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考苑《专题七之诗歌的表达技巧》.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湘教考苑《专题七之诗歌的表达技巧》.ppt》由用户(仙人指路)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七之诗歌的表达技巧 湘教考苑 专题 诗歌 表达 技巧
- 资源描述:
-
1、1.(2013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第四节表达技巧第四节表达技巧(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应首先从修辞的角度考虑,如没有较为明显的修辞手法,则从诗歌写作构思的角度考虑。本诗中描写的重点是梅花,但对梅花的描写是侧
2、面进行的,环境描写和情感的抒发是诗歌的主体,所以应从这两个角度去分析。(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诗中“惆怅”“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独自”等词语以及“雪”“寒鸦”等意象,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分析这种心情,应结合诗中所表现的诗人的行动踪迹来进行。2(2012全国大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落叶修睦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
3、松自立,二不与君同。【注】修睦:晚唐诗人。(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解析:回答第一问,先得把握这三联的诗句内容:第一联直叙秋叶经过雨袭而辞枝飘落的情形,第三联从水面、空中两方面描述落叶乱舞于空中、陨落于水面的悲惨景象;第二联则写落叶在那春光明媚的时候,怎会想到被秋风扫落。再由此发现二者之间的不同:一是内容(一写当时落叶的心理,一写如今落叶的情态),一是手法(一用从旁描述,一用拟人
4、手法)。诗人这样处理,前后诗句突出不同,就会显得摇曳多变,跌宕生姿。(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答案: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解析:解答本题,先应了解尾联所写的“松”的特点(自立),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突出“不与君同”)。再抓住对比手法的运用,从“松”“叶”两个方面理解这样安排的作用。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对诗歌技巧的考查,试题常常体现为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5、在回答诗歌鉴赏题时有两个问题不容忽视:第一,第一,“表达技巧”是一个大而泛的概念,从高考诗歌鉴赏题干及其表达来看,它常被别的概念替代。如2012年浙江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中的“表现手法”,实际上就是从全方位角度而说的“表达技巧”。这是值得我们考生注意的。第二,从高考诗歌鉴赏题干及其表达来看,“表现手法”有时是“抒情手法”或“修辞手法”的意思,如2011年江苏卷“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中的“表现手法”;有时是“描写手法”的意思,如2012年湖北卷“写景上的表现手法”中的“表现手法”。因此碰到试题中出现这类的“表现手法”时,考生也要考虑从多角度答题。1抒情手法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是诗歌中常用
6、的表达方式,是用来抒发和表达诗人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在高考中考查频率很高。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后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抒情和描写手法抒情和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作用直接抒情直接抒情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感染读者、引起强烈共鸣的效果。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借事抒情选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
7、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常见的抒情手法:常见的抒情手法:2描写手法描写手法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手法,主要是鉴赏描写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描写手法手法简介正面、侧面侧面描写即用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也叫侧面烘托。往往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运用。描写手法手法简介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8、。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最后一句就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诗人等着朋友,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一个人摆棋谱玩。动静结合主要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等手法。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描写手法手法简介虚实结合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诗歌中的“虚”包括: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白描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描写手法手法简介工笔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地描绘。视角变化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
9、俯仰、远近或听觉、视觉、触觉等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例例1.(2013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典型例题典型例题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答案: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
10、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明确了范围是“上片”,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借景抒情”,答题时应注意:思路清晰,有条理;三个方面必须答出,即借什么景(意象),用什么方法,抒什么情。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答案: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虽然那不是家乡苏堤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及写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诗歌类型,确定主旨情感,然后根据词中的形象及形象构筑的画面分析概括。本词下片侧
11、重抒情,表现的是故园之思。例例2.(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注】朱樱:樱桃的一种。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使用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或:使用渲染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
12、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解析:这是一首写景诗,诗歌描写了余杭道上四月的生机勃勃,首联点题,颔联写景,颈联、尾联写人事,顺次而下,条理井然,描绘生动,如在目前。颔联写景,运用了大量表色彩的词语,而且是典型的名词组合,只要抓住其中一种即可。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答案:“一晴生意繁”的意思: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晴生意繁”体现在: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雨过天晴,江河水满,
