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7、8课 三国至隋唐制度创新与文化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5445710
  • 上传时间:2023-04-15
  • 格式:PPTX
  • 页数:60
  • 大小:1.30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7、8课 三国至隋唐制度创新与文化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 第7、8课 三国至隋唐制度创新与文化 ppt课件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国 隋唐 制度 创新 文化 ppt 课件 统编 2019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备考分析备考分析 顶层设计看高考顶层设计看高考课标要求课标要求备考方向备考方向认识三国两晋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和思化与创新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新成就。(1)(1)认识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官员文化在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巩固统一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素质、巩固统一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2)了解三省发展的历史过程了解三省发展的历史过程,对比三公九卿制对比三公九卿制,理解理解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作为一种成熟的行政体制在制作为一种成熟的行政体制在制约宰相专权、利于决策正确性、提高效率等方约宰相专权、利

    2、于决策正确性、提高效率等方面起到的作用。面起到的作用。(3)(3)了解从了解从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到到两税法两税法的转变的转变,认识两税认识两税法征税标准变化及影响。法征税标准变化及影响。(4)(4)掌握魏晋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成就及中外文掌握魏晋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成就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状况化的交流状况,认识取得成就的原因。认识取得成就的原因。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1.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魏晋时期)(1)(1)背景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2)创立创立:曹魏时期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中

    3、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才评定等级,朝廷按中正官评定等级授官。朝廷按中正官评定等级授官。(3)(3)标准标准:从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从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演变为变为西晋时主要看重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家世。(4)(4)影响影响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将选官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内一定时期内加强了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形成“上品无寒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的局面。(20222022湖南高考湖南高考33)据下表可知()据下表可知()A A世家大族没落世家大族没落B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

    4、C门阀观念强化门阀观念强化D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时间时间事件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595)废除九品中正制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隋炀帝大业二年(606606)始置进士科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唐高祖武德七年(624624)恢复九品中正制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唐太宗贞观初年(627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解 析】由表格信息看,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废除九品中正制,到唐高祖武德七年恢复九品中正制,中间相隔近30年,这期间实行的是科举制,科举制使得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逐渐改变,所以尽管武德七年重新恢复了九品中正制,也只是

    5、存在了3年的时间,最终还是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再度废除了,所以这一过程本身反映了世家大族没落的趋势,故选A项;科举制产生是适应了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趋势,所以它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是有利的,因而在表格中显示出尽管出于皇帝主观的意愿,重新恢复了九品中正制,最终还是在3年之后再度废除了,所以这期间反映的是世家大族没落的趋势,而不是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代表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它两度被废除本身反映的是门阀观念的衰落,而不是强化,排除C项;【答 案】A(20222022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三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三模2525)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

    6、命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 12%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时期A A九品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B B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C 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D D科举制度的端倪

    7、开始出现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解 析】据材料“两晋南北朝由吏部 直接任命 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可知,两晋时期的官员主要由吏部任命,说明选官权利主要在中央,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入仕途径,没有凸显九品中正制度的地位,排除A项;【答 案】B(2020海南海口二模4)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B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解 析】由材料“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

    8、、“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可知中正官由中央官员负责,地方长官只有举荐权,选官用官的权力由中央掌握,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故选D项;【答 案】D(2019“超级全能生”高三24省9月联考25)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州郡县设中正官,朝廷设吏部尚书。名义上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德,吏部尚书执掌选用人才的权柄。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书依据门第高低做用否的标准。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A保留了地方对人才的推举 B使士族操纵地方政治经济C造成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 D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解 析】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选官只依据门第不重品德,这就弱化了

    9、中央对人才的选拔,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故选D项;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有利于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排除A项;材料中门第成为评判的唯一标准,有利于士族操纵地方政治,但从材料中不能直接推断士族操纵地方经济,排除B项;【答 案】D(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

