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6-2 地质灾害教案.docx

  • 上传人(卖家):教师相关
  • 文档编号:5444820
  • 上传时间:2023-04-14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7.2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6-2 地质灾害教案.docx》由用户(教师相关)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6-2 地质灾害教案 地理 人教版 高中 必修 2019 新编 地质灾害 教案 下载 _必修第一册_人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六章 自然灾害6.2 地质灾害知能素养对标必备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学考对标高考对标高考考向地震学习理解能力观察和记忆比较和关联概括和归纳应用实践能力解释和实践综合和推论迁移创新能力迁移和探究区域判断与定位评价规划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水平2水平3【考查内容】1.地质灾害的变化过程;2.常见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及其危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考查题型】选择题、综合题滑坡和泥石流水平4第一部分:本节教材解析走近学科素养【必备知识一:地震】地理事实1.地震的形成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

    2、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2.震级和烈度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与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3.危害地震的危害极大,会造成房倒屋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地震不仅破坏当地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4.分布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

    3、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范围主要有两大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地震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断裂带的分布。华北地区、台湾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西南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的东北边界。核心概念地质灾害: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在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4、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的现象。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地震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地应力:当物体(如岩石)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部会产生一种抵抗力,这就是应力。地应力就是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必备知识二:滑坡和泥石流】地理事实1.形成滑坡、泥石流都是地球外力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都具有突发性特点,是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在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

    5、的地质条件下,受重力或水力的作用,很容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2.分布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十分频繁。我国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湖北西部、四川、云南到西藏东部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3.危害滑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搴江河等。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核心概念滑坡: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

    6、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第二部分:本节典例设计落实学科素养【本节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介绍了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相关概念、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以及三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危害。在教材的活动部分提出了自然灾害之间是有关联的,一种灾害可能引发多种其他灾害。本节内容分为两个框题呈现,分别是“地震”和“滑坡和泥石流”。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个框题下,通过地震构造示意图,让学生运用资料,认识地震发生的原因、震级和地震烈度等相关知识。同时通过提供汶川大地震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地震带来的巨

    7、大损失和危害。最后,通过文字材料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第二个框题“滑坡和泥石流”部分,教材介绍了各自主要的发生规律,并引入了阿富汗东北部山区滑坡和我国元谋的泥石流灾害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最后,教材在活动部分提供了地震可能引发其他多种灾害这一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更进一步理解自然灾害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本节内容包含的核心知识及所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下:核心知识1.地震;2.滑坡和泥石流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学情整体分析】每位学生都有或多或少地面对不同地质灾害的间接或者直接的经历和体验,获取了许多关于地质

    8、灾害的信息,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地质灾害因为离同学们的生活相对较远,同学们对于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发生过程等缺乏系统的认知。对自然灾害的各种关联性分析不透彻、不具体。【教学活动准备】实践活动设计活动名称:实地考察相关灾害博物馆、地震遗址。活动目标:实地考察相关灾害博物馆、地震遗址,把参观、体验所学到的知识制成防震避灾手抄报,到所居住的社区或就读学校进行义务宣传和讲解,提高广大居民防震避灾的意识和应对地震的技能。活动准备:1.实地参观考察相关灾害博物馆或者地震遗址。2.分小组合作,制作防震避灾手抄报或者其他宣传资料。3.到学校或者社区义务宣讲任务专题设计任务一 地震、滑坡、泥石流活动1:地

    9、震 活动2:滑坡、泥石流任务二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活动:认识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教学目标设计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内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造成的危害及防御措施,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结合实际案例,从多个角度、多个要素,说明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说明地质灾害的变化过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2.通过对世界和中国区域内地质灾害进行分析,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增强区域认知。3.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影响,通过讨论如何应对地质灾害,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教学策略设计本节教学将汶川大

    10、地震作为问题情境,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危害为何如此之大,引发了哪些次生灾害,如何应对下一次灾害的发生,通过以上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地质灾害的探究兴趣;同时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地质灾害的关联性中提高综合思维的能力;通过对地质灾害形成原因的探究,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地协调观以及正确的灾害观;最后,实地考察相关灾害博物馆、地震遗址并进行宣传讲解,学以致用,提高地理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建议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分布和危害等难点: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教学材料准备1.世界、中国地震分布图,中

