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美术新课标解读.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2美术新课标解读.ppt》由用户(仙人指路)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美术 新课 解读
- 资源描述: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龙念南龙念南(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 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依据对美术学科发展的科学认识和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现实状况的准确把握,努力使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修订稿)更科学,更完善,更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可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适应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指导思想与整体思路(二)整体思路(二)整体思路1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2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
2、3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4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5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6追求文本精致,突出可理解性。全文从19200多字减少到14800多字指导思想与整体思路 召集人:召集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潘公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力杨力研究员首都师大博士生导师、原课标组长尹少淳尹少淳教授成员:成员: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钱初熹钱初熹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胡知凡胡知凡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奚传绩奚传绩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教育原主编陈通顺陈通顺教授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秘书长侯令侯令特级教师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欧京海欧京海编审北京市光明
3、小学校长廖文胜廖文胜特级教师。课标组成员 原总目标原总目标 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如下: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172172字)字)新总目标新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
4、度设定如下。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158158字)字)总目标对比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
5、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程凸显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课程追求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美术课程强调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课程性质比较1
6、998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2000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二、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注重创新精神课程基本理念比较2000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三、课程设计思路三、课程设计思路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
7、综合性和探究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程内容和学习活动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更大的空间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课程设计思路解读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课程设计思路解读 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
8、分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造型 表表现现”“”“设计设计 应用应用”“”“欣赏欣赏 评述评述”和和“综合综合 探索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动再具体分为“造型造型 表现表现”和和“设计设计 应用应用”两个学习领域。两个学习领域。“造型造型 表现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设计 应用应用”学
9、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对这个领域的表述更明晰了,特别是明确分出了“设计”和“工艺”两部分)“欣赏欣赏评述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综合探索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综合探索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学习领域
10、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课程设计思路解读 1-3岁“没有”的时代、身体成长的时代 4-6岁“游戏”的时代、高兴参与的时代 7-9岁“收集”的时代、细致观察的时代 10-12岁“巩固”的时代、空间的时代 13-15岁“选择”的时代、表现的时代 16-18岁“择业”的时代、专业化的时代 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国际儿童权利公约 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
11、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课程总目标四、课程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三个维度设定。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
12、特作用。学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1998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教学目的: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课程目标比较 2000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
13、、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
14、,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过程与方法),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知识与技能);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过程与方法),表达情,表达情感与
15、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知识与技能)。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过程与方法),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本的美术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目标解读改进与增加之处改进与增加之处激发创意激发创意(原为(原为“激发创造精神激发创造精神”););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
16、方式和方法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原为(原为“了解基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改善环境与生活改善环境与生活(原为(原为“美化环境与生活美化环境与生活”););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原为(原为“尝试各种工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课程目标解读课程目标解读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三个维度设定
17、。(明确“三个维度”让老师们制定教学计划、写教案,更明确、更方便)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原来是“尝试”,这基本无法评价,因为蜻蜓点水也可以称为“尝试”,过去的大纲的要求是“掌握”,这又太“学科”了。现在的“运用”比较适中)各种工具、媒材各种工具、媒材(将“材料”改为“媒材”,绝对的“与时俱进”。因为“媒材”包含了数码等“非物质”,而“材料”基本是“纯物质”)进行创作,表达进行创作,表达(此处去掉了“自己”,因为是教育,需要了解他人,只有纯艺术才
18、可以只“自己”)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这句加的好,美术可不仅仅是“自娱自乐”。也不是哪谁谁谁的跟班)。学生在美术学习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两句组合在一起明确了美术课的终极目标)(一)(一)“造型造型表现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学习领域的目标1.1.观察、认
19、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侧重“知识与技能”。主要是动脑能力,只要想到,在做到就很容易了。所以提高眼界很重要,要多看,眼高了很容易带起“手高”)2.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侧重“过
20、程与方法”。这主要是动手能力,只有敢动手、会动手,脑袋里的感觉才能表达出来,才能表达好)3.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持久兴趣。(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里面就包含了情感价值观,要获得“持久”这一条绝对不能绕过)课程分目标解读1.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物以致用”的设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简单的
21、“关注”二字太重要了,现在缺的就是它,满眼都是“假大空”和“好大喜功”)身边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知识与技能”)2.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侧重“过程与方法”。这句话基本上把美术材料放大到了“无限”,只要在生理心理上对孩子没有危害,啥都行,啥都可以尝试)3.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
22、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段基本上明确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任务,其实一个设计公司亦如此)(二)(二)“设计设计应用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学习领域的目标课程分目标解读(三)(三)“欣赏欣赏评述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学习领域的目标1.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
23、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关系 (“关系”的应用表示千万不能就“美术”论“美术”,它可是具有“人文性”的啊!有了“人文”就有了“美”,未来有没有“术”都不重要了),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侧重“知识与技能”)2.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加得好,更具“人文性”了)中认识美术。中认识美术。(侧重
24、“过程与方法”。)3.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多了“美术现象”是“大美术”使然,视觉文化是大美术的基础)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取消了“简短评述”,使得“应试教育”在美术这儿不太好使了,但是对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因为老师也不能“死记硬背”了)课程分目标解读(四)(四)“综合综合探索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学习领域的目
25、标1.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知识与技能”。明确提出“以议题为中心”增加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可操作性,所以在设计课程时先要将“议题”准确定位,因为不是任何“议题”都适合美术的)2.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