    10、帮结派【解析】材料主要论及是择婿选定标准,不能说明女子地位低下,故A项错误;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权势官宦家族选择女婿都是以选择男方为主,这里没有体现其独特的一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2.2.科举制科举制(隋唐隋唐)(1)(1)背景背景:随着随着士族的衰落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无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法继续。南北朝以来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积极要求参政。极要求参

    11、政。(2)(2)历程历程:创立创立:隋炀帝隋炀帝时时,始建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科科举制度形成。举制度形成。发展发展:唐太宗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增加考试科目,以以进士进士和明经和明经两科为主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首创了武举和殿试殿试;唐玄宗唐玄宗任用高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3)影响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扩大了了统治的基础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中

    12、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图(2021河南九师联盟高三11月质量检测4)唐公主之子刘得仁,出入考场三十年而无功名,尝自言道:“外家虽是帝,当路且无亲。”唐宗室子弟李洞,在昭宗时屡次应考却榜上无名,于是写下“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的伤感诗句。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A导致士庶矛盾尖锐 B受学以致用原则制约C相对客观公平公正 D有利于选拔才学之士【解 析】据材料“唐公主之子刘得仁,出入考场三十年而无功名”“唐宗室子弟李洞,在昭宗时屡次应考却榜上无名”,可知唐朝时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能左右科举考试的录取结果,故选C项;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士庶矛盾,排除A项;【答 案】C(20172017全国全国卷

    13、高考模拟三卷高考模拟三2626)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等,应考者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等,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设置的考试,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于体用等。一般士人和官吏都

    14、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这说明唐代科举制()这说明唐代科举制()A A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B B进一步扩大了统治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基础C C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 D D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解 析】材料“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体现了科举制人才选拔范围广,与程序无关,因而与公正性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体现了科举制人才选拔范围广,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不符,故C项错误;【答 案】B(20222022

    15、江苏省泰州市高三上期中调研江苏省泰州市高三上期中调研33)杨念群在)杨念群在科举废科举废止百年后的省思止百年后的省思一文指出,科举制度在创设之初就不是一个单一文指出,科举制度在创设之初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而是一种官僚人才的选拔机制,纯的考试制度,而是一种官僚人才的选拔机制,随着其内涵随着其内涵和体制的不断完善,科举制又增加了多重功能,如官僚与士绅身和体制的不断完善,科举制又增加了多重功能,如官僚与士绅身份在中央政府、地方中层机构和基层乡村组织等不同空间层次中份在中央政府、地方中层机构和基层乡村组织等不同空间层次中的合理配置,官僚与士绅人才上下有序的不断流动,士绅阶层在的合理配置,官僚与士

    16、绅人才上下有序的不断流动,士绅阶层在乡村治理中的代议作用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乡村治理中的代议作用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A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重大发展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重大发展B B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C科举制具有选拔、考核官员的功能科举制具有选拔、考核官员的功能D D科举制具有了代议制的雏形科举制具有了代议制的雏形【解 析】据材料“官僚与士绅身份在中央政府、地方中层机构和基层乡村组织等不同空间层次中的合理配置”可知,科举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科举制的作用,而非选官制的发展,排除A项;【答 案】B(20222022安徽六

    17、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66)科举制)科举制度的建立是专制政权为广泛吸收下层士人进入官僚队伍,以便度的建立是专制政权为广泛吸收下层士人进入官僚队伍,以便实现权力的再分配和再调整。唐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实现权力的再分配和再调整。唐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入流等途径进入仕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入流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进士数量的十倍。据此可知,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进士数量的十倍。据此可知,当时当时A A官僚政治的贵族色彩浓厚官僚政治的贵族色彩浓厚B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社会阶层的

    18、流动性增强C C世家大族仍垄断官员选拔世家大族仍垄断官员选拔D D科举选官加强中央集权科举选官加强中央集权【解 析】由材料“唐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入流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进士数量的十倍”可知唐代科举制录取名额有限,而贵族尚可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仕途,体现官僚政治的贵族色彩,故选A项;“录取名额极为有限”说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受限,排除B项;【答 案】A(20212021浙江浙江9+19+1高中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高中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33)“前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及,士固

