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5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5439221
  • 上传时间:2023-04-14
  • 格式:PPTX
  • 页数:27
  • 大小:1.1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5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 第5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隋唐 制度 变化 创新 ppt 课件 统编 2019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中外历史纲要中外历史纲要(上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时间线索1.九品中正九品中正制制(1)背景:(2)创立:(3)特点:知识点一官员选拔与管理知识点一官员选拔与管理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制带来的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其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制带来的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其目的目的就是就是将选举权收将选举权收回中央回中央,由乡里评议改为官方评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僚制的正常关系,以逐步削,由乡

    2、里评议改为官方评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僚制的正常关系,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倾向。公元弱地方化的倾向。公元220220年,曹丕继任年,曹丕继任魏王魏王他他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中正官代替乡在地方设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里评议考察人才。具体方法是,每州设一大中正,每郡设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具体方法是,每州设一大中正,每郡设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德充才盛”者担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中正属于兼职,但也设属员,负责访问与编订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中正属于兼职,但也设属员,负责

    3、访问与编订士人等级。中正编订的本地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分为两项:一是士人等级。中正编订的本地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分为两项:一是“家世家世”,二是,二是“状状”,即,即对本人道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然后根据根据“状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品”。品的分类,受班固评议。品的分类,受班固评议古代人物分类的影响,古代人物分类的影响,将人物等级将人物等级分为九分为九个等级个等级。中正所评等级越高,所受官职往往在比较清要的位置,。中正所评等级越高,所受官职往往在比较清要的位置,以后升迁就快。以后升迁就快。张鸣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政治

    4、制度史导论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曹魏时期,按中正官评定等级授官。九品九品中正制度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盖以论人才优劣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非为世族高卑”,选,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后来,主要看中家世。(4)评价: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

    5、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喻大华帝制往事喻大华帝制往事 进步性: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弊端有很大的作用;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局限性:无统一、客观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随着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

    6、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崛起的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唐代统治者统治者也在也在治国治国方针上确立了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科举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投牒自进,按科应试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7、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进士科为新设为新设科目。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2)特点:(1)背景:2.2.科举科举制制庶族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力;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自由报考、唯才是举、择优录取、分科考试、定期举行。6 阶段 皇帝 对科举制的贡献创立 隋文帝 隋炀帝完善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成熟宋 僵化明清 废除清末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诗

    8、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科举录取名额扩大;确立了乡试、省试、殿试的系列考试制度;增加策论考试,密封卷;完善了考试环节和规则(糊名法、锁院)防止作弊;八股取士,“四书五经”命题1898废八股,1905废科举(3)发展历程(4)影响(p36)积极作用: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科举制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推动了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以发展,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选官制度走向成熟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重要

    9、的影响(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消极作用: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发展成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世袭制(夏商周)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军功爵制(战国)察举制(西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血缘军功孝廉才能家世考试成绩演变趋势选官制度(时期)选官标准选拔标准: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为学识、才能,渐趋严密、科学渐趋严密、科学 选拔方式: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评演变为考试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

    10、现相对的公平、公开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的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选官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p35巩固练习D DC C 汉武帝:尚书令为中朝官。汉光武帝:正式设立尚书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三省体制初步形成。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知识点知识点二二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1.形成过程形成过程2.2.职能划分和权力运行机制职能划分和权力运行机制草草拟拟政政令令审审核核政政令令执执行行政政令令提交

    11、上奏提交上奏审议审议 封驳封驳草诏草诏批准批准存档存档执行执行“闰五月,大雨,闰五月,大雨,水涨暴溢,漂溺麟游,水涨暴溢,漂溺麟游,县居人及当番卫士,死县居人及当番卫士,死者三千余人。者三千余人。”旧唐书旧唐书唐政府如果要进行水利唐政府如果要进行水利修缮,按照三省六部制修缮,按照三省六部制度,该遵循什么样的流度,该遵循什么样的流程呢?程呢?尚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门下省皇帝皇帝六部职责:六部职责::吏部吏部:负责官吏考核、任免:负责官吏考核、任免;户部户部:负责财政、国库:负责财政、国库;礼部礼部:负责贡举、:负责贡举、祭祀、典礼祭祀、典礼;兵部兵部:负责军事:负责军事;刑部刑部:负:负责司法事务责

    12、司法事务;工部工部:负责工程建设。:负责工程建设。吏部吏部户部户部礼部礼部兵部兵部刑部刑部工部工部中书省:草拟皇帝的诏令(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中书省中书省4.4.意义:意义: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分相权、加强皇权、集体宰相制(群相),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3 3.特点:特点: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反,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

