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5445785
  • 上传时间:2023-04-15
  • 格式:PPTX
  • 页数:34
  • 大小:1.4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 ppt课件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隋唐 制度 变化 创新 三国 时期 文化 ppt 课件 统编 2019 必修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统编新教材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之第四单元2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以及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制度的创新主要发生在隋朝和唐朝前期,但应注意其中很多内容(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有基础;思想文化和中外交流中的佛教传播、诗歌、书法、绘画等都可以跨越朝代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构建,线索更为清楚;重要知识点: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的变革(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赋税制度的变革(租庸调制、两税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外文化的交流、三国至隋唐时

    2、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 3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九品中正制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为加强中央集权概念: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是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由中央委任,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高门(上高门(上品)品)寒门(下寒门(下品)品)选官标准: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实质:逐渐成为维护世家大族的工具。影响:初行时期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了“上

    3、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42.科举制背景: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社会阶层分化,士族没落,庶族崛起;发展历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前者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后者考时务策和经义;前者难,后者易,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但进士及第后容易升迁,所以更受时人青昧。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考,以后成为定制;北宋:分为乡、省、殿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实行糊名法、锁院制、誊录制。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诸科,进

    4、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明清:分院、乡、会、殿四级,实行八股取士。1898年,百日维新规定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52.科举制背景: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社会阶层分化,士族没落,庶族崛起;发展历程:影响:积极影响: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扩大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在唐朝

    5、时就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对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官本位思想、禁锢思想(科举制培养的是皇 帝的奴仆,不利于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6时间制度方式标准趋势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 合作探究:中国历代的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世袭血缘军功授爵制中央任命军功察举制和征辟制自下而上举荐品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评定授官初家世道德才能后门第科举制分科考试才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1)选官标准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发展为才学。(2)(2)选拔方式选拔方式:由血缘、推选逐

    6、由血缘、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渐发展为公开考试,日益科学,日益科学化化。(3)(3)选官原则选官原则:逐步走向制度化逐步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开、公平和客观。体现相对的公开、公平和客观。(4)(4)选官基础选官基础:日益扩大日益扩大,官员的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素质不断提高。认识:汉唐以来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人才选拔标准应公平公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7 (2021年江苏卷)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

    7、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BD (2019江苏卷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D8 (2019海南卷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

    8、,“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2018年全国3卷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C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B (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

    9、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021辽宁3)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AD10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融合选必1)1.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六部制的发展、

    10、完善三省六部制的沿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特点:三分相权、职权分明、加强皇权、节制君权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重要标志,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11思考:隋

    11、唐三省六部制和西方的三权分立的异同:相同点:都分权并起到了互相牵制与监督的作用。不同点唐朝三省六部制西方三权分立目的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防止个人专制独裁内容 行政权上的分权 司法、行政、立法分权性质(实质)封建君主专制的体现 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的体现12 (2021年北京卷)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ABCDD (2021年天津卷)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

    12、“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A强调顺承前制B反对改制创新C意在削弱藩镇D丧失决策大权 (2020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

    13、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13AAC14(2)唐朝:唐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为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机构。唐朝中期以后,在战略重地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隋唐时期的地方制度:(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3.官员考核制度:隋唐官员考核归属于尚书省吏部,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升降4.监察制度: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唐朝在地方设置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此外还设有谏

    14、官制度。三、赋税制度的变革:1.土地制度-均田制(1)存在时间:北魏至唐朝前期(2)主要内容: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其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授田农民要承担相应的赋税。(3)瓦解:唐朝中叶,由于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破坏。(4)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维护了小农经济,巩固了封建统治;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152.赋税制度的变革:魏晋时期:租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授田农民按户征收粮和绢。租即田租(地税),调即户税,缴纳布或者绢,此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唐前期:租庸调

    15、制,继承前朝,但增加了庸(输庸代役),服徭役的期限内,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唐中期两税法:原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危机;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主要内容:“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代宗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唐会要卷八三 “量出以制入”:由中央政府预先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

