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4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5439215
  • 上传时间:2023-04-14
  • 格式:PPTX
  • 页数:65
  • 大小:9.0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4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 第4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 ppt课件_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魏晋 南北朝 政权 更迭 经济发展 民族 交融 ppt 课件 统编 2019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高中统编历史一轮复习高中统编历史一轮复习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经济发展、民族交融(220220年年581581年)年)高考考点高考考点 模拟题目模拟题目汉末群雄逐鹿汉末群雄逐鹿崩塌的帝国三国鼎足而立西晋骤兴骤亡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并立 尽管尽管分裂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征,但是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征,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现出发展的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有明显的时代特点。新编中国史新编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史魏晋南北朝史(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秦汉秦汉魏晋南北朝魏晋

    2、南北朝隋唐隋唐孝文帝改革、魏晋以来的民族文化交融、经济重心、佛教传播;书体的演变、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方式和特征 高考命题高考命题 课标解读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三国鼎立三国鼎立西晋西晋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西晋统一;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刘曜所

    3、灭。材料材料1 1: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记载:记载:“(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弊,故大封宗室,(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弊,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授以职任。”练习练习P25P25学习情境学习情境1 1材料材料2 2: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何不食肉糜?”晋书晋书惠帝纪惠帝纪统治集团奢侈腐化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八王之乱,耗竭国力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一、政治史一、政治史:(一)魏:(一)魏晋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南北朝的政权更迭(220220年年581581年)年)五胡乱华 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

    4、之际,向内迁徙,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曜军队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等在北方黄河流域建立了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五胡十六国),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东晋)。317年,司马睿在门阀士族琅琊王氏的支持下,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东晋东晋 420年,东晋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南朝南朝门阀政治 一、政治史一、政治史:(一)魏:(一)魏晋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5、南北朝的政权更迭(220220年年581581年)年)一、政治史一、政治史:(一)魏:(一)魏晋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南北朝的政权更迭(220220年年581581年)年)匈奴匈奴羯羯鲜卑鲜卑前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氐氐羌羌賨賨汉汉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十六国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统治者族属表目的目的:维护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维护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北方北方民族民族内迁内迁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原为了获得

    6、人数众多的、文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祖源认同上有改姓上有改姓或或攀附华夏族祖先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吴洪琳十六国吴洪琳十六国汉汉赵赵国号的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被北齐与北周取代,上

    7、述五个王朝合称为“北朝”。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公元581年,隋朝取代北周。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北朝北朝 一、政治史一、政治史:(一)魏:(一)魏晋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南北朝的政权更迭(220220年年581581年)年)东汉魏吴蜀三国(三国(220-2 80220-2 80)西晋东晋东晋(317-420317-420)十六国十六国(前秦短暂统一)(前秦短暂统一)宋齐梁陈南朝(南朝(420-589420-589)北朝(北朝(439-581439-581)北北魏魏东魏东魏西魏西魏北齐北齐北周北周灭灭隋朝淝淝水水之之战战灭灭266266 316316 2525 2202

    8、20581581 618618少数民族内迁少数民族内迁门阀门阀政治政治南方经济发展南方经济发展总趋势:分裂到统一总趋势:分裂到统一总特征:发展与融合总特征:发展与融合 一、政治史一、政治史:(一)魏:(一)魏晋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南北朝的政权更迭(220220年年581581年)年)2.概况:(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王与马,共天下。共天下。”晋书晋书王敦传王敦传据材料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据材料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士族专权士族专权1.含义:门阀政治是封建地主阶级特

    9、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一、政治史:(二)门阀政治一、政治史:(二)门阀政治形成形成鼎盛鼎盛渐衰渐衰消亡消亡三国西晋三国西晋东晋东晋东晋后期至南朝东晋后期至南朝隋唐隋唐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大的社会政治势力。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起源起源汉汉削弱皇权,冲击中央集权练习练习P29【历史解释历史解释】3.形成原因:历史根源: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政治保障: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

    10、力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皇帝依赖士族支持。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4.表现: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士庶不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职位。一、政治史:(二)门阀政治一、政治史:(二)门阀政治1.(2019山西一模)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西晋西晋东晋东晋南朝南朝宗室外戚宗室外戚19%-38

    11、%19%-38%7%7%19%-38%19%-38%世家大族世家大族49%-64%49%-64%78%78%49%-64%49%-64%2.(2022湖南卷3)据下表可知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时间时间事件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595)废除九品中正制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隋炀帝大业二年(606606)始置进士科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唐高祖武德七年(624624)恢复九品中正制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唐太宗贞观初年(627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高考真题】思考:士族衰落原因?思考:士族

