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pt课件1_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诸侯 纷争 变法 运动 ppt 课件 统编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第2课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习目标】1.了解政治局面、民族关系、政治体制、选官制度、法律与法治思想、基层治理在这一时期的巨大变化,能够借助历史地图进行表述。2.以商鞅变法为例,甄别不同类型的史料,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主要内容。3.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经济变动,利用唯物史观理解其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间的联系。4.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及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认识其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源头活水。5.全面掌握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室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这一阶段的历史
2、大体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年代(前722-前481年)相当,所以历史上叫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历史上成为战国时期。战国”一词本指当时参与战争的强国,自汉刘向编战国策后,才作为时代名称。【时空框架】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1.春秋争霸战争(1)背景: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分封秩序遭到破坏,诸侯国开始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征伐;诸侯国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北方狄戎南下,南方楚人北来,与中原诸侯国产生冲突。(2)概况:齐桓公首霸前7世纪中叶(前651),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召诸侯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代表参加,确立霸主地位。齐桓公之后
3、,晋楚争霸,晋文公和楚庄王先后称霸中原,“楚王问鼎”说明楚国的争霸行为。春秋晚期,主要是吴越争霸,吴国称霸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出兵中原,是最后一个霸主。2.战国兼并战争(1)背景:礼崩乐坏,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不断发生。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来又发生了田氏代齐。这说明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兴起并掌握政权,被王室认可为诸侯。(2)概况:战国的兼并战争主要围绕魏齐秦三国进行,最为著名的是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军获胜后坑杀赵国40万人,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战役,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胜局。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形成了战国七雄齐(都临淄)楚(都郢)燕(都蓟)韩(都郑)赵(都邯郸)魏(都
4、大梁)秦(都咸阳),后期逐渐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前221年秦最终统一全国。3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的认识各国争相掠夺土地、人口和财产,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各国为争取胜利,竞相变法,对发展经济、制度进步和国家走向统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战争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都江堰(二)华夏认同下的民族交融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民族交往中,相邻的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3.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二、经济发
5、展与变法运动 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日益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国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2)具体原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2.措施措施(1)政治废除世卿世禄
6、制,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禁止私斗。建立什伍组织,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互相纠察告发。建立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2)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3)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4)习俗禁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战国中期青铜量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左壁刻有铭文:“十八年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商鞅方升商鞅方升3.3.影响影响(1)积极作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经
7、济上: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军事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下一步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刑,容易造成统治者暴政。什伍连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主要思想“仁”是其核心观念,“仁者爱人”主张统治者顺应民意,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逐步改良政治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被后人整理成论语;打破“学
8、在官府”,推动私学发展;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有利于文化传承。2老子 (1)主要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还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倡导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倒退到小国寡民时代。(2)历史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观点被整理成老子一书。1原因(1)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使用,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宗法分封礼乐制度瓦解。(3)阶级关系上:旧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士阶层崛起。(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环境自由,形成一些思想流派四、百家争鸣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