    19、无如之何。今(隋唐以后)则可以怀牒自列及,士固无如之何。今(隋唐以后)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于州县州县亦无从私之州县亦无从私之”此现象反映此现象反映了了A A选官选官制的调整强化了专制主义制的调整强化了专制主义B B官僚政治彻底取代了贵族特权官僚政治彻底取代了贵族特权C C儒学全面影响了中国政治生活儒学全面影响了中国政治生活D D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解 析】据材料可知,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考生自由报考,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考试,为出身寒微的人士开辟了登仕之途,促进了社会阶层合理流动,故选D项;材料反映科举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

    20、答 案】D(20212021江苏苏北七市三模江苏苏北七市三模33)唐朝中后期,看重文)唐朝中后期,看重文章词华的进士科地位超越了明经科,许多寒庶子弟因而章词华的进士科地位超越了明经科,许多寒庶子弟因而置身高官,而一些擅长儒家旧学经术的山东士族置身高官,而一些擅长儒家旧学经术的山东士族“转转成孤寒之族成孤寒之族”。由此可知,唐朝中后期()。由此可知,唐朝中后期()A A儒家思想受到佛道冲击儒家思想受到佛道冲击B B选官取士标准不够合理选官取士标准不够合理C C土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断土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断D D科举制有助于阶层流动科举制有助于阶层流动【解 析】寒庶子弟社会地位提升,而士族地位有一定的下

    21、降,这体现了科举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D项;进士科和明经科考察的主要是儒家经典,材料并未涉及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排除A项;“许多寒庶子弟因而置身高官”,说明进士科更能选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不能说选官取士标准不合理,排除B项;【答 案】D(2020广东珠海调研广东珠海调研)962年,宋太祖下诏令,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又命令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主考官为“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自宋太祖后期起,新中举人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此诏令旨在()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防止选官结党营私C.打击贵族特权利益 D.

    22、推进科举公平公正解析解析根据根据“宋太祖下诏令,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宋太祖下诏令,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自宋太祖后自宋太祖后期起,新中举人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期起,新中举人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才算合格,才算合格”等可知,宋太等可知,宋太祖时期通过禁止进士祖时期通过禁止进士“谢恩谢恩”以及亲自主持殿试来防止考官与新中举人之间以及亲自主持殿试来防止考官与新中举人之间形成裙带关系,导致选官结党营私,故选形成裙带关系,导致选官结党营私,故选B项项。B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决策一分为三)决策一分为三)1.1.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尚书台改称尚书省,

    23、与中书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共同辅助决策,行使行使权力权力。2.2.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1)(1)确立确立:隋文帝时隋文帝时,正式确立正式确立;唐朝时期沿唐朝时期沿用。用。(2)(2)运行机制运行机制:中书省中书省(草拟诏令草拟诏令););门下省门下省(审核诏令审核诏令););尚书省尚书省(执行执行,下设吏下设吏、户、户、礼、兵、刑、工六部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政务)。(3)(3)特点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执宰相之职职。(4)(4)演变

    24、演变宰相范围宰相范围: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政事堂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后改称中书门下。书门下。这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化的趋势。(5)(5)影响影响:体系完整体系完整,职责分明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制约,可以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是中国政治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20222022江苏南通四模江苏南通四模33)唐会要

    25、唐会要记载,开元三记载,开元三年六月,玄宗下诏,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年六月,玄宗下诏,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官,“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唐玄宗的做法旨在()的负责官员。唐玄宗的做法旨在()A A提高地方官员地位提高地方官员地位B B增强官员执政能力增强官员执政能力C C实现地方吏治清明实现地方吏治清明D D促进官僚队伍流动促进官僚队伍流动【解 析】根据“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 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可知强调京官要有地方州官的执政经历,旨在增强官员执政能力,故选B项;材料表述的是京官需要具备的条件,并不是强调要