13、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动。村庄里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解析:抓住诗歌的整体内容来理解具体诗句的意思与作用。首联提纲挈领的作用不难理解。“生意”是“生机”的意思,与今天的用法不一样。第38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把诗句内容用散文化的语言精练地概述出来,分条作答即可。答题步骤:第一,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或描写手法。第二,结合诗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的作用。答题建模:指出手法具体分析简析作用。1(2011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
14、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解析:抓住首联两句深入分析,首句写桃李之笑,次句写荒垅生愁。二者形成对比,互为反衬,应抓住这一特点。同时“桃李笑”也是拟人手法。(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解析
15、:高中教材中有齐人有一妻一妾,学生容易答出。回答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应抓住关键词语“贤愚”“谁是”“共一丘”,并联系注释,进行深入思考。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烟孟洋湘流落日外,沙迥暮生烟。杳杳千峰失,霏霏万壑连。鹊翻知浦树,人语辨江船。暗里猿声起,愁深夜不眠。(1)诗中的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描写了湘江流水、迷蒙烟雾、似乎消失了的群峰、云雾下的深谷,描绘了一幅幽静迷蒙的湘江烟雨图。解析:本题要求对前两联描写的景物进行列举,并概括出这些景物所组合的画面,所以,既要概括出有关的景物,同时还要通过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整个画面。(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
16、种,对其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答案:动静结合。如前两联写了江水流动、浓雾升起和在烟雾笼罩下的群峰以及连成一片的深谷的景象,由动入静,动静相衬,营造了幽静迷蒙的氛围,触动了作者深深的忧愁。解析:要求就全诗某一种表现手法从艺术效果的角度加以赏析。这样,回答时就要首先写出自己要赏析的表现手法,然后举例分析,最后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赏析。除参考答案外,如果从“缘景生情”“情景交融”“远近结合”等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亦可。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春日郊外唐庚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1)这首诗用了哪
17、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答案:对比:城内和城外的景色对比。比喻:莺声像人在说话,草间风吹散发光如药的香味。多角度描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表现春日景物的特点。解析:本诗所采用的艺术手法较多,答题时可从诗歌比较突出的手法入手,要先写出手法并作简要分析。(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感觉优美却无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写委婉含蓄,富有情趣,收到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解析:本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标题和诗歌的内容来看不难概括,分析“好处”主要是分析这两句在全诗中的表达效果。4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闲愁清张绍龄白日
18、随愁尽,闲愁不了闲。江声一床雨,秋色半房山。客路鲸波外,乡园蝶梦间。何当化鹏鸟,万里片帆还。(1)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答案:主要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乡盼归之情。“客路”点明作者身在异乡,“乡园蝶梦”写作者梦中回到家乡。“化鹏鸟”与“片帆还”写出作者希望早日归乡的急切之情。解析:把握住诗题“闲愁”,及诗歌中“客路”“乡园”“片帆”可知诗人抒发的情感。(2)请赏析“江声一床雨,秋色半房山”一联的妙处。答案:对仗工整,分别从视觉与听觉出发,写出了一幅生动形象、意境清冷的江畔秋雨图,绘声绘色,显出灵动之美。“一床雨”与“半房山”用语新奇,用“一床”修饰“雨”,写出了秋雨的缠
19、绵与抑郁,作者闲卧听雨,醒后看山,青山入户,占据“半房”,烘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愁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借眼前景抒心中情,答题时应把“景”与“情”结合起来分析表达技巧的效果。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法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概念说明例句赏析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拓展诗词中的意境,引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
20、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辛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的经历这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
21、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描绘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这首诗描写音乐,运用丰富的想象,化无形的音乐为有形的画面:那美妙的笙声,有如仙境中的桃花,千树万树,灼灼其华,繁缛绚丽。写出了音乐明媚、热烈、欢快的特点。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
22、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苏词善用衬托,上阕写雄奇壮美的赤壁之景,以烘托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的形象,这是以景衬人;上阕的千古英雄烘托三国周瑜的形象,下阕极力写周瑜少年得志、建功立业以反衬自己戴罪黄州、壮志难酬的无奈。杜诗的颔联写小儿女的无知是为了反衬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深、思念之苦。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
23、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处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愁的情绪,突出了“
24、闺怨”的主题。例例1.(2013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注】阌(w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一脉相承。解析:抓住题目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两个要点加以考虑。再结合诗句“日中为一乐,夜半
25、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都是通过对比展示贫富的巨大差距,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答案: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解析:首先从整体上理解这首诗,明确对比的部分,应该是贫富差距的对比;再看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除了开头的两句,其余的句子都属于对比,前面着重强调了达官贵人们奢侈的生活图景,与最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