    11、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图等。2.汶川地震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教学活动设计】(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导入教师播放512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或者视频,并展示相关资料。(设计意图)运用汶川地震相关图片或者视频创设情境,通过视觉感受,激发学生认识、了解地质灾害的兴趣。【多媒体展示】(地理资料)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震源深度14千米。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发生后一周内,该地区降雨频繁。主震之后多余震,随后滑坡、泥石流、崩塌、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更是时有发生。教师:此次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危害为何如此之大?这节课我们

    12、就一起来探究。教学精讲 任务一 地震、滑坡、泥石流 活动1:地震教师: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在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首先,我们来了解地震。那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地震吗?学生1:地震就是地下的岩石裂开了导致地面在晃动。学生2:地震就是地震波向地面的传输。教师总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地震的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概念地应力。(少教精教)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归纳地震的含义。教师帮助梳理地应力等专业地理概念。【多媒体展示】(地理概念)地应力和地震1.地应力:当物体(如岩石)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部

    13、会产生一种抵抗力,这就是应力。地应力就是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2.地震:地壳中的岩石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这就形成了地震。教师: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11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地震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我们发现,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还得先进一步了解一些地震的基本知识。阅读教材P107图6.11地震构造示意图,回答

    14、下列问题。(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落实基础知识,在学习理解地震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概括和归纳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地震构造示意图1.在图中找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说出各自的大致含义。2.说出震级和烈度的含义。3.说出震级、烈度、震源深度、震中距之间的关系。(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理解地震的一些基本概念,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学生1:震源是指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学生2:震级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

    15、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学生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通常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教师总结: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多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炸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就好比是烈度。(概括和归纳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后能够概括、归纳出地震的相关概念。【多媒体展示】(地理概念)地震的相关概念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

    16、深度。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5.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数字越大,表示所释放的能量越多。3级以下的地震,人类没有感觉,称之为无感地震;3级以上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会对地表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称之为破坏性地震。6.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教师:那同学们想想,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源深度、震中距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呢?学生1: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破坏的程度。如果一个地区的房屋抗震性比较好,那破坏程度应该比较小。学生2:正好在断裂带上的建筑可能被破坏得比较严重。教师总结:地震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对

    17、地表造成的破坏程度。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该地的地质构造情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常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距离震中的距离越近,烈度越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越小,烈度越大;如果地震发生在断裂带附近能量会沿着断裂带释放,断裂带附近烈度大。(少教精教)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震构造示意图,梳理关于震级、烈度、震源、震中、震源深度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影响烈度的因素,理清几个地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活动学习)结合汶川地震案例,师生互动探究地震的危害。教师: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

    18、财产损失,据统计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据你的了解,你知道汶川地震具体带来了哪些危害?学生1:汶川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学生2:很多人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和朋友,地震对受灾群众的心理造成很大的损害。学生3:地震还破坏了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教师总结: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地震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地震的危害(文字识别)地震的危害01造成人员伤亡和

    19、财产损失: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02诱发其他灾害:地震发出的能量会间接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疫病蔓延等灾害。03破坏环境:地震会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后果。04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地震后造成的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会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教师:地震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而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地震多发吗?(比较和关联能力)学生在认识比较世界和中国地震多发地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空间分布上相似的特性推断出板块位置与地震多发地分布的关联。学生1:我国台湾、青藏高原地震多发。学生2:通过新闻我了解到日本、

    20、美国西部、智利等位于环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地震多发。教师总结:世界上有两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台湾、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地地震多发。【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地震多发区的成因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往往是地震多发区。我国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三个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是地震多发区。除了构造运动,人类活动有时也会产生或者诱发地震,例如水库蓄水、人工爆破和核试验等

    21、都可能产生或者诱发地震。(意义学习)学生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角度来分析汶川地震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教师:青藏地区地壳运动也非常活跃,经常发生较大规模地震,但造成的损失却非常小,但汶川地震却造成了如此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是为什么呢?学生1:因为此次地震震级比较大,震中地区人口众多,人类活动频繁。学生2:因为此次地震正好位于龙门山断裂带,能量沿着断裂带分布,波及范围广学生3:此次地震还导致了滑坡、泥石流等其他自然灾害,造成了更大的损失。教师总结:汶川地震造成如此巨大损失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方面,第一,此次地震震级达到了8级,震级高,震源深度为1

