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必修1全册知识总结.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必修1全册知识总结.docx》由用户(教师相关)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人教版 高中 必修 2019 新编 知识 总结 下载 _必修第一册_人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全册知识总结一、 地球的位置及特殊性1. 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连同通过天文望远镜或其他空间探测手段才能探测到的星际空间的物质。2. 恒星:由赤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星云:比如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成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3.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4.地球处在的位置从小到大: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5.月地距离约38.4万km,日地距离约1.5亿km6.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系天体的旋转具
2、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7.类地行星(更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体积巨大,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木星,土星远日行星(远离太阳,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天王星,海王星8.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这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自身的体积和质量有关。也与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有关二、 地球的历史1.地层及化石的概念: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
3、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2.地质年代表的概念: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3.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A.时间:距今5.41亿年前,约占地球历史的90%。B.特点:地球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到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细菌,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是重要的成矿时期。C.代表生物:蓝细菌(2)古生代:A.时间:距今5.41亿年2.52亿年B.特
4、点: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是重要的成煤期,发生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C.代表生物: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古生代后期出现低等的植物,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时代,从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再进化为爬行类,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3)中生代:A.时间: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B.特点: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解体,是重要的成煤期,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事件。C.代表生物:爬行动物(恐龙),小型哺乳动物,鸟类,裸子植物(4)新生代:A.时间:距今6600万年-至今B.特点: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地球运动剧烈。形成现在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全球数次冷暖交替。C.代
5、表生物:被子植物,第四纪出现人类。三、地球的结构1.纵波及横波的概念:A.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B.横波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2.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km处3.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900km处4.圈层结构:(1)内部:A.地壳:由固体岩石组成坚硬外壳,海洋地壳约510km,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km。地球平均地壳为33kmB.地幔:占地球总体积的80%,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C.地核: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3400多千米。根据
6、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外核是液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超强的压力将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2)外部:A.岩石圈: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B.大气圈: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C.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
7、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D.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四、地球的大气特点及受热过程、运动1.组成:二氧化碳0.038%(变动),氧气21%,氮气78%,氩气0.93%,其他0.032%2.干洁空气: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所进行光合作用
8、的基本原料。他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却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3.垂直分层:(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底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中的污染物也多集中在这一层。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在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千米。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在对流层的顶部气温降至-60。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就高。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
9、,容易成云致雨(图2.6)。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2)平流层:平流层范围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该层大气的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但是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在22一27千米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臭氧层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3)高层大气:平流层以上的大气统
10、称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部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会下降;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又持续上升.在300干米的高空,温度可达1000以上。在80-120千米的高空,多数来自太空的流星体会燃烧,成为我们夜晚看到的流星,在80一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高层大气的空气密度很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大气的密度已经是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这里的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宇宙空间,这个高度可以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4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保温作用:到
11、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截留。所以,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此。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除极少部分穿过大气,到达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一95%)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12、后会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2)热力环流: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高空:热高压,冷低压。高压向低压,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3)热岛效应:(4)山谷风:(5)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摩擦力可
13、以减小风速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五、地球水循环及海水性质1.水循环过程及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地理意义:1.是地球上各种垂体处于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2.是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3.可以塑造地表形态。4.成为海陆间联系的重要纽带。5.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5.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2.海水温度:太阳辐射是海洋主要热量来源1km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km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相同纬度海洋表层的水温大致相同。同
14、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受到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影响:1.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2.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的游动。3.人类的远洋捕捞和近海养殖。4.影响海洋运输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度低的小。海水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2.海水密度: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温度,盐度,深度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密度越低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中低纬度,一定深度的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
15、小。(海中断崖等)3.海水盐度:世界大洋的平均年度为3.5%对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纬度、降水量、蒸发量温度、海区封闭程度、入海径流等盐厂:日照充足,降水较少,宽广平坦,雨日较少,蒸发强烈。影响:海水养殖对严重的稳定性极为重要,海水淡化等技术。4.海水运动(1)海浪:可以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水下大规模坍塌等因素造成。风暴潮,海啸。海浪是受到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2)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性现象,成因是太阳与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一天两次)影响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港口建设、潮汐发电、诺曼底登陆等。(3)洋流:海水比较稳定,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暖流从水温高的地方流向水温低的地方(增温增湿)
16、寒流从水温低的地方流向水温高的地方(降温减湿)渔场形成条件:寒暖流交汇,下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有沿海大陆架。影响:轮船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洋流从极地地区携带的冰川对海运造成威胁。可以把建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进化速度。六、地球地貌及观察1.喀斯特地貌:2.河流地貌:V型河谷、冲击扇、冲击平原、河曲、牛轭湖、三角洲河曲形成:河流平直,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3.风沙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沙丘(等高线平缓的一面是迎风坡)4.海岸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平台、海滩(
17、砾滩、沙滩、泥滩)、沙坝5.地貌观察:应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1)顺序:宏观到微观、面到点、大到小、粗略到细节(2)内容:(3)高度: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4)坡: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隆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