外”的区别,有“

    18、华”“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据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2分)特点: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强调等级秩序;范围不断扩大;未形成明确的民族观念。(6分)原因: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传统儒学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民族融合的不断发展;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形态。(6分)迁移应用1、政治力量重组: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2、内外修建长城:兼并战争更加频繁,周边部族压力倍增。3、秦国逐渐崛起:统一巴蜀,迁都咸阳。4、民族交融趋势: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5、统

    19、一趋势加强:中原以及少数民族都出现局部统一的趋势,具有了初步的疆域边界意识。历史地图中往往蕴含着时代变迁信息。对比春秋和战国形势图,提取多项变化的信息,并进行说明。读图小结19思考:通过两幅图片对比,获取哪些历史变迁的信息?信息一:春秋时期,鲁国、巴国等是具有影响力的诸侯,战国时期,七雄之外的诸侯国信息一:春秋时期,鲁国、巴国等是具有影响力的诸侯,战国时期,七雄之外的诸侯国已基本消亡。已基本消亡。说明: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时常爆发战争,但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往往打着说明: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时常爆发战争,但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往往打着“尊王尊王”的旗号,以争夺间接控制他国的霸权为主

    20、,彻底占领其他诸侯的情形较少。战的旗号,以争夺间接控制他国的霸权为主,彻底占领其他诸侯的情形较少。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扩大土地的需要,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逐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扩大土地的需要,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逐信息二:春秋时期,诸侯国的边界没有长城,战国时期则出现了长城。信息二:春秋时期,诸侯国的边界没有长城,战国时期则出现了长城。说明:春秋时期,人口较少,周王及诸侯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对边境的统治力相说明:春秋时期,人口较少,周王及诸侯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对边境的统治力相对薄弱;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得到开垦,人口增多,诸侯国

    21、对边对薄弱;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得到开垦,人口增多,诸侯国对边境的开发及边境的保卫逐渐重视起来,加之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崛起,时常侵扰中原境的开发及边境的保卫逐渐重视起来,加之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崛起,时常侵扰中原地区的农耕生活,因此,主要诸侯国在边境上修筑了防备敌国人侵及游牧民族骚扰的防地区的农耕生活,因此,主要诸侯国在边境上修筑了防备敌国人侵及游牧民族骚扰的防御设施御设施长城长城。信息三:信息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演变为赵、魏、韩三国。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演变为赵、魏、韩三国。说明: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诸侯国中卿大夫势力崛起,晋国

    22、国内的韩、说明: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诸侯国中卿大夫势力崛起,晋国国内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在掌握晋国实权并瓜分晋国土地的基础上,废黜了晋国国君,自立为诸赵、魏三家大夫在掌握晋国实权并瓜分晋国土地的基础上,废黜了晋国国君,自立为诸侯,并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赵、魏、韩的建立,是战国时期传统宗法贵族势力走向没侯,并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赵、魏、韩的建立,是战国时期传统宗法贵族势力走向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的重要象征,深刻地影响着战国时期的政治秩序和各诸侯国对发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的重要象征,深刻地影响着战国时期的政治秩序和各诸侯国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展道路的选择。材料:西周国家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巨

    23、大且有层次的封地的网络,这在地缘政治关系中有两个重要的含义:(1)国家并不是以一个由边境线所划分的、完整的地理板块形式而存在,而是以在其控制下的许多封地的实体存在为特点;(2)由于国家是作为一群群的封地而存在,并且这些封地界定了国家,因此在国家所认为的“领土”范围之内有许多空间地带。而属于不同地方封国的封地之间在空间上也有所重迭。问题:根据材料和图示并结合所学,说明战国时期国家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李峰早期中国社会和文化史概论,台大出版中心,2020年1月,189-192页;229-230页战国时期,国家形态演变有明确领土边界;县逐渐成为统一行政机构下的小面积领土单元,填满了远离先前国家中心的

    24、周边域;有学者称之为“领土国家”。本质上是从血缘国家向地缘国家转变。政治变革县制改革推动国家形态演变从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变 (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20182018全国全国卷高考卷高考24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

    25、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二、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二、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22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田里),田里不鬻;不鬻;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

