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6-2 地质灾害教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6-2 地质灾害教案.docx》由用户(教师相关)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6-2 地质灾害教案 地理 人教版 高中 必修 2019 新编 地质灾害 教案 下载 _必修第一册_人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六章 自然灾害6.2 地质灾害知能素养对标必备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学考对标高考对标高考考向地震学习理解能力观察和记忆比较和关联概括和归纳应用实践能力解释和实践综合和推论迁移创新能力迁移和探究区域判断与定位评价规划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水平2水平3【考查内容】1.地质灾害的变化过程;2.常见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及其危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考查题型】选择题、综合题滑坡和泥石流水平4第一部分:本节教材解析走近学科素养【必备知识一:地震】地理事实1.地震的形成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
2、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2.震级和烈度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与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3.危害地震的危害极大,会造成房倒屋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地震不仅破坏当地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4.分布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
3、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范围主要有两大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地震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断裂带的分布。华北地区、台湾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西南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的东北边界。核心概念地质灾害: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在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4、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的现象。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地震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地应力:当物体(如岩石)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部会产生一种抵抗力,这就是应力。地应力就是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必备知识二:滑坡和泥石流】地理事实1.形成滑坡、泥石流都是地球外力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都具有突发性特点,是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在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
5、的地质条件下,受重力或水力的作用,很容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2.分布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十分频繁。我国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湖北西部、四川、云南到西藏东部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3.危害滑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搴江河等。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核心概念滑坡: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
6、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第二部分:本节典例设计落实学科素养【本节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介绍了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相关概念、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以及三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危害。在教材的活动部分提出了自然灾害之间是有关联的,一种灾害可能引发多种其他灾害。本节内容分为两个框题呈现,分别是“地震”和“滑坡和泥石流”。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个框题下,通过地震构造示意图,让学生运用资料,认识地震发生的原因、震级和地震烈度等相关知识。同时通过提供汶川大地震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地震带来的巨
7、大损失和危害。最后,通过文字材料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第二个框题“滑坡和泥石流”部分,教材介绍了各自主要的发生规律,并引入了阿富汗东北部山区滑坡和我国元谋的泥石流灾害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最后,教材在活动部分提供了地震可能引发其他多种灾害这一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更进一步理解自然灾害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本节内容包含的核心知识及所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下:核心知识1.地震;2.滑坡和泥石流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学情整体分析】每位学生都有或多或少地面对不同地质灾害的间接或者直接的经历和体验,获取了许多关于地质
8、灾害的信息,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地质灾害因为离同学们的生活相对较远,同学们对于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发生过程等缺乏系统的认知。对自然灾害的各种关联性分析不透彻、不具体。【教学活动准备】实践活动设计活动名称:实地考察相关灾害博物馆、地震遗址。活动目标:实地考察相关灾害博物馆、地震遗址,把参观、体验所学到的知识制成防震避灾手抄报,到所居住的社区或就读学校进行义务宣传和讲解,提高广大居民防震避灾的意识和应对地震的技能。活动准备:1.实地参观考察相关灾害博物馆或者地震遗址。2.分小组合作,制作防震避灾手抄报或者其他宣传资料。3.到学校或者社区义务宣讲任务专题设计任务一 地震、滑坡、泥石流活动1:地
9、震 活动2:滑坡、泥石流任务二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活动:认识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教学目标设计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内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造成的危害及防御措施,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结合实际案例,从多个角度、多个要素,说明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说明地质灾害的变化过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2.通过对世界和中国区域内地质灾害进行分析,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增强区域认知。3.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影响,通过讨论如何应对地质灾害,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教学策略设计本节教学将汶川大
10、地震作为问题情境,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危害为何如此之大,引发了哪些次生灾害,如何应对下一次灾害的发生,通过以上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地质灾害的探究兴趣;同时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地质灾害的关联性中提高综合思维的能力;通过对地质灾害形成原因的探究,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地协调观以及正确的灾害观;最后,实地考察相关灾害博物馆、地震遗址并进行宣传讲解,学以致用,提高地理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建议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分布和危害等难点: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教学材料准备1.世界、中国地震分布图,中
11、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图等。2.汶川地震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教学活动设计】(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导入教师播放512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或者视频,并展示相关资料。(设计意图)运用汶川地震相关图片或者视频创设情境,通过视觉感受,激发学生认识、了解地质灾害的兴趣。【多媒体展示】(地理资料)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震源深度14千米。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发生后一周内,该地区降雨频繁。主震之后多余震,随后滑坡、泥石流、崩塌、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更是时有发生。教师:此次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危害为何如此之大?这节课我们