    13、物,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三省进行集体决策,相互制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钱穆国史新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是否反映了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民主的特点?为什么?三省六部三省六部VSVS三权分立三权分立皇权至上皇权至上14三省六部三省六部VSVS三权分立三权分立1、都遵循着权力相互分散和制衡的原则。2、都存对官员的制约、监督。3、都成为后世学习的优良政治制度典范。1、设置目的:三省六

    14、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2、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3、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4、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相同点:区别:16探究探究:中国古代从汉到唐中枢机构中国古代从汉到唐中枢机构演进演进史料呈现史料呈现史料史料 (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

    15、、中书、门下三省。但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三省的长官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三省的长官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现在是析而为三。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史料运用 据史料,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结合所学,指出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机构,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基本策略:分散相权;权力制衡。中国古代从汉到唐中枢机构中国古代从汉到唐中枢机构演进演进时期时期中枢机构设置中枢机构设置权力配置权力

    16、配置西汉西汉武帝武帝前前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审议和司法于一身武帝武帝后后中朝和外朝中朝和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东汉东汉三公和尚书台三公和尚书台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行政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中书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成三省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力隋唐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决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策、门下省掌审议P38P38提能升华提能升华巩固练习D DD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数为

    17、依据,向人们征收一定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兵役、徭役等,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叫做赋税制度(也叫赋役制度)。知识点知识点三三 赋税制度赋税制度 1.含义含义2.2.发展过程发展过程秦汉赋役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齐民),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魏晋时期的赋役制度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时期的赋役制度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隋隋唐时期的赋役唐时期的赋役制度制度 1.租租庸庸调制调制(1)

    18、历程)历程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2)目的)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3)指导思想)指导思想轻徭薄赋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4)内容)内容(5)特征)特征征收对象以人为主,不误农时,轻徭薄赋。(6)意义)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府兵制:北周出现雏形,到唐朝初期发展完

    19、善的兵役制度,是一种兵农合一的义务兵役制度,府兵们平时在家务农,有空闲就训练下,到了要打仗或者服役的时候就自己带上武器粮食赶到集合地点去参加战争,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内实行的都是这种制度。募兵制:与府兵制相对应,唐玄宗时期开始出现,到唐朝中晚期达到顶峰的兵役制度,是一种职业军人制度,由政府或者一些势力公开招收平民入伍,以军人为职业,长期训练,并发给军饷、军械装备,在中国古代府兵制长期盛行的时间里,募兵制也作为一种补充长期存在。2.两税法(1 1)背景)背景(2 2)目的)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3 3)推行)推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4 4)内容)内容每户按人

    20、丁和资产(划分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缴纳货币,代替缴纳实物;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5 5)特征)特征征收对象人丁和财产并重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积极作用: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了财政上的混乱,加强了中央经济力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局限性(1)两税定额存在漏洞,税外加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两税法下土地合法买卖,进一

    21、步加重了土地兼并的现象。(5 5)评价)评价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人丁为主 土地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1.1.征收标准:征收标准:2.2.赋役形式赋役形式:劳役地租为主 实物为主 货币为主(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3.3.征收种类:征收种类:4.4.征收时间:征收时间:逐渐发展繁杂 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不定时 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5.5.代役:代役:6 6商品经济商品经济 说明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反映反映: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2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化的原因1、生产力、商品经济的发展。2、维护统治、缓和社会危机。3、农民反抗斗争,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赋役制度变化的影响赋役制度变化的影响1、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巩固统治。2、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农民依附关系松驰,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促进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D制度制度朝代朝代变化变化创新创新选官选官制度制度 三国两晋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朝隋唐隋唐 权力权力中枢中枢 三国两晋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朝隋唐隋唐 赋税赋税制度制度 三国两晋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朝隋朝隋朝唐中期唐中期 唐中期以后唐中期以后由由门第、才能到门第门第、才能到门第(乡举里选)(乡举里选)分科考试、考试成绩、分科考试、考试成绩、打破门第打破门第从尚书台到三省从尚书台到三省六曹变六部六曹变六部九卿变九寺、五监九卿变九寺、五监1、标准:由人丁为主到以土、标准:由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地财产为主2、征收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征收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定时到定时3、征税内容:由必须服徭役、征税内容:由必须服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兵役到可以代役4、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科举制三省三省制制萌芽萌芽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租调制租调制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两税法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5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39221.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