    26、土地私有制形成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A A、历程历程:前:前594594年年形成形成于鲁国的初税于鲁国的初税亩亩不论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收税;前前356356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私有制。B B、原因:、原因: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私田得到开垦,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私田得到开垦;主要主要原因原因,各国变法推动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各国变法推动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C、形式:、形式:国家国家土地所有制(补充);土地所有制(补充);自耕

    27、农土地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普遍存在)所有制(普遍存在)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导)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导)D D、特点:土地可以转让或买卖。、特点:土地可以转让或买卖。E E、结果:土地兼并问题随之产生并伴随封建社会、结果:土地兼并问题随之产生并伴随封建社会始终,租佃始终,租佃关系诞生关系诞生;知识梳理: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1、农业:n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n 水利设施的兴建-都江堰、郑国渠、芍陂、黄河的治理n 井田崩溃,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形成。小农经济形成。24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高三历史复习微专题之高三历史复习微专题之小农经济周宁一中 刘马诗原始社会

    28、: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田里),田里不鬻;不鬻;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A A、历程历程:前:前594594年年形成形成于鲁国的初税于鲁国的初税亩亩不论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收税;前前356356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私有制。B B、原因:、原因: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私田得到开垦,生

    29、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私田得到开垦;主要主要原因原因,各国变法推动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各国变法推动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C、形式:、形式:国家国家土地所有制(补充);土地所有制(补充);自耕农土地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普遍存在)所有制(普遍存在)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导)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导)D D、特点:土地可以转让或买卖、特点:土地可以转让或买卖。E E、结果:土地兼并问题随之产生并伴随封建社会始终,租佃关系诞生;、结果:土地兼并问题随之产生并伴随封建社会始终,租佃关系诞生;知识梳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小农经济形成。小农经济形成。核心概念:小农经济1.基本内涵

    30、: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形成时间和原因:春秋战国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铁器牛耕)私有土地的出现政府政策的推动(如授田制、均田制等)3.小农经济的特点:封闭性、脆弱性、分散性、落后性4.评价:积极:农民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局限:狭小的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的土地属于自己的;自耕农从属于小农经济,而小

    31、农经济又从属于自然经济。概念区分:古代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自耕农少量自己的地自己耕种自己消费佃农没有土地租地有人身自由女织没有土地没有自由依附于地主农奴家庭手工业小农经济:家庭经营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商品经济田庄自给自足;佃客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知识延伸精耕细作(1)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等一系列技术措施(3)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4)是中国古代传统农

    32、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原因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人多地少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表现农民: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经验总结政府: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农业管理:技术总结推广;良种选拔推广;赈灾补种29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D.城市规模扩

    33、大推动商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20202020全国全国卷高考卷高考2424)图)图5 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 A铸铁技术的进步铸铁技术的进步 B B商品交易的需要商品交易的需要C C审美观念的不同审美观念的不同 D D国家统一的推动国家统一的推动商周贝币商周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春秋战国布币 汉五铢钱汉五铢钱(1)货币:出现各式各样的货币,各诸侯国有铸币权。春秋时,实物借贷普遍。(2)交通:春秋时已有运河,逐渐形成以各国都城为中心的向外辐射交通网路,都城所在地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3)城市:诸侯国的

    34、都城 都设有市,有的城市出现了商业区。(4)突破: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私营手工业和独立个体手工业者出现。(二)发达的手工业春秋晚期:中国冶炼生铁和块炼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出现大量铁农具的范(三)快速发展的商业(2019江苏卷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

    35、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2015年全国卷I 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ABA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孔子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孔子

    36、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些贵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一些贵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春秋时期,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孔子本人也很少谈到人性问题,战国时人们对于人性

    37、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孔子本人也很少谈到人性问题,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期,则出现了“性善性善”、“性恶性恶”、“性无善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冯雪俊、高锦花冯雪俊、高锦花论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论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据材料概括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人的觉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表现表现:从专注鬼神到专注人事;从依靠宗族国家到依靠自己生存发展;对人性的探讨逐:从专注鬼神到专注人事;从依靠宗族国家到依靠自己生存发展;对人性的探讨逐步深入步深入。原因:分封宗法制受冲击,神权和王权弱化,礼崩乐坏;井田制

