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 (5)-(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5406476
  • 上传时间:2023-04-09
  • 格式:PPTX
  • 页数:28
  • 大小:7.1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 (5)-(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 5_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隋唐 制度 变化 创新 ppt 课件 统编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温故知新温故知新1 1、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2 2、贞观之治盛世表现、贞观之治盛世表现3 3、唐代开明民族政策作用。、唐代开明民族政策作用。1、知道从魏晋到唐朝时期选官制度、中央行政机构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演变情况;2,通过史料探究与对比学习掌握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学习目标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登科后 (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登科后。孟郊早年生活清贫,却不愿做官,独爱写诗。不惑之年后,他受母亲督促,赴京赶考,经过两次落榜,最终考中进士。诗作将孟郊登科后骑着

    2、快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描述得酣畅淋漓。中国的四次制度革新夏夏商周商周部族国家过渡到了部族国家过渡到了华夏国家华夏国家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大一统郡县制国大一统郡县制国家的产生家的产生隋唐、宋隋唐、宋制度更新奠定了后制度更新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格局世政治制度格局晚清晚清面对外界压力进面对外界压力进行了社会变革行了社会变革一、选官制度的创新2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血缘关系军功品行才能才能门第考试能力选官制度依据标准温故而知新:概述一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程:察举制察举制常举常举(岁举)(岁举)非常科非常科(特举)(特举)孝孝廉廉科科貌貌才才科科贤贤良良方方正

    3、正科科明明经经科科明明法法科科至至孝孝科科童童子子科科察访察访荐用荐用任用任用德能才行德能才行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察举制察举制选拔权力:中央掌握选拔权力:中央掌握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一)九品中正制背景1察举制难以维持察举制难以维持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基础。地方大族名士操纵选官,交结朋党,干扰选拔,威胁中央集权。乡里清议图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中央任命任命中正官中正官(士族)(士族)评定人评定人才等

    4、级才等级任命任命官职官职(1)基本流程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喻大华帝制往事(2)评价进步性:中正官由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局限性:后期逐渐沦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到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

    5、立。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下卷2.科举制隋至清末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创立的背景。社会经济发展,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统治者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二)科举制(二)科举制

    6、1.1.背景背景1隋文帝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3唐太宗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4武则天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5唐玄宗唐玄宗任 用 高 官 主 持考 试,提 高 了科举考试地位2隋炀帝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继续发展继续发展2.2.演变演变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其基本理念是“至公至公”。可以说,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

    7、“平民政治平民政治”。这。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科举制度对中摘自邹一南浅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国社会的影响特特点点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公平公正导与析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2.2.科举制科举制材料一: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材料一: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不由进士者终

    8、不为美其推重谓之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白衣公卿”,有曰,有曰“一品白衫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与文场者,亦无其有老死与文场者,亦无所恨所恨。故有诗云:。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宝唐摭言卷王定宝唐摭言卷1 1散序进士散序进士材料二: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材料二: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持续流动的可能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它那“朝为田舍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暮登天子堂”式的式的“机会机会均等均等”的机

    9、制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的奋斗精神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积极:积极:A.A.打破了豪门士族对政权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了豪门士族对政权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B.B.以才能作为官吏选拔的标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以才能作为官吏选拔的标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C.中

    10、央掌握了官吏的选拔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掌握了官吏的选拔权,加强了中央集权;D.D.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E.E.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F.F.对世界的影响:其他国家的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其他国家的考试选官制度消极: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多有限制,严重束缚了在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多有限制,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士人越来越读书人的思想,士人越来越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演变趋势演变趋势【知识总结】【知识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

    11、制世官制(夏商周)(夏商周)察举制察举制(汉朝)(汉朝)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科举制科举制(隋(隋清)清)血缘、家世孝、廉品德 门第才学官位世袭地方推荐中央选官考试选拔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逐渐走向制度化选拔原则: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隋唐三省六部制(1)演变过程: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隋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二、中枢体制的变化尚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门下省中书省中书省执行诏令执行诏令

    12、审核诏令审核诏令草拟诏令草拟诏令礼部礼部工程工程营造营造司法司法刑狱刑狱兵籍兵籍军令军令祭祀祭祀教育教育户籍户籍赋税赋税铨选铨选考核考核2 2、职责、职责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根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根据图示三省六部的职责,说据图示三省六部的职责,说明其办事流程明其办事流程 唐初每事先经唐初每事先经 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