12、就一起来探究。教学精讲 任务一 地震、滑坡、泥石流 活动1:地震教师: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在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首先,我们来了解地震。那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地震吗?学生1:地震就是地下的岩石裂开了导致地面在晃动。学生2:地震就是地震波向地面的传输。教师总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地震的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概念地应力。(少教精教)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归纳地震的含义。教师帮助梳理地应力等专业地理概念。【多媒体展示】(地理概念)地应力和地震1.地应力:当物体(如岩石)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部
13、会产生一种抵抗力,这就是应力。地应力就是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2.地震:地壳中的岩石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这就形成了地震。教师: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11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地震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我们发现,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还得先进一步了解一些地震的基本知识。阅读教材P107图6.11地震构造示意图,回答
14、下列问题。(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落实基础知识,在学习理解地震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概括和归纳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地震构造示意图1.在图中找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说出各自的大致含义。2.说出震级和烈度的含义。3.说出震级、烈度、震源深度、震中距之间的关系。(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理解地震的一些基本概念,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学生1:震源是指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学生2:震级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
15、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学生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通常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教师总结: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多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炸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就好比是烈度。(概括和归纳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后能够概括、归纳出地震的相关概念。【多媒体展示】(地理概念)地震的相关概念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
16、深度。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5.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数字越大,表示所释放的能量越多。3级以下的地震,人类没有感觉,称之为无感地震;3级以上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会对地表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称之为破坏性地震。6.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教师:那同学们想想,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源深度、震中距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呢?学生1: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破坏的程度。如果一个地区的房屋抗震性比较好,那破坏程度应该比较小。学生2:正好在断裂带上的建筑可能被破坏得比较严重。教师总结:地震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对
17、地表造成的破坏程度。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该地的地质构造情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常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距离震中的距离越近,烈度越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越小,烈度越大;如果地震发生在断裂带附近能量会沿着断裂带释放,断裂带附近烈度大。(少教精教)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震构造示意图,梳理关于震级、烈度、震源、震中、震源深度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影响烈度的因素,理清几个地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活动学习)结合汶川地震案例,师生互动探究地震的危害。教师: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
18、财产损失,据统计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据你的了解,你知道汶川地震具体带来了哪些危害?学生1:汶川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学生2:很多人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和朋友,地震对受灾群众的心理造成很大的损害。学生3:地震还破坏了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教师总结: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地震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地震的危害(文字识别)地震的危害01造成人员伤亡和
19、财产损失: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02诱发其他灾害:地震发出的能量会间接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疫病蔓延等灾害。03破坏环境:地震会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后果。04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地震后造成的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会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教师:地震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而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地震多发吗?(比较和关联能力)学生在认识比较世界和中国地震多发地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空间分布上相似的特性推断出板块位置与地震多发地分布的关联。学生1:我国台湾、青藏高原地震多发。学生2:通过新闻我了解到日本、
20、美国西部、智利等位于环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地震多发。教师总结:世界上有两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台湾、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地地震多发。【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地震多发区的成因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往往是地震多发区。我国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三个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是地震多发区。除了构造运动,人类活动有时也会产生或者诱发地震,例如水库蓄水、人工爆破和核试验等
21、都可能产生或者诱发地震。(意义学习)学生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角度来分析汶川地震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教师:青藏地区地壳运动也非常活跃,经常发生较大规模地震,但造成的损失却非常小,但汶川地震却造成了如此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是为什么呢?学生1:因为此次地震震级比较大,震中地区人口众多,人类活动频繁。学生2:因为此次地震正好位于龙门山断裂带,能量沿着断裂带分布,波及范围广学生3:此次地震还导致了滑坡、泥石流等其他自然灾害,造成了更大的损失。教师总结:汶川地震造成如此巨大损失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方面,第一,此次地震震级达到了8级,震级高,震源深度为1
22、4千米,震源深度较浅,因此对地面造成的影响巨大;第二,此次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能量沿着断裂带释放,断裂带沿途区域损失严重;第三,就是震区汶川地区震后多雨,因为地震导致岩体松散,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第四,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在下午2时28分,大多数中小学生和企事业工作人员停留在建筑物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社会经济方面,震区人口密度较大、人类活动频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弱、人们的防震能力和比较差和防震意识比较薄弱等原因导致了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设计意图)教师以汶川地震为何造成巨大损失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原因,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多媒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