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1 常见地貌类型 教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1 常见地貌类型 教案.docx》由用户(教师相关)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1 常见地貌类型 教案 地理 人教版 高中 必修 2019 新编 常见 地貌 类型 下载 _必修第一册_人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必修第一册 教案第四章 地貌4.1 常见地貌类型知能素养对标必备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学考对标高考对标高考考向喀斯特地貌学习理解能力观察和记忆比较和关联概括和归纳应用实践能力解释和实践计算和技能综合和推论迁移创新能力迁移和探究区域判断和定位评价规划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水平1水平3【考查内容】各类地貌特征的分析、综合比较;各类地貌的成因、时空分布及演变规律等动态过程的观察与趋势预测。【考查题型)选择题、综合题河流地貌水平2水平4风沙地貌水平1水平3海岸地貌第一部分:本节教材解析走近学科素养【必备知识一:喀斯特地貌】地理事实1.形成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物质溶于水并被
2、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2.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3.地表喀斯特地貌(1)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2)洼地: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3)峰丛、峰林、孤峰和残丘。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4.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常常成层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核心概念溶蚀:碳酸钙溶于水形成碳酸氢钙后随水流走,这个过程叫溶蚀,溶沟、洼地、峰林和
3、地下溶洞等都是溶蚀作用的产物。溶洞: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景观,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必备知识二:河流地貌】地理事实1.形成河流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2.分类(1)河流上游“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2)河流中下游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3)地势平缓地区河曲: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4)河流河口段三角洲: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处多形成三角洲。三角洲的形状:鸟嘴状(如长江三角洲)、扇形(如黄河三角洲)、鸟趾状
4、(如密西西比河等)。核心概念牛轭湖:平原地区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河水的冲刷作用增强,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原来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酷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三角洲:在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发育形成的地貌景观。【必备知识三:风沙地貌】地理事实1.形成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2.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3.风沙地貌类型(1)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2)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固定沙丘、流动沙丘等。核心概念风蚀: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指风力
5、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者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坏的过程)和风沙的磨蚀作用(指由于风沙流贴近地面运动,运动的沙粒对地表物质进行的冲击、摩擦作用的过程),统称风蚀。风蚀地貌:由风和风沙流对地表进行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形态。风蚀柱:长期受风沙的吹蚀作用,岩石崩解破碎形成一些孤立的柱状岩石,称风蚀柱。多形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经长期侵蚀后,可形成风蚀蘑菇等地貌。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因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从而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称为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新月形沙丘:因沙丘状
6、如新月而得名。它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流动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的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在沙漠边缘,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必备知识四:海岸地貌】1.形成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2.分类(1)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2)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核心概念海蚀崖: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下,岩石海岸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海蚀穴:海蚀岩岸与海面接触处受海蚀作用形成的断续凹槽,又称海蚀槽。海蚀平
7、台:海蚀崖逐渐后退,在海蚀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因同时受到不同方向海浪的侵蚀,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成海蚀拱桥。海滩:指由海水搬运积聚的沉积物-沙或石砾,堆积而形成的岸,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第二部分:本节典例设计落实学科素养【本节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落实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者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会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内容分为四部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第一部分,从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及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域入手,揭示喀斯特地貌实质上是可溶性岩石在流水的侵蚀和溶蚀作用
