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你怎么看诗歌比历史更能接近事实的真相?(附文题详解及考场文展示与细评).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你怎么看诗歌比历史更能接近事实的真相?(附文题详解及考场文展示与细评).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作文 模拟 写作 怎么 诗歌 历史 接近 事实 真相 附文题 详解 考场 展示 下载 _高考作文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你怎么看,诗歌比历史更能接近事实的真相?(附文题详解及考场文展示与细评) 【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人认为,诗歌比历史更能接近事实的真相。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题目解析】看到这个作文题,我首先想到的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相似说法:诗比历史更真实。这原本是亚里士多德为了反驳老师柏拉图对诗人和艺术家的否定而提出的观点。他们师徒二人都追求具有普遍性的真实,但柏拉图认为最真实的东西存在于理念世界中,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最真实的东西存在于经验世界中。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歌是诗人摹仿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世界中的事而写成的,能够揭示事物内在
2、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可能比记录具体事件的历史更为真实。不过,出题老师将亚里士多德的原话做了一个修改,“真实”一词改成了“事实的真相”,这对于学生的审题是非常友好的。因为“真实”一词含义较为模糊,从概念界定这一步开始就已经隐含了许多梳理不清的问题,而“事实的真相”则较为清晰,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此外,还需要界定“诗歌”和“历史”这两个词。在本文的写作中,我觉得“诗歌”的概念可以稍稍扩展到文学作品,因为它们在表现现实上具有共通的特征;而“历史”则最好界定为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的有系统的记录和研究,主要是指史书。“有人认为,诗歌比历史更能接近事实的真相。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3、你怎么看?”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人我对话”型作文题,两个“有人”的观点都具有合理性,写作时可以先从它们各自成立的理由入手,不过要注意扣住诗歌和历史的比较来展开分析。论证“诗歌比历史更接近事实真相”,我们可以认为相比于宏大叙事、全貌概括式的史书,诗歌个性化、富含情感的表达关注到了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个个具体、鲜活的生命,阅读诗歌或文学作品常能令人身临其境地走入历史现场,触摸到被史书筛选过滤掉的那些有温度的、更真实的细节。此外,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诗歌基于现实进行加工提炼,以艺术化的手法表现作者所身处的社会现实状况,表达赞颂、反思或批判,这本身就更有助于揭示社会矛盾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
4、它也获得了一个高于杂乱琐碎的生活现实的“真相”。不过,从符合事实的角度来看,诗歌中想象、夸张等艺术加工成分也确实会影响到其承载内容的客观性,诗歌中的个人视角和情感表达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完整的事实全貌。与之相比,论证“历史比诗歌更接近事实真相”,则可以认为史书是由一群具有“实录”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史官,在考证、拣选、比对大量书面或口头资料之后,以公允、审慎的态度甚至怀着献身于秉笔直书的志向而进行的书写。后世的历史学家也皓首穷经地不断翻检和研究各种史籍资料,只为从时间的长河里努力复原过往事实的全部真相。此外,作为历史事件的旁观者,史官的记载与诗人的创作相比是更加客观的,可以如实呈现某一事件
5、中不同立场当事者的讲述而尽量少地表达自己的爱憎褒贬,把“罗生门”的困局交由读者自己去检视判断,这样的方式能够更贴近原汁原味的事实。不过,历史的记载也确实存在不少当权者的篡改和粉饰,将史官“实录”的努力付之东流,又或者在流传中出现佚失和缺损,使探寻过往事实真相的历程遭遇重重迷雾。由上可见,其实“诗歌”和“历史”都在为更加接近“事实真相”做出自己的努力但都未曾达到目标,要真正走向“事实真相”,两者应当是“诗史互补”的关系。因此,这篇作文最后一层立意的关键不在于论证到底哪一个更加接近真相,而应思考我们探讨这个话题的潜在现实立足点,为我们的这篇作文找到“此时此地”的启示和意义。或许是当下的人们太轻易相
6、信情绪化的互联网个性表达,跟着当事人的种种说法不断翻转着立场态度,因此我们希望以“历史”的客观实录和全知视角自我警醒,告诫自己要葆有理性精神和反思意识,才能探寻到真正的事实。又或许是当下人们过于以宏观的、凝练的、浓缩的方式去把握现实世界,忽略了太多细节和情感,题目中的“有人”想用“诗歌”来提醒我们,大时代下的每一个个体都是鲜活的生命,他们并非可有可无的历史尘埃,他们的情感和需求都是“事实真相”的一部分,都值得受到尊重和关注。最后的落点可以依据当下的问题偏向其中一方,也可以兼顾二者探讨如何做才能更接近“事实真相”,或者分析以“诗歌”和“历史”互补的方式走向“事实真相”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毕竟,我
7、们永远无法达到那个至真至善的终点,但我们一直走在通往终点的路上。在批改前,我们觉得这个作文题对学生的写作是很大的挑战,但批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作文题给那些平时有积累、有思考的同学提供了展示发挥的舞台。有些学生的作文中素材之丰富、底蕴之深厚让老师们惊叹不已,有些学生作文中抒发的真情实感也深深打动着老师。因此,本次批改作文的过程充满了愉快的感受。我们奉上一组学生考场佳作,供大家批评指正。【考场佳作】诗史相鉴 方晓人真我们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座高峰杜甫,其作品有“诗史”之誉,这可引起一种思考:诗歌创作与历史记载各自反映何种事实,在什么程度上接近它,它们的作用又是否相互遮蔽?诗歌往往是文学化的个体生命体
