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4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4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 ppt课件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魏晋 南北朝 政权 更迭 经济发展 民族 交融 ppt 课件 统编 2019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高中统编历史一轮复习高中统编历史一轮复习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经济发展、民族交融(220220年年581581年)年)高考考点高考考点 模拟题目模拟题目汉末群雄逐鹿汉末群雄逐鹿崩塌的帝国三国鼎足而立西晋骤兴骤亡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并立 尽管尽管分裂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征,但是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征,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现出发展的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有明显的时代特点。新编中国史新编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史魏晋南北朝史(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秦汉秦汉魏晋南北朝魏晋
2、南北朝隋唐隋唐孝文帝改革、魏晋以来的民族文化交融、经济重心、佛教传播;书体的演变、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方式和特征 高考命题高考命题 课标解读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三国鼎立三国鼎立西晋西晋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西晋统一;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刘曜所
3、灭。材料材料1 1: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记载:记载:“(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弊,故大封宗室,(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弊,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授以职任。”练习练习P25P25学习情境学习情境1 1材料材料2 2: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何不食肉糜?”晋书晋书惠帝纪惠帝纪统治集团奢侈腐化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八王之乱,耗竭国力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一、政治史一、政治史:(一)魏:(一)魏晋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南北朝的政权更迭(220220年年581581年)年)五胡乱华 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
4、之际,向内迁徙,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曜军队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等在北方黄河流域建立了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五胡十六国),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东晋)。317年,司马睿在门阀士族琅琊王氏的支持下,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东晋东晋 420年,东晋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南朝南朝门阀政治 一、政治史一、政治史:(一)魏:(一)魏晋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5、南北朝的政权更迭(220220年年581581年)年)一、政治史一、政治史:(一)魏:(一)魏晋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南北朝的政权更迭(220220年年581581年)年)匈奴匈奴羯羯鲜卑鲜卑前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氐氐羌羌賨賨汉汉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十六国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统治者族属表目的目的:维护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维护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北方北方民族民族内迁内迁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原为了获得
6、人数众多的、文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祖源认同上有改姓上有改姓或或攀附华夏族祖先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吴洪琳十六国吴洪琳十六国汉汉赵赵国号的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被北齐与北周取代,上
7、述五个王朝合称为“北朝”。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公元581年,隋朝取代北周。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北朝北朝 一、政治史一、政治史:(一)魏:(一)魏晋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南北朝的政权更迭(220220年年581581年)年)东汉魏吴蜀三国(三国(220-2 80220-2 80)西晋东晋东晋(317-420317-420)十六国十六国(前秦短暂统一)(前秦短暂统一)宋齐梁陈南朝(南朝(420-589420-589)北朝(北朝(439-581439-581)北北魏魏东魏东魏西魏西魏北齐北齐北周北周灭灭隋朝淝淝水水之之战战灭灭266266 316316 2525 2202
8、20581581 618618少数民族内迁少数民族内迁门阀门阀政治政治南方经济发展南方经济发展总趋势:分裂到统一总趋势:分裂到统一总特征:发展与融合总特征:发展与融合 一、政治史一、政治史:(一)魏:(一)魏晋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南北朝的政权更迭(220220年年581581年)年)2.概况:(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王与马,共天下。共天下。”晋书晋书王敦传王敦传据材料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据材料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士族专权士族专权1.含义:门阀政治是封建地主阶级特
9、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一、政治史:(二)门阀政治一、政治史:(二)门阀政治形成形成鼎盛鼎盛渐衰渐衰消亡消亡三国西晋三国西晋东晋东晋东晋后期至南朝东晋后期至南朝隋唐隋唐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大的社会政治势力。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起源起源汉汉削弱皇权,冲击中央集权练习练习P29【历史解释历史解释】3.形成原因:历史根源: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政治保障: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
10、力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皇帝依赖士族支持。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4.表现: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士庶不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职位。一、政治史:(二)门阀政治一、政治史:(二)门阀政治1.(2019山西一模)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西晋西晋东晋东晋南朝南朝宗室外戚宗室外戚19%-38
11、%19%-38%7%7%19%-38%19%-38%世家大族世家大族49%-64%49%-64%78%78%49%-64%49%-64%2.(2022湖南卷3)据下表可知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时间时间事件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595)废除九品中正制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隋炀帝大业二年(606606)始置进士科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唐高祖武德七年(624624)恢复九品中正制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唐太宗贞观初年(627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高考真题】思考:士族衰落原因?思考:士族
12、衰落原因?政治:隋唐科举制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士族自身的腐朽;农民起义,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冲击了士族制度。经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削弱了士族的经济基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这使得士族经济趋于瓦解。文化: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庶族、平民之间的差距5.衰落原因:一、政治史:(二)门阀政治一、政治史:(二)门阀政治一、政治史:(三)选官制度一、政治史:(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1.开始:曹魏初创,220年,魏王曹丕开始推行2.含义:在地方设中正官(由中央
13、任高官的本籍人担任),中正对候选者进行评品,分为九九等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由品评官(中正官)品评官(中正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3.后来演变:选官权力选官权力:中央掌握-世家大族控制 选官标准选官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并重-家世选官权收归中央门第成为选官标准练习练习P313.(2020江苏苏北七市三模)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曹丕推行的政策()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带有中央集权倾向 D完
