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考苑《专题七之诗歌的形象》.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湘教考苑《专题七之诗歌的形象》.ppt》由用户(仙人指路)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七之诗歌的形象 湘教考苑 专题 诗歌 形象
- 资源描述:
-
1、1.(2013山东)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寺夜起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第二节形象第二节形象(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解析:诗句的第一、二句交代了月下山中“烟”雾腾腾的景象,第三、四句写“烟”的特点。第三句要抓住“如云白”这一比喻进行概括,第四句要紧扣“流”来总结。(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答案:
2、诗人不眠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的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解析:这首诗以漂泊、思归为内核。在表现上,前四句写景;第五、六句通过“惜”表现出对眼前夜景的喜爱;第七句交代了原因:自己漂泊在外。抓住这几点总结即可。2(2012湖北)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送邹明府游灵武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
3、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2)贾岛注重用字的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解析:本题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考查对
4、形象的鉴赏,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马不肥”“债多”“风透卧衣”等词语可见其贫穷,这正表现了他为官清廉。“边雪藏行径”运用拟人手法,极写雪之大;“林风透卧衣”既写风之猛,又写衣之单,内涵丰富。3(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野菊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答: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解析:考查
5、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答案示例:色彩方面“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解析: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字词的赏析,可以从“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色彩”、(“碧”“黄”)“、情感”(喜爱之情)等方面确定一个角度。(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答案: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解析:此题是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考查学生对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
6、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常见于写人的诗歌,如闺怨诗、边塞诗中的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类别举例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情怀。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7、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常见艺术形象举例常见艺术形象举例类别举例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知识分子形象。类别举例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悲愤的情感。珍惜友情、异乡思亲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将士忠心报国、视死如归的决心。而杜甫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如兵车行。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例1.(2013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典型例题典型例题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与诗人生活的
9、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解析:抓住“梢影”“茶碗”“叶声”“篆烟”四个意象,就能判断出是调动视觉和听觉来描写景物;由“轻逐”可判断出修辞手法为拟人。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柴门”“狭径”等表现了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解析:诗歌的第一联和第二联属于侧面描写,“柴门”“狭径”等表现了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日
10、常生活的闲适自得;第三联和第四联运用了直接描写,“倦卧”“闲吟”“预想”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另外“竹”“雪”“梅”等意象托物言志,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例2.(2012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忘我的诗人形象。解析:本题考查从欣赏诗歌抒情主
11、人公形象方面来把握诗歌,这首七绝描写了早春雪后晚晴优美的山色,抒发了诗人陶醉于自然美景的美好情怀。可以通过“最爱”“逐胜”“忘寒”归纳出诗人的形象特点。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1答题方法:答题方法:概括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遵循“由象到质”“由事及人”的过程,即概括人物形象,要根据诗歌中的具体描写,通过具体事件来概括人物性格。同时,概括形象时,要注意把人物形象的几个要素表达清楚,即要说明人物形象的个
12、性、身份和典型意义。2答题步骤:答题步骤:先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人物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最后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3答题建模:答题建模: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意义或情感。1(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酬孝峙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
13、,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1)上片刻面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解析:本题要求分析诗歌形象,鉴赏表达技巧。上片刻画词人的自我形象,主要从外貌和性格两个方面,使用白描和比喻的手法来刻画。回答时要扣紧具体词句分析概括,要点明确,用语简洁。(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答案: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解析:本题要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4、“折腰久矣谢无能”是词人酬答孝峙的话,表明心迹。词人厌倦了官场,不愿再步入仕途。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豪放。作者通过对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解析:考查鉴赏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从环境描写
15、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豪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注】然:通“燃”。结合诗中意象,简要分析郑鄂这个人物形象。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的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
16、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的能力。诗人来谷口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作者也就不是正面描摹。对郑鄂的形象展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谷口山花欲燃,高树接天,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隐居在此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而将“衣裳与枕席”喻为“山霭碧氤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答题时,既要有对环境场景的分析,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景物类型: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
17、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基本思路: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试题类型:试题类型:分析景象(意象)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如: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浪暴风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声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绘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
18、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1诗中赏画诗中赏画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例例1试从景物角度赏析下面这首诗。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答案: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出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出空间的广阔。诗歌的画面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联想,同时表现
19、了作者开朗坦荡的心胸。例2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画面美。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答题指导: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可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分析。概括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分析: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突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协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也表现了作者陶醉在
20、春光中的怡然之情。2画中品诗画中品诗 画中品诗,即由外在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的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例:例: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
21、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3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
22、情感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例:例: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答题指导: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参考答案:明月、风灯、宿鹭、跳鱼(以动写静),这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成清幽、静谧的意境。(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
23、(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情感的把握,离不开意象的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意象的有关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有帮助。如: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分析:从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相识燕归来”
24、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例1.(201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典型例题典型例题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解析:“晓路”点明时间,“雨萧萧”写天气状况,“叶正飘”写出秋景的萧条。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孤舟连接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
25、,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情。解析:“孤舟”是全诗的线索,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例2.(2012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解析:第一问,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中的一系列意象来理解。该诗意象鲜明,不难理解。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