8、验的感性表达,而历史则总是力求严谨客观,以统一、普适的宏大体系去记录人类的经历。从最初对象而言,诗歌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我徂东山”、“嗟彼小星”的小人物劳苦自怜至今令人动容;而历史则注重大人物的谱系和活动,因此常有“帝王将相的家谱”之讥,如国语即有诸侯家事记录的意味。人类活动浩如烟海,诗歌四处扎根汲取养分,而历史则不得不从大略处寻求一种普遍,即使势必遮蔽许多。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两税法等王朝政治的智慧是史书的主题,但诗歌却恒久地向我们传达小民“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颠沛凄苦与“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的悲愤控诉。传统历史记叙所追求的宏大普遍中,这些具体的人的生命无足轻重,悄然消
9、弭了。而那些成为冷漠的历史仆役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色彩也常散失。曹操,这雄烈阴鸷、满手鲜血的魏晋格局奠基者,实有“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喟叹;华伦斯坦,这三十年战争的勋英、屠夫、叛臣,在席勒笔下他那德意志民族统一愿望的光采才焕发。由此,诗歌作为真实的重要补充的意义,突出于历史的种种缺陷中。历史的语调有其不可替代性。它严谨客观的实证精神是从时间川流中打捞真实的必需。牧野之战的确凿年岁与经过等疑云都是在严格的史学考证下才被驱散。而历史展示的事实本身也是诗歌的泉源。历史凝练的普遍原则,则是今日进路的指引。提炼于西方史学滥觞之一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修昔底德陷阱”概念,至今仍指导着国际关系领域,这是文
10、学难以代劳的。但我们终究要追求历史书写所缺失的,对我们同等重要的真实。史记有“无韵之离骚”之盛赞,这部能与文学巨著相匹的史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上佳的范本。在苏武牧羊一事上,迥异于汉书的简略克制,苏武的忠贞、李陵的挣扎都以鲜活的、诗化的方式被文本所反映,它深刻诠释了个体的生命。在现代史学研究中,相近的书写和展现方式也不断崛起,如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即以一个平民女性的悲惨命运透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风貌。这类微观史学路径融会了诗歌式叙事,既突破了传统历史的局限,又保有史学的精诚和广阔。而汲取历史精神的文学创作传统,从荷马直至现代,从未偃息,百世恢台。当曼德尔施塔姆的诗篇揭示十九、二十两个世纪断裂的脊骨要以血
11、来弥合时,谁又能说他对时代的洞见不及最杰出的史家呢?肖霍洛夫所谱写的哥萨克族群的悲壮史诗,又何尝不是历史的一个沉重注脚呢?此类作品向我们倾泻了不尽的源于真实的冲击与启示。诗歌和历史并不必在真相的场域一决高下,它们自可以特有的风貌,去书写我们人类的切实经历,从我们的个体,直至我们的整个族群。各个历久弥新、气韵轩昂的文本,都是我们寻求真实的通途。点评:本文从对于“诗歌”和“历史”两个核心概念的界定出发,并基于界定展开探究,思辨两者深层的联系。文章首先探究材料观点的合理性,回答“为什么诗歌比历史更接近事实的真相”的问题,作者列举汉乐府、秦中吟、曹操与华伦斯坦的诗歌来说明诗歌对于具体生命的关注让它在此
12、领域相较于历史的宏大体系更接近真实。随后挖掘材料中“不尽如此”的内涵,回答“为什么有时候历史会比诗歌更接近事实的真相”,以牧野之战的考证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例说明历史的实证精神综合了多方证据提炼出的抽象观念相较于诗歌主观局限的视角更能接近事实的真相。作者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明确了诗歌和历史在接近事实真相的路途上各自的优势,并找到了一条综合两者探索事实真相的更佳方式综合诗歌诠释个体生命的鲜活与史学客观探索的精诚与广阔。全文的脉络清晰、推进流畅,紧抓两者的比较深入思考,挖掘题目背后深意。此外,作者底蕴丰厚,诗歌历史素材信手拈来,不仅使说理更清晰有力,也让文章具备了开阔感与厚重感
13、,实为佳作。这当然是作者平时就注重积累的表现,但有不少素材其实与课文关联紧密,例如论语十二章中提及诗歌“兴观群怨”的作用、鸿门宴结合单元任务探究过“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屈原列传与苏武传的学习中都涉及了史家的“实证精神”与叙事艺术、离骚的解读亦是在与屈原列传的较为冷静客观的叙述比较中感受屈原的深层情志,诗歌对于个体生命情感的关注带来的主观和历史对于宏观发展规律的侧重带来的客观都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关注的内容,小作者内化为自身的思考,在考场中进行了灵活的运用。我们的同学们也可以更关注课内的素材,将抽象化的概念在具体典型的事例中展开探讨,深入挖掘题目的内涵与空间。水至清则无
14、鱼我们读离骚探知屈原“穷困乎此时”,又读史记感慨屈原的“盖自怨生”;读长恨歌感动于玄宗与杨贵妃的美好爱情,又在唐朝史书中叹息玉环被赐白绫死于权谋斗争诗歌飘飘然将我们带到加有滤镜的某个历史现场,而历史总是冰冷无情地讲述别人的过往。二者究竟谁更接近事实的真相?有人认为,诗歌比历史更能接近事实的真相。这观点与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所倡导的“歌诗合为事而作”不谋而合。诗歌乃至大部分艺术创作的实体体现形式,大都以现实为模板,基于事情而加以组建、再造,在作者艺术加工之下,有其成形的底层支撑一个现象、一个事实、一种道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体现事实的真相。然而有时,诗人难免加工过盛以至偏离事实。但丁的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