8、下形成的;从地表和地下两方面识别常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理清各种喀斯特地貌在时空演化上的关系,指出溶蚀洼地是该类型区域主要的农业耕作区;结合活动分析了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大窝凼的原因。第二部分,通过澜沧江上游河谷示意图,说明河流上游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形成“V”形河谷,下游以侧蚀为主形成槽形;通过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示意图说明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沉积规律,指出牛轭湖和河曲是在平原地区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地质结构、土壤岩石质地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洪积一冲积扇平原、河漫滩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平原多为农业生产基地。第三部分,结合图片,分类说明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成因,风力侵蚀地
9、貌有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最典型的是沙丘,新月形沙丘是所有类型沙丘的基础;通过雅鲁藏布江河谷附近的风沙活动,揭示风沙活动并非只分布于干旱地区,其真正内在机理是有物质基础和动力来源。第四部分,通过图片识别海岸侵蚀地貌,简要说明各种海岸侵蚀地貌间的联系;指出常见海岸堆积地貌的类型为海滩和沙坝,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又可以分为砾滩、沙滩、泥滩。本节包含的核心知识和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下:核心知识1.喀斯特地貌2.河流地貌3.风沙地貌4.海岸地貌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学情整体分析】本节内容着眼于常见的地貌类型。应注意:高一学生知识储备有限,观察能力不足,常识
10、有所欠缺;新情境下提取有效信息、调用知识以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不足;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学生对地貌的认识多为静态的感性认识,但地貌形态的演变在时间尺度上和空间尺度上均按照一定规律发展变化,从静态的感性认识到动态的理性认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难度。【教学活动准备】实践活动设计活动名称:探究本地地貌类型及特征。活动目标:调查本地地貌,绘制地貌形态示意图,并描述其特征。活动准备:1.在互联网上搜集本区域地貌图片及资料介绍2.实地观察本地地貌形态。3.绘制当地地貌形态示意图并总结其特征。任务专题设计任务一 喀斯特地貌活动1::识别喀斯特地貌,描述其景观特征 活动2:探究喀斯特地貌的时空演化规律活
11、动3:案例探究FAST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任务二 河流地貌活动1:识别常见河流侵蚀地貌,探究其特点及成因 活动2:识别常见河流堆积地貌,描述其特征任务三 风沙地貌活动1::识别风沙地貌景观,探究风沙地貌成因 活动2:案例探究风沙地貌形成的真正机制任务四 海岸地貌活动1:识别海岸侵蚀地貌,探究其演变关系 活动2:识别海岸堆积地貌,描述其景观特征教学目标设计1.野外观察或结合视频、图片等学会识别常见地貌景观。2.通过分组探讨,会综合分析四种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类、特征、时空分布及演变规律;对特定区域的地貌景观会运用综合和推论、概括和归纳等方法进行认知。3.通过了解地貌形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培养
12、人地协调观。教学策略设计以徐霞客游记导人,激发学生了解地貌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能够识别不同地貌景观;构建学习小组,使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合作探究,共同探讨各类地貌的成因、分类及特征;少教精教,结合学生探讨情况引导学生对地貌的时空演变规律予以归纳总结;结合所学内容,布置课下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地貌。教学方法建议问题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特征;2.河流地貌的类型、特征;3.风沙地貌的类型、特征;4.海岸地貌的类型、特征。难点:1.喀斯特地貌的成因;2.河曲、牛轭湖的成因。教学材料准备挂图、PPT
13、等。【教学活动设计】(课时建议:2课时)教学导入教师:300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6并思考,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呢?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设计意图)借徐霞客游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学生阅读教材情况,教师分步提问,使学生逐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成因,形成综合思维;用问题引出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及特征应该如何识别,从而导入下文学习。学生1:描述的是喀斯特地貌,我国的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喀斯
14、特地貌最为典型。学生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因为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教师:喀斯特地貌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最为典型,就是因为这些地区石灰岩广布,且降水比较丰富。那么常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有哪些?其特征分别是什么?这类地貌对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通过本节学习,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任务一:喀斯特地貌 活动1:识别喀斯特地貌,描述其景观特征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7-68,多媒体展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判断识别景观图中的喀斯特地貌类型。(设情境巧激趣)教师借助常见喀斯特
15、地貌景观图增强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喀斯特地貌的兴趣。【多媒体展示】(地理景观)喀斯特地貌学生1:图1为溶沟,图2为洼地,图3为峰林。学生2:图4为峰丛,图5为孤峰,图6为残丘。学生3:图7为溶洞,溶洞内有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情境学习)引导学生将溶沟、洼地、峰林、峰丛、孤峰、残丘、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景观图与文一一对应,使学生能够准确识别这些常见喀斯特地貌景观。教师总结:喀斯特地貌分为地表和地下两类。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内有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概括和归纳能力)结合教