    38、瓦解,土地私有制原因:分封宗法制受冲击,神权和王权弱化,礼崩乐坏;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私学兴起,社会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私学兴起,社会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变革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变革-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社会处于变革时代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各诸侯国改革;经济: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教育发展(学在官府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学术环境的宽松。(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

    39、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A 2.含义:“百家”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按照本阶级(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他们互相诘难,彼此吸收融合。3.实质:是这一时期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中的必然反映(没落奴隶主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40、4.代表:派别代表 主张儒家孔子政治: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秩序:克己复礼;教育: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文化:整理五经;言论:论语;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鬼神观或自然观(天命观):敬天地,远鬼神,尽人事。道家老子唯心论:道为本原,天人合一;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1)春秋时期:(2)战国时期:派别代表主张儒家孟子人性本善;提倡“仁政”;民贵君轻;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荀子人性本恶;“仁义”和“王道”、“礼法并重”;“君舟民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等朴素的唯物思想;道家庄子“道”是世界的最高原

    41、则;“齐物”;崇尚逍遥自由;鄙视富贵利禄;顺应自然;阴阳家邹衍 五行之间相生相胜,是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墨子代表平民。政治思想:兼相爱,交相利”、“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葬”;哲学思想:提倡“非命”,反对命定论;相信鬼神和天的存在;逻辑学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多维视角看多维视角看百家争鸣中的百家争鸣中的“争鸣争鸣”与与“共鸣共鸣”百家争鸣中的“争鸣”天人之辩孟子认为人性与天命相通,人性、天性都有仁、义、礼、智的特质。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强调天作为自然的客观性,同时“制天命而用之”,

    42、突出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动性人性之辩孟子是性善论者,认为人性本善,品质之所以会变坏,是环境影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德治法治之辩法家强调国君依靠国家权力实行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乎自然。儒家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天下义利之辩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把义、利对立起来。荀子冲破儒家义利观樊篱,将义、利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认为对利的追求为人的本性,但要有度,用礼制约束欲望富民富国关系儒家推崇民富先于国富,富民与富国有机结合。道家反对统治者干预人民的经济活动。法家以富国立论,虽重视富民,但是以充实国库、富国强兵、开疆拓土为目的国家体制之辩孔子心中理想模式为西周分封制下的政治体制与国家结构,通过亲疏、尊卑、贵贱

    43、、上下的严格划分来确立中央与地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道家主张松散的国家联盟,人民之间不相往来。法家主张专制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百家争鸣中的“共鸣”(1)诸子立论的中心议题为如何得到统治者重视从而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2)普遍主张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突出强调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实现天下苍生的福祉和利益。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意义:的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中的中的变革精神变革精神,成,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孕育了我国

    44、传统文化中的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礼);(仁、礼);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构成了构成了20002000年传年传统思想的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哲学基础;2、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现实意义现实意义: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思考:思考:1.1.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民主思想。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是民主制度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45、。理想的政治:“内圣外王”君主用贤人,行仁政。)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2.2.【中外历史贯通中外历史贯通】比较儒家思想和古希腊人文精神比较儒家思想和古希腊人文精神 相同点:(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但人文思想并不是西方独有的,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等,都关心人与人类社会。(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的学说;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

    46、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比较项中国儒家思想古希腊人文精神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强调“社会”的人,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特别强调“个体”的人,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 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高度重视伦理纲常,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强调人的平等,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充满理性和激情,关注的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不同点:5.百家争鸣的影响:(1)奠定中国文化基础,形成传统文化体系:(2)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

    47、解放运动,推动历史的发展。(4)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重要阶段。(2021年湖南卷)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c(2021海南1)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子()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 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c (2021全国甲卷24)老子认为,“

    48、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2021山东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2021年河北卷)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

    49、,孔子编订诗书意在()A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周礼 C宣扬礼法并用 D发展私学ABB42链接选必三链接选必三P4-5: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之传统文化内涵之传统文化内涵:1.1.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仁政”(孔子是“德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义: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春秋时期:老子“道”,道法自然,

    50、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意义: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3.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4.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影响:掀起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45964.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