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24份打包).rar

收藏

压缩包目录 预览区
  • 全部
    • 1.社戏-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0.小石潭记-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11.核舟记-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2.《诗经》二首-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3.最后一次演讲-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5.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7.壶口瀑布-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9.登勃朗峰-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2.回延安-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20.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21.《庄子》二则-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22.《礼记》二则-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23.马说-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24.唐诗二首-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3.安塞腰鼓-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4.灯笼-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6.阿莫西夫短文两篇-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7.大雁归来-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 8.时间的脚印-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9.桃花源记-教案_(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点击预览
跳过导航链接。
展开 精品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24份打包.rar精品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24份打包.rar
请点击导航文件预览
编号:541616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20.27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3-04-10
10
文币
资源描述:
1.社戏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重点、难点 重点:(1)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2)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难点: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归省(xing)行家 hang)惮(dan)絮叨(xudao)怠慢(dai)撺摄(cuan duo 凫水(fu)潺(chan)歌吹(chui 蕴藻(yun zao)家眷 juan)皎洁(jiao)漂渺(piao miao)纠葛(jiu ge)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来源:Zxxk.Com(1)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2)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3)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4)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5)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6)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7)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8)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9)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10)歌吹:歌声和乐声。(11)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12)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1)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14)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3自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题。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 Q 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2关于课文 这是鲁迅 1922 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三、课文分析 1提问:请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分层,归纳段意、层意。来源:学科网讨论并归纳:第一部分(第 13 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第 1 层:(第 1 节)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第 2 层:(第 2 节)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第 3 层:(第 3 节)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为最大乐事 看社戏作铺垫。第二部分(第 430 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第 1 层(第 49 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第 2 层(第 1013 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第 3 层(第 1421 节)写在赵任看社戏。第 4 层(第 2230 节)写看社成后归航偷豆。第三部分(第 31 节到完)写看社戏后的余波。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讨论并归纳:(1)A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 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2)详写的是:C D E F (3)略写的是:A B G 3提问: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讨论并归纳: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 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4提问:“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讨论并归纳: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5提问:“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讨论并归纳: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四、小结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 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偷豆,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写作特色)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辨字组词。(掘钩掇(倔钓缀(篷(掸 揖(蓬(蹿 揖(二)填上下面一段话中所空的关联词。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 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我们是朋友,()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大公,一村的老老小小,()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他倒)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三)下面句子没有毛病的一句是()A西瓜、南瓜、苹果、橘子都是营养丰富的水果。B运动场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色旗帜。C她不仅会琴棋书画,还会吹拉弹唱。D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第二课时一、预习 1再读课文,思考双喜和六一公公各是什么样的人?2背诵:从“一出门”到“赵庄使真在眼前了”。思考文章是怎样写景物。二、课文分析 1提问: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讨论并归纳:来源:Zxxk.Com(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作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 (8)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讨论并归纳:(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 所当然;(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2提问: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讨论并归纳:(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门)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来源:学科网(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高兴。(4)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3朗读课文第 11 节,谈谈课文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4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讨论并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三、总结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 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四、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四。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约虾。“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立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掉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三。