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课题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一讲课题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一讲课题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一 课题 诸侯 纷争 变法 运动 ppt 课件 统编 2019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一讲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课题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选择性必修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2.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1内容导航主干梳理重难突破考向研析课时精练234夯 实 必 备 知 识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西周灭亡王朝兴替重大事件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建立春秋开始春秋开始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春秋结束公元前475年战国开始战
2、国开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朝建立战国结束战国结束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东周灭亡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东周东周注意:一般认为东周包含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注意:一般认为东周包含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间轴春秋战国时间轴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概况“春秋五霸”齐国、_、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_国君“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_年被秦国吞并姜姓公元前256晋国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差异图解历
3、史2.华夏认同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_”。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_逐渐融入华夏族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华夏戎狄蛮夷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农业_的推广,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铁犁牛耕链接选择性必修2P35先秦时期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时间:原始社会后期。原因: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_。商业贸易古代中国交换物
4、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出现了专门从事_的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中春秋战国“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商品交换(2)发展2.社会变革(1)目的:富国强兵(2)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典型:秦国的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经济:_,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政治:强制大家庭拆散为_;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特点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影响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5、,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重农抑商个体小家庭战国变法运动与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思维深化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完成,在各诸侯国内部,已经初步形成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郡县制的产生和发展;二是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先秦的官员选拔世官制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举荐和军功授爵制背景:春秋战国时期,_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_授予官职尚贤军功大小三、诸子百家学说三、诸子百家学说1.孔子和老子人物项目孔子老子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内容(1)核心观念是“_”,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2)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6、(3)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1)唯物论:“_”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2)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3)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仁道教育成就(1)以“_”的思想办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2)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有教无类 孔子的思想孔子画像材料一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二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材料二材料二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孔子与老子孔子与老子 老子的思想老子画像材料一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二材料三材料三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
7、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材料四材料四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老子2.百家争鸣(1)历史背景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新兴的_阶层崛起政治环境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2)重要派别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_”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_”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代表是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_”的
8、政治主张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_的政治思想仁政相生相胜尚贤中央集权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孟子画像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材料一材料一“仁政”,民本思想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材料二材料二性善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材料三材料三义利观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荀子画像荀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材料一材料一天命观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材料二材料二性恶论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材料三材料三礼法
9、并施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图解历史(3)影响思想解放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现实意义为新兴的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深远影响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地主阶级返 回强 化 关 键 能 力战国时期的商业战国时期的商业材料2006年,北京广安门内大街原北京义利食品公司场址内出土窖藏战国货币两罐,内含包括赵国直刀、燕国明刀、三晋及燕的方足布等战国货币三万余枚,其中绝大部分为方足布币。据报道者称,这批方足布大概有70余种,发现有所谓“新品种”,如丰子、丰邑、武平类方足布等。广安门内大街附近地区战国时曾是(燕国)蓟丘
10、南古道,也是北京城的起源地燕国本来是通行刀币的国家,到了战国中晚期,燕国币制中出现了新的货币形态布币。黄锡全近十余年先秦货币的重要发现与研究1.提炼信息材料主旨是窖藏战国货币的出土所反映的经济现象。所出土货币涉及其数量、国家、种类、形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试答:_材料导读材料导读出土货币的数量多和种类丰富,反映战国时期燕国地区商业繁荣,交易量比较大;窖藏多国货币,反映战国时期区域间的经济往来频繁。拓展深化拓展深化春秋战国时期蕴含的统一因素春秋战国时期蕴含的统一因素(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趋势。(2)“戎狄
11、蛮夷”不断内迁,与诸夏部族交错杂居,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加速了华夏化进程,昭示着“大一统”全新时代即将到来。(3)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4)战国时期各国经济发展,各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5)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材料(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
12、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商鞅变法商鞅变法2.史实解释材料第一层是商鞅的“独创性措施”有哪些(材料主要涉及三项,其中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意指对商业的抑制)。第二层是商鞅变法措施中哪些是非独创性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试答:_材料导读材料导读实行连坐法,加强对民众控制,维护国家稳定;奖励耕织,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国家经济实力;抑制商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拓展深化拓展深化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
13、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3)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许多诸侯国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4)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
14、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3.观点讨论战国时期的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材料材料导读导读材料第一层是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第二层是作者对辞海关于百家争鸣解释的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试答:_示例一观点:百家争
15、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_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
16、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_拓展深化拓展深化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
17、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返 回聚 焦 高 考 热 点(2021山东高考)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
18、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解题揭秘找准题眼:对礼乐的态度体现的是治国之道分析材料:“乐文同则上下和”反映了儒家重视礼乐;“废君子听治”“废贱人之从事”反映了墨家对乐的否定明确答案:儒家学派认为全国各地用相同的乐则会上下达到和谐,社会秩序稳定,可见儒家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墨家学派则认为乐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而与贱人同听,就会荒废贱人所作的事情,可见墨家认为乐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反映了儒墨两家的政治立场不同,故选B项阅卷点评失分对礼乐制认识不准确。排除A项:儒家和墨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所以主要是关于政治方面的,而不是文化取向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45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