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刷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刷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刷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 年高 语文 二轮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练习题 汇编 答案 解析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刷题练习题汇编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诸葛孔明陈亮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逼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仲、乐毅,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司马懿)之言而信之耶?而
2、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辨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
3、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
4、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抵抗。B. 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C. 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D. 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扣舷而歌之B. 孔明移军且至 若属皆且为所虏C. 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 此三者,吾遗恨也D. 吾尝读其问对之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
5、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B.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C.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D.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10. 以下六句话,全都属于作者对诸葛亮表示赞赏的一组是( )孔明,伊、周之徒也 雍容草庐,三顾后起厉精治蜀,风化肃然 自比管仲、乐毅,委身偏方不用权谲,不贪小利 引军而济,背水为垒A. B. C. D.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即
6、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B. 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C. 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D. 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仲、乐毅,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2)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13. 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作者
7、在最后一段感叹“吾愤孔明之不幸”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简夫少卿诗集引宋苏辙 熙宁初,予从张公安道,以弦诵教陈之士大夫。方是时,朝廷以徭役、沟洫事责成郡邑,陈虽号少事,而官吏奔走,以不及为忧。予独以诗书讽议窃禄其间,虽幸得脱于简书,而出无所与游,盖亦无以为乐也。 时太常少卿李君简夫归老于家,出入于乡党者十有五年矣。间而往从之。其居处被服,约而不陋,丰而不余。听其言,未尝及世俗;徐诵其所为诗,旷然闲放,往往脱略绳墨,有遗我忘物之思。问其所与游,多庆历名卿,而元献晏公深知之。求其平生之志,则曰:“乐天,吾师也。吾慕其为人,而学其诗,患莫能及耳。”予退而质其里人,曰:“君少好学,
8、详于吏道,盖尝使诸部矣。未老而得疾,不至于废而弃其官。其家萧然,饘粥之不给,而君居之泰然。其子君武,始弃官以谋养,浮沉里闾,不避劳辱,未几而家以足闻。”陈人喜种花,比于洛阳,每岁春夏,游者相属弥月。君携壶命侣,无一日不在其间,口未尝问家事。晚岁,其诗尤高。信乎,其似乐天也!予时方以游宦为累,以谓救士虽不遇,如乐天,入为从官,以谏争显,出为牧守,以循良称,归老泉石,忧患不及其身,而文词足以名后世,可以老死无憾矣!君仕虽不逮乐天,而始终类焉,夫又将何求? 盖予未去陈而君亡,其后十有七年,元祐辛未,予以幸遇,与闻国政。禄浮于昔人,而令名不闻;老将至矣,而国恩未报,未敢言去,盖尝恐兹心之不从也。君之孙
9、宣德郎公辅以君诗集来告,愿得予文,以冠其首。 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故具道畴昔之意以授之。凡君诗古律若干篇,分为二十卷。 书李简夫诗集后宋苏轼 孔子不取微生高,孟子不取于陵仲子,恶其不情也。 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李公简夫以文学政事有闻于天圣以来,而谢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 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熙宁三年,轼始过陈,欲求见公,而公病矣。后二十年,得其手录诗七十篇于其孙公辅。读之,太息曰:“君子哉若人,今亡矣夫!”元祐六年十二月初四日。 【注释】孔子不
10、取微生高:众人认为微生高直爽、坦率,孔子认为他不符合这种修养。于陵仲子:陈仲子自称于陵仲子。他穷不苟求,不食不义之食。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遗我忘物之思遗:馈赠B.予退而质其里人质:问询C.君仕虽不逮乐天逮:及,达到D.而谢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谢:辞去(官职)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间而往从之吾尝终日而思矣B.饘粥之不给凌万顷之茫然C.夫又将何求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D.君子哉若人,今亡矣夫王曰:“若是其甚与?”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
11、明之真也 B.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C.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D.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10. 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表现苏氏兄弟对李简夫持褒扬态度的一组是 居处被服,约而不陋,丰而不余 问其所与游,多庆历名卿 浮沉里闾,不避劳辱 信乎,其似乐天也 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A. B. C. D.1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熙宁初年,苏辙跟从张安道教授陈地的士大夫,陈地的官吏忙于公务,苏辙虽然有幸脱身于公务,而无
12、所与游。 B.李简夫仰慕乐天为人,虽精通吏道,但在尚能理事时就弃官,简夫诗作放达闲适。 C.苏辙认为,白居易晚年归隐,忧患不能加之于其身,诗文足以扬名后世,死而无憾。 D.苏轼将孔孟与陶渊明作对比,认为陶渊明率真自然,而李简夫有陶渊明的君子之风。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 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13. 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苏氏兄弟对李简夫的评价有何异同?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
13、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14、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节选自传习录(明王守仁)7.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15、乐嬉游而惮拘检 惮:害怕B日就枯槁矣 就:接近C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 囹狱:案件D改废其绳墨 绳墨:规矩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先王之教亡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如草木之始萌芽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 挟泰山以超北海D其务体吾意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B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C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D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
16、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10. 在作者看来,当世之人对儿童教育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以下六句编成四组,全都属于当世之人认识误区的一组是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 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 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 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偷薄庸劣,日趋下流A. B. C.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针对“古人立教之意”在当世教育中日渐式微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有益于儿童教育的具体方法。B文章用草木萌芽、生长设喻,强调儿童教育要顺从儿童的本性,多加鼓励,不断增加儿童对学习的兴趣。C作者在文章中揭示了当世儿童教育存在的一
17、些问题,其中部分问题与韩愈师说中“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所提及的问题极其相似。D这是一篇古代论述儿童教育的重要著作,作者批评了“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提出了当世儿童教育应遵循“蒙以养正”的教育主张。第卷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2.本试卷共12小题,共117分。四、(25分)12.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4分) _(2)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4分)_1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古人、当世之人对儿童教育方法上
18、的差异进行了多次对比,请同学们任选一处对比加以简要分析,并概括一下作者通过这组对比想要表达的教育观。(3分)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六国论 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剖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
19、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忱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表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
20、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后秦患可纾 纾:解除B. 视秦无异也 视:审视C. 彼岂不
21、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逆:预先D. 迄乎战国 迄:至,到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强食而弱肉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 诚知其易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C. 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且尝为晋君赐矣D 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9. 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B.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C.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D.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
22、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10. 下列6个句子,编为4组,全部属于李桢观点一项是( )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 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战!则六国无术以自存 焉独存,虽王可也A. B. C. D.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李桢在继承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述,即如果接受孟子的建议,六国不但可以保存,甚至可以称王。B. 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自身实力强大以外,还得益于有利的地形和上天的帮助。C. 作者认为六国之间没有骨肉之亲,因此想要寻求长久的合纵,相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