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唯物史观.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唯物史观.doc》由用户(仙人指路)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高中 历史 课程标准 唯物史观
- 资源描述:
-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唯物史观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唯物史观,即唯物史观。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有以下三点:一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指导历史教学,以论导教;二是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说明和评价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培养能力;三是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寓论于教。这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论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2、,创立了唯物史观。“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理沦说明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唯物史观的诞生为历史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历史研究成为一门科学。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唯物史观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因而是“能说服人”,“能掌握群众”的“彻底”的理论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要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自觉地以唯物史观原理来指导历史教学。因为
3、只有这样,才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说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史实,获得知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唯物史观原理指导历史教学,有利于学生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讲述历史,可以提高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有利于培养人才这一根本战略目标的实现。课标指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学习,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4、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自觉地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学说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在中外历史的无数事实中,是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的准则。生产力标准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原则。为什么说封建社会中的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恩格斯指出:“一切重要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它深刻地揭示了政治事件产生的经济根源。换言之,
5、一切重大的政治斗争都是起因于经济物质利益的冲突。因此我们在分析历史上重大的政治斗争、现象时,要注意挖掘其深刻的经济根源。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是唯物史观关于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关系的基本观点。试以意大利为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意大利一些城市在反封建主斗争中获得自治,并建立了一些城市共和国。14、15世纪意大利手工工场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教科书语)这是经济上的变化。随着这一变化的发展,“从城市的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
6、阶级分子。”这是政治上的变化。在这样的经济、政治基础上,l4至16世纪的意大利首先进发出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许多知识分子涌现出来,从各方面冲击封建教会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世界观,“近代世界的曙光在意大利升起的伟大时代”(恩格斯语)一一文艺复兴开始了。而文艺复兴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政治上的成熟。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就可说明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内在联系,并说明为什么是意大利而不是其他地区成为文艺复兴的摇篮?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中。”而不能超越时代的条件,以今铸古,这是历史教学中必须
7、始终遵循的又一个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奴隶社会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为残酷、野蛮的阶段,怎样理解这一时期却是人类文明的发端,它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什么要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同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诞生后,为什么要先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不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同样处于封建割据状态,为什么意大利的分裂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而德意志的分裂却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障碍?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只有以唯物史观原理指导才能加以科学的说明。时势造英雄,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历史人物具有比一般群众更大的作用,他的活动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历史的进程,影响历史的局部面貌。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
8、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判断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主要是应该综合考察他一生中全部活动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大小,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利于还是有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科益。归根结底,要看实践的检验,要对历史人物作具体分析,全面辩证地评价,实事求是地说明其功过是非,瑕不掩瑜,功不掩过,既不拔高,也不贬低。恩格斯指出,要把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研究,“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唯物论也就是历史辩证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历史辩证的观点、方法来说明诸多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事件和人物,既有分析,又有综
9、合。从宏观的高度,高屋建瓴驾驭全局,微观分析做到入木三分,鞭辟入里。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告诉我们:历史是一条无穷无尽永不停息的巨流,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在矛盾运动过程中进行和实现的,又是经过一系列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前进的。由于历史是循着曲折的道路螺旋式发展,因此历史上一些复杂离奇情况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必须引导学生以运动变化的观点,而不能以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分析历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各地区、国家历史发展的各自特色表现为多样性、丰富性的关系。如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社会从经济上讲都是自给自
10、足的自然经济为主,都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政治上是封建主阶级统治,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这是共性。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社会又各有特点,中国是地主经济,地主将士地分租给农民,又对农民实行地租剥削,农民除交租外还受封建政权某些赋税(如丁税)和徭役剥削;西欧是领主经济,以封建领地、农奴制、庄园经济为特色,这就是个性。两者在政治、思想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区别。19世纪六十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在全球各地大踏步前进,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这是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在这一历史的横断面上,美国的南北战争、日本的明治维新、沙俄的农奴制改革、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运动都是这一历史潮流的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