    13、书填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奉行”而已。而已。朱子类语朱子类语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皇皇 帝帝门下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中书省中书省(起草政令)(起草政令)(执行(执行 政务)政务)(审核诏令)(审核诏令)吏吏部部户部户部礼礼部部兵兵部部刑部刑部工部工部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意义:1、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2、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集思广益,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4、中国政治制度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小结:小结:历代中枢机构的演变历代中枢机构的演变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形成与应用时代形成与应用时代确立于秦,盛行于汉确立于隋

    14、,唐以后沿用丞相地位丞相地位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最终集权于皇帝作用作用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同点相同点都是中央行政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都对古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制魏晋南北朝尚书台东汉中朝外朝制汉武帝三公九卿制秦代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数为依据,向人们征收一定量的田赋、人头税,征伐兵役、徭役等,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叫做赋税制度(也叫赋役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一般包括: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

    15、户税(调);3.以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5.其他杂税(1 1)春秋春秋末期:末期:齐国管仲的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2 2)秦汉:编户齐民秦汉: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役的依据。

    16、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1.发展历程(3 3)魏晋)魏晋南北朝南北朝: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租租”“”“调调”即为即为“田田赋赋”和和“户调户调”。同时,同时,租调制租调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配套的税收法令。规定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 2石、调帛或布石、调帛或布1 1匹。丁

    17、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一般情况下,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露田(口分田):男十五岁以上给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也可以有露田,死后把田地还给官府。桑田(永业田):给男人一人二十亩,作为自己的财产,不用还给官府,也可以买卖三、赋税制度玄宗时期唐朝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人口也加快了增长,而皇帝则常常把大量土地和人民赏给臣下,这就使得均田制难以维持下去。赋税、徭役和兵役落在数量不断减少的农民头上,而农民的田产则越来越少。当农民实

    18、在难堪重负时,他们或者逃离农庄,或者将土地认在一些豪族权贵名下,这样他们只需缴纳收成一半的地租,与朝廷的赋税相比要轻一些。这反过来又更进一步加深了其余农民的负担。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徭役兵役丁税田税(4 4)唐代: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代: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租租庸庸调制(唐前期):调制(唐前期):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庸。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崩溃,户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崩溃,户口不实,贫口不实,贫 富两极分化,国家财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政紧张。为解决财政困难。为解决财政困难。唐德宗李适和群臣商议宰相杨炎“两税

    19、法”场景两税法(唐后期):两税法(唐后期):背景:背景:“凡有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凡有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分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

    20、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779779)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旧唐书旧唐书杨炎传杨炎传 (2 2)内容)内容征税原则:“量出制入”征税标准:以土地、财产为主征税时间:夏秋两次征税收税流程收税流程 拓展拓展 定总额:定总额:量出为入,国家根据财政支出制定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额,向当地人民征收。摊税额:摊税额:当地人和外来户均编人现居州县户籍,依照丁壮

    21、和财产(主要是土地)多少定出户等,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税额。租庸调、杂徭全部废除。纳钱米:纳钱米:户税依户等纳钱纳钱,地税按垦田面积纳米粟纳米粟,无论是夏税还是秋税,都要征收户税和地税。收商税:收商税:无固定居处的商人,要向所在州县缴纳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依据征税依据征收形式征收形式征税对象征税对象按人丁纳税按人丁纳税按土地、财产按土地、财产的多少的多少征收实物征收实物征收钱币为主征收钱币为主对人身控制对人身控制较大较大除王公外的一除王公外的一切家户都要承切家户都要承担担租庸调制两税法人身依附人身依附减轻人身控制减轻人身控制普通民众,普通民众,王公贵族官王公贵族官僚行商免征僚行商免征问

    22、题探究:与租庸调制相比较,两税法新在何处?(1 1)积极意义:)积极意义: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经济,特别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是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财政收入,按各户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财政收入,按各户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标准,较为公平。赋税征收在短时期内相对稳定,对于长期战乱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赋税征收在短时期内相对稳定,对

    23、于长期战乱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着积极的作用。(2 2)消极影响:)消极影响:由于皇帝私欲,官吏盘剥,两税之外额外加税,人民负担依旧沉重。由于皇帝私欲,官吏盘剥,两税之外额外加税,人民负担依旧沉重。(3 3)认识)认识探究: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租庸调制)以(租庸调制)以“人丁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数量的绢、粟。(两税法)两税法)“唯以资产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均田制)成(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定的徭役(租庸调(租庸调制)制)“以以庸代役庸代役”(两税法)取(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切杂役(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税收种类简化(租庸调制)纳(租庸调制)纳粮粮为租;纳为租;纳布布为调;为调;纳纳布布代役为庸代役为庸(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征钱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地税按亩缴纳谷物。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总结总结选官制度政治制度赋税制度九品中正科举制度三省六部三公九卿租庸调制两税之法封建制度走向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 (5)-(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406476.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