    12、衰落原因?政治:隋唐科举制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士族自身的腐朽;农民起义,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冲击了士族制度。经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削弱了士族的经济基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这使得士族经济趋于瓦解。文化: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庶族、平民之间的差距5.衰落原因:一、政治史:(二)门阀政治一、政治史:(二)门阀政治一、政治史:(三)选官制度一、政治史:(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1.开始:曹魏初创,220年,魏王曹丕开始推行2.含义:在地方设中正官(由中央

    13、任高官的本籍人担任),中正对候选者进行评品,分为九九等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由品评官(中正官)品评官(中正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3.后来演变:选官权力选官权力:中央掌握-世家大族控制 选官标准选官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并重-家世选官权收归中央门第成为选官标准练习练习P313.(2020江苏苏北七市三模)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曹丕推行的政策()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带有中央集权倾向 D完

    14、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C九品中正制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由吏部选官,将官员的任九品中正制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由吏部选官,将官员的任免权收归免权收归中央,带有集权倾向,故中央,带有集权倾向,故C C正确。正确。九品中正制并未打破贵族特权九品中正制并未打破贵族特权和阻碍世家子弟进入仕途和阻碍世家子弟进入仕途选官制度而非考核制度选官制度而非考核制度积极:缓解积极: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4.4.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九品中正制的影响:4.(2019“超级全

    15、能生”全国卷高三24省联考)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州郡县设中正官,朝廷设吏部尚书。名义上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德,吏部尚书执掌选用人才的权柄。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书依据门第高低做用否的标准。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A保留了地方对人才的推举 B使士族操纵地方政治经济C造成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 D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D实践成果与预想的不符,九品中正制选官只实践成果与预想的不符,九品中正制选官只依据籍贯门第依据籍贯门第不重品德,不重品德,这这就造成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弱化就造成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选拔,故故D D正确。

    16、正确。材料中门第成为评判的唯一标准,有利于士族操纵地材料中门第成为评判的唯一标准,有利于士族操纵地方政治,方政治,但不能但不能直接推断士族操纵地方经济,排除直接推断士族操纵地方经济,排除B B高级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拥有一定的武装,易高级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拥有一定的武装,易形成割据势力,但造成了地方割据局面不符合题意。形成割据势力,但造成了地方割据局面不符合题意。一般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有利于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

    17、正官,有利于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控制,排除,排除A A视野拓展 九品中正制与门阀制度的关系 从汉末起门阀制度正在滋长,现实的政权基础建立在世家大族所支配的经济结构上面,因此,所有的政治制度必须为其服务。九品中正制创立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事实上却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威权,从而巩固了门阀的统治。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消极:造成消极: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成为门阀士族维护政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成为门阀士族维护政治特权的制度保障特权的制度保障。(社会阶层固化)。(社会阶层固化)4.4.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九品中正制的影响:魏晋南北朝的制度传承与创新魏晋南北朝的制度传承与

    18、创新1 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制2 2.中央官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已经出现。中央官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已经出现。3 3.地方制度:(三级制)州地方制度:(三级制)州郡郡县(与汉一致)县(与汉一致)4.4.土地制度:均田制土地制度:均田制5.5.赋税制度:租调制赋税制度:租调制隋唐:科举制隋唐:科举制隋唐: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隋唐:隋唐:道州县道州县隋唐:均田制隋唐:均田制隋唐:租庸调制隋唐:租庸调制【链接选必1】官吏考核: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5.(2021河北高考 3)三国时期,魏

    19、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解析】【解析】据材料据材料“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事”可知,西汉刺史负责对辖可知,西汉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而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而魏国刺史拥有领兵权魏国刺史拥有领兵权,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选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选C C;刺史职权的变化与;刺史职权的变化与“地方监察制度

    20、逐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渐完善”无关,排除无关,排除A A;地方刺史拥有领兵权,不利用加强中央集权,排;地方刺史拥有领兵权,不利用加强中央集权,排除除B B;“保障保障”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D。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1.1.概念:概念: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影响

    21、和渗透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经济经济:少数民族由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游牧经济转向转向农农耕经济耕经济,即农业化。,即农业化。文化风俗文化风俗: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汉化汉化的过程;的过程;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封建化封建化的过程。的过程。高考考点高考考点 模拟题目模拟题目魏晋南北朝唐朝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

