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专题10《记承天寺夜游》十二章复习试题—中考语文系统复习.rar
(2020,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一)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选自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虎丘:苏州名胜。红粉笙歌:歌女奏乐唱歌钓月矾:在虎丘山顶。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5 分)(1)月色人户 户:(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但:(3)念无与为乐者 念:(4)相与步于中庭 步:(5)虎丘才两度 度:2.翻译下列句子。(4 分)(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3.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4.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二)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末、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5 分)(1)月色人户 户:(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3)解衣欲睡 解:(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但:(5)月景尤不可言 尤:2.翻译下列句子。(4 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安可为俗士道哉?3.甲 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样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 分)(1)写月语句:(2)描写方法:4.甲 乙两文结尾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4 分)三、(2020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选自水调歌头)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1)念无与为乐者 念:(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3)庭下如积水空明题 空明:(4)但愿人长久 但:(5)千里共婵娟 婵娟:2.翻译下列句子。(4 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3.记承天寺夜游已用“/”分为三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前两层的内容。(2 分)4.两篇选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 分)记承天寺夜游)抒发的情感:水调歌头(节选)抒发的情感: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注涂潦:泥沼雨水。畚锸:畚箕铁锹。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1)相与步于中庭 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3)轼诣武卫营 诣:(4)卒全其城 卒: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 分)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人。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了他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3 分)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壬诞)注山阴:今浙江绍兴。皎然:洁;白的样子。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戴安道:;戴边,字安道。刻(shan):县名,今浙江嵊州。就:到,去。经宿:一整夜。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5 分)(1)欣然起行 欣:(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3)怀民亦未寝 寝:(4)盖竹柏影也 盖:(5)人向其故 故: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3.甲 K 乙两文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的异同点。(4 分)4.甲乙两文都是写的夜寻好友,请比较它们的异抵不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2 分)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以不如君子,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苏轼临皋闲题注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5 分)(1)念无与为乐者 念:(2)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4)何必归乡哉 何:(5)与此孰胜 胜: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3.甲 乙两文都表现出了作者虽遭贬谪,却颇有雅致,其中流露出了豁达乐观的心境的句子是“”和“”(用原文语句填空)(2 分)4 请结合甲 乙两文,指出“闲人”和“闲者”有哪些共同点。(4 分)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有删改)注1,扶风:凤翔府。2,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3 有年:丰收。4 弥:整,满 5 乙卯:农历四月初二。下文的“甲子”“丁卯”分别为农历四月十一、农历四月十四。6 属:同“嘱”,意为劝酒。荐饥:重复地地遭到饥荒。优游:安闲舒适的样子。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1)解衣欲睡 欲:(2)遂至承天寺 遂:(3)但少闲人如吾 但:(4)亭以雨名 名:(5)而吾亭适成 适: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3.贯穿甲文的线索是 ;乙文的题眼是 (2 分)4.甲 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4 分)(2020,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选自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虎丘:苏州名胜。红粉笙歌:歌女奏乐唱歌钓月矾:在虎丘山顶。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5 分)(1)月色人户 户:门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但:只是 (3)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4)相与步于中庭 步:散步 (5)虎丘才两度 度:次 2.翻译下列句子。(4 分)(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3.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待交横喻竹柏影子。4.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末、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5 分)(1)月色人户 户:门(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就(3)解衣欲睡 解:脱、脱下(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但:只是(5)月景尤不可言 尤:更,尤其2.翻译下列句子。(4 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安可为俗士道哉?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3.甲 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样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1)写月语句: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待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2)描写方法: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4.甲 乙两文结尾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4 分)甲文表现出了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感情。三、(2020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选自水调歌头)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3)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4)但愿人长久 但:只 (5)千里共婵娟 婵娟:月亮2.翻译下列句子。(4 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3.记承天寺夜游已用“/”分为三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前两层的内容。(2 分)交代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或“描绘庭院月色”亦可)。4.两篇选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 分)记承天寺夜游抒发的情感:透露出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水调歌头(节选)抒发的情感:表达了对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注涂潦:泥沼雨水。