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2023中考复习周年热点专题知识整理.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初中历史2023中考复习周年热点专题知识整理.doc》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历史 2023 中考 复习 周年 热点 专题 知识 整理 下载 _历年真题_中考专区_历史_初中
- 资源描述:
-
1、中考历史周年热点知识整理一、隋朝建立1440周年(5812021)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时期,历来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在复习时应该予以重点关注。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一)隋朝1政治隋朝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经济开凿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沿
2、袭北魏的均田制,颁布均田法,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3文化出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二)唐朝1政治(1)完善三省六部制: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2)科举制: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进一步打破了特权垄断,同时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3)唐玄宗时期,设军事边镇,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2经济(1)唐代农业的发展: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筒车。(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唐代商业
3、和城市的发展: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城市中市坊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3文化(1)诗歌: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2)传奇小说: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发展而来。(3)绘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4)书法:楷书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有张旭、怀素等。(5)技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具备雕版印刷技术。1政事堂:唐朝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
4、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2科举制(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3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4唐朝两税法(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5、。(三)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及影响1.内容: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发展历程: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北宋发展、明清僵化,清末1905年废除。3.影响:(1)积极:社会整合功能: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推动文化发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巩固国家统一:把选拔人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圆中央,适应了“大一统”图片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现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推动世界文明:选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
6、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2)消极:重才轻品: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強化儒家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周年热点专题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70周年(18512021)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
7、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1.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以基督教为外衣的农民反抗斗争)(1)背景: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沉重捐税与土地兼并加重生活负担连年自然灾害。(2)阶段:18511856全盛时期 1856天京事变,领导集团发生分裂,由盛转衰 18561864衰落时期(3)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853内容: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剩余上交国库。平均主义评价:积极:反封建思想斗争结晶。消极:平均主义不切实际、空想性。资政新篇1859内容:仿效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评价:先进中国人最早提
8、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但是缺乏实施环境(4)评价: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但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无法承担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提升了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的地位改变了清政府财政运作方式客观上推动了上海地区的开发2.天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相同点:都是近代中国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都是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都被中外发动势力联合绞杀;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不同点:从运动的进程看,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而这一切,义和团都没有。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太平天国运动指向国内的封建主义清王朝;而义和团运动则指向外国
9、帝国主义。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对太平天国运动,清王朝至始至终坚持“剿”;而对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列强的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而义和团则盲目笼统排斥一切外来事物。3.近代史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1)学技术:洋务运动(2)学制度:资政新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3)学思想:新文化二、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19112021)【孙中山诞辰155周年(18662021)】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
10、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复习时要特别关注。1.辛亥革命(1)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重,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暴露无遗;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学东渐,西方思想传入,国人思想解放;孙中山在1894在美国成立兴中会,1905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
11、党,有了领导核心;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全国掀起了保路运动。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高潮到来。(2)过程:1911.10.10武昌起义,建立湖北军政府。1912.01.01按先前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组织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五色旗为国旗,采用民国纪年(民国=公元-1911),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1912.3.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内容:主权在民、民主共和、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其中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袁世凯设定(因人设法,有违法律严密性)。(4)评价积极:近代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
12、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消极:未能改变中国近代社会性质,未能彻底消灭三座大山对中国的压迫。2.孙中山与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创立民国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作用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三、辛丑条约签订120周年(19012021)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政府和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3、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西班牙王国、尼德兰王国、比利时王国,十一国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2)经过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 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
14、津、北京。(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辛丑条约的影响: 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勒索了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
15、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严厉“惩凶”以及为德公使建立牌坊等,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永远奴役中国人民。这个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2.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签订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1843年10月8日英国又与中国签
16、订了南京条约附件,即虎口条约(或虎门附约)和五口通商章程。主要内容有:(1)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2)英国可在中国各个通商口岸享有永久居住等特权;(3)领事裁判权。(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65周年18562021)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双半程度,但也促进了中国外交近代化。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侵华方式: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双半程度。马关条约内容: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向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用三千万两白银赎回);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
17、岛屿以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设厂,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等。影响: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过程。(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四、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19312021)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