    16、居住地,编入户籍;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分夏秋两次收取;16合作探究:相对于前代的赋税制度,两税法体现了哪些新变化?如何评价?新变化:1.税收种类:由繁杂多项到简化征收(户税和地税)2.征税标准: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评价两税法:积极性:(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

    17、经济的发展。消极性:(1)统一税额取消、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各地税负轻重不均;(2)政府加征杂税,百姓负担更重:(3)以货币征税,农民又要受到商人的盘剥,负担更重;黄宗羲指出,黄宗羲指出,封建赋税制度有封建赋税制度有“三害三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重难返之害。积重难返之害。”从赋税制度的演变,黄宗羲揭示了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历史上每进从赋税制度的演变,黄宗羲揭示了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历史上每进行一次改革,老百姓负担就加重一层;历史上每进行一次行一次改革,老百姓负担就加重一层;历史上每进行一次“并税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后

    18、人把这种现象称为一次杂派高潮。后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黄宗羲定律黄宗羲定律”。两税法并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两税法并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17合作探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两税法的相互关系?1.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代役税(庸);同样,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2.均田制遭到破坏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由于唐代均田制未能保证授田,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的盛行,加上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面,均田制无法继续下去,租庸调制最终为两税法所代替。3.两税法按照土地财产多少

    19、的征税标准表明: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已经破坏,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征税标准已不再以人丁为主。18 (2021湖南高考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A四、隋唐时期的法律:隋朝制定开皇律;唐初对律多次删减,唐高宗命人编撰永徽律唐律疏议;唐朝提倡礼治,制定大唐开元礼,推广魏晋以来重视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完整的法典。唐律总结战国秦汉以来历代

    20、的法制成果,臻于完备。唐朝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部分,仅唐律得以完整保存。唐律从唐初开始制定,几经修订而成,分为12卷。到唐高宗时再次修订,由长孙无忌等撰写了律疏30卷,逐条解释律文,以便各级官吏执行。律文和释文合为唐律疏议。唐律疏议体现儒家“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精神,唐律全篇用儒家的纲常礼教作为立法指导思想和定罪量刑的依据。这部法典不仅对后世影响至深,成为各朝制定法律的蓝本,而且对亚洲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立法。中国封建社会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立法。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四个方表现为四个方面:面:第一,君主既是最高的立法者,又

    21、是最高的司法官和行政官第一,君主既是最高的立法者,又是最高的司法官和行政官。第二,礼与法合一,第二,礼与法合一,自汉代以来贯彻于历代法典中,礼以道德为依归,而法则以礼为中心。第三,立法和统自汉代以来贯彻于历代法典中,礼以道德为依归,而法则以礼为中心。第三,立法和统治的基础是治的基础是“家家”和和“家族家族”,对个人的地位和权利未给予应有的规定。第四,重视刑,对个人的地位和权利未给予应有的规定。第四,重视刑事立法,其残酷性十分突出。事立法,其残酷性十分突出。中华法系的这些特点取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中华法系的这些特点取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

    22、曹海晶曹海晶中外立法制度比较中外立法制度比较19 军事制度方面:府兵制:即府兵平时耕种土地,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其最大特点是“兵农合一”。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对其进行调整和健全,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募兵制:即征兵制,是国家以雇佣的形式招募士兵的一种军事制度(职业军人)。唐玄宗建立,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思考:思考:材料一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

    23、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7世纪初的唐朝,内部组织结构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的“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有利因素: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励精图治。表现: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行政效率提高;

    24、相权一分为三,防止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宰相共同议政,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局限性:相权被分割削弱,其本质是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政令决策执行程序化,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掣肘推诿。20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儒学道教佛教魏晋南北朝作为主流统治思想,开始吸收佛教和道家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玄学盛行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隋唐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时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

    25、有很大发展,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1.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发展21合作探究:合作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广泛传播的原因?(1)儒家思想不适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现实。(2)佛教和道教的发展给人们新的精神寄托。(3)儒学理论本身缺陷(西汉以来,今文经与谶纬神学结合,趋向神秘化和迂腐繁琐;东汉以来,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争论)史学拓展:史学拓展:魏晋玄学: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这一哲学思潮把老子、庄子、周易三部书称“三玄”,尊奉为最高经典,把老庄思想和儒家经义相融合。提倡“名教即自然”(封建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实际是披着道家思想的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

