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 (4)-(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 (4)-(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 4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诸侯 纷争 变法 运动 ppt 课件 统编 2019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战国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的意义。难点:华夏认同的问题;“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1.立足时空观念,利用历史地图认识列国纷争的概况,体会国家分裂和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的进程。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和文化传播与发展,感悟列国纷争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和民族交融的作用(家国
2、情怀)。3.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角度理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运动产生的必然性和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4.利用春秋战国时期文献和实物史料,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主张并体会其历史意义。【学习目标】明确目标明确目标第第2 2课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民族融合政治春秋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战国取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空间定位时间定位时空定位BC476BC256东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BC475BC770周平王东迁洛邑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秦灭东周BC221统一六国周敬王卒奴隶社会结
3、束西周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战国时期七雄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分裂、大动荡、大争鸣、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周)王夺郑伯(郑(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之。王卒大败,祝聃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左传左传桓公五年桓公五年 楚子楚子(楚庄王楚庄王)伐陆浑伐陆浑之戎,逐至于雒之戎,逐至于雒(今河南今河南有洛阳市有洛阳市),观兵于周疆。,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春
4、秋左传注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743年年前前701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址中却出土了“九鼎九鼎”,这一,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射中王肩楚王问鼎王室衰微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礼崩乐坏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问题问题1 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20202020全国全国卷高考卷高考2424)据史记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
5、国君熊通要求提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乃自立,为(楚)武王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这表明当时周朝()A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D D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尊王攘夷)(尊王攘夷)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三家分晋和田氏
6、代齐标志着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礼崩乐坏礼崩乐坏”达到一个新的烈度,达到一个新的烈度,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破坏。遂相吞灭,并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亲,夫妇离散,子不相亲,兄弟不相亲,夫妇离散,莫保其命,莫保其命,泯然泯然道德绝矣道德绝矣。战国策战国策书录书录1、列国纷争 实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与宗法制瓦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1)原因:根本原因: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重要原因:王室衰微,贵族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制度原因:分封制、宗法制弊端凸
7、显(独立性强)(2)春秋:争霸战争表现:“春秋五霸”:齐、晋、楚、吴与越五国国君。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相地而衰佂”“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晋楚争霸,吴越争霸性质: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和人口的争霸战争。影响:国家开始分裂,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削弱贵族势力,地主阶级开始逐渐崛起。(3)战国:兼并战争。表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分封制和崩溃之进一步崩溃瓦解;“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后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影响: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权力由分散走向集中,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
8、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比较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的变化诸侯国数量减少: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出现长城: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加强。同时也阻止游牧民族入侵,保护华夏文化,增强民族融合(华夏认同)。出现不少新兴大城市:说明战争客观上促进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也说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社会大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华夏华夏北狄西戎东夷南蛮华夏华夏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中原民族先进的社会发展中原民族先进的社会发展华
9、夏认同观念的形成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华夏文明的先进性: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先进(农耕文(农耕文明);明);文化优越文化优越(礼乐);(礼乐);制度优势制度优势(分(分封、宗法制)封、宗法制)春秋时代春秋时代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形成。已经开始形成。顾德融顾德融 朱顺龙朱顺龙春秋史春秋史考点:考点:华夏认同观点的形成发展华夏认同:材料: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同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春秋:“尊王攘夷
10、”战国:追求统一华夏认同民族融合从攘夷到融夷华夏认同从中原向四周扩散华夏认同的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 础;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知识拓展:民族交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探究】春秋与战国纷争的不同及影响?性质不同:春秋:争霸战争奴隶社会性质(奴隶主)战国:兼并战争封建社会性质(新兴地主阶级)影响:破坏性:政治秩序瓦解;破坏经济发展;人民苦难;客观进步:推动变法;推动小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转型(奴隶封建);推动政治制度创新;促进国家统一;为统一多民族
11、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华夏文化认同扩大)推动文化繁荣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第二阶段是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完成了,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春秋时代还属于时代还属于“四夷四夷”的的秦、楚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认同于华夏;中中原原诸国也诸国也承认承认了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
12、多民族国家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沈长云先秦史沈长云先秦史(三)民族融合华夏认同(春战时期,中国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化表明()A A诸侯国间的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夷夏之防”逐渐淡化逐渐淡化 B B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C C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 D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