16、材内容,归纳溶沟、洼地、峰丛、峰林等地表喀斯特地貌和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地下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特征。【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喀斯特地貌类型及特征地貌类型地貌特征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地表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呈长条形或网格状洼地分布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底部宽阔而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峰丛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锥状耸立、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峰林峰丛被溶蚀形成的浑圆状成片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孤峰孤立存在的石灰岩山峰残丘孤峰进一步被溶蚀残留的孤立石峰,比孤峰规模更小、更平缓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地下洞穴,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
17、分布石钟乳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石笋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溶洞底部向上发育的形似竹笋的堆积体石柱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连接在一起形成石柱石幔石帘岩溶水沿洞壁或倾斜的洞顶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有弯曲的流纹,形如布幔(设计意图)通过景观图使学生学会识别喀斯特地貌景观经教师总结,使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及特征最终使学生形成对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区域认知。活动2:探究喀斯特地貌的时空演变规律教师:刚才我们识别了喀斯特地貌景观,总结了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特征,请同学们思考,各种喀斯特地貌景观之间是否有着某种联系?各种景观的演化是否有规律可循?阅读教材P67图4.2地表喀斯特地貌景
18、观演变示意图,总结归纳喀斯特地貌的时空演变规律。【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化示意图学生: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顺序为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整体设计分步落实)1.在前面所学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推论各种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之间的演化关系2.从教材图4.2结论出发,对知识进行升华,组织学生探究在理想状况下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规律。教师:上图为静态的地表喀斯特景观演化示意图,接着让我们一起寻找隐藏在喀斯特地貌景观背后的动态规律。(深度学习)从教材内容出发,经过深度挖掘,把喀斯特地貌演变的普遍性规律逐步呈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图解(综合
19、和推论能力)从现有图文材料出发,把溶沟、洼地、峰丛、峰林等喀斯特地貌景观用演变顺序联系在一起,推论地貌景观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假定有一个宽平高地,长期稳定,由厚厚的石灰岩构成,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便会如上图所示。请问A、B、C三张图中所演示的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变化的?(设计意图)规律从静态到动态使学生对喀斯特地貌景观的认识动态化,形成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各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的观念。学生1:在图A中,地面从平坦开阔到被流水溶蚀、侵蚀,形成溶沟,此时溶沟规模不大。学生2:在图B中,地表继续被溶蚀、侵蚀,变得更加崎岖不平,地表溶沟演变成溶蚀洼地,地下形成喀斯特溶洞。学生3:在图C中,地表进一步变得高低不平,
20、形成峰林、峰丛,部分峰林、峰丛变成了孤峰、残丘;在淀积作用下,在溶洞内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教师总结: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先形成地表喀斯特地貌,接着形成地下喀斯特地貌,在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不光有侵蚀、溶蚀作用,还有淀积作用。活动3:案例探究FAST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教师:虽然喀斯特地貌凹凸不平,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凡事有利也有弊。正是因为当地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才使得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经综合考量后最终选址于贵州平塘。(设活动深探究)组织学生分组探讨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以及在基建工程和排水方面的优势,让
21、学生理解FAST选址在贵州平塘的原因。教师组织学生在阅读教材P68-69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交流活动中的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选址贵州平塘20世纪末,我国构想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按照设计,需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25.6N,106.8E)隐藏在贵州群山深处,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2016年7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这里建成。 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2.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22、3.分析大窝凼在排水方面的优势。(活动学习)学生就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等内容展开讨论,推论出选址在贵州平塘的基建和排水方面优势。小组1:云贵高原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四季如春。小组2:大窝凼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坑。小组3: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小组4:天坑底部多裂隙,排水条件好。(评价规划能力)通过学习FAST选址初步学会用工期、工程造价安全性等评价选址活动。教师点拨:FAST选址贵州平塘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形、气候优势,既降低了工程造价,缩短了工期,同时也解决了排水问题。【多媒体展示】(答案示例)案例探究FAST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1.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贵高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