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 ppt课件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隋唐 制度 变化 创新 三国 时期 文化 ppt 课件 统编 2019 必修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统编新教材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之第四单元2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以及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制度的创新主要发生在隋朝和唐朝前期,但应注意其中很多内容(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有基础;思想文化和中外交流中的佛教传播、诗歌、书法、绘画等都可以跨越朝代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构建,线索更为清楚;重要知识点: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的变革(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赋税制度的变革(租庸调制、两税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外文化的交流、三国至隋唐时
2、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 3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九品中正制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为加强中央集权概念: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是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由中央委任,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高门(上高门(上品)品)寒门(下寒门(下品)品)选官标准: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实质:逐渐成为维护世家大族的工具。影响:初行时期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了“上
3、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42.科举制背景: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社会阶层分化,士族没落,庶族崛起;发展历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前者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后者考时务策和经义;前者难,后者易,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但进士及第后容易升迁,所以更受时人青昧。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考,以后成为定制;北宋:分为乡、省、殿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实行糊名法、锁院制、誊录制。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诸科,进
4、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明清:分院、乡、会、殿四级,实行八股取士。1898年,百日维新规定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52.科举制背景: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社会阶层分化,士族没落,庶族崛起;发展历程:影响:积极影响: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扩大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在唐朝
5、时就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对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官本位思想、禁锢思想(科举制培养的是皇 帝的奴仆,不利于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6时间制度方式标准趋势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 合作探究:中国历代的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世袭血缘军功授爵制中央任命军功察举制和征辟制自下而上举荐品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评定授官初家世道德才能后门第科举制分科考试才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1)选官标准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发展为才学。(2)(2)选拔方式选拔方式:由血缘、推选逐
6、由血缘、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渐发展为公开考试,日益科学,日益科学化化。(3)(3)选官原则选官原则:逐步走向制度化逐步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开、公平和客观。体现相对的公开、公平和客观。(4)(4)选官基础选官基础:日益扩大日益扩大,官员的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素质不断提高。认识:汉唐以来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人才选拔标准应公平公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7 (2021年江苏卷)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
7、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BD (2019江苏卷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D8 (2019海南卷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
8、,“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2018年全国3卷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C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B (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
9、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021辽宁3)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AD10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融合选必1)1.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六部制的发展、
10、完善三省六部制的沿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特点:三分相权、职权分明、加强皇权、节制君权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重要标志,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11思考:隋
11、唐三省六部制和西方的三权分立的异同:相同点:都分权并起到了互相牵制与监督的作用。不同点唐朝三省六部制西方三权分立目的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防止个人专制独裁内容 行政权上的分权 司法、行政、立法分权性质(实质)封建君主专制的体现 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的体现12 (2021年北京卷)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ABCDD (2021年天津卷)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
12、“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A强调顺承前制B反对改制创新C意在削弱藩镇D丧失决策大权 (2020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
13、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13AAC14(2)唐朝:唐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为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机构。唐朝中期以后,在战略重地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隋唐时期的地方制度:(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3.官员考核制度:隋唐官员考核归属于尚书省吏部,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升降4.监察制度: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唐朝在地方设置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此外还设有谏
14、官制度。三、赋税制度的变革:1.土地制度-均田制(1)存在时间:北魏至唐朝前期(2)主要内容: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其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授田农民要承担相应的赋税。(3)瓦解:唐朝中叶,由于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破坏。(4)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维护了小农经济,巩固了封建统治;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152.赋税制度的变革:魏晋时期:租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授田农民按户征收粮和绢。租即田租(地税),调即户税,缴纳布或者绢,此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唐前期:租庸调
15、制,继承前朝,但增加了庸(输庸代役),服徭役的期限内,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唐中期两税法:原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危机;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主要内容:“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代宗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唐会要卷八三 “量出以制入”:由中央政府预先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
16、居住地,编入户籍;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分夏秋两次收取;16合作探究:相对于前代的赋税制度,两税法体现了哪些新变化?如何评价?新变化:1.税收种类:由繁杂多项到简化征收(户税和地税)2.征税标准: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评价两税法:积极性:(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
17、经济的发展。消极性:(1)统一税额取消、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各地税负轻重不均;(2)政府加征杂税,百姓负担更重:(3)以货币征税,农民又要受到商人的盘剥,负担更重;黄宗羲指出,黄宗羲指出,封建赋税制度有封建赋税制度有“三害三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重难返之害。积重难返之害。”从赋税制度的演变,黄宗羲揭示了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历史上每进从赋税制度的演变,黄宗羲揭示了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历史上每进行一次改革,老百姓负担就加重一层;历史上每进行一次行一次改革,老百姓负担就加重一层;历史上每进行一次“并税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后
18、人把这种现象称为一次杂派高潮。后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黄宗羲定律黄宗羲定律”。两税法并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两税法并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17合作探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两税法的相互关系?1.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代役税(庸);同样,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2.均田制遭到破坏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由于唐代均田制未能保证授田,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的盛行,加上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面,均田制无法继续下去,租庸调制最终为两税法所代替。3.两税法按照土地财产多少
19、的征税标准表明: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已经破坏,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征税标准已不再以人丁为主。18 (2021湖南高考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A四、隋唐时期的法律:隋朝制定开皇律;唐初对律多次删减,唐高宗命人编撰永徽律唐律疏议;唐朝提倡礼治,制定大唐开元礼,推广魏晋以来重视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完整的法典。唐律总结战国秦汉以来历代
20、的法制成果,臻于完备。唐朝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部分,仅唐律得以完整保存。唐律从唐初开始制定,几经修订而成,分为12卷。到唐高宗时再次修订,由长孙无忌等撰写了律疏30卷,逐条解释律文,以便各级官吏执行。律文和释文合为唐律疏议。唐律疏议体现儒家“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精神,唐律全篇用儒家的纲常礼教作为立法指导思想和定罪量刑的依据。这部法典不仅对后世影响至深,成为各朝制定法律的蓝本,而且对亚洲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立法。中国封建社会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立法。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四个方表现为四个方面:面:第一,君主既是最高的立法者,又
21、是最高的司法官和行政官第一,君主既是最高的立法者,又是最高的司法官和行政官。第二,礼与法合一,第二,礼与法合一,自汉代以来贯彻于历代法典中,礼以道德为依归,而法则以礼为中心。第三,立法和统自汉代以来贯彻于历代法典中,礼以道德为依归,而法则以礼为中心。第三,立法和统治的基础是治的基础是“家家”和和“家族家族”,对个人的地位和权利未给予应有的规定。第四,重视刑,对个人的地位和权利未给予应有的规定。第四,重视刑事立法,其残酷性十分突出。事立法,其残酷性十分突出。中华法系的这些特点取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中华法系的这些特点取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
22、曹海晶曹海晶中外立法制度比较中外立法制度比较19 军事制度方面:府兵制:即府兵平时耕种土地,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其最大特点是“兵农合一”。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对其进行调整和健全,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募兵制:即征兵制,是国家以雇佣的形式招募士兵的一种军事制度(职业军人)。唐玄宗建立,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思考:思考:材料一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45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