畚锸:畚箕铁锹。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1)相与步于中庭 步:散步,漫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3)轼诣武卫营 诣:到.去.(4)卒全其城 卒:最终,终于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 分)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富人出城了,百姓都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人。苏轼天天住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了他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3 分)情绪:宦途失意的苦闷。品质:勤于政事,爱护百姓。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壬诞)注山阴:今浙江绍兴。皎然:洁;白的样子。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戴安道:;戴边,字安道。刻(shan):县名,今浙江嵊州。就:到,去。经宿:一整夜。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5 分)(1)欣然起行 欣:愉快地,高兴地(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到 (3)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4)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5)人向其故 故:原因,缘故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3.甲 K 乙两文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的异同点。(4 分)两文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甲文既运用了比喻进行正面描写,又借助竹柏的影子侧面表现月光的明亮。乙文则只是粗略地描写。4.甲乙两文都是写的夜寻好友,请比较它们的异抵不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2 分)曲一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就而想到自己的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文为了 国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文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见到。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以不如君子,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苏轼临皋闲题注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5 分)(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4)何必归乡哉 何:为什么 (5)与此孰胜 胜:优美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江河、山川、清风、明月等(一切自然界的东西),本来没有固定的主人。3.甲 乙两文都表现出了作者虽遭贬谪,却颇有雅致,其中流露出了豁达乐观的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闲者便是主人”(用原文语句填空)(2 分)4 请结合甲 乙两文,指出“闲人”和“闲者”有哪些共同点。(4 分)寄情山水,不随波逐流,享受自然风光,追求心灵自由。(意思对即可)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1,扶风:凤翔府。2,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3 有年:丰收。4 弥:整,满 5 乙卯:农历四月初二。下文的“甲子”“丁卯”分别为农历四月十一、农历四月十四。6 属:同“嘱”,意为劝酒。荐饥:重复地地遭到饥荒。优游:安闲舒适的样子。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1)解衣欲睡 欲:想要 (2)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3)但少闲人如吾 但:只是 (4)亭以雨名 名:命名(5)而吾亭适成 适:恰巧,恰好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下)庭院的地面上,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从容地游玩享乐,难道可以做得到吗?3.贯穿甲文的线索是赏月;乙文的题眼是喜(2 分)4.甲 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4 分)甲 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面的喜悦之情。
收藏
- 资源描述:
-
(2020,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一)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选自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虎丘:苏州名胜。红粉笙歌:歌女奏乐唱歌钓月矾:在虎丘山顶。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5 分)(1)月色人户 户:(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但:(3)念无与为乐者 念:(4)相与步于中庭 步:(5)虎丘才两度 度:2.翻译下列句子。(4 分)(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3.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4.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二)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末、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5 分)(1)月色人户 户:(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3)解衣欲睡 解:(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但:(5)月景尤不可言 尤:2.翻译下列句子。(4 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安可为俗士道哉?3.甲 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样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 分)(1)写月语句:(2)描写方法:4.甲 乙两文结尾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4 分)三、(2020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选自水调歌头)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1)念无与为乐者 念:(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3)庭下如积水空明题 空明:(4)但愿人长久 但:(5)千里共婵娟 婵娟:2.翻译下列句子。(4 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3.记承天寺夜游已用“/”分为三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前两层的内容。(2 分)4.两篇选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 分)记承天寺夜游)抒发的情感:水调歌头(节选)抒发的情感: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注涂潦:泥沼雨水。畚锸:畚箕铁锹。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1)相与步于中庭 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3)轼诣武卫营 诣:(4)卒全其城 卒: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 分)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人。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了他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3 分)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壬诞)注山阴:今浙江绍兴。皎然:洁;白的样子。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戴安道:;戴边,字安道。刻(shan):县名,今浙江嵊州。就:到,去。经宿:一整夜。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5 分)(1)欣然起行 欣:(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3)怀民亦未寝 寝:(4)盖竹柏影也 盖:(5)人向其故 故: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3.甲 K 乙两文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的异同点。(4 分)4.甲乙两文都是写的夜寻好友,请比较它们的异抵不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2 分)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以不如君子,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苏轼临皋闲题注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5 分)(1)念无与为乐者 念:(2)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4)何必归乡哉 何:(5)与此孰胜 胜: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3.