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ppt课件(5)-(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9课 辛亥革命 ppt课件(5)-(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19课 辛亥革命 ppt课件5_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9 ppt 课件 统编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19课 辛亥革命(一)时空观念 概念感知1911年10月10日1900年1912年1月1日u狭义:19111911年(辛亥年)年(辛亥年)武昌起义u广义: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1、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2、理解并掌握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内容。学习目标阅读教材,找出三点(3分钟)请同学阅读课本P116-P119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有哪些知识点?2.你认为重点是什么?3.你有何困惑/疑难问题?自学指导一(5分钟)阅读第一目,圈划关键信息,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1、清末“新政”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内容?结
2、果如何?预备立宪的背景是什么?进程及结果如何?2、同盟会的性质、纲领、机关刊物?3、三民主义是什么?与同盟会纲领的关系?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原因有哪些?(从社会、经济、思想、组织、军事、有利时机等角度)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目的: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倡导创办工商企业;推行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堂。清末新政的结果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通过“新政”进行“自救”预备立宪的背景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革命运动的推动预备立宪的进程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
3、宪法”的准备;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预备立宪的结果总理大臣总理大臣奕劻(奕劻(皇族皇族)陆军大臣陆军大臣 荫昌(荫昌(满满)海军大臣海军大臣 载洵(载洵(皇族皇族)司法大臣司法大臣 绍昌(绍昌(皇族皇族)农工商大臣农工商大臣 溥伦(溥伦(皇族皇族)邮传大臣邮传大臣 盛宣怀(汉)盛宣怀(汉)理藩大臣理藩大臣 寿耆(寿耆(皇族皇族)协理大臣协理大臣 徐世昌(汉)徐世昌(汉)协理大臣协理大臣 那桐(那桐(满满)外务大臣外务大臣 梁敦彦(汉)梁敦彦(汉)民政大臣民政大臣 善耆(善耆(皇族皇族)度支大臣度支大臣 载泽(载泽(皇族皇族)学务大臣学务大臣 唐景崇(汉)唐景崇(汉)1906年夏
4、秋之交,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先后回国复命。他们将所见所闻向朝廷报告外,同时也请朝廷准备立宪,以为当日的中国只有走立宪的路,才能使清廷拜托危机,皇位永固皇位永固。真正希望能够打动西太后的恐怕就是“皇位永固皇位永固”四个字。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19061906年年9 9月月1 1日日“仿行立宪仿行立宪”19081908年年8 8月月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9 9年为期筹备宪政年为期筹备宪政19101910年年1111月月上谕上谕预备立宪期限缩短为五年预备立宪期限缩短为五年以空头支票的方式给人民以虚假的希望预备立宪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壮大了革命力量自学指导一(5分钟)阅读第一目,圈划关键
5、信息,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1、清末“新政”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内容?结果如何?预备立宪的背景是什么?进程及结果如何?2、同盟会的性质、纲领、机关刊物?3、三民主义是什么?与同盟会纲领的关系?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原因有哪些?(从社会、经济、思想、组织、军事、有利时机等角度)同盟会的性质民报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清末新政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清末新政的机关刊物自学指导一(5分钟)阅读第一目,圈划关键信息,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1、清末“新政”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内容?结果如何?如何评价?2、同盟会的性质、纲领、机关刊物?3、三民主义是什么?与同盟会纲领的关系?4、预备立宪
6、的背景是什么?进程及结果如何?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原因有哪些?(从社会、经济、思想、组织、军事、有利时机等角度)革命派:树立思想纲领民族民权民生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制共和国建立资产阶级制共和国平均地权(资产阶级土地平均地权(资产阶级土地纲领)纲领)民族革命民族革命(前提)(前提)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核心)(核心)社会革命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补充和发展)进步性: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进步性: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斗争目标,没有彻底
7、的土地革命纲领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斗争目标,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自学指导一(5分钟)阅读第一目,圈划关键信息,思考并解决阅读第一目,圈划关键信息,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以下问题1、清末“新政”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内容?结果如何?如何评价?2、同盟会的性质、纲领、机关刊物?3、三民主义是什么?与同盟会纲领的关系?4、预备立宪的背景是什么?进程及结果如何?5、归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原因有哪些?(从社会、经济、思想、组织、军事、有利时机等角度)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的日益腐朽。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的日益腐朽。(1 1)19C19C末末20C20C初民初民族资本主族资本主义初步发义初步发展;展;(3
8、 3)革)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组织基础)(组织基础)(经济基础)(经济基础)(5 5)革)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军事基础)(军事基础)(4 4)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三民三民主义主义的确立;的确立;(思想基础)(思想基础)(必要性)(必要性)1.背景:背景:2.条件:条件:(可能性)(可能性)(2 2)民)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基础)(阶级基础)那又为什么偏偏发生在辛亥年那又为什么偏偏发生在辛亥年呢呢?有利时机: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运动四川发生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
9、空使湖北防务空虚,为虚,为革命爆发提革命爆发提供有利时机。供有利时机。必然的革命,偶然的辛亥必然的革命,偶然的辛亥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的背景自学指导二(5分钟)阅读第二目第阅读第二目第1 1、2 2段,圈划关键信息,段,圈划关键信息,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1、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其概况如何?2、中华民国的建立概况(时间、地点、人物)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的概况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各地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自学指导二(5分钟)阅读第二目第阅读第二目第1
10、1、2 2段,圈划关键信息,段,圈划关键信息,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1、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其概况如何?2、中华民国的建立概况(时间、地点、人物)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地点、首任临时大总统:南京、孙中山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课堂小结 构建体系清末新政立宪运动孙中山的反清革命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背诵记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原因(1)社会上:马关条约签订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被推翻。(2)经济上:清政府的“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4)组织上:兴中
11、会、同盟会的成立。(5)军事上,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6)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提供机会。(7)湖北新军的革命削创精神。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熟记本节课的知识点。2、完成“同步练习册”P 题。第19课 辛亥革命(二)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学习目标自学指导一(5分钟)阅读第二目第阅读第二目第3 3、4 4段,圈划关键信息,段,圈划关键信息,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1、清灭亡的标志是什么?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是什么?过程如何?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内容、性质是什么?如何评价?清朝灭亡的标志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