“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悦。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辉,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我点一点头,说道,“好。”“立可中吃呢?”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不料六一公公竞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 1 我的三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上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揖子过去了。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 立,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五,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 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作者 2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向午()中吃()3“双喜,你们这般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吧?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这句话表现六一公公的 的性格。“请客?这是应该的。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这句话表现六一公公 的性格。“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 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 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会”这句话表现六一公公的 性格。4“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 来源:Zxxk.Com跑了!”这句话表现双喜的 的性格。5 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10.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教学设想: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3体会作者的感情。三、整体感知课文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3齐读课文。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全文。2翻译第二自然段。第二课时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5讨论下列问题:(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8讨论以下问题:(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11讨论以下问题: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板书设计:小石潭记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10.核舟记10.核舟记 教学要点: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课时安排:4 课时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1、检查预习情况,简介作者及相关知识。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重点: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学生熟悉的一些雕刻素材导入,激发兴趣。二、题解 1、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2、文体及内容:(p.250)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来源:学#科#网 Z#X#X#K 三、范读全文 四、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1、生字注音:y mn wng y y u j xun ru sn rn 来源:Z*xx*k.Com 洢 皿 罔 贻 有 奇 轩 箬 糁 髯 zh tn jio zh q j rn x y f 褶 袒 矫 属 诎 髻 壬 戌 虞 甫 2、重点词:罔 贻 泛 相望 类 不属 诎衡了了 墨 又 盈 简灵怪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1)罔不/因势象形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六、作业:1、生字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1、疏通文意。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教学重点: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1、生字 2、作者、朝代、出处等知识 3、分段朗读(重点断句)二、疏通文意:1、重点词:为:做 罔不:无不,都 尝:曾经 贻:赠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许:上下,光景 启窗:打开 比:靠近 不属(zh):不相关连 诎:通“屈”,弯曲 衡:通“横”了了:清清楚楚 为人五:刻成 曾:尚,还 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灵怪:奇妙 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要求:(1)认真读书下注释,自己理解 (2)分小组翻译 (3)各组代表分段翻译 (4)教师重点讲解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奇巧”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2、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3、结构 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分两层: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四、朗读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一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1、分析、理解文章内容。2、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3、学习语言的准确、简明。4、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教学重点:1、分析理解内容。2、学习说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1、朗读全文 2、重点词语解释 二、内容分析:1.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奇巧 (2)王叔远雕刻的方法是什么?因势象形,各具情态。(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大苏泛赤壁 2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1)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核舟的内容的?先总写,再分写。总体介绍核舟的概貌介绍船舱介绍船头介绍船尾介绍船背分类统计核舟上的雕刻内容 (2)第几段是总写?都写了哪些内容?第二段是总写。指出了核舟的大小,船舱的位置、结构和装饰。先总写核舟的整体:多长多高。然后写核舟的船舱:先外而内,后内而外。眉目清晰,层次井然。(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紧扣“奇巧”二字的?从船舱内“相望”的雕栏,从可起可闭并刻有东坡名句的八扇小窗来紧扣“奇巧”二字。(4)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5)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6)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位置 佛印:居右是个 和尚,苏轼的朋友。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来源:学+科+网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神态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 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7)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居左者:仰面啸呼(动)居右者:视端容寂(静)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来源:学科网 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3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大,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三、总结全文:来源:学科网 全篇仅 400 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四、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三 2、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四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重点:1 熟读课文。2 进一步学习本文准确、简明的语言。3 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4 背诵全文。教学步骤:一、朗读全文 二、学习准确、简明的语言 三、分析练习并学习制作词语小卡片(附后)四、指导背诵 要求: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12.诗经二首12.诗经二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分析诗经艺术表现手法在关雎和蒹葭二诗中的具体应用;2、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纯洁、真挚、健康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诵读,体会古典诗文诵读的技巧;2、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分组自学、讨论,通过充分的吟咏,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程序:教学程序: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学习关雎。一、导入:从我国悠久的文化入题,引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二、新授:(一)介绍文学常识。来源:Z。xx。k.Com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 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 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 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 称之为“六义六义”。诗经 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二)学习关雎。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教学生诵读的方法。