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中综合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中综合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期中 综合测试 Word 答案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中综合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中国传统史学演进的过程中,按照体裁和内容,史书可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两类。通史是按历史演进线索叙述历史的史书体裁,而断代史是指其叙事限定在某一朝代的史书体裁。作为一种著史旨趣和价值追求,通史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从司马迁开始,通史之作连续不断。与此同时,对通史理论的阐释也精见迭出。到了清代,章学诚在其理论著作文史通义中把中国史学上重“通”的现象归纳为“通史家风”,对“通古今之变”这一传统进行了精彩概括。揆诸中国古代史学的实际,“通史”之“通”,有“纵通”
2、“会通”和“横通”之义。“纵通”,即贯通古今,把历史当作一个因革变通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呈现历史自始至终的联系和演化。“会通”是南宋郑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即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横通”则是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史著所载社会历史内容的考量。在“通史家风”丰富的内涵中,蕴涵着一种通史精神。这种精神告诉我们,通史不仅是“时历古今”的时间上的连续不断,更是在贯彻“通古今之变”的意旨后对历史所做出的反思。围绕这一主题,古代史家提出了盛衰、治乱、得失、损益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系统的有关“通史”之“通”的理论认识。这些理论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强调以通识
3、的眼光和整体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的变化,进而探求蕴涵在历史变化背后的事理法则,把“通”“变”“理”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看待。“通”是为了看到历史的“变”,即在历史的长时段考察人类社会古今之变的轨迹。考察历史之“变”的最终目的是求“理”,也就是找出历史兴亡成败的一般法则和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通古今之变”离不开“别识心裁”。章学诚在讨论“通史家风”时,特别强调这一点。在他看来,思想层面的“别识心裁”和“成一家之言”是通史撰述的宗旨。历史上不少在体例上与通史相仿的史书貌似通史,但实际上不能称之为通史,而只能叫作“集史”。因为通史“别出心裁,成其家学”,而集史只是“合数代而称为一书”。由此,章学
4、诚在史考摘录中指出:“凡所谓通史者,不问纪载短长,学问疏密,要有卓然独见,迥出前人。”中国史学史上经典的通史著作均具备章学诚所提倡的“别识心裁”和“成一家之言”的特征,流传至今,难以超越。(摘编自王记录通史精神: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材料二:20世纪,宣扬进化史观的梁启超、夏曾佑、章太炎以及主张唯物史观的范文澜、翦伯赞等,都对中国通史撰述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和贡献。通史精神由求道转向对事物内在关系、法则和规律的揭示,撰述形式由传统的编年、纪传等史书体转向以章节体为基础的多种体例交互并用,撰述的内容也在天人古今的基础上前所未有地突出了对世界、对民族、对中外关系的认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通史编纂自成一
5、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对通史精神进行了辩证扬弃。通史撰述的方法更是在通变、会通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丰富。白寿彝编撰中国通史时,创制的“新综合体”吸收了纪传体、典制体等传统史书体的长处,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进程,既反映了历史的规律性,又反映了历史的丰富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新的中国通史仍然是时代的需要。新的中国通史要打破教科书式的编写模式,不能写成王朝的兴亡史。在这部新的中国通史中,要叙述中华各民族生长繁衍的自然环境,反映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状况,讲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阐述历代生产方式的发展进步。阐述这样多方面的历史内容,需要创新历史编撰的模式。例如法国学者提出的长时段、
6、中时段、短时段三种历史时间观念,可以运用于通史的编写。可以用“结构”来表示的内容,如自然环境的结构、经济关系的结构,都是属于长时段的问题,由于变化较小不必每个时期都写;有些属于中时段的内容,可以用“形势”变迁来考察,如秦汉时期、盛唐时期等;短时段的问题,就如传统历史阐述中的“事件”,需要重点加以叙述,如秦的统一、楚汉之争、安史之乱等。这样的中国通史,应该体现鲜明的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继承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优良传统,又能运用反映时代特点和当代学术发展新成果的话语体系,让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而且便于向国外读者推广。(摘编自杨艳秋中国史学通史精神别具民族特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
7、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不同的史书体裁,通史纵贯古今,断代史横截历史,二者相比,前者更有价值。B.章学诚提出的“通史家风”是通史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其核心是“成一家之言”。C.“会通”注重考量历史内容,“横通”注重汇集文献资料,都是对“纵通”的丰富拓展。D.有些集史在体例上与通史相似,实质上只是“合数代而称为一书”,不能被称为通史。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贯穿古今的“通”,不关注历史之“变”的轨迹,就无从思索治乱存亡之道。B.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也具备章学诚所提出的通史“别识心裁,成其家学”的特征。C.在新史观的指导下,通史撰述的形式、内容出现了新变化,撰
8、述方法也得到了丰富。D.运用不同的编纂模式和时间观念,才能对多方面的历史内容有重点地进行阐述。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作品中不能够体现通史精神的一项是( )(3分)A.吕不韦吕氏春秋B.司马光资治通鉴C.白寿彝中国通史D.翦伯赞中国史纲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新时代撰写中国通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初雪(节选)路翎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
9、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上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黑了下来。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东西,引起了刘强的许多感触。1937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的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17岁,十分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
10、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史。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到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得下啦。”“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他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起来,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
11、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多呢!”,可是说不出口了。终于把所有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过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了过来。“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
12、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个18岁的青年助手说。“咄!”刘强说,“做这么一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引得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敌机临空,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砷”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大雪纷飞天渐渐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如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曲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
13、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她们马上就要到新家了。忽然,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些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却唱起来了。因为就要到达新家,因为欢迎这场雪,因为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她们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
14、又睡熟了的孩子。人们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忽然,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阿妈尼,这孩子的姓名是?”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迎着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最初的雪,妇女
15、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1953年10月16日,北京(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B.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C.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D.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流露出刚强、严肃的父亲般的温情。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16、项是( )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黑了下来”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B.小说写王德贵抱孩子姿势笨拙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等词句,则形象地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C.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金贵永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谢。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8.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9.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
17、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是岁灭庸。六年,伐宋,
18、获五百乘。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於周郊九年相若教氏人或诡之王恐诛反攻王王击灭若敖氏之族。十三年,灭舒。十六年,伐陈,杀夏徵舒。徵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於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
展开阅读全文