    22、4千米,震源深度较浅,因此对地面造成的影响巨大;第二,此次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能量沿着断裂带释放,断裂带沿途区域损失严重;第三,就是震区汶川地区震后多雨,因为地震导致岩体松散,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第四,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在下午2时28分,大多数中小学生和企事业工作人员停留在建筑物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社会经济方面,震区人口密度较大、人类活动频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弱、人们的防震能力和比较差和防震意识比较薄弱等原因导致了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设计意图)教师以汶川地震为何造成巨大损失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原因,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多媒体

    23、展示】(重点知识)影响地震造成损失情况大小的因素1.自然因素:(1)震级;(2)震中距;(3)震源深浅;(4)地质构造;(5)发生时间;(6)次生灾害多少2.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发达程度;(2)人口密度;(3)建筑物抗震能力;(4)防震能力和意识活动2:滑坡、泥石流(以学定教)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电视、书籍、互联网等对滑坡、泥石流有直观的认识,但对于二者的区别难以界定,教师需依学情来调整教学节奏。教师:汶川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不仅是地震活跃区,同时也是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滑坡、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的特点,是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滑坡、

    24、泥石流灾害十分频繁。你知道什么是滑坡、什么是泥石流吗?学生1:滑坡一般发生在山区地势比较陡峭的地方,是岩石和土体一起滑动的现象。学生2:泥石流指洪水和泥土一起向地势低平的地区冲刷的一种现象。教师总结: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多媒体展示】(地埋概念)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由于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2.泥石流: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迁移和探究能力)通过对浙江丽水滑坡问题情境的探究,让学生能够在理解滑坡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产生滑坡的原因。教

    25、师: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那你知道哪些山区更容易发生此类地质灾害吗?让我们结合一个案例来具体分析一下。(情境学习)结合浙江丽水特大滑坡的事例情境,分析滑坡的产生原因。【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滑坡发生的原因2015年11月13日,浙江丽水发生特大型滑坡。经调查,此次滑坡是在地形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和降雨等原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造成了重大损失。结合丽水滑坡的成因,请你推断滑坡多发地一般具有怎样的发生条件。学生1:该地地势比较陡峭,岩体很容易沿着山坡滑落学生2:该地位于暴雨的多发区,强降水减弱岩体间的摩擦力,强降水汇集的坡面径流流量大、流速快,对岩体的冲刷作用很强,导致岩体更

    26、容易滑动。学生3:该地位于我国东南地震多发区,岩体本身比较破碎。教师总结:滑坡的发生与破碎的岩体、坡度较大、植被覆盖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此外一些人为因素也能引发滑坡。如人工爆破、陡坡上开垦及采挖山石等。(比较和关联能力)学生在认识了滑坡和泥石流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进行归纳比较。【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条件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发生条件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人为原因人工爆破、陡坡开垦、毁林开荒等教师:滑坡、泥石流灾害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泛,你能不能结合中国地形和中国降水量的分布情况推测我国滑坡和

    27、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区呢?学生1:滑坡和泥石流是因为重力原因,以及流水、地震、人类活动等原因的激发产生,所以降水较多、地势起伏较大、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学生2: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交界处,同时处于东部季风区,夏季多暴雨的地方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比如太行山区、巫山山区、东南丘陵山区、横断山区。学生3:我国西南山区、台湾地区因为地势起伏大、降水较多,同时也是地震多发区,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深度学习)学生从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出发,结合我国降水与地形特征,综合推断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区。教师总结:我国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泥石流发

    28、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重灾区。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多且集中,为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此外,广大的山区地貌也容易造成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崩塌、下滑。滑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在理解了滑坡和泥石流概念以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滑坡、泥石流的危害1.破坏或淹没农田、建筑物; 2.破坏道路; 3.堵塞河道。 任务二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师

    29、:我国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各种地质灾害之间还具有内在关联性活动1:认识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设活动深探究)学生观察对比北川县城地震前和地震后的景象,结合材料分析几种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教师展示北川县城地震前和地震后的图片,组织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汶川地震灾害的关联性北川县曲山镇依山傍水,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内。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震后一周内,北川普降暴雨。上面两幅图为北川县城地震前和地震后的图片。地震后受多种地质灾害影响,老县城多数低层建筑被掩埋在泥沙之中,通往北川县城的唯一道路也被阻断。1.对比图片,思考这段时间北川可能遭受到哪几种地质灾害?2