14、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C九品中正制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由吏部选官,将官员的任九品中正制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由吏部选官,将官员的任免权收归免权收归中央,带有集权倾向,故中央,带有集权倾向,故C C正确。正确。九品中正制并未打破贵族特权九品中正制并未打破贵族特权和阻碍世家子弟进入仕途和阻碍世家子弟进入仕途选官制度而非考核制度选官制度而非考核制度积极:缓解积极: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4.4.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九品中正制的影响:4.(2019“超级全
15、能生”全国卷高三24省联考)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州郡县设中正官,朝廷设吏部尚书。名义上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德,吏部尚书执掌选用人才的权柄。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书依据门第高低做用否的标准。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A保留了地方对人才的推举 B使士族操纵地方政治经济C造成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 D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D实践成果与预想的不符,九品中正制选官只实践成果与预想的不符,九品中正制选官只依据籍贯门第依据籍贯门第不重品德,不重品德,这这就造成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弱化就造成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选拔,故故D D正确。
16、正确。材料中门第成为评判的唯一标准,有利于士族操纵地材料中门第成为评判的唯一标准,有利于士族操纵地方政治,方政治,但不能但不能直接推断士族操纵地方经济,排除直接推断士族操纵地方经济,排除B B高级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拥有一定的武装,易高级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拥有一定的武装,易形成割据势力,但造成了地方割据局面不符合题意。形成割据势力,但造成了地方割据局面不符合题意。一般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有利于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
17、正官,有利于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控制,排除,排除A A视野拓展 九品中正制与门阀制度的关系 从汉末起门阀制度正在滋长,现实的政权基础建立在世家大族所支配的经济结构上面,因此,所有的政治制度必须为其服务。九品中正制创立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事实上却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威权,从而巩固了门阀的统治。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消极:造成消极: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成为门阀士族维护政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成为门阀士族维护政治特权的制度保障特权的制度保障。(社会阶层固化)。(社会阶层固化)4.4.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九品中正制的影响:魏晋南北朝的制度传承与创新魏晋南北朝的制度传承与
18、创新1 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制2 2.中央官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已经出现。中央官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已经出现。3 3.地方制度:(三级制)州地方制度:(三级制)州郡郡县(与汉一致)县(与汉一致)4.4.土地制度:均田制土地制度:均田制5.5.赋税制度:租调制赋税制度:租调制隋唐:科举制隋唐:科举制隋唐: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隋唐:隋唐:道州县道州县隋唐:均田制隋唐:均田制隋唐:租庸调制隋唐:租庸调制【链接选必1】官吏考核: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5.(2021河北高考 3)三国时期,魏
19、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解析】【解析】据材料据材料“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事”可知,西汉刺史负责对辖可知,西汉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而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而魏国刺史拥有领兵权魏国刺史拥有领兵权,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选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选C C;刺史职权的变化与;刺史职权的变化与“地方监察制度
20、逐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渐完善”无关,排除无关,排除A A;地方刺史拥有领兵权,不利用加强中央集权,排;地方刺史拥有领兵权,不利用加强中央集权,排除除B B;“保障保障”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D。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1.1.概念:概念: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影响
21、和渗透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经济经济:少数民族由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游牧经济转向转向农农耕经济耕经济,即农业化。,即农业化。文化风俗文化风俗: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汉化汉化的过程;的过程;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封建化封建化的过程。的过程。高考考点高考考点 模拟题目模拟题目魏晋南北朝唐朝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
22、江南,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西晋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学习汉族典章制度、频繁接触、通婚杂居5世纪,北魏统一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2.2.过程:过程:练习练习P26生活生活情境民族交融过程的特点情境民族交融过程的特点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想一想:该史料反映了北朝民族交融有何特点?在当时,民族交融存在“互化”过程。虽说汉化是总体趋势,但交融
23、并非单向,而是“汉化”与“胡化”共存。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采桑明显受汉族生活影响,北朝的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的影响,制作烙饼。因此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性。(3)3)表现表现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错居杂处,由迁徙到定居,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即农业化。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生产经验(畜牧业)、饮食、生活用具等。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重用汉族士人,学习中原汉族的典章制度(如十六国时期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孝文帝改汉制等)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如讲汉话、穿汉服等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华夏认同感增强。汉族:西北民族的乐器、舞蹈等受到汉族人的喜爱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一、政治史:(
24、四)民族交融(4 4)民族)民族交融的交融的方式方式/途径(途径(用史实举例说明)用史实举例说明)民族民族迁徙:迁徙:五胡内迁(鲜卑、匈奴、羯、邸、羌)五胡内迁(鲜卑、匈奴、羯、邸、羌)北民南迁(南北方、汉与南方少数民族)北民南迁(南北方、汉与南方少数民族)联合联合斗争:斗争: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反对西晋的暴政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反对西晋的暴政友好友好往来:往来: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和睦政策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和睦政策;吴国对越族的招降与笼络。吴国对越族的招降与笼络。民族民族战争:战争:十六国政权互相攻杀。十六国政权互相攻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统治者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
25、改革影响:政治格局变化:农耕文明区的扩展;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民族交融影响:政局动荡与灾难;客观上带来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改革:对民族自身:加速封建化进程对中华民族: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背背景景性性质质政治前提: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是少数民族统治者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5 5)以史为例体会民族交融以史为例体会民族交融以以北魏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改革为例改革为例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措施措施具体内容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39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