    22、江南,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西晋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学习汉族典章制度、频繁接触、通婚杂居5世纪,北魏统一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2.2.过程:过程:练习练习P26生活生活情境民族交融过程的特点情境民族交融过程的特点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想一想:该史料反映了北朝民族交融有何特点?在当时,民族交融存在“互化”过程。虽说汉化是总体趋势,但交融

    23、并非单向,而是“汉化”与“胡化”共存。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采桑明显受汉族生活影响,北朝的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的影响,制作烙饼。因此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性。(3)3)表现表现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错居杂处,由迁徙到定居,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即农业化。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生产经验(畜牧业)、饮食、生活用具等。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重用汉族士人,学习中原汉族的典章制度(如十六国时期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孝文帝改汉制等)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如讲汉话、穿汉服等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华夏认同感增强。汉族:西北民族的乐器、舞蹈等受到汉族人的喜爱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一、政治史:(

    24、四)民族交融(4 4)民族)民族交融的交融的方式方式/途径(途径(用史实举例说明)用史实举例说明)民族民族迁徙:迁徙:五胡内迁(鲜卑、匈奴、羯、邸、羌)五胡内迁(鲜卑、匈奴、羯、邸、羌)北民南迁(南北方、汉与南方少数民族)北民南迁(南北方、汉与南方少数民族)联合联合斗争:斗争: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反对西晋的暴政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反对西晋的暴政友好友好往来:往来: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和睦政策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和睦政策;吴国对越族的招降与笼络。吴国对越族的招降与笼络。民族民族战争:战争:十六国政权互相攻杀。十六国政权互相攻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统治者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

    25、改革影响:政治格局变化:农耕文明区的扩展;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民族交融影响:政局动荡与灾难;客观上带来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改革:对民族自身:加速封建化进程对中华民族: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背背景景性性质质政治前提: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是少数民族统治者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5 5)以史为例体会民族交融以史为例体会民族交融以以北魏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改革为例改革为例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措施措施具体内容具体

    26、内容意义意义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发徭役和兵役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改革改革内容(内容(冯太后冯太后)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均田制均田制三长制三长制整顿整顿吏治吏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吏治有所好转由国家筹集,三个月发放一次。由国家筹集,三个月发放一次。改革改革内容内容(孝文帝孝文帝)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措施措施具体内容具体内容意义意义493年,以“南伐”为名,从平城迁往洛阳易服装

    27、、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迁都迁都洛阳洛阳移移风风易易俗俗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影影响响材料1: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洛阳伽蓝记 材料2:(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唐刘知几史通内篇 书志第八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巩固政权,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快北方民族融合,缓和民族矛盾,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28、。消极:为北魏的灭亡埋下了隐患。(5 5)以史为例体会民族交融以史为例体会民族交融以以北魏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改革为例改革为例材料3: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4:中央政权所在之地洛阳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对于反对汉化之反动则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陈寅恪高考考点高考考点 模拟题目模拟题目含义含义原因原因性质性质经营方经营方式式意义意义瓦解瓦解【重要概念】北魏均田制(土地制度)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提高提高了农民积极性积极性,推动推动了北方经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赋役征收赋役征收,促

    29、进北魏政权封建化封建化,巩固了统治;推动了内迁各族转向农耕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得买卖。封建土地国有封建土地国有制制个体经营的小农经济至唐朝中叶,土地兼并空前盛行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实行租庸调,农民负担加重租庸调,农民负担加重,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投靠地主成为佃客。北方战乱,土地荒芜,影响财政收入。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于是海内安之。是海内安之。魏书魏书食货志食货志死后归还死后归还国家国家桑田桑田露田露田麻

    30、田麻田国家所有国家所有禁禁禁禁限限男:男:40亩亩女:女:20亩亩男:男:20亩亩男男10亩女亩女5亩亩身死不还官身死不还官农民所有农民所有均田制内容:国家国家农民农民租税、徭役和兵役租税、徭役和兵役土地土地赋税制度: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受田农民承担与均田制相适应。受田农民承担定定额租调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纳。规定一对夫妇每年纳粟粟为为租租(田租田租),纳),纳帛或布帛或布为为调调(户户税税)。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高考考点高考考点 模拟题目模拟题目6.(2021福建福州高三期末 4)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

    31、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据此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交易突破坊市限制 B.均田农户负担沉重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D.戏曲艺术逐渐成熟B【解析】【解析】据材料可看出木兰不仅要替父从军,还要自备武装,可知当时据材料可看出木兰不仅要替父从军,还要自备武装,可知当时农户负担较重,故选农户负担较重,故选B B项项宋宋未涉及未涉及未涉及未涉及7.(2019广东汕头一模25)北魏后期,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不是正统所在,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这种认识反映了A北方经济重心地位仍然较稳固 B儒家文化自南向北的传播趋势C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D南方三教合一的趋势日