    30、.哪种地质灾害是主要灾害?学生1:这段时间北川遭受到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学生2:地震是主要灾害,而滑坡、泥石流是由地震诱发的。(概括和归纳能力)每种地质灾害之间还存在着相关性,在概括和归纳过程中理解地质灾害的复杂性。教师总结:从图中可以看到,因为地震引发的滑坡将大量建筑物掩埋,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多发的地区,岩石或土体因震动而更加破碎,易发生滑坡,再加上暴雨等诱发因素,极易形成泥石流。这说明在一个地区内,各种地质灾害在形成原因上具有相关性。(设计意图)通过之前关于三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的学习,通过营造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整理归纳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多媒体展示】(

    31、重点知识)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一个地区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在成因上有关联性。在一次灾害的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主灾诱发其他灾害。教师:地震不仅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还会引发诸如海啸、堰塞湖、火灾等其他自然灾害。【多媒体展示】(地理资料)地震引发其他自然灾害教师: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含义、形成机制和危害。如何来应对这些灾害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了解一些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实践活动(方向与建议)实地考察相关灾害博物馆、地震遗址,把参观、体验所学到的知识制成防震避灾手抄报,到你所居住的社区进行义务宣传和讲解,提高广大居民防震避灾的意识和应对地震的技能。(

    32、解释和实践能力)学生参观走访了地震局,将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对目前地震预测情况进行评价,并在班级进行宣讲。教学评价(设计意图)本题组考查了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分布以及危害,要求学生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运用综合分析能力及时进行学习反馈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回答1-2题。1.下列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解析】岩石圈内部在各种内力作用下,能量聚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各种形式释放,地应力

    33、的释放形成了地震。在重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形成滑坡。地震也可能诱发滑坡灾害,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答案D2.下列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预警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C.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地震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解析】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地势起伏大的地方易发生滑坡,因此滑坡的分布受地形因素的影响。一次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能一概而论。监测和预报不可能避免地震的发生,可以尽量降低损失。从滑坡的形成机制分析,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有利于降低滑坡的发生。答

    34、案D板书设计(以学定教)本节重点内容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危害、形成原因和分布,以结构化板书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地理核心素养的视域下设计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问题解决法、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节课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围绕着汶川大地震展开一个个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探究,教师主要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形成原因上的关联,同时也要注意从空间视角和时间视角对灾害发生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不足之处:一是课堂容量较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把握重难点,掌握课堂节奏;二是基于学生的

    35、认识,还可以提供更多源自学生周边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营造问题情境。(以学论教)本节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缺乏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和体验。学生需要结合老师提供的地质灾害的案例认识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主要危害及其分布特点,深刻认识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第三部分:本节学习评价巩固学科素养【学习目标分析】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1.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含义、形成机制及其危害;2.地震的发生与板块构造的关系;3.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1.在对地震结构、滑坡和泥石流相关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辨识几种地质灾害,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2.通过图文材料,结合具体区域分析

    36、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机制,理解自然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提高解释与实践能力;3.通过探究区域内各种地质灾害,分析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学会对相关地理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深度学习建议】1.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相关概念,说出各种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对世界和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状况有一定认识。2.联系实际问题情境,能够在不同尺度对不同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辨识,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能够结合具体实例对灾害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学习评价任务】任务一 知-能迁移评价:在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对比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对比和关联能力、解释和实践能力

    37、巩固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任务二 能-知渗透评价:运用综合和推论能力分析地震灾情大小,培养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素养。任务三 学科素养评价: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在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和以某区域为例考查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的问题情境下,运用比较和关联、综合和推论能力解决相关问题,巩固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的地理核心素养。【典型评价设计】 任务一:知-能迁移评价 必备知识深度探究(探究点1)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对比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定义山地斜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

    38、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影响因素自然原因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降水等的润滑作用;地震、河流侵蚀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地震等破坏坡体稳定性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如破坏植被、不适当的开挖与堆积等)的触发作用不同发生部位山地斜坡上山地沟谷中运动物质体积较大较小是否有水参与可以无水参与必须有水参与相同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巨大;主要发生在山区;人类活动、地震等诱发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淤塞河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多发地区山地丘陵区、工程建设频繁地