    26、提高地方官员地位,排除A项;地方吏治清明与地方官员的作风和政绩有关,而材料强调的是要增强官员执政能力,排除C项;【答 案】B(20222022华南师大附中华南师大附中5 5月测试月测试33)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基础上,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主要由皇帝亲自主持集体商基础上,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主要由皇帝亲自主持集体商 议,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议,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信官员参与议政。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

    27、省合署办公之所。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变()唐朝政事堂的演变()A A加强了皇帝独裁权力加强了皇帝独裁权力B B提高了尚书省的地位提高了尚书省的地位C C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D D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解 析】根据材料“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体现的是政事堂的出现使宰相集中办公,而且“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这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提高行政效率,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事

    28、堂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决策的科学,三省六部制才加强了皇帝独裁权力,排除A项;【答 案】C(20212021天一大联考天一大联考“皖豫名校联盟体皖豫名校联盟体”高三第二高三第二次考试次考试44)唐初,三省长官作为宰相共同议政于政事)唐初,三省长官作为宰相共同议政于政事堂,后唐太宗又选择其他官员以参知机务、参议得失堂,后唐太宗又选择其他官员以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衔参加议政,有时参加议政官员达十多人。这等官衔参加议政,有时参加议政官员达十多人。这表表明明A A皇权受到制约皇权受到制约B B政务运作日趋于规范政务运作日趋于规范C C宰相权力分散宰相权力分散D D决策效率得到了提升决策效率

    29、得到了提升【解 析】根据材料“三省长官作为宰相共同议政于政事堂,后唐太宗又选择其他官员以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衔参加议政”可知,唐初相权一分为三,后唐太宗又增加其他官员参加议政,使相权进一步分散,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相权不断分散,皇权不断加强,排除A项;根据所学,唐朝实行三省制以及后增加官员参政是为了加强君主专权,不能表明政务运作的规范,排除B项。【答 案】C(20182018河北保定二模河北保定二模2626)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

    30、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材料中三省制演变()处理朝廷机务。材料中三省制演变()A A从制度上消除了腐败的根源从制度上消除了腐败的根源B B是人治与法治的紧密是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结合C C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D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 析】“宰相事权”的不变化与消除腐败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宰相事权”的变化与发展无法体现“法治”,故B项错误

    31、;“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只是宰相权力的分割,从而相互制约的因素产生,故C项正确。【答 案】C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1.1.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租调制租调制(赋税制度)(赋税制度),按户征收粮和绢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帛。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颁布均田均田令令(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受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2.唐初唐初:租庸调制租庸调制(

    32、1)(1)内容内容:除租、调外除租、调外,男子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或布代役,称为称为庸庸。(2)(2)影响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保障。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占田制与均田制占田制与均田制(1)(1)占田制占田制: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从占田制的内容看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从占田制的内容看,它是一种既保证政府收入它是一种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的一种土地制度。又保护士族特权的一种土地制度。占田制中对于占田制中对于官僚士族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的规定官僚士族占

    33、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的规定,其其主要精神不在于对官僚士族的特权加以限制主要精神不在于对官僚士族的特权加以限制,而在于而在于确认和保确认和保护他们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同时护他们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同时,也限制他们也限制他们无限占田。无限占田。民户也可占田民户也可占田,并规定了数量并规定了数量,总之总之,占田制有利于占田制有利于土地开垦。土地开垦。(2)(2)均田制均田制:是是北魏至唐初北魏至唐初政府在政府在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一定

    34、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劳动人口和土地无限度的侵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劳动人口和土地无限度的侵占,缓和了社会矛盾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稳定了统治秩序;同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恢复同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政府财赋收入的增加发展和政府财赋收入的增加,对社会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对社会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20212021湖南高考湖南高考3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

    35、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解 析】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隋唐时期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选A项;官员未必是世族,而且隋唐的均田制是政府将无主的土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排除B项;【答 案】A(20222022湖南湘潭一模湖南湘潭一模44)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北魏