    32、趋明显C【解析】【解析】北魏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北魏统一北方后实行汉化措施,促进北魏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北魏统一北方后实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从汉族士大夫认为了民族融合,从汉族士大夫认为“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可看出,可看出对北魏政权和少数民族的认同,将其纳入华夏文明之中,可见民族交融对北魏政权和少数民族的认同,将其纳入华夏文明之中,可见民族交融趋势趋势加强,故加强,故C C正确。正确。无关无关不符合史实不符合史实无关无关参照人物服饰,按照时序排列上述三幅北魏墓葬文物图片,说明理由并阐述其史料价值。顺序:图二、图一、图三。理由:图二中人物头戴风帽,上衣下裤,窄袖,袍

    33、衫,属典型鲜卑风格。文物出土于鲜卑族发祥地内蒙古。图一人物头戴小帽,宽衣博带,窄袖袍衫,具有鲜卑服饰汉化特征,出土于平城(今大同),鲜卑族建立政权后曾将平城作为都城。图三人物袖口宽大、长衫,具有汉化特征,且出土于河南偃师,北魏孝文帝将北魏都城由大同迁至此地。史料价值: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可用于研究史料价值: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可用于研究北魏服饰发展、政治变革、民族交融等。北魏服饰发展、政治变革、民族交融等。社会发展角度:1.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双向性)2.也为汉族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南北经济:3.有利于中原经济的恢复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南

    34、北差距缩小;对后世:4.为隋唐的再次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思考: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作用?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一、政治史:(四)民族交融(6 6)民族交融的影响)民族交融的影响材料: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1.政治:为中华民族注入新

    35、的活力与气魄,推进民族融合;2.经济:推动经济发展与交流;3.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4.后世:为后世繁盛奠定基础。高考考点高考考点 模拟题目模拟题目u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补充补充】(1)(1)人口流向:人口流向:北人南迁由黄河流域迁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南迁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向江南边疆移民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前往越族地区华人外流我国古代出现的到海外谋生、居住现象,形成华人外流。如郑和下西洋后形成的南洋潮 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

    36、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高考考点高考考点 模拟题目模拟题目u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补充补充】(2 2)迁移原因:迁移原因:政治因素战争、巩固边防、开垦荒地、限制富豪、文明开化等政治需要成为促成移民的因素环境因素自然灾害严重频发之地的人民向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之地迁移是历史上的一种常态经济因素落后生产方式下的人民向拥有先进生产方式的地区迁移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寒冷期西周寒冷期 东汉南北朝寒冷期 两宋寒冷期 明清寒冷期 北方游牧民族的四次大规模南下明朝时蒙古族多次入侵中原,造成土木堡之变;清兵入关契丹:辽;党项族:西夏;女真:金;蒙古:元以匈奴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迁,

    37、五胡乱华,群雄割据。北方犬戎等游牧民族南下侵扰内地,西周灭亡。东周初年,白狄崛起南下,将势力推进到了黄河岸边。知识知识拓展:拓展:四次寒冷期四次寒冷期说明: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导致民族迁徙的重要因素,在一定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导致民族迁徙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发展进程。程度上影响了历史发展进程。民族迁徙推动民族交融。民族迁徙推动民族交融。课后作业训练: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中国的文化历史,也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每一个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

    38、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摘编自张邑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史实,自行选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闸述。(要求写明论题,以时序为线索,史论结合,表述规范)【示例】民族交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民族交融中逐渐形成的。夏商周时期在中原地区就形成了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并逐渐融入华夏族,为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和汉族的形成创造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

    39、革,不仅推动少数民族汉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在对立中互市、迁徙,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主动适应中原文化,实行南北面官制度、行省制度等,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交融造就元朝空前的疆域。明清两代,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惯和宗教信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发展。综上所述,中国历史是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结果,各种生产生活方式、族群的交流互补、迁徙汇聚、冲突融合,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高考考点高考考点 模拟题目模拟题目1.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南北经济趋于

    40、平衡: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多发生在北方且时间持续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2.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4.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各民族经济交流

    41、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二、经济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二、经济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江南开发的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充实了劳动力,也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的政策(江南)地广野丰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宋书宋书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之内,宴如(即安定

    42、)也。宋书宋书沈昙庆传沈昙庆传史臣曰史臣曰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量趋于壮胜。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二、经济史:江南的开发二、经济史:江南的开发(2)2)江南开发的表现江南开发的表现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增加品种增加,产量增加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造船、造纸等行