    39、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任务二:能-知渗透评价 学习能力深度探究(综合和推论能力)地震灾情大小的分析灾情的大小是指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的程度,灾情的分析主要依据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致灾因子强度和受灾体特性确定。具体影响因素如下:(1)震级大小。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就越大,造成的地震灾害就越严重。(2)震中距的大小。等震级的地震,距震中越近地震灾害就越严重;距震中越远,地震灾害就越轻。(3)震源深浅。等震级的地震,震源越深,地震灾害就越轻;震源越浅,地震灾害就越严重。(4)地质条件。包括土质、地形、地下水水位和是否有断裂带通过等。一般来说,土质松软、覆盖

    40、土层厚地下水水位高,地势起伏大、有断裂带通过,可能使地震灾害加重。(5)房屋建筑、工程设施和设备的抗震能力。无数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建筑物的破坏倒塌以及伴随的次生灾害。房屋的抗震能力越强,倒塌的比例就越低,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就越小。(6)地震发生的时间。相对而言,夜间发生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比白天要重。唐山地震伤亡惨重正是由于地震发生在深夜,绝大多数人还在室内熟睡。(7)地震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的程度。地震灾害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成正相关。地震如果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灾害。(8)预测预报程度。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如果能对地

    41、震前兆有所觉察,及时做出比较准确的地震预报,为人员逃生和及时采取防震措施赢得宝贵的时间,就可以尽量把灾害引起的损失降低。 任务三:学科素养评价 (考情分析)本节知识是灾害地理中的考查热点,常以某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定位,结合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考查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选择题、综合题形式均出现。【深度学习】地面沉降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山区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而在城市中,因为人类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

    42、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我国有50余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降,长三角地区、华北平原和汾河、渭河谷地已成重灾区。1.定义发生在较大面积的地表高程降低、地面舒缓变性的现象和持续过程。2.成因造成地面沉降的自然因素是地壳的构造运动和地表土壤的自然压实;人为的地面沉降广泛见于一些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大城市和石油、天然气开采区。3.措施对地下水的开采布局进行调整,并采取人工回灌;对地下水开采量进行控制,适当调整其开采布局,减少集中开采;增强地面及地下水的监测工作。4.危害(1)毁坏地表建筑物和相关生产设施;(2)不利于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属于地层不稳定的地带,在进行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时,需要更多的建设

    43、投资,而且生产能力也受到限制;(3)造成海水倒灌。当地面沉降区出现在沿海地带、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时,会发生海水倒灌,使土壤和地下水盐碱化。【典例1】地面沉降已经是城市不能承受之痛,下图是北京市地面沉降的有关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地面沉降会给北京市带来哪些危害?【解析】地面沉降是不均匀的,可能导致市政设施破坏,出现地面裂缝,危及工程建设以及人身安全。【答案】主要危害:破坏市政设施,例如对地下管网、轨道交通等都会有破坏;破坏地面建筑物,导致房屋出现裂隙;出现地面裂缝,危及工程建设以及人身安全。(2)列举防治地面沉降的相关措施。【解析】防治地面沉降的措施,可以从合理开采地下水、进行人工雨水回

    44、灌、植树种草、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等方面回答。【答案】措施:加强地面沉降监测与管理;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在沉降中心区进行人工雨水回灌;植树种草,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任答两点即可)第四部分:本节教学论坛提升学科素养 本节知识点:崩塌灾害的成因以及危害 【教学片段】阅读材料: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崩塌多发生在60-70的斜坡上。高山峡谷区内的崩塌称为山崩。我国西南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导致崩塌多发,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区。下图为一处崩塌发生的景观照片。(1)阐述我国西南地区崩塌容易发生的主要自然条件。【解析】教师指导学

    45、生回顾我国西南地区的地形地势、地质状况、植被、降水等自然环境特征。引导学生寻找这些地理要素与崩塌之间的关系。【答案】我国西南地区地势高差大,山高谷深坡度陡;多地震,易造成岩层断裂、松动;植被覆盖率较低,固定山石的能力差;夏季多暴雨,雨水渗入岩层缝隙起润滑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崩塌可能产生哪些危害。【解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再结合已有知识回答。【答案】崩塌会毁坏建筑物及居民点,危害人的生命安全;使公路和铁路交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崩塌还会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导致次生灾害发生。(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出示较陡地区的滑坡及崩塌发生的景观图片,提问崩塌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解决问题。落实地理学科素养中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论坛】1.该教学设计片段基于崩塌灾害的成因以及危害这一知识点进行设计,运用了哪些教学策略和方法?2.该教学设计片段如何体现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3.该教学设计片段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6-2 地质灾害教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44820.html
    教师相关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