    36、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男子(15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为2159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成为庸。这一调整()纳帛或布代役,成为庸。这一调整()A A加强重了农民的租役负担加强重了农民的租役负担B 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 C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 D保证保证农民有较

    37、充分的生产时间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解 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北魏统治时期,年满15岁以上就要服徭役,到唐初,其赋税征收对象则规定为2159岁,更为重要的是“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即“输庸代役”,这就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保证了农民有比较多的时间去从事农业生产,故选D项;根据题干中所述及的赋税征收对象的变化可知,这一调整,减轻了农民的租役负担,而不是“加重”,排除A项;这一调整会放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加强”,排除B项;【答 案】D(20222022四川省德阳市三模四川省德阳市三模2626)表表1 1朝代朝代奴婢奴婢耕牛耕牛北魏北魏人数不限,受田数与农民同人数不限

    38、,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一头受田3030亩,限亩,限4 4牛牛北齐北齐限限603006030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人,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一头受田6060亩,限亩,限4 4牛牛北周北周未有明文规定未有明文规定未有明文规定未有明文规定隋代隋代限限603006030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人,受田数与农民同一头受田一头受田6060亩,限亩,限4 4牛牛唐代唐代不受田不受田不受田不受田表表1 1为北魏至唐代有关均田制下奴婢和耕牛受田规定的变化表。据此可知,为北魏至唐代有关均田制下奴婢和耕牛受田规定的变化表。据此可知,当时()当时()A A社会结构日益僵化社会结构日益僵化 B B世家大族走向没落世家大族走

    39、向没落C C人地矛盾得到解决人地矛盾得到解决 D D犁耕技术渐趋成熟犁耕技术渐趋成熟【解 析】据材料数据可知,隋代以前奴婢和耕牛都有受田,唐代奴婢和耕牛均不受田,结合所学可知,奴婢和耕牛主要集中在世家大族手中,奴婢和耕牛均不受田,说明政府对世家大族的打击,必然会导致世家大族的没落,故选B项;材料数据是北魏至唐代均田制之下的受田变化,与社会结构无关,排除A项;【答 案】B(2022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联考5)北魏均田制规定: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唐代均田制则要求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

    40、田者交纳粮绢布麻。这说明()A农民土地利益得到制度保障 B小农经济受到巨大破坏C魏唐时期社会贫富差距缩小 D土地兼并问题有效缓解【解 析】由材料“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可知均田制保障农民有地可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利益,故选A项;均田制保护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均田制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但不能缩小贫富差距,排除C项;【答 案】A(20222022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44)唐代)唐代初期采用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

    41、,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基于A A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 B B两税法广泛推广两税法广泛推广C C藩镇割据的出现藩镇割据的出现 D D均田制受到破坏均田制受到破坏【解 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府兵制之下,其征

    42、兵的主要对象是均田制之下的农民,他们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而在募兵制之下,国家招募“职业军人”,由政府“提供军饷和装备”,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士兵“长期服兵役”,据此可知,正是由于均田制的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难以为继,政府不得不改行“募兵制”,故选D项;从事商品经济的主要是“商人”这一主体,而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仅是“农民”和“士兵”,并且,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收入增加,有财力来招募“职业军人”,但是这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由“府兵制”改行“募兵制”是在唐玄宗时期,而“两税法”的实施是在唐德宗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

    43、【答 案】D对历代解决土地兼并措施的认识对历代解决土地兼并措施的认识 北魏的均田制其基本精神就是限制土地兼并,北魏的均田制其基本精神就是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保护自耕农经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政府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整体,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整体,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有制的前提下,将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制造出大,将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制造出大量的自耕农并禁止买卖以图稳定国家。、因为这量的自耕农并禁止买卖以图稳定国家。、因为这些措施些措施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不可能从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