13、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战国以前的文献中,战国以前的文献中,“华华”与与“夏夏”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蛮夷戎狄相对应而称。战国以降,周边蛮夷戎狄相对应而称。战国以降,“华夏华夏”渐为通用词,渐为通用词,“华夏华夏”已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有华夏化的已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有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这反映出戎人、狄人、夷人。这反映出()A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 B传统华夷观念被突破传统华夷观念被突破C 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 D D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战
14、争推动了民族交融AC考点二考点二 华夏认同观点的形成发展变法运动经济发展经济一、经济发展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环的牛尊(1)(1)农业: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主要工具:铁犁 耕作方式:牛耕生产技术:垄作法、水利灌溉一、经济发展(生产力)1、农业: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战国秦国:成都都江堰(四川:天府之国)战国秦国:陕西郑国渠(关中平原:大粮仓,秦国壮大)春秋楚国:安徽芍(que)陂(bei)防洪、灌溉楚国壮大水利工程:国家组织能力强大随堂训练(2019全国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来一批大型
15、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本题考查战国后期秦国的社会发展情况。根据所学,战国后期,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变法使得秦国实力大增,集权程度较高,这有利于秦国动员和组织国内力量修建“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公田制度(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A项;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在秦汉时期,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建了驰道、直道、五尺道,建立了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而题干时间是战国后期,排除C项。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
16、私有制逐步确立。集体耕作个体农耕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经营方式土地性质阶级关系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一、经济大发展1.农业井田制小农经济 农业生产效率(生产力)提高,开垦出更多的“私田”,新兴地主阶级(生产关系)崛起,要求提高本阶层的经济政治地位,夺取政权。诸侯国“公田”荒芜,奴隶主贵族为了增加国家收入,要求变革赋税制度,征收私田赋税(土地私有)。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摘自墨子小农经济集体劳作含义: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生产主要为了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的经济
17、模式。产生条件: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顽强性影响: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封建社会后期,逐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地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1.农业铁犁牛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知识梳理: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井田制(国有土地),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或买卖;同时要向国王缴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3.封建社会:(1)原因:A.根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及
18、推广;B.主要: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C.井田制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2)过程: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改革,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前356,前350年,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形式:国有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君主土地所有制(补充);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附庸)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4)特点:土地可以转让或买卖(5)问题:土地兼并解决方式:均田制知识小点:知识小点:春秋战国的农业的发展春秋战国的农业的发展(2021年8省市模考广东2)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
19、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A.分封制度的强化 B.井田制度的推广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土地兼并的加剧(2021合肥高三调研)荀子富国篇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氾胜之书倡导“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农谚“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A.精选良种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兴修水利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张,在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
20、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CBA概念: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作用是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1)冶铁技术:春秋晚期,中国冶炼生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2)分工细密:造车行业周礼考工记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一、经济大发展2.手工业3.商业:货币种类增多,流通广泛;出现中心城市、“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出现富有的工商业主。赵都邯郸齐都临淄秦都咸阳魏都大梁楚都郢(2020全国卷高考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21、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考点二考点二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生产工具由青铜器向铁器飞跃。经济形态由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济飞跃。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全方位发展(2)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促进了私田的大量开垦 加速了旧贵族的分化没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加快商品经济的发B战国时期生产战国时期生产力变革力变革出出现铁犁牛耕现铁犁牛耕生产效率?生产效率?产量?产量?土地制度的变土地制度的变化?化?社会阶级的变社会阶级的变化?化?国家政治形态国家政治形态的变化?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变社
22、会制度的变革?革?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土地需求量上土地需求量上升升废井田,开阡陌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私有制出现奴隶贵族衰落奴隶贵族衰落新兴地主崛起新兴地主崛起贵族政治衰落贵族政治衰落兼并战争加剧兼并战争加剧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运动纷纷进行变法运动决决定定二、争强经济之变燕昭王乐毅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威王邹忌改革楚悼王吴起变法韩昭侯申不害改革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2 2、制度大变革:变法运动、制度大变革:变法运动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或背景)1 1、经济:、经济:铁犁牛耕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根因)
23、。有制确立(根因)。2 2、阶级:新兴、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地主阶级兴起。兴起。3 3、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解体,、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解体,诸侯争霸,诸侯争霸,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成为改革动力。成为改革动力。4 4、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提供、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了思想理论武器。5 5、民族:、民族:华夏认同华夏认同,民族融合;为统一多民族,民族融合;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国家奠基。领 域主 要 内 容作 用政治经济基层社会文化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分封,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
24、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移风易俗,加强了户籍管理,加强社会控制,有利于增加赋税地位时间最长涉面最广最为彻底最为显著意义富国强兵统一基础燔诗书而明法令,强化法律意识加强了思想控制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商人流动性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思想发生矛盾目的维护经济基础和政治稳定发展历程战国兴起西汉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45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