来源:学科网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4、老师点拨:第一章从对对雎鸠的和鸣(起兴),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第三章重叠“悠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第四、五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写思极之幻。“左右采之”、“左右 之”抒写在他苦思冥想、神 思飞跃的时候,姑娘优美的身影,水边美好的一瞥,一再重现眼前。“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是神思飞跃时的幻境。(三)总结、扩展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四)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学习蒹葭。一、复习导入:来源:学&科&网1、比、兴手法在关雎的运用;2、学生背诵关雎。二、新授:1、学生自由朗读诗文,体会诗歌意境。2、教师点拨:时令:深秋。地点:水边。人物:青年。景物:拂晓,露浓霜重,河岸边的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在秋风飘摇不定。行动:青年思念着心中的人儿,来到河边,透过薄雾和芦苇丛,凝视着“伊人”所在的河对岸,可是心爱的人儿却可望而不可即,心中涌起淡淡的惆怅。青年并没有就此罢休,决心追求“伊人”,但无论是逆水而上,还是顺流而下,“伊人”总是无法靠近,宛如水中月、雾中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情景交融:三章写出了景物的细微变化,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景,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心境,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三、归纳写作技巧:1、四言、重章、重言的运用:诗经 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嫌短促,而重章、重言读起来又显得回环反复,节奏舒卷徐缓,二者互为补充,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具有很好的效果。本诗运用重章,细致地表现时空转换和情感的发展。寓变化于单纯,托繁复于简约,写出了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多层次和多角度,从而细腻地展现可主人公感情流程和变化。2、赋、比、兴的圆熟运用:本诗是起兴后以赋法叙写。河岸边芦苇上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的感情。三章的起兴不尽相同,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化,不仅勾画出三幅不同的图景,而且烘托出诗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思念“伊人”的心绪。在铺叙中,诗人执着的追求、企慕思见的情状,跃然纸上。四、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五、布置作业:1、吟诵全诗,疏通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2、试分析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中的具体运用。3、尝试在分析重章对诗歌表达情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全诗。来源:Zxxk.Com 附:板书苍苍 为霜 在水一方 道阻且长 宛在水中央 来源:Zxxk.Com凄凄 未晞 在水之湄 道阻且跻 宛在水中坻 采采 未已 在水之涘 道阻且右 宛在水中沚 13.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要点:一、了解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二、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讲演词的 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渗透思想教育 的内容。教学过程:来源:学科网 ZXXK一、导入:在我们上学期学的谈骨气中,作者的第三个例子就是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手枪拍案而起,体现 了中国人威武不能屈的骨气,闻一多拍案而起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词是什么,大家知道吗?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闻一多同志在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二、介绍相关知识: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 半殖民地的地位。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中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 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 狂镇压人民。1946 年 7 月 11 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 月 15 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 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及,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讲演。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 民主周刊 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2、介绍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身 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参加学生运动,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后研究文学,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出版诗集红烛 死水 1943 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 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 社长,1946年 7 月 15 日被杀害。3、介绍李公朴:李公 朴,江苏人。青 少年时便关心国家大事,“五 四”运动时,在上海发起组织爱国团,“五卅”运动时任上海学联工人科科长,1926 年到广州参加 北伐军。“四一二”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 年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坚持战斗,积极从事民主和平运动。1946 年 1 月重庆“校场口血案”中被特务殴打伤,5 月初到昆明,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7 月 11 日晚,于回家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杀害。三、排除字词障碍,朗读课文。1、字:蔑i 劣 li 捶 chu 赋 f 诬 w2、词: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引起纠纷,破坏团结。赋予给与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理解分析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分析结构,理解作者的感情。2、明确讲演稿的语言特点。3、完成课后练习。教学重点及难点:明确讲演稿的语言特点。最后一次讲演 来源:学&科&网 Z&X&X&K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句式变化、修辞使用等技巧在演讲语言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初步掌握演讲语言中表情达意的技巧,并且学以致用。2.能力目标:以演讲为突破口,以演讲语言为学习重点,通过师生的演讲及对演讲语言的品评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演 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和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题。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 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二、介绍演讲词的特点: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三、学生试读:提示:注意体味讲演 的气势与感情,画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来源:学科网 四、感知内容理解作者的 情感: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2、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3、补充闻一多当时演讲的时代背景。1)李公朴先生为什么会遇害?李公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妄图篡夺胜利果实,实行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内战。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镇压民主运动。1946 年 2 月,重庆发生“校场口事件”,重庆各界人士在校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国民党特务捣毁会场,大打出手,打伤郭沫若等 60 多人,李公朴先生当场被特务打伤。5 月初,李先生带伤回到昆明,又与闻一多先生一起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国民党反动派对李先生又恨又怕。7 月 11 日晚十时许,李公朴先生在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2)补充闻一多演讲背景:闻先生“毅然出席”7 月 15 日举行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出席这次追悼大会的教授,就闻先生一人。闻先生不避危险,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出席”这次追悼大会,决心像老战友李公朴一样,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而坚决斗争。闻先生面对会场上特务的凶焰,义愤填膺,“拍案而起”,挺身走上讲台,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现出一位爱国民主战士的英雄气概。闻先生在发表这次讲演后三个小时,就被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了,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争取民主和平,为真理正义而战的崇高事业。4、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
展开阅读全文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24份打包).rar》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关 键 词:
精品 语文 统编 年级 下册 教案 24 打包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24份打包).rar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16168.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