    44、问题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以到明清时期,土地所以到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已经日益普遍,不可遏制了。兼并已经日益普遍,不可遏制了。(20222022湖北省九师联盟新高考模拟卷湖北省九师联盟新高考模拟卷33)现存有一份贞观现存有一份贞观十四年(公元十四年(公元640640年)户主名为郑恩的户籍资料。资料中列出了年)户主名为郑恩的户籍资料。资料中列出了郑家老小每一口人的自然信息,并详细地标出了各人所受的田郑家老小每一口人的自然信息,并详细地标出了各人所受的田地面积、位置、东西南北界线所在;同时规定地面积、位置、东西南北界线所在;同时规定“户籍三年一造,户籍三年一造,正月上旬开始造籍,县司收集前簿之后

    45、三年内的土地情况报告,正月上旬开始造籍,县司收集前簿之后三年内的土地情况报告,到州按规定格式编造到州按规定格式编造”。这说明唐代()。这说明唐代()A A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 B B均田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均田制巩固了封建统治C C政府注重对土地的管理政府注重对土地的管理 D D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解 析】提干提到的户籍资料涉及到了郑家各人所受田地的具体情况,同时按照规定三年一造的户籍需要县司收集土地情况报告后到州按规定编造,都说明政府的户籍注重对土地情况的登记,所以等于重视土地管理,故选C项;单纯从户籍对受田信息的记录没法得出是否有效遏制土地兼并的结论,

    46、排除A项;题干中的“所受的田地”可以体现出均田制,但是并没有关于均田制实施结果的相关信息,所以没法得出均田制是否巩固了封建统治,排除B项;【答 案】C概念:什么是人身依附关系?概念:什么是人身依附关系?人身依附关系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人身依附关系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丧失丧失”人人身自由而依附于封建地主或封建政府的状况。身自由而依附于封建地主或封建政府的状况。第一种类型:依附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第一种类型:依附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封建主占有基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本生产资料土地土地,农奴或农民虽有一定的生产工具农奴或农民虽有一定的生产工具,但没有但没有或仅有极少量的土地或仅

    47、有极少量的土地,仍然难以维生。仍然难以维生。为了从封建主那里取得份为了从封建主那里取得份地或租得土地地或租得土地,只好被迫接受奴役性的条件只好被迫接受奴役性的条件,极大地放弃自己的极大地放弃自己的人身自由人身自由,依附于封建主。依附于封建主。第二种类型:编户齐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第二种类型:编户齐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主要表现为主要表现为严严密的户籍制度控制下主要是农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杂役密的户籍制度控制下主要是农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杂役等负担等负担,是封建王朝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一般而言,是封建王朝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一般而言,其依附程度较深,其依附程度较深,直至唐中期以后渐

    48、趋松弛,主要与国家赋役直至唐中期以后渐趋松弛,主要与国家赋役制度改革有关。制度改革有关。(20222022江西南昌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江西南昌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44)从租庸调)从租庸调法可以看出,唐朝课税的对象一是田,二是户,三是法可以看出,唐朝课税的对象一是田,二是户,三是身。身。“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天下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天下为家,法制均一,虽欲转徙,莫容其奸,故人无摇心,为家,法制均一,虽欲转徙,莫容其奸,故人无摇心,而事有定制。而事有定制。”这说明唐朝当时()这说明唐朝当时()A A人民负担沉重人民负担沉重B B社会群体间流动性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增强C

    49、 C土地兼土地兼并严重并严重D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较强较强【解 析】租庸调制以人口为课税的主要依据,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强,说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较强,故选D项;从租庸调制按照人口征税的特征,不能得出人民负担沉重的结论,排除A项;【答 案】D3.3.唐后期唐后期:两税法两税法(1)(1)背景背景: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政府财政收入锐降降。(2)(2)内容内容征税标准征税标准: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以国家财政支出

    50、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各地,每户按人丁和每户按人丁和资产资产缴纳户税缴纳户税,按按田亩田亩缴纳地税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和一切杂税、杂役。征税时间征税时间: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3)(3)影响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的人身控制控制。(20212021福建泉州一模福建泉州一模33)唐朝前期,实行租)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7、8课 三国至隋唐制度创新与文化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45710.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