    26、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玄学家多是所谓名士,他们畏惧政治斗争,逃避现实,谈论空虚玄远之学,形成风气。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东晋时,佛教般若学传入,学佛者多用玄学理论翻译和解释佛经,随着佛教的兴盛,玄学便逐渐衰微。222.三武一宗灭佛:“三武一宗”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表现: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增加了社会劳动力和兵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

    27、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2021年湖北卷)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C23 (2019年全国3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2014全国课标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

    28、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020新课标)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CDC 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

    29、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

    30、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25二、文学艺术文学魏晋南北朝先后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

    31、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魏晋南北朝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隋唐时期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石窟唐时期魏晋至隋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等26史海拾遗:史海拾遗:建安文学:建安文学: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

    32、、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田园诗:田园诗: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

    33、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27合作探究:根据以下材料分析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 史料一:史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六度”与儒学的与儒学的“五常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释氏氏(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史料二:史料二:这

    34、时代以前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教;这时代以后 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史料三:史料三: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的一个时期,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

    35、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节选自宗白华论与晋人的美(1)(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存在南北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存在南北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2)(2)体现民族交融的特色。体现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

    36、;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族的风格。(3)(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无不打上佛教的烙印类无不打上佛教的烙印。(4)(4)科技成就突出。科技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37、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5)(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具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的意义,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的意义,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28合作探究: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和特点:原因:(1)政治发展,特别是政局的统一和稳定,为隋唐时期文化的辉煌奠定了政治基础。(2)经济发展,主要是手工业技术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为隋唐时期文化的辉煌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3)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互通有无,民族的交融大大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4)开放和兼容的对外政策,使外来文化与中华文明不断交

    38、融,大大促进了文化的繁荣。(5)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文化的繁荣。(6)文化的延续性,决定了隋唐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前代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影响。特点:(1)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2)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3)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

    39、行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29时期领域人物主要成就南朝数学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北朝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西晋地理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制图六体”隋朝建筑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唐朝印刷术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唐中期火药书籍中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火药始用于战争,火

    40、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唐朝天文学僧一行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朝医药学孙思邈千金方唐高宗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三、科学技术:30四、中外文化交流 降及隋唐帝国(581907),中华文明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经济进步,国力强盛,政治和社会组织合理发展,科学文化昌明发达。唐代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具有巨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于外来的文化能平等对待,吸收其有益的成分。唐太宗(627649)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大量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西域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也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唐代僧人不畏艰险,赴印度学习佛教,求取真经者,络绎不绝。而唐代的知识

    41、分子学习外来的佛教、梵文者,更是比比皆是,成为一时风尚。思想上儒佛道三家争胜,文化艺术上则多元交汇,辉煌灿烂。社会风气也相当开放自由,尚武任侠,昂扬激越,呈现出积极进取,恢弘博大的气象。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七章 第300301页31佛法交流佛法交流 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搜集大批梵文经典。西域至天竺,搜集大批梵文经典。玄奘在贞观初年前往天竺取经,玄奘在贞观初年前往天竺取经,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鉴真东渡鉴

    42、真东渡派遣学问僧派遣学问僧其他交流其他交流(1)(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会。(2)(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3)(3)唐朝后期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居。32合作探究: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1.1.特点特点:(1)交往范围广泛: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欧

    43、洲、非洲也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3)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4)交往内容明显不同,呈现双向性: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5)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2.影响影响:(1)促进了唐朝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各国土特产输入中国,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等输

    44、入中国;外来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2)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3)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如新罗、日本、天竺等。33 (2021年海南卷)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描述此“戏”的是()A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B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C箫鼓声声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难裁D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 (2021年浙江卷6月)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

    45、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A小纂B隶书C楷书D草书(2020新课标III)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真题演练DCB34 (2020新课标I)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2019全国卷)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014海南卷,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C CD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45785.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