    43、业都有明显进步(3)(3)江南开发的影响江南开发的影响(1 1)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经济繁荣。发展,经济繁荣。(2 2)南北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重心南移奠定基础。(3 3)促进了)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交融。牛耕图牛耕图施肥图施肥图龙骨翻车龙骨翻车白瓷白瓷冶金(灌钢法)冶金(灌钢法)唯物史观士族庄园经济是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士族庄园经济,占有大量土地,拥有许多依附农民,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同时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它是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

    44、族庄园经济的特点(1)发展模式具有规模化、综合性和独立性规模化、综合性和独立性:庄园经济是建立在大量地产私有化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这些大庄园具有规模化、综合性强的特点;而大地主们为避兵祸往往闭门自保,因此独立性、封闭性、自主性也是其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2)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经济组织:为了维护大家族的利益,宗族内部形成了比较严密的、长幼有序的宗法关系。(3)具有武装性武装性:生于乱世,庄园内部又物资充足,为避兵祸,大部分地主豪强在庄园中配置一些武器装备,武装保卫家族利益。魏晋南北朝寺院经济的崛起(1)兴起: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的封建地主经济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

    45、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寺院财产的不断私有化,富有富有僧人的出现,标志着寺院地主经济的最终形成。僧人的出现,标志着寺院地主经济的最终形成。(2)经济来源:作为僧物的田地、宅舍、园林和金银货币田地、宅舍、园林和金银货币是构成寺院地主经济的基础。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封建统治者的恩赐和施舍,寺院地主对于土地的大肆兼并和掠夺,贫苦农民依附于沙门。先先秦秦秦秦汉汉魏晋南北魏晋南北朝朝隋唐五隋唐五代代宋辽宋辽金金元元明明清清北北87%76%61%68%50%29%26%南南13%24%39%32%50%71%74%(

    46、2020(2020山东邹城一中三模山东邹城一中三模)下表为中国古代各时期分别发生在南方和北方下表为中国古代各时期分别发生在南方和北方的战争比例。表中南北方战争比例的变化趋势反映了的战争比例。表中南北方战争比例的变化趋势反映了()A A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威胁消除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威胁消除 B B南方经济战略地位上升南方经济战略地位上升C C统治者更重视北方军事建设统治者更重视北方军事建设 D D政治统治重心逐渐南移政治统治重心逐渐南移晋书晋书食货志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

    47、交换手段,其主。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要原因是()A 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 B 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C C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D 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CB三、思想史:三、思想史:凸显时代特色的魏晋思想、文化、科技凸显时代特色的魏晋思想、文化、科技儒学式微儒学式微佛教盛行佛教盛行道教传播道教传播玄学产生玄学产生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民歌盛行民歌盛行书体完备书体完备齐民要术齐民要术顾恺之绘画顾恺之绘画三、思想史:(一)儒学式微三、思想史:(一)儒学式微,三教并立,玄学兴起,三

    48、教并立,玄学兴起思想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儒学道教道教佛教佛教汉朝汉朝汉武帝时确立正统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地位东汉末兴起,张道陵东汉末兴起,张道陵创建创建“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本土宗教)(本土宗教)两汉之际传入中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国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受到冲击,受到冲击,仍仍占主占主导导;开始开始吸收吸收佛、道佛、道精精神,有新发展神,有新发展在民间在民间广为传播广为传播受儒学影响,主张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贵儒”“”“尊道尊道”在中国在中国盛行盛行吸收儒、道思想,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渐趋本土化本土化三、思想史:(一)儒学式微三、思想史:(一)儒学式微,三教并立,玄

    49、学兴起,三教并立,玄学兴起【探究探究1 1】从从“历史解释历史解释”角度分析佛道盛行,儒学式微的原因?角度分析佛道盛行,儒学式微的原因?材料材料2 2:道教道教强调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术人们可以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人们可以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越。佛教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人生归宿问题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马怀良马怀良奔溃与重建中的困惑奔

    50、溃与重建中的困惑材料材料1 1:到东汉末年魏晋时代,:到东汉末年魏晋时代,国内大乱国内大乱,人们生活痛苦,人们生活痛苦,精神上也缺乏寄精神上也缺乏寄托托;而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而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学儒学,久已变成,久已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没有灵魂的空架。傅乐成傅乐成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材料材料3 3:儒学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他们未能为自己的思想理论找到终极的立足点未能为自己的思想理论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葛兆光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史1.佛道盛行、儒学式微的原因:魏晋时期政权更迭,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们缺乏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4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 ppt课件-(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39215.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