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7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7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隋唐 制度 变化 创新 ppt 课件 统编 2019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专题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隋唐(581-907)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时空观念隋唐隋唐阶段特征制度创新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赋税制度发展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标志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转折。政治中央集权加强,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经济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民族交融隋朝
2、时期结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交往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战国战国秦汉秦汉汉武帝后汉武帝后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隋唐19051905年年?选官选官方式方式依据依据标准标准血缘关系军功品行才能选官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历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历程察举制以贤良、孝廉为主要名称,由中央及地方官员进行推举,并经过考核,最后任以官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察举制存在的问题:举荐
3、者徇私受贿,或以名望、家族取人;被举荐者名不副实,沽名钓誉。1九品中正制(1)背景选官制度材料: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曹魏求贤若渴,察举制不适宜选拔的需求。1九品中正制(2)含义: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
4、相应的官职。(3)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选官制度高门(上品)高门(上品)寒门(下品)寒门(下品)“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通典通典选举选举1九品中正制(3)影响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积极影响:初期起到了选拔人才的
5、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后期逐渐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易错提醒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员的权力实际掌握在世家大族而非中央政府手中 2科举制(1)背景选官制度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重视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2科举制(2)形成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
6、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3)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选官制度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隋文帝隋文帝隋炀帝隋炀帝唐太宗唐太宗武则天武则天唐玄宗唐玄宗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2科举制(2)形成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3)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
7、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4)宋代成熟:增加策论考试,锁院、糊名、誊录。(5)明清僵化:八股取士。选官制度“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无论试诗赋、策论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15 阶段朝代表现形成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的考试内容成熟宋科举录取名额扩大;确立了乡试、省试、殿试的系列考试制度;增加策论考试,密封卷;完善
8、了考试环节和规则(糊名法、锁院)防止作弊;僵化明清八股取士,“四书五经”命题(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废除清末1898废八股,1905废科举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制的发展历程2科举制(6)影响选官制度材料一: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
9、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2科举制(6)影响积极: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消极:封建社会后期发展成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
10、技术的新发展。选官制度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演变为才能学识;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演变为考试;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选官基础: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温馨提示隋唐以前,特别是魏晋以来,选官制度被权贵大族把持,这容易造成地方豪强地主的势力膨胀,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的创立,将选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有效地改变了这种情况,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太尉(军事)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 太仆少府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央官制的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皇 帝尚书令侍
11、 中常 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有事上报有事上报九 卿由皇帝亲信担任外朝执行机构设立中朝中朝决策机构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央官制的演变汉朝中外朝制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东汉名臣李固曰:今陛下之有,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尚书,赋政四海,责之所归。后汉书尚书令左仆射右仆射常侍曹尚书掌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掌二千石事户曹尚书掌吏民上书事客曹尚书掌少数民族事三公曹尚书掌刑狱事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央官制的演变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公九卿皇帝东汉皇帝尚书台三公【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曹魏】【西晋】西汉秦朝皇帝三公九卿【决策】【执行】中朝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央官制的演变皇帝三 省中书省
12、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 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省六部制1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2.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3.发展: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4.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议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皇帝三 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 部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
13、责执行御史台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央官制的演变三省六部制2三省六部制(3)意义三省六部制材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钱穆国史新论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材料二: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鉴相权三分、彼此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三省分工明确,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是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之一。构图解史唐代三省六部制示意图29时期政权组织权力分配趋势西西汉汉武帝前武帝前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丞相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45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