甲 乙两文都表现出了作者虽遭贬谪,却颇有雅致,其中流露出了豁达乐观的心境的句子是“”和“”(用原文语句填空)(2 分)4 请结合甲 乙两文,指出“闲人”和“闲者”有哪些共同点。(4 分)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有删改)注1,扶风:凤翔府。2,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3 有年:丰收。4 弥:整,满 5 乙卯:农历四月初二。下文的“甲子”“丁卯”分别为农历四月十一、农历四月十四。6 属:同“嘱”,意为劝酒。荐饥:重复地地遭到饥荒。优游:安闲舒适的样子。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1)解衣欲睡 欲:(2)遂至承天寺 遂:(3)但少闲人如吾 但:(4)亭以雨名 名:(5)而吾亭适成 适: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3.贯穿甲文的线索是 ;乙文的题眼是 (2 分)4.甲 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4 分)(2020,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选自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虎丘:苏州名胜。红粉笙歌:歌女奏乐唱歌钓月矾:在虎丘山顶。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5 分)(1)月色人户 户:门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但:只是 (3)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4)相与步于中庭 步:散步 (5)虎丘才两度 度:次 2.翻译下列句子。(4 分)(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3.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待交横喻竹柏影子。4.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末、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5 分)(1)月色人户 户:门(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就(3)解衣欲睡 解:脱、脱下(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但:只是(5)月景尤不可言 尤:更,尤其2.翻译下列句子。(4 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安可为俗士道哉?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3.甲 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样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1)写月语句: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待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2)描写方法: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4.甲 乙两文结尾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4 分)甲文表现出了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感情。三、(2020 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选自水调歌头)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3)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4)但愿人长久 但:只 (5)千里共婵娟 婵娟:月亮2.翻译下列句子。(4 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3.记承天寺夜游已用“/”分为三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前两层的内容。(2 分)交代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或“描绘庭院月色”亦可)。4.两篇选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 分)记承天寺夜游抒发的情感:透露出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水调歌头(节选)抒发的情感:表达了对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注涂潦:泥沼雨水。畚锸:畚箕铁锹。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1)相与步于中庭 步:散步,漫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3)轼诣武卫营 诣:到.去.(4)卒全其城 卒:最终,终于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 分)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富人出城了,百姓都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人。苏轼天天住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了他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3 分)情绪:宦途失意的苦闷。品质:勤于政事,爱护百姓。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壬诞)注山阴:今浙江绍兴。皎然:洁;白的样子。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戴安道:;戴边,字安道。刻(shan):县名,今浙江嵊州。就:到,去。经宿:一整夜。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5 分)(1)欣然起行 欣:愉快地,高兴地(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到 (3)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4)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5)人向其故 故:原因,缘故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3.甲 K 乙两文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的异同点。(4 分)两文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甲文既运用了比喻进行正面描写,又借助竹柏的影子侧面表现月光的明亮。乙文则只是粗略地描写。4.甲乙两文都是写的夜寻好友,请比较它们的异抵不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2 分)曲一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就而想到自己的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文为了 国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文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见到。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以不如君子,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苏轼临皋闲题注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5 分)(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4)何必归乡哉 何:为什么 (5)与此孰胜 胜:优美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江河、山川、清风、明月等(一切自然界的东西),本来没有固定的主人。3.甲 乙两文都表现出了作者虽遭贬谪,却颇有雅致,其中流露出了豁达乐观的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闲者便是主人”(用原文语句填空)(2 分)4 请结合甲 乙两文,指出“闲人”和“闲者”有哪些共同点。(4 分)寄情山水,不随波逐流,享受自然风光,追求心灵自由。(意思对即可)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1,扶风:凤翔府。2,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3 有年:丰收。4 弥:整,满 5 乙卯:农历四月初二。下文的“甲子”“丁卯”分别为农历四月十一、农历四月十四。6 属:同“嘱”,意为劝酒。荐饥:重复地地遭到饥荒。优游:安闲舒适的样子。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1)解衣欲睡 欲:想要 (2)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3)但少闲人如吾 但:只是 (4)亭以雨名 名:命名(5)而吾亭适成 适:恰巧,恰好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下)庭院的地面上,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从容地游玩享乐,难道可以做得到吗?3.贯穿甲文的线索是赏月;乙文的题眼是喜(2 分)4.